第一篇:教父觀后感
教父觀后感
--對于一部經典來說,用“看”這個字眼難免顯得過于膚淺,我覺得應用“咂”方才匹配。
《教父》這部耳熟能詳的電影無疑為黑手黨題材的電影奠定了穩固的基石,而它也成為公認的所有黑幫電影種的頂尖之作。《教父》分為三部曲,但圍繞的中心只有一個:來自意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被稱為“教父”的唐·柯里昂輝煌卻又破碎的一生(唐,是族人對家族領袖的尊稱,代表了無上地位)。他們心狠手辣,但他們的人生信條只有一個,那就是舍命保護自己的妻兒和家族;他們殺人如麻,卻會花大筆的金錢捐助貧困的家鄉人民;他們操縱賭博、賣淫等在常人眼里十分不堪的行業,卻會毫不猶豫地拒絕毒梟提出的利潤豐厚的毒品交易。他們的人生建立在家族利益之上,為了家族他們被迫殺人、被迫犯罪,在光鮮的華服背后殘留著的只有教父們寂寞凄涼的內心。
一、維多·唐·柯里昂
維多是第一部中的教父,而他也正式柯里昂家族的創始人。他給我的印象十分矛盾,一方面是端坐于巨大辦公桌后聽取手下匯報外界局勢,隨后籌劃一個又一個暗殺計劃從而鞏固家族地位的冷血殺手,另一方面又是時刻幫助弱小,善待妻兒和族人及同鄉,捐款資助國家的“大俠”。也許教父的確是一個矛盾體,他們活得唯物而又辨證。
劇中,由于維多拒絕了大毒梟索拉索的合作請求而被狙擊,好在性命無憂,但對家族之事明顯已力不從心。這邊廂,柯里昂家族亦開始籌劃復仇之事,因為索拉索與警方勾結,使暗殺計劃十分棘手,這時平日里對家族間的明爭暗斗漠不關心的小兒子麥克也感覺到了作為家族一員所肩負的責任感,挺身而出干掉了索拉索,而他的非凡能力也在這次行動中嶄露了頭角。
生活和使命總是逼迫人們去走與自身意愿背道而馳的道路。當維多得知替自己報仇的是麥克時,他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沉的嘆息而非若狂的欣喜。天往往不隨人愿,日漸衰老的維多顯然已厭倦了刀光劍影的生活,而現在命運又強迫他身邊唯一的光明——麥克步入了黑暗之中。
新教父的加冕儀式促使一個正直的海軍小將蛻變成冷酷的嗜血殺手。這是命運的無奈,而作為看客的我們一邊唏噓著社會的腐敗,一邊又期待著另一個傳奇的延續。
二、麥克·唐·柯里昂
自從扣動了那致命的扳機,麥克的人生就在“失去”中度過。他失去了往日的純真歡笑,失去了新婚的嬌妻,更失去了平靜的生活。他不得不每日緊拉窗簾以防無孔不入的子彈,又不得不保鏢隨身以防神出鬼沒的狙擊手。
人生的軌道就因為一顆小小的子彈而發生了偏離。作為黑手黨,他們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親情,他們有的只是“生意”和“家族”。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事實啊!深愛的妻子難忍生活的壓抑而離開了他,兄長弗雷多的背叛逼得他含淚下殺令,最后就連最心愛的女兒也因為自己被誤殺。麥克內心的煎熬無從訴說,瀕臨崩潰的他只能向龍巴度紅衣主教告解,他在懺悔,可是再深的悔意也喚不回女兒年輕美好的生命。失去一切的“教父”,最后只能孤獨地死在花園里的竹椅上。
所謂高處不勝寒便是這個道理吧?麥克一生風云,到了只落了個黯然神傷。叱詫風云又如何,呼風喚雨又如何?在這些虛偽的假面具背后,麥克反而更像是一個犧牲品,家族的犧牲品。正如他本人所說:“我像我的父親一樣為了家族,妻兒而堅強。”無可厚非,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是成功的、值得尊敬的,沒有人可以否認他超凡的判斷力和領導力,更沒有人可以抹煞他所立下的豐功偉績。只是,“教父”這個頭銜束縛了他的腳步,箍緊了他的靈魂。待麥克已一無所有,待他已無可失去之時,他傳位于二哥桑尼的私生子文森,想讓自己的良心得到解脫。
到頭來,教父不過是一位白發蒼蒼的平凡老人。一切看似皆落下了帷幕,殊不知新一輪的廝殺在新教父的帶領下不斷輪回著。
一部經典的影片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精彩的劇本內容,功力深厚的導演和演技精湛的演員都是構成這種力量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馬龍·白蘭度不茍言笑的深沉模樣;阿爾·帕西諾憂郁深邃的眼神,都值得久久回味。
這就是經典!你幾乎能看到影片中呼之欲出的“經典”二字,它是那么明顯而有力,逼迫你去承認、肯定、甚至傳頌它。這就是經典!你會無法自制地渴望去剖析它,渴望去揣摩導演的拍攝用意,渴望探知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你會在影片結束后呆坐于電視機前長時間地不愿離開,因為你仍想緩慢地咀嚼它的余香。
而這就是《教父》,當之無愧的《經典》!
在滿是灰塵的書架上偶然的相逢,教父,瘋狂的看來一遍又一遍,已是許久內心沒有如此波瀾
第二篇:教父觀后感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0-1班 景東瑞 54100701011
5《教父》觀后感
——男人的圣經
《教父》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
作者馬里奧·普佐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且是長期生活在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心臟——紐約的美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美軍中服役。復員后,先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文藝創作,后來又在社會調查學院專門研究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他的第一部小說《明爭暗斗》被認為是描寫戰后被占領的德國的最佳小說;他的第二部小說《幸運的香客》被《紐約時報》稱之為“小經典作品”。《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說。這部小說一出版就轟動了整個美國,引起了廣泛的評論和贊揚。美國當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霍爾·伯登在《星期六評論報》上對這部小說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評價。他是這樣寫的:
“馬里奧·普佐的新小說是一種對準頑固堡壘猛烈攻擊的攻城錘,其主旨在于振聾發聵。這是一部內容充實的家史,記錄的是一個家庭不惜用槍、用斧、用絞刑具、用攻心戰來實現自己對整個美國地下勢力集團體系的獨霸控制的詳細過程??
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普佐的表現技巧頗見功力:在他的筆下,一個原本令人感到義憤的情節都十分入情入理。一切感情沖動,一切殺戮,一切粗鄙的兩性關系,都同他所刻畫的人物所處的情境協調一致。但同時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氣質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實可信。”
“《教父》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性的小說。” 普佐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成功之作,主要是因為他熟悉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層的秘密,也熟悉各種各樣人物的生活隱秘。對美國社會的本質,他洞見癥結,因而最有發言權。
無論是在美國國內或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有不少人在考慮這樣的問題:美國社會究竟怎么樣?它是不是理想社會?這部小說繼承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這類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其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的回答。作者忠于藝術規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否定,而只是客觀的把美國社會最隱秘的本質赤裸裸地揭示了出來。作品是通過引人入勝的場面和扣人心弦的章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剝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遮羞布,人們不難看到:這里絕不是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爾虞我詐的冒險家的樂園;這里處處布滿了陷阱、明槍、暗箭;這里是人人自危;這里,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里根本就沒有什么“自由、平等和博愛”。
《教父》是個美式故事,是那種大亨的發跡史。十二歲的維托·安杜里尼親眼目睹了父親死于家族間的世仇爭端。就像許多在他之前和之后的移民,他發現原來的國家再也無法容身。幾乎一無所有的他被送到紐約,在這里受洗,接受了美國人的新身份,改名維托·考里昂。他在一家雜貨店做保安,娶了一個和他一樣的西西里新移民姑娘,也算成了個家。社區里一個臭名昭著的勒索者害得他丟了工作,為了養家糊口,維托加入了一個團伙,專事搶劫運送絲綢衣服的卡車。那個勒索者又想來分一杯羹,于是維托毫不留情并有預謀地干掉了他。
這為他在附近一帶確立了名聲。維托成為一個城市獨行俠。他并沒有像勒索者那樣作惡。他第一次作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行動,是從一個愛財如命、窮
兇極惡的房東手里救下一名寡婦和她的狗。那是個窮女人,就要被趕出自己的公寓,卻沒有任何途徑向通常意義上的權威求助。事實上,如果她不自愿搬走,來驅趕她的人將會是警察。她來到維托家里尋求幫助,于是他幫她擺平了一切:房租和原來一樣,那條吵鬧的狗也可以留下。
考里昂作為獨行俠的角色開始變得富有傳奇色彩,這在幾年以后,也就是在他女兒的婚禮上顯而易見。唐·考里昂給我們的最初的印象,是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匪徒。小說里的三個主角,每人都有不同的私人麻煩,都來找考里昂幫忙,而考里昂也將用各種令人震驚的有效手段來解決麻煩。他的哲學——表面上基于友誼和地區交易,就像鄉村醫生出門行醫,換回雞肉和一些新鮮農產品一樣——具有一種美國式的吸引力。
唐·考里昂解決麻煩的能力暗示他已不僅僅是教父,實際上他簡直就是神。他的兒子邁克爾評價他:“他把事事都當成自己的事,就像神一樣。他清楚每一片從麻雀尾巴上掉下來的羽毛,并知道它究竟是怎樣掉下來的。”
當然,我們知道考里昂家族的所作所為并非是為人稱道的。我們知道像他們那樣的一個系統無法從根本上代替法律和法庭。只需看看唐的家鄉就能證實這一點。考里昂童年離開之時,那個村莊已經被黑手黨帶來的暴力、危險和仇殺所折磨。黑手黨在那里成為“第二政府,遠比羅馬的那個政府強悍”。維托·考里昂在美國延續的伎倆,正是逼迫他離開西西里的那一套。
作者以藝術家的手法讓我們看到的,不是美國社會生活中漂浮于表面的璀璨奪目的現象,而是隱匿于深層的陰森恐怖的本質活本質的某些方面:以維持社會治安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維護法律尊嚴為己任的法官、律師,以及身為合法民意代表的議員;以“公正、客觀”自詡的報刊編輯、記者,盡管有時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團無關的問題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因為他們大都暗中隸屬于各個地下勢力集團,所以背地里卻干著同自己的公開指責大相徑庭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從小說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會組織關系來說,美國人大都有雙重身份:一種是公開的社會成員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師、議員、報刊編輯、記者,以及演員、店主、工會頭目等等,辦起事來“公事公辦、鐵面無私”,各人按照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領取合法報酬,這一面實在無可指責;另一種是秘密的集團成員身份,他們暗中分屬于各個地下勢力集團,各人又必須以公開的身份、合法的形式,為自己所屬的地下勢力集團效忠,從而定期獲得額外的報酬,這一面是絕對“保密”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對美國社會的本質進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義的保護。原因是: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根據不合理的法律條文,總是顯得“活該”;而徇私舞弊者總是可以利用法律的靈活性來歪曲本來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是在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是在秉公辦事,結果也就總是顯得“應該”。因此,人們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為了預防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的悲楚,也都紛紛投靠地下勢力集團,要求必要時為他們伸張正義,為此他們甘愿定期預交“保護費”。地下勢力集團買通有關當局,有恃無恐地進行各種非法活動——走私、販毒、擺賭場、開妓院等。通過這些活動,積聚了大量財富之后又可暗中串通公開的政治上的權貴勢力,或者把他們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國家要害部門。這樣,上面有了強大的保護傘,再加上他們所掌握的輿論工具的附和,他們不但可以為所欲為,而且能夠無往而不勝。他們都有嚴密的組織;有核心領導班子,有單線聯系的內部系統,也有層層外圍組織;有自己的法律顧問,也有自己的“軍隊”,還有自己的情報網。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壓、委屈,能談判的就談判解決,無法談判的就采取破壞以至暗殺手段解決。甚至議員選舉,最佳演員的選舉,盡管表面上冠冕堂皇,無懈可擊,但大都操縱在地下勢力集團的手中。他們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門,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的當選。
這部小說通過對美國地下勢力集團之間真刀真槍的“戰爭”的描寫,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美國社會的表層下面的最隱蔽的本質。
“教父”維托·考里昂是紐約五大地下勢力集團之一的頭頭。以他為首的考里昂地下勢力集團主要經營的事從歐洲走私進口橄欖油、開設賭場等等。他的勢力遍及美國東西南北各地,在政府各個要害部門也都有他的人。他神通廣大,渴求保護和支持的人們虔誠地尊稱他為“教父”。他對下面也有求必應,說話算數,從而贏得了人們的敬畏。隨便什么事,只要他暗地或公開一插手就會按照他的意志發展變化。他是美國社會真正叱咤風云的人物。“教父”他們堅信:在公開的社會要求正義是癡心妄想,只有在黑幫內部才有正義可言。這是熟諳美國社會和一切資本主義社會的底蘊的人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發出的肺腑之言。這既是小說中人物的看法,也是作者本人的觀點。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必然有人不相信社會能給他們提供什么保護,他們不甘心把自己的命運拱手交給那些達官貴人,任其擺布,任其捉弄。那些人有什么能耐?只不過他們能夠糾集一撮人為他們捧場,使他們當選之后當官而已。“教父”他們之所以不愿進入公開的大社會,就是因為他們不甘心任人宰割。他們決心在地下世界利用一切手段發展自己,壯大自己,使自己成為強者,然后再“改邪歸正”。這樣,他們一進入弱肉強食的公開的大社會,就可以以強者的姿態出現,這也是一切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上層實權人物帶規律性的相同的發展道路。哪一個大財團或億萬富翁不是從營私舞弊、投機倒把起家的?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看了這部小說,我們也有理由說:一人發財萬骨哭。因此,作者在小說第一章正文的前面摘引了法國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在巨大的財富背后,都隱藏著罪惡。這句名言引用到這部小說的前面,實在貼切極了,真是畫龍點睛之妙筆,點破主題之警句。
“教父”是美國社會的靈魂,是美國社會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響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也是美國社會的主角。
整個小說出現的人物將近一百個,著重刻畫的有二十多個,大都是美國那個社會里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既是美國社會的產兒,又是美國社會的締造者,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社會,就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美國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美國社會了。除了主角以外,特別應該提一下的是“教父”的小兒子邁克爾的妻子凱·亞當姆斯。她心地善良,大學畢業后就去當老師,想當個奉公守法的公民,但是她同邁克爾結合了。她只知道邁克爾作為普通人是可愛的,卻不知道他作為考里昂集團的成員是可怕的。等她知道邁克爾殺人不眨眼并對她撒謊的時候,她憤然離開了他。但是,當她認識到邁克爾殺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為之”之后,她又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邁克爾的身邊。她天天禱告,祈求上帝保佑邁克爾的靈魂。凱·亞當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尋味的,發人深省的。在美國那樣的社會,即使有決心當好人,也難以出污泥而不染,也難以獨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徹底的革命者。
作者最后讓凱憤然離開邁克爾,不久又讓她欣然回到邁克爾身邊,這絕不是一般愛情糾紛的喜劇結局,這個突兀奇特的結局有其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它向
我們提出了一個極其復雜而深刻的文藝理論問題:作家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應該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個別人物抑或整個社會?具體一點來說,處于黑暗的舊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痛恨個別壞人抑或整個社會結構?處于光明的新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膜拜個別英雄人物抑或整個社會?
《教父》這部小說的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就在于:盡管描寫的全是壞蛋,但作者曲盡妙筆,竟然能讓讀者不痛恨個別壞蛋,而痛恨整個齷齪的社會結構。教父及其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邁克爾本來都是壞透了的壞蛋,但是卻并不顯得令人痛恨,因為他們殺人時整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出來的,因為他們殺的也都是更壞的人。他們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贓”的政客比較起來,在“壞”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想一想吧:明明寫的都是壞蛋,而且還把壞蛋的壞寫的淋漓盡致、繪聲繪色,但又能設法不讓讀者去痛恨壞蛋,而是痛恨那個產生壞蛋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整個社會結構。這談何容易!這需要多么高超的藝術技巧。
凱能夠原諒邁克爾,讀者也會原諒邁克爾。要不邁克爾的靈魂從罪惡的淵藪中拯救出來,天真的凱同無知的老太婆一樣,也只能乞靈于上帝。
可以說,看過《教父》后,我感覺它通過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政論家及所有的新聞報道所揭示的還要多,我們能從這里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及報刊雜志那里所能學到的東西還要多。
第三篇:《教父》觀后感
電影《教父》
觀后感
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專業:嵌入式軟件班級:10-01學號:541013090132姓名:尚明豪
電影《教父》觀后感
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它是男人的圣經,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野心和無奈..就是教父的全部...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這兩天沒有事情 就把<<教父>>看了一遍..對于這部經典電影來講,用“看”這個字眼難免顯得過于膚淺.我覺得應該用“欣賞”才匹配.<<教父>>這部耳熟能詳的電影無疑為黑手黨題材的電影奠定了穩固的基石,而它也成為公認的所有黑幫電影種類的頂尖之作.<<教父>>分為三部曲,但圍繞的中心只有一個:來自意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柯里昂家族領袖,被稱為“教父”的唐·柯里昂輝煌卻破碎的一生(唐,是族人對家族領袖的尊稱,代表了無上的地位)..他們心狠手辣,但他們的人生信條只有一個,那就是舍命保護自己的妻兒和家族;他們殺人如麻,卻會花大筆的金錢捐助貧困的家鄉人民;他們操作賭博.賣淫等在常人眼里十分不堪的行業,卻會豪不猶豫地拒絕毒梟提出的利潤豐厚的毒品交易.他們的人生建立在家族利益之上,為了家族他們被迫殺人,被迫犯罪,在光鮮的華服背后是毒品.是瘋狂的殺戮.殘留著的只有教父們寂寞凄涼的內心.開場的書房一段戲被稱為影史最偉大的十個開場之一,但我倒覺得這一組鏡頭在近十個小時的電影里,只是一般稍好的水平。不過從這里我開始喜歡上湯姆 TomHagen,他可是我在這部史詩里最欣賞的一個角色,因為我認為他身上具有一個普通男人最有價值的兩種素質:冷靜和忠誠。這和天賦無關,和地位無關,任何一個男人都應有這樣的素質,他比任何人做的都好。說到書房的這場戲,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馬龍· 白蘭度(MarlonBrando)起身的時候,他放下那只舉世聞名的貓,以一個很cool的姿勢站了起來,打算告訴殯儀館的老板什么是友誼,也就是說屋子里的四個人有三個都站了起來,此時我往往會注意湯姆,他非常優雅的放下酒杯,standing,walking slowly,步伐迷人。好象類似的場合我可沒有這么識趣,會傻乎乎的坐在那里。
接下來是婚禮。我有一個疑問,三集《教父》的開頭都有意大利人狂歡的場景,第一次是康妮的婚禮,第二次是邁克向教育基金捐款,第三次是邁克接受教會的獎勵。難道科波拉想為自己的經典作品貼上一個標簽?第四集開頭是什么?文森特的婚禮?
和索龍多的談判中桑尼插了半句話,當然是因為教父打斷了他,可遺憾的是索龍多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我一直認為是他這句話,他這半句話為教父招來了殺身之禍。如果科里昂家族里沒有人支持販毒,恐怕殺了教父也沒用,何況他還說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就憑桑尼的這半句話,索龍多聽到了桑尼的合作傾向,于是他決定干掉教父,那樣將由長子桑尼接管家族生意,他們就有可能合作了。后來教父教訓了兒子:Never tell anybody outside the family what you are thinking again。相似的是在第三集里邁克用類似的話教訓了文森特:Never let
anyone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維托是第一部中的教父,而他也正式柯里昂家族的創始人.他給我的印象十分矛盾,一方面是端坐于巨大辦公桌后聽取手下匯報外界局勢,隨后籌劃一個又一個暗殺計劃而鞏固家族地位的冷血殺手,另一個方面有是時刻幫助弱小,善待妻兒和族人及同鄉,捐款資助國家的“大俠”.也許教父的確是一個矛盾體,他們活得唯物而又辨證.劇中,由于維托拒絕了大毒梟的索拉索的合作請求而被狙擊,好在性命無憂,但對家族之事明顯已力不從心.柯里昂家族亦開始籌劃復仇之事,因為索拉索與警方勾結,使暗殺計劃十分棘手,這是平日里對家族間的明爭暗斗漠不關心的小兒子麥克也感覺到了作為家族的一員所肩負的責任感,挺身而去干掉了索拉索,而他的非凡能力也在這次行動中嶄露頭角.生活和使命總是逼迫人們去走自身愿意背道而馳的道路.當維托得知替自己報仇的人麥克是,他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沉的嘆息而非若狂的欣喜.天往往不隨人愿,日漸衰老的維托顯然已厭倦刀光劍影的生活,而現在命運又強迫他身邊唯一的光明------麥克步入了黑暗之中..新教父麥克·柯里昂的加冕儀式促使一個正直的海軍小將蛻變成冷酷的嗜血殺手.這是命運的無奈,而作為看客的我們一邊唏噓著社會的腐敗,一邊又期待著另一個傳奇的延續..麥克·唐·柯里昂
麥克有過兩個女人,意大利女孩是一見鐘情的,另一個是相愛已久的。他一次只和一個女人生活,不和其他女人胡來。多處發散的性欲,容易影響食欲的滿足。為何女人喜歡鐘情的男人?因為這樣的男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更專注。這點,他和教父還是很像的。
麥克一步步被逼上絕境,父親被刺,自己被打,兄長被掃射,全身中彈而死,老婆被信任的人炸成碎末??一個接一個的厄運襲來,柯里昂家族在風雨中飄搖。男人的使命是什么?
填飽自己肚子的同時,填飽家人的肚子,讓親人們過得衣食無憂,幸福和美。當這個危機出現時,能夠奮起為保護家族而戰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在整個生物界,都是如此,只有最優秀的雄性(有些是雌性)才能夠擔任這個使命。和維托不同,麥克心狠手辣,錚錚有力,連說話都斬釘截鐵,不留回旋余地。麥克是一個優秀的家族長,在競爭慘烈,朝不保夕的時候,頭狼注定要目光銳利,心狠手辣,城府極深,動作迅速。然而教父所創造的世界已是很好,要想超越他的時代很難。第一代創業者總是比較隨性和輕松,第二代就負了壓力。自從口動了那致命的扳機,麥克的人生就是在“失去”中度過.他失去了往日的純真歡笑,失去了新婚的嬌妻,更失去了平靜的生活.他不得不每日緊拉窗簾以防無孔不入的子彈,又不得不保鏢隨身隨身以防神出鬼沒的狙擊手.人生的軌道就因為一顆小小的子彈而發生偏離.作為黑手黨,他們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親情,他們只有的只是“生意”和“家族”.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事實啊!深愛的妻子難忍生活的壓抑而離開了他,兄長弗雷多的背叛逼得他含淚下殺令,最后就連最心愛的女兒也因為自己被誤殺.麥克內心的煎熬無從訴說,面臨崩潰的他只能向龍巴度紅衣主教告解,他在懺悔,可是再深的悔意也喚不會女兒年輕美好的生命.失去一切的“教父”.最后只能孤獨地死在花園了的竹椅聲.所謂高處不勝寒就是這個道理吧?麥克一生風云,到了只落了個黯然神傷.叱咤風云又如何,呼風喚雨又如何?在這些虛偽的假面具背后,麥克反而更像是一個犧牲品,家族的犧牲品.正如他本人所說:“我像我的父親一樣為了家族,妻兒而堅強.”無可厚非,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是成功的.值得尊敬的,沒有人可以否認他超凡的判斷力和領導力,更沒有人可以抹殺他所立夏的豐功偉績.只是,“教父”這個頭銜束縛了他的腳步,箍 緊了他的靈魂.待麥克已一無所有,待他已無可失去之時,他傳位于二哥尼桑的私生子文森,想讓自己的良心得到解脫.到頭來,教父不過是一位白發蒼蒼的平凡老人.一切看似皆落下的帷幕,殊不知新一輪的廝殺在新教父的帶領下不斷輪回著.“我準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這就是教父的談判技巧。他是一手拿馬丁尼,一手拿屠刀的優雅紳士;是談著骯臟買賣,穿著高貴西裝的職業劊子手;他只需要一個手勢,便可以讓別人身家難保;也只稍一個微笑便足以將干戈化成玉帛。他們是令人敬畏的角色,同時也是善舞的刺客,無論是政客還是殯葬館老板,似乎永遠都在等待聆聽著他溫文爾雅的召喚.最后柯里昂家族還是販毒了,而且從一開始維托·柯里昂就沒有打算拒絕土耳其人,只不過他還沒完全掌握事情的發展,所以才耍點手段.當然,黑手黨柯里昂家族是一個不朽的黑暗家族,都是一群魔鬼,一群迷人的魔鬼,令人同情的魔鬼,應該被寬恕的魔鬼..教父不可能和故事里的英雄一樣犧牲自己成就正義。因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一輩子都是為家族工作。
第二集的結尾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家族場面,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等著父親回來切蛋糕,共慶生日。那溫暖的家庭氛圍讓我羨慕不已:桑尼在邁克頭上的一吻,佛雷多對弟弟簡單的祝賀,還有桑尼和湯姆的嬉鬧,只是沒有看到父親的出場。據說,科波拉打算讓白蘭度來客串一個鏡頭的,可該死的制片方由于和白蘭度有矛盾拒絕了這個請求。他們不知道他們可能錯過了一個最偉大的結尾,由于白蘭度的缺席,這個結尾好像還是少了點什么。
科波拉起用自己的女兒索非亞(Sophia Coppola)出演邁克的女兒一角被認為是他最大的敗筆。可我看來倒也不至于太差,畢竟和她演對手戲的人都是影帝
影后級別的大腕,能有這樣的表演已經很不錯了。她和安迪·加西亞(Andi Garcia)之間還是能擦出火花的,盡管加西亞的演出超出了他不少。
邁克接受教會的嘉獎,在照完全家福之后還切了蛋糕,很漂亮很氣派的大蛋糕。記得是誰送的嗎?恩佐。就是那個在第一集里要被美國政府遣送回意大利,卻和老板的女兒相愛的那個意大利小伙子。為了把他留在美國和女兒完婚,他的岳父只得去求教父幫忙,第一集后來沒有交代,到了這里我們才又有了他的消息。Fonda家族也算是好萊塢的演藝世家了,布里吉特.方達(Bridget Fonda)在第三集里也驚艷了一小把,被文森特騙上了床。由于家庭背景,她的氣質確實與眾不同,加上傲人的身材,成為第三集里的一個小小的亮點。我認為,即便在這種史詩中演一個小角色也比在《龍之吻》這種爛片中演個主角強百倍。喬伊·薩沙對委員們的大屠殺是我很鐘愛的一場戲,我個人把這次的直升機襲擊和邁克·曼《盜火線》里的銀行大戰、吳宇森《喋血雙雄》中的教堂決戰并列為三場最偉大的槍戰(或許我看的太少了,不過這三種風格的確普及得很廣)。邁克因為下令處決自己的哥哥佛雷多而產生的自責和內疚在他的老年變的更加劇烈,那本就是一個很難下定的決心,他最后一次擁抱哥哥時對手下使的那個眼色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看到他中風時大喊“Fredo”,我幾乎哭了出來,那是一聲撕心裂肺的慘叫,還帶著絕望般的懺悔。電影的后一半他真的有機會在上帝面前告解,他在神父的善導下反思自己,當他哭著說他殺了自己母親的兒子時,連神父都停頓了一下。的確,這實在是太深重了,這樣的罪責已經壓了邁克幾近一生。
艾爾(Al Neri)是邁克的貼身保鏢,他在三集《教父》中都露了面,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榮耀。由于我對忠誠的迷戀,使我對艾爾的好感由來已久。第一集里他露面很晚,但他完成了邁克的大清洗計劃中最重要的一擊,是他結果了巴奇尼。年輕的他身手敏捷,槍法如神。到了第二集里,他已經是邁克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可惜才兩年他就胖了不少,肚子明顯大了一圈,想來不是導演的安排。最后一集里他派人幫助文森特除掉了喬伊· 薩沙,結尾又在羅馬教堂親自出手。讓我高興的是,他減肥很成功,簡直比第一集里還要苗條。
《教父》里的故事太多了,我還有很多想說卻說不完的話。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部最鐘愛的電影,一部最貼近你的心的電影,只不過因為大家的經歷和背景,才會有或大或小的差距。如果你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那你就有可能被《追憶似水年華》里那張小小的借書卡感動;如果你正處于絕望的谷底,那你一定很想和杜弗瑞一起在肖申克的墻外為希望和自由大喊;如果你在和你的愛人斤斤計較,那你可能會容易理解卡洛和多明妮克的平等之爭,會被多明妮克那深情的手勢感動。因為這些我們會慶幸電影的存在,我們熱愛電影。因為太愛《教父》,我放棄了看原著小說的機會,我不在乎她怎么來的,我只愛她現在的樣子。
很少有電影可以深刻的影響到一個常用詞匯,如果真的存在這種現象,那就可以很好的說明這部電影影響之廣、之深,很顯然,《教父》三部曲就是這種電影,作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沒有之一),《教父》系列給黑幫片重新標注了定義,它成就了科波拉,成就了帕西諾,也成就了黑幫電影的巔峰。世上為文歌頌《教父》的文章何其之多,它的歷史地位和影響也讓大部分人對其敬而遠之,但是作為一個死忠,我想我應該為它寫點什么,不為任何功利。《教父》的原著小說是當年美國的重磅暢銷書,作者馬里奧普佐因此一炮成名,當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藝小青年,專注非主流小片創作,死磕著沒去拍商業片,但是市場經濟和電影公司的壓力迫使他最終接下了《教父》的拍攝任務,沒想當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教父》最終成就了科波拉,成為其揚名立萬之作,或許這就是一種冥冥之中的注定,有時候不是導演選擇電影,而是電影選擇導演,就像奧遜威爾遜和《公民凱恩》一樣,科波拉的電影氣質反過來也成就了《教父》,電影和人的緣分一直說不清道不明,導演的氣質就是電影靈魂的一部分,而電影本身也創作者靈魂的體現,或許《教父》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種萬幸吧
第四篇:教父觀后感
電影《教父》觀后感
一口氣將《教父》一二三部看完,教父里阿爾帕西諾飾演一個名叫麥克的睿智、冷靜、不昏不亂、經歷過復雜人生并最終有所悟有所終結的老大,其中有他年少的沖動、迷惘、真誠、對家人無上的愛以及最后來不及的悔恨。片子不慌不亂地講述兩代教父所經歷的黑暗而緊繃的人生。三部時間加起來接近半天的時間,要是一起看,會有屁股長瘡的危險。片子一直都有的是嚴肅而認真的敘述,非常地穩重。教父是三段經典,最后的結局是麥可靜靜地面對死亡,萬分想贖罪又無奈地離開這個世界,小狗在他的身邊悠閑地轉,枯老的井上是一個暗紅色的十字架。精彩的一生就這么過了,什么也沒有留下。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它是男人的圣經,那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智慧,野心和無奈..就是教父的全部...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這兩天沒有事情 就把<<教父>>看了一遍..對于這部經典電影來講,用“看”這個字眼難免顯得過于膚淺.我覺得應該用“欣賞”才匹配.<<教父>>這部耳熟能詳的電影無疑為黑手黨題材的電影奠定了穩固的基石,而它也成為公認的所有黑幫電影種類的頂尖之作.<<教父>>分為三部曲,但圍繞的中心只有一個:來自意大利西西里島黑手黨柯里昂家族領袖,被稱為“教父”的唐·柯里昂輝煌卻破碎的一生(唐,是族人對家族領袖的尊稱,代表了無上的地位)..他們心狠手辣,但他們的人生信條只有一個,那就是舍命保護自己的妻兒和家族;他們殺人如麻,卻會花大筆的金錢捐助貧困的家鄉人民;他們操作賭博.賣淫等在常人眼里十分不堪的行業,卻會豪不猶豫地拒絕毒梟提出的利潤豐厚的毒品交易.他們的人生建立在家族利益之上,為了家族他們被迫殺人,被迫犯罪,在光鮮的華服背后是毒品.是瘋狂的殺戮.殘留著的只有教父們寂寞凄涼的內心..一: 維托是第一部中的教父,而他也正式柯里昂家族的創始人.他給我的印象十分矛盾,一方面是端坐于巨大辦公桌后聽取手下匯報外界局勢,隨后籌劃一個又一個暗殺計劃而鞏固家族地位的冷血殺手,另一個方面有是時刻幫助弱小,善待妻兒和族人及同鄉,捐款資助國家的“大俠”.也許教父的確是一個矛盾體,他們活得唯物而又辨證.劇中,由于維托拒絕了大毒梟的索拉索的合作請求而被狙擊,好在性命無憂,但對家族之事明顯已力不從心.柯里昂家族亦開始籌劃復仇之事,因為索拉索與警方勾結,使暗殺計劃十分棘手,這是平日里對家族間的明爭暗斗漠不關心的小兒子麥克也感覺到了作為家族的一員所肩負的責任感,挺身而去干掉了索拉索,而他的非凡能力也在這次行動中嶄露頭角.生活和使命總是逼迫人們去走自身愿意背道而馳的道路.當維托得知替自己報仇的人麥克是,他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沉的嘆息而非若狂的欣喜.天往往不隨人愿,日漸衰老的維托顯然已厭倦刀光劍影的生活,而現在命運又強迫他身邊唯一的光明------麥克步入了黑暗之中..新教父麥克·柯里昂的加冕儀式促使一個正直的海軍小將蛻變成冷酷的嗜血殺手.這是命運的無奈,而作為看客的我們一邊唏噓著社會的腐敗,一邊又期待著另一個傳奇的延續..二 麥克·唐·柯里昂: 麥克有過兩個女人,意大利女孩是一見鐘情的,另一個是相愛已久的。他一次只和一個女人生活,不和其他女人胡來。多處發散的性欲,容易影響食欲的滿足。為何女人喜歡鐘情的男人?因為這樣的男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更專注。這點,他和教父還是很像的。
麥克一步步被逼上絕境,父親被刺,自己被打,兄長被掃射,全身中彈而死,老婆被信任的人炸成碎末??一個接一個的厄運襲來,柯里昂家族在風雨中飄搖。男人的使命是什么?
填飽自己肚子的同時,填飽家人的肚子,讓親人們過得衣食無憂,幸福和美。當這個危機出現時,能夠奮起為保護家族而戰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在整個生物界,都是如此,只有最優秀的雄性(有些是雌性)才能夠擔任這個使命。
和維托不同,麥克心狠手辣,錚錚有力,連說話都斬釘截鐵,不留回旋余地。麥克是一個優秀的家族長,在競爭慘烈,朝不保夕的時候,頭狼注定要目光銳利,心狠手辣,城府極深,動作迅速。然而教父所創造的世界已是很好,要想超越他的時代很難。第一代創業者總是比較隨性和輕松,第二代就負了壓力。自從口動了那致命的扳機,麥克的人生就是在“失去”中度過.他失去了往日的純真歡笑,失去了新婚的嬌妻,更失去了平靜的生活.他不得不每日緊拉窗簾以防無孔不入的子彈,又不得不保鏢隨身隨身以防神出鬼沒的狙擊手.人生的軌道就因為一顆小小的子彈而發生偏離.作為黑手黨,他們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親情,他們只有的只是“生意”和“家族”.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事實啊!深愛的妻子難忍生活的壓抑而離開了他,兄長弗雷多的背叛逼得他含淚下殺令,最后就連最心愛的女兒也因為自己被誤殺.麥克內心的煎熬無從訴說,面臨崩潰的他只能向龍巴度紅衣主教告解,他在懺悔,可是再深的悔意也喚不會女兒年輕美好的生命.失去一切的“教父”.最后只能孤獨地死在花園了的竹椅聲.所謂高處不勝寒就是這個道理吧?麥克一生風云,到了只落了個黯然神傷.叱咤風云又如何,呼風喚雨又如何?在這些虛偽的假面具背后,麥克反而更像是一個犧牲品,家族的犧牲品.正如他本人所說:“我像我的父親一樣為了家族,妻兒而堅強.”無可厚非,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是成功的.值得尊敬的, 沒有人可以否認他超凡的判斷力和領導力,更沒有人可以抹殺他所立夏的豐功偉績.只是,“教父”這個頭銜束縛了他的腳步,箍 緊了他的靈魂.待麥克已一無所有,待他已無可失去之時,他傳位于二哥尼桑的私生子文森,想讓自己的良心得到解脫.到頭來,教父不過是一位白發蒼蒼的平凡老人.一切看似皆落下的帷幕,殊不知新一輪的廝殺在新教父的帶領下不斷輪回著.“我準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這就是教父的談判技巧。他是一手拿馬丁尼,一手拿屠刀的優雅紳士;是談著骯臟買賣,穿著高貴西裝的職業劊子手;他只需要一個手勢,便可以讓別人身家難保;也只稍一個微笑便足以將干戈化成玉帛。他們是令人敬畏的角色,同時也是善舞的刺客,無論是政客還是殯葬館老板,似乎永遠都在等待聆聽著他溫文爾雅的召喚.最后柯里昂家族還是販毒了,而且從一開始維托·柯里昂就沒有打算拒絕土耳其人,只不過他還沒完全掌握事情的發展,所以才耍點手段.當然,黑手黨柯里昂家族是一個不朽的黑暗家族,都是一群魔鬼,一群迷人的魔鬼,令人同情的魔鬼,應該被寬恕的魔鬼..教父不可能和故事里的英雄一樣犧牲自己成就正義。因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一輩子都是為家族工作。
在《教父》這部電影面前,我不得不懷疑自己的鑒賞能力。因為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給我的最深印象似乎是情節繁冗——電影耗時長、出場人物多,自己恰恰對其背景又缺乏理解,簡直令人看得疲勞。再飽受大片刺激的刺激后,還真很難耐下性子突然去接受這樣一部所謂的經典。重看《教父》的打算早已萌生,卻總擔心靜不下心來走一次那3個多小時的流程,所以一直不敢輕易重溫。對于情節,我早已不存在好奇,因為三部《教父》都領教了,還能留下多少懸念。所以這次重溫是純粹的欣賞,感到自己要好好審視一下教父的出眾之處,再次仔細看看大師馬龍·白蘭度、埃爾·帕西諾的表演。
浪漫主義黑幫史詩——《教父》
這個“浪漫主義”頭銜我之前很難理解,至少電影中的仇殺和血腥場景也沒少出現。在這種浪漫與寫實之間,自己也本不了解其界定的出發點。后來,馬丁·斯克塞斯的《Good Fellow》給了我一個鮮明的比對。《Good Fellow》告訴我,現實中的黑幫其實是十分粗鄙的,而這種東西拍成電影簡直讓我看不下去。反觀《教父》,它是裝點得如此富麗堂皇的電影。在片中,維托·科里昂實際是黑幫老大,但他冠上了教父這個身份,而且這絕不單單是名號上的區別。我相信電影所要描寫的不再是那種尋釁滋事的黑幫組織的殺戮和戰爭游戲,而轉向了科里昂家族的人物命運這個話題。他們如同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一個特殊階層,這個階層在新生都市的紛亂逐鹿中產生(如同《紐約黑幫》所描述的背景)。作為后來的幸存者掌握了強大的權勢和財力,觸手伸及各方各面,甚至還能充當平民的保護神,看似強大無比。但實際上,家族的生存始終是一個艱難的問題,他們不僅要參與黑幫間的明爭暗斗,在從社會的黑暗代表努力轉向社會主流的道路中更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時代的發展中舉步維艱。這就像一場不可逆轉的悲劇,無數的槍殺洗底,甚至包括對自己的親友手下,讓人簡直有些麻木了,這場悲劇就是從《教父》第一部開始。馬里奧·皮左和科波拉的對一切的詮釋是戲劇化的,在科里昂家族的經營中,產生了激烈的叛亂掙扎,涉及政府、親信及各方各面,又加入了細膩的感情戲成分,取材對一部電影來說太宏大了。對比其它的黑幫題材,別人通常只能挖出一小塊題材來拍一部電影,而《教父》這個題材如果引申出去,卻完全可以超越“黑幫”這個主題,映射到更廣的方面。一部心靈史詩———《教父》中的人物
這又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評語。《教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馬龍·白蘭度演繹的維托·科里昂。之前看這部時,電影我對馬龍·白蘭度缺乏了解,只覺這個維托·科里昂很有特色的表演。后來,電影《現代啟示錄》卻使我驚奇發現,白蘭度的兩次表演竟然猶如變身,原來白蘭度并不是本身就看起來是那樣。那他又怎么會想到在演教父時,把下顎弄得像塞棉花,用沙啞沉穩的配音,連姿態也處理得絕妙,細品他的表演還真是覺得高山仰止。更絕妙的是,在第二部中還能找到生性沉穩的德尼羅做對應就。在我看來,維托·可里昂在電影中是塑造成近似神的人物。他眼光銳利,處事不失大氣。而同樣擁有智慧的第二代教父————麥克·可里昂(by Al·Paccino)卻總是過于太鋒芒。不可否認,兩代教父同樣睿智,但維托在做重大決定時會選擇溫和的手法,他愿意放棄紐約的勢力來謀求幫派間的和解,保全家人的性命。在維托這種氣派面前,我要開始同情麥克。他承擔其家庭事業首先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一旦陷入這份事業后,卻簡直無法自拔。麥克是悲劇的最大承擔著,他毫不留情地洗底手下和親信,鏟除一切威脅勢力,而且很難說這種激進的做法不明智,因為這往往是維持家族事業所必需的,就在那種被判頻繁到瘋狂的境地。然而背起這個包袱也意味著其它方面慘痛的損失,親情、愛情方面。我一直很欣賞電影的結尾,在背景音樂中,大門被關上,然后是Kay的一個特寫,這給人一種強烈的隔絕感。Al·Paccino的剛性演繹持續到了門后遠影這一幕,卻預示著不免已經踏上不歸路。或許第二代教父要承擔的東西太多了。Al·Paccino似乎用一種冷峻來表現,他的表情似乎始終如一,做事毫不猶豫,不留情面。我覺得除了這種冷峻的氣質,沒有什么能支撐人負擔起這個沉重的包袱?
寫到這里,我覺得寫得并不順暢。一想到寫《教父》,頭腦里似乎立即發散出去,能想到的內容用鍵盤永遠打不完。只是覺得經過這次重溫電影,有熱情寫點東西了,最后卻發現也只能挑了自己想法一小部分表達出來。
此時此刻,在imdb上,《教父》仍然一騎絕后塵,以9.1/10(130,668 votes)穩居top1,Won 3 Oscars。
第五篇:教父觀后感
Godfather is a very nice movie which tells a story about a family with power and much money.This movie has won the highest prize-Oscar Awards.However, what gives me the most impression is at the beginning of movie, an old man visits the godfather, and hopes godfather can help him kill there bad young men who have ever beat his daughter.Before he comes to godfather’s home, he has filed in accusing of them in court.As a result, he has to turn to godfather for help.However, I think what he does is not right, because his daughter isn’t dead, while that there man are lives.It is injustice to kill them, and it is enough to beat them as you can rather than let others help you.Besides, it is very frightening to see when godfather’s youngest son kills his enemy’s son.His father was shot seriously, but didn’t die.He worry about his father would be killed again, he must do this.At that time, the atmosphere is very nervous, and my heart beat faster.Finally, he gets it.After doing that, he leave America and hire in other country’s mountain.This reflects his love to his father as well as his family.Although he is a college student, he can become very brave because of his father’s life.At last, what makes my eyes filled with tears in every corner is the love betweenMichael and Apollonia.They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y, but they have the same courage to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t the first time they meet the other.Although the beautiful girl was killed by bastard, they have a great time when she was alive.That period of time will leave a beautiful memory forever.The movie is very good, andit can not only give us a feast of eyes but also many exper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