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漏秋》讀后感范文
你知道什么是漏秋嗎?
沒讀《漏秋》這篇文章,也許你并不知道。漏秋就是立秋這一天下了雨,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可能有雨??伞缎W生之友》重得《漏秋》這篇文章寫的并不只是這點,它是一個小女孩葉子想上學的感人故事。
葉子再過十多天,就可以和姐姐一樣,去讀書了。在這十多天內,葉子發現,奶奶不停地抬頭望天,原來奶奶是在潘漏秋??!果真,立秋那天下雨了。葉子正在小河邊洗衣服。當洗到爸爸的那件大褂時,葉子一不小心,被大褂帶下了水,之后葉子便死了。當奶奶知道這個消息后,后悔萬分,再也不敢這樣盼漏秋了。當我看完這篇文章時,我心里有一種澀澀的感覺:葉子好慘啊,她真不該死。她還沒有上學呢!這篇文章的細節描寫很到位。以下是我覺得最感人的一個片段:
過了三個小時,村里人幫忙把葉子找回來了,就放在廳堂中間。葉子肯定被嚇著了,臉色蒼白。爸爸把媽媽幫葉子準備的新書包和文具盒放在葉子旁邊,說:“快開學了,你就到那邊去讀書吧,只是沒有人陪你。”眼淚全掉在葉子的臉上。這時,奶奶像瘋了一樣從房間里沖出來,一邊阻止別人把葉子抬走,一邊大哭大叫:“葉子啊,奶奶真不該這樣盼漏秋!奶奶再也不說漏秋了,你回來??!”接著又不省人事了。
葉子,雖然我知道你不是真實的一個人物,但是我真的被你所感動了。如果你不是因為懂事,孝順幫助奶奶,你就不會被河水沖走,如果你沒有被河水沖走,那么你現在一定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
看完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像文章的結尾一樣:以后的三天,天,一直陰著。
第二篇:《秋》 讀后感
《秋》讀后感
我最喜歡的季節是秋天。
秋天總是傷感的,也難怪古今詩人悲秋者數不勝數,贊秋者,大概也唯有劉禹錫的那句“我言秋日勝春朝”了吧。秋天,總是很輕易地就能勾起人的愁思。一陣蕭瑟的秋風,一場纏綿的秋雨,都能喚起人心中無盡的惆悵與落寞,那份傷感,自然不言而喻。
秋天,處在夏冬之間,沒有夏的熱烈,亦沒有冬的冷寂。因為它日趨成熟,所以蘊含著比夏更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漸入夕陽,它也隱藏著比冬更凄涼的哀傷。樹葉婆娑,沙沙作響,讓我不禁想起林語堂筆下的《秋天的況味》。雖然描寫的是身邊的瑣事,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讀來卻能品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叭欢锎_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時中,我于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明媚妖艷,夏日的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天的意味。”這段文字中,作者是以一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綿延不絕的意味,那種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他都有權休息,過悠哉的日子”的人生宣言在文中灑脫地飄逸出來。這和秋的意境是多么的契合!
秋,給人更多的感覺是樸實,是平淡,是平易近人,于是在樸實
與平淡之中,在那份平易近人之中,蘊含著無比親切的生活氣息。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他不寫皇家宮殿、園林,不寫優美自然風光,他寫的是與老百姓生活很近的秋味、秋色,我被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蟬,那里的秋意,那么迷人,那么富有韻味,令人浮想聯翩。雨聲“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閑人在雨后的斜橋影里,遇見熟人,說一句“唉,天可真涼了——”從他們那“緩慢悠閑”的聲調中,我們不難品出一個“閑”字來,那是一份閑適,一份瀟灑。從那簡短的對話中,便開始了感情和心緒的交流。一個“唉,天可真涼了——”另一個“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從彼此的嘆答中,不難深切感受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傷之中。
望向窗外,綿綿秋雨,下了三天又三夜。不知道天和地,誰對誰有了哀怨。
我更愿意想象,這秋水茫茫,是細碎的思量。
就這樣吧,有時徒手抓一把空氣,照樣可以演繹似水流年。抵擋一下,心里漫過的大片憂傷。
大概,這,就是秋吧。
第三篇:假期《秋》讀后感
假期《秋》讀后感范文1高中時忙里偷閑讀過了巴金的《家》和《春》,書中的人物時常浮現在腦海中。最近,偶爾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氣讀完了,對其中的人物有許多感慨。
書中描繪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將那吃人的禮教血淋淋的展現在讀者面前,看著那些被摧殘的生命,讓人惋惜,更讓人心痛!
從黑壓壓的烏云中,閃出一絲光亮(巴金總是給出希望,盡管還有些渺茫),那就是熱血青年的激情和反抗。他們為了理想,為了光明,甘愿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帶著堅定的目光向腐朽的封建制度發出挑戰。
覺慧,覺民和琴就是這樣青年的代表。他們的言行,也就是舊禮教中的叛逆,往往給人巨大的感召力,讓讀者的心與他們的一同跳動,特別是青年。在家庭束縛下,他們毫無懼色,并且相信那不過是一層“紙老虎”罷了。他們懷著崇高的信仰,從事著高尚的事業。對他們,我只有敬佩。覺慧到上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絕不受家族中任何人的擺布;覺民留在家中,他從不向舊勢力低頭,也不懼怕任何人,牢牢把握住屬于自己的幸福與夢想;琴和覺民還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經營著報社,宣傳新思想。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青年應有的“叛逆”,膽識和激情,也看到了覺民和琴之間那純潔的愛情。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青年——覺新。覺新是個“老好人”,他總是一味的謙讓,一味的向禮教低頭,幻想著通過個人的犧牲能換來大家的“和睦”,看著至愛的人一個一個的離他而去,只有在寂寞中品嘗著由“作揖主義”釀造的苦水。本應該充滿活力的青春,內心卻一片干涸。他那悲慘的遭遇讓人憐憫,但他的軟弱又讓人氣憤!
有時候聯想到自己,聯想到自己的大學生活,總感覺少了點什么似的。心里壓著一股勁不知道怎樣釋放,看著書中同樣是青年的覺民和覺慧揮灑青春,真是羨慕。讀到覺慧和覺民的慷慨激昂的言論時,經常為自己的碌碌無為而羞愧。步入大學已經將近一年了,回想一下自己大一的生活,真是太平淡了,與開始預期的大相徑庭。
從小學到高中一路走來,為了分數而努力,我們浪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現在終于換來了相對寬松的大學環境,正是為我們的將來真正積蓄力量的時候,我們應該充滿激情的度過每一天!
拒絕墮落,過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
假期《秋》讀后感范文2讀完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家》、《春》、《秋》,我感受最深的是封建舊體制對人們的毒害是那么深重,但另一方面讓我慶幸的是,仍然有擁有摯著的新思想的人,如小說中的覺慧、覺明等。
舊的封建禮教就像一把無形的利刀,它殺人于無聲無形中,死在它下面的人不計其數,小說中的鳴鳳就是這樣的。她為了維護自己的那份真愛,在求救無援的情況下跳湖自殺,為的只是不愿嫁到馮家做姨太太。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沒有了,可是她的死根本就動搖不了那龐大的、腐朽的封建禮教的根基,它仍然昂著它那顆吞食過成千上萬的生命的頭。
愛情在任何小說中都不會缺席,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在舊的封建社會中,自由戀愛根本想都不能想,可是它還是在覺明和琴那里存在了。在小說中,他們都是擁有新思想的'人,他們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拒絕接受封建家庭那種愚蠢的包辦婚姻的制度,勇敢的尋找自己的真愛。其實,在我看來,覺明和琴的結合,更甚至他們成為擁有新思想的人,都得益于覺慧,為什么這么說呢?我想從以下四點闡述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見解。
第一點,覺慧學的是英文,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學英文的人在別人眼中都是另類,可覺慧不管,他和覺明一起都學。高老太爺根本就不贊成他們學英文,不過也沒有明確地反對過。當然,這一點不足以說明覺慧要比覺明“新”,因為覺明也學英文,但至少可以說明覺慧是個擁有新思想的人。
第二點,覺慧對下人很尊重,他很不看好那些對下人呼來喚去的人。如他聽到他的妹妹訓斥丫鬟鳴鳳,他就十分不滿。這并不是因為他對鳴鳳有愛慕之情,因為那是在這之前發生的。而對于這一點,覺明并沒有任何察覺,他似乎已經習慣了。
第三點,覺慧是幫助覺明成功逃婚的人。要做到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因為這不僅需要勇氣和膽量,還需要周密的策劃,而覺慧做到了。他叫覺明不要忍氣吞聲的接受長輩們的安排,不要再做第二個向他們的大哥覺新那樣的犧牲者,當然,覺明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可是他并沒有想過要逃婚,是覺慧鼓勵著他,使他付出了實際行動。我認為這一點足以說明覺慧要比覺明“新”。
第四點,覺慧是第一個離開家,脫離封建大家庭到外面尋求新時代的人。他雖然身在遠方,但卻不望把外面的世界用信的方式告訴給家里的那幾個兄弟姐妹們,他在無形中向他們傳播新思想,使他們開始在封建大家庭中站起來。
覺慧在《家》中走后,在后來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覺明開始代替覺慧,成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說者。的確,他功不可沒。他讓他的妹妹淑英、淑華在舊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來。淑英和淑華本來只能在大宅院里跟著一個老教書先生學那一套成舊的倫理道德,可是她們在覺明、琴和覺慧的影響和鼓勵下,開始學英文,開始去學堂,后來淑英還去了覺慧那里。更值得高興的是,他們對長輩的不滿開始用嘴說出來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發牢騷。如覺明和淑華配合默契地對陳姨太和四太太進行“教訓”,把她們罵地真是太痛快了,讓我十分欣賞。我真是感謝巴金,因為他要小說中出現了一個伶牙利齒、豪氣沖天、不“中規中矩”的淑華!
琴是小說中唯一幸運、幸福的女子。因為她不僅擁有自己的愛情,而且也有體諒自己的母親,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親的打罵挑井自盡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樣,不用忍受家庭帶來的壓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舊的發霉了的舊禮節。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學堂上課,雖然是女子學堂,但她畢竟邁出了封建禮教約束女子的大門。在覺明的鼓勵下,她又擔任了報社的工作,她和覺明相互幫助,相互鼓勵。他們還一同努力幫淑英度過了難關等等。
而小說中悲苦的女子也不少,像惠、梅、大嫂瑞玉等等??蓯旱姆饨ǘY教!愚蠢的那些滿口倫理道德的人!
覺新是小說中讓我又恨又憐憫的人,恨他是因為他做封建禮教的奴隸,憐憫他是因為他是個被封建禮教毒害的人。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作為一個擁有高學識的年輕人,他竟然毫無怨言地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接受祖父安排的婚姻娶了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女人,過著毫無生氣的日子。但老天也并不變本加厲,他娶的那個女人心腸十分好,是個很好的女人,可是她最后還是死在封建禮教的刀下。而覺新并不幸運,他的兩個兒子都夭折了,這也許是對他屈從于禮教束縛的懲罰。作為一個有高學識的人,他應當有反抗的細胞,應當有追求自己人生的渴望,可是,他老是說自己這一輩子完了,整天過著頹廢的生活像在為他人而活。梅是他喜歡的第一個女人,可是他并沒有保護到她,她死了;他的妻子瑞玉是他喜歡的第二個女人,他也沒有保護到她,她也死了;惠是他喜歡的第三個女人,他仍然沒有保護到她,她同樣死了。翠環是他喜歡的最后一個女人,翠環是幸運的,因為小說結尾的時候,他們成了親,覺新并發誓要為自己而活了。我想他們應該是幸福的。
高家大宅院最后被賣掉了,又是一個龐大的封建大家庭分崩離析的典例。這不是悲劇,我認為是這樣的,因為它的分散,不正預示著封建社會也要瓦解,新時代的曙光將要到來嗎?
小說的結尾是很圓滿的,雖然有人喜有人憂,但該喜的人還是喜了,該憂的人就要他們去憂吧。
假期《秋》讀后感范文3終于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家》,《春》,《 秋》,我發現自己都快要融進巴金筆下的封建大家庭了,在看的過程中,我的心隨著故事里面情節變化而變化,有感動,有悲憤,有喜悅,有憂愁。有感動是因為看到覺民,覺慧他們為了推翻舊制度,為了和舊制度反抗到底進行了不屈的斗爭,我為他們的勇氣而感動,因為在一個有濃厚封建氣味的大家庭里能夠不惜一切地進行斗爭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悲憤是因為我看到許多年輕有活力的生命被白白地斷送了,我悲憤那腐朽的舊制度,我恨不得自己就是生活在那時,然后我會毫不猶豫地與其進行斗爭,把它推翻。我有憂愁,是因為我看到許多渴望得到幫助而又得不到幫助的人被折磨而死。像鳴鳳,梅,惠,倩兒還有淑?和枚少爺,他們都是舊制度給害死的。
我有喜悅時因為看到覺民他們一步一步的取得勝利,而舊制度一天一天地被腐化。我好贊成琴說過的一句話:秋天不會永遠存在,秋天來了,不久就是春天。是的,我們今天的生活就是證明。突然之間我感到好幸福,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都擁有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假期《秋》讀后感范文4終于忙里偷閑讀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觸頗多。
文章中沒有太多優美奢華的詞句,我卻像像是身臨其境地目睹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夢里都是書中人物的命運。
雖說只是讀書,卻像是看了一部長篇巨制的電影。里面人物所說的話,所行的事,就連那眉宇間的神情,甚至是他們的衣著裝扮在我腦海里都有細致的勾畫。
書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里我只先說一人。
這人便是高家的長房長子,覺民、覺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玨的丈夫,海兒的爹——覺新。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關于《家》中覺新、覺民、覺慧的人氣的調查,數據顯示覺慧占43·4%,覺民32·1%,而覺新僅有24·5%——大多數人同情他、可憐他、甚至厭惡他。
上世紀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滿于電影的改編,在文章中寫道:“我習慣于通過人物來批評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認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覺新),而不是他應該被舊社會摧毀?!?/p>
高覺新是個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運,而他沉默的性格來自于腐朽的社會禮教。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形容覺新,“繼續讀著新思想的報刊,繼續過著舊式的生活”很是恰當。他有理想、有幻夢,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個新青年,盡管環境使他忘記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還燃燒著青春的火。
可作為高家的長子玄孫,他擔負著已故父親和年邁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犧牲換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來所謂的和睦)。
他不是沒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換來的是父親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棄反抗。他不能像覺慧那樣置一切于不顧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為他是高家的長孫。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慣常的懦弱和“作揖主義”使他傷害許多自己珍愛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嘗自己醞釀的苦水,還被人否定。
覺新就是這樣在多情與健忘中渾渾噩噩地打發著自己飄渺無奈的人生。
可我們應該認識到,他的懦弱是社會所賦予他的,是長子這個特殊地位賦予他的。我們說批判的應該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舊社會那些吃人的禮教,而非覺新沉默的命運。
誠然我不贊同高覺新是封建禮教的傀儡這一說法,但也并不認為他是怎樣一個高大的悲壯的英雄。只是不滿于某些對覺新過激的批判。
在沒有真正走進另一個人的世界前,請不要亂碰他的人生。人不是個人,而是一個社會人。
【假期《秋》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1.假期邊城讀后感范文
2.《漏秋》讀后感范文
3.關于《秋》讀后感
4.《秋》讀后感
5.秋來秋去作文范文
6.秋來秋去作文范文600字
7.《莫莉的假期》的讀后感范文
8.《首義精神耀千秋》讀后感范文
9.假期童年讀后感范文
第四篇:報秋讀后感
報秋讀后感
《報秋》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報秋讀后感。對比的運用是這篇文章突出的藝術表現手法。(評)
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敘)這是第一比。這層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析)
報秋的玉簪花不擇環境,具的極強的生命力,總是保持潔凈,秋季來臨,花開燦爛,芳香濃烈,坦然“報秋”;而“我”卻總處在“懶洋洋”的精神狀態中,在人生的“收獲”之秋“兩手空空”,只有“不安和焦慮”。(敘)這是第二比。這一層對比既是對時光易逝而自己一事無成的惋惜,又是對人生該有所作為的期待。(析)
朱敦儒對生活的態度是“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敘)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析)而作者卻從玉簪花的身上悟出“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要主動地“領取生活”,(敘)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析)這是第三比。這一比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指出了處在完全不同于朱敦儒所處時代與環境的人們應有的人生態度。(析)
以上三層對比,層層推進。作者正是通過對比的手法來結構文章,彰顯主旨。(評)
試析《報秋》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
《報秋》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清晰地顯露出作者的心路歷程。我們了解了這一歷程,也就觸摸到了文章的主題。
這一歷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玉簪花的開放,讓先生感覺到時光飛逝,先是“一驚,隨即悵然”;其次是玉簪花頑強的生命力,給先生以強烈的感受,尤其是此花“不要人照料”,“不挑地方,不揀土壤”,“隨便種種”,就“蓬勃生長”,花香濃郁,而先生在這
一、兩年中,卻“總在不安和焦慮中”;最后是兄長寄詞,讓先生感悟到“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要心中領取,便是逍遙”,讀后感《報秋讀后感》。
這一歷程十分明晰,玉簪花仿佛是作者的參照物,它順應自然,自在生長,生機勃勃。而作者自身呢?感嘆時光飛逝,感嘆秋來無獲。由此,作者感悟到“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至此,文章的主題也就豁然開朗了,就是:時光易逝,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做為,不能虛度年華。
談談《報秋》的構思技巧
宗璞先生的《報秋》全文分成“報秋”和“知秋”兩大部分。這兩部分層層鋪墊,前后勾連,結構嚴謹。
前六段寫“報秋”,扣住一個“感”字。文章開篇寫我看見平簪花“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先是一驚,隨即悵然”。此句領起下文。我為什么一“驚”呢?原來“這花一開,沒幾天就是立秋”。作者在點題的同時,也巧妙地設下伏筆,讓讀者去揣摩“我”為什么“悵然”。2至4段用對比手法,極力狀寫玉簪花給人的深刻印象:開在百花凋零的初秋的玉簪花,呈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只有這種“生命力極強的花”才會在初秋讓滿園飄香,讓人警醒“秋來了”。所以第5段就寫玉簪花的芳香醒腦,并再次點題。
面對這生命力極強的玉簪花,作者自會觀照自身: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兩手空空”。這正是我“悵然”的原因。至此,第一部分也就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文章后三段寫“知秋”,突出一個“悟”字。在吟詠朱敦儒的詞的過程中“我”理解了“領取而今現在”的內涵。悟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至此,“悵然”悄悄消逝,人生的真諦自然悟出,于是在結尾水到渠成地點出全文的主旨:“領取自己那一份”,“領取生活”。
《報秋》的藝術手法賞析
《報秋》篇幅不長,但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法。
玉簪花開是作者悟生活、悟人生的起點,并由此展開了花與花、花與人、人與人的對比。玉簪花不同于太陽花等其它花,生命力極強,蓬勃生長,花開時芳香四溢,坦然“報秋”;而“我”到了人生該收獲的“秋季”卻“兩手空空”,“總是焦慮與不安”?;ㄅc人的不同,引起了作者的思考,悟出了與朱敦儒不同的生活態度。正是這些對比,提起層層思索。這“對比”的手法運用得好。
作品既描寫了花開之景,又直抒自我感慨之情,再引用古詩作更深層次的人生思考。全篇有景有情有思,有物有我有詩,描寫、抒情、議論熔于一爐。這“立體”的手法運用得好。
文章一開頭寫看到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為什么“悵然”?作者卻不馬上回答了,設一個懸念,之后卻鋪開筆墨寫玉簪花,直至第6段才作出回答。解除了這個“懸念”,文章似可收束,而作者卻出人意料另起一筆,寫兄長寄來的朱敦儒的詞。而又正是這詞解除了“悵然”,水到渠成收結全文。這“跌宕”的手法運用得好。
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使文章亦如秋日里的玉簪花,飄散著濃郁的芳香。
第五篇:秋的讀后感
秋的讀后感
最近在閱讀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時,腦海里總是時不時冒出“天涼好個秋”這五個字,秋的讀后感。秋天本該是個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碩果累累的季節。可是說心里話,在閱讀過程中,我卻總感覺心里很憋悶,有幾次不得不放下書,走到外面透口氣。讀完后,我昨晚一夜無眠,有很多話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爺覺新的窩囊、懦弱、作輯主義讓人氣不打一處來。他以為抱著“犧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這樣的愚蠢念頭,別人就會諒解他,感激他;他以為他的唯唯諾諾可以討好身邊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錯特錯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縮,一次又一次的充當老好人,不僅沒有得到別人應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換來的是別人的鄙視和憤懣。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回事,別人又怎么能把你當回事呢?面對別人的故意刁難不是去反駁而是默默承受,時間長了,別人不自覺中就把你當成軟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爺,在整個公館人的眼里也許連一個丫環都不如。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固然與那個陳舊的制度和吃人的舊禮教有關,還有他遭遇的太多災難共同造成他那個樣子??墒峭瑯右荒杆?,又在一個公館里長大的其他兄弟姐妹為什么遇事態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覺民對任何事都有自己獨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對未來充滿希望,雖然有時過于偏激,但總比逆來順受強百倍。三妹淑華敢說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著,雖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為難,可也沒見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罪魁禍首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沒有個性和自己的原則。每次面對那些所謂的長輩們的羞辱選擇忍氣吞聲,以為像鴕鳥那樣遇到危險把頭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過這一劫。結果呢?“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不是說善良不好,但是無原則的善良就是對壞人的姑奸養息,對惡勢力的推波助瀾。退一步也許會海闊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尋死路。人就是這樣,你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必在沉默中滅亡。
那些陳舊制度和吃人禮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嗎?那些道貌岸然的長輩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嗎?魯迅筆下的“舊禮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現了。丫環倩兒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請大夫來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滅,最后活活病死。倩兒死后連入土為安的待遇都沒能得到,只落下一個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常四小姐淑貞最為可憐,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憐。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當她們的出氣筒,無辜被辱罵和毆打。身邊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對她孤獨的求救,他們只是禮節性的安慰她,許下的諾言卻一直沒有人去兌現,讀后感《秋的讀后感》。指望那些兄弟姐妹們來搭救的希望破滅了,無奈之下,她選擇了跳井來結束她年輕的生命。覺新有善良、覺民有信仰、淑華有膽量、琴有細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們都沒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們的妹妹一把,我感覺他們是那么的冷漠。每個人都只關心他們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派頭,讓人作嘔。
我在閱讀時真的好恨那個人吃人的時代,也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倩兒、淑貞還有很多人的寶貴生命就這樣被那可惡的舊禮教吞噬了??雌饋?,吃人禮教還真的滿嚇人的。難怪每次別人規勸覺新不要害怕,要起來反抗時,他總是念念叨叨:你們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處境有多可怕,想以此來搪塞和逃避。其實那些舊的制度和禮教并沒有那么可怕,它們就像毛主席當年的豪言“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覺新還沒有那樣的覺悟。他遭遇的苦難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睜睜看見自己心愛的人被剝奪生命,而自己卻無法救助她們。也許是對自己太失望了,他變的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過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這個世界上,變的悲觀厭世。他帶著有色的眼睛看這個世界,難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處是秋風掃落葉般的蕭瑟凄涼??稍谟行叛龊妥非蟮挠X民眼里秋天卻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堅信:秋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看來環境一樣,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書本后,我腦海里總是拂不去對高覺新這個大少爺的厭惡和憤怒。他的唯唯諾諾和老好人面目不僅害苦了周圍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為自己多吃點苦,多遭點罪,就可以換來別人的諒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個已經搖搖欲墜的高家大梁。他以為別人會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齒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換來所有人的滿意。也許他到死都不不明白,這種一廂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時刻讓所有得人滿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時刻讓某一些人滿意,但是你永遠不能在所有時刻讓所有的人滿意。你如果太在意別人,必然就會迷失自己。
幸好巴金老人在結尾讓覺新也反抗了一回,頂天立地的當了一次男子漢。也總算讓我們松了一口氣,不然非得被這個高家大少爺憋死不可。原來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驗證了那句: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覺新的爆發警告了所有不把他當一回事的人們: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覺新的反抗不僅讓自己心情舒暢了一番,也讓我們這些讀者看到了他可愛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訴我們,本來他安排的結局是:高覺新自殺,高覺民被捕入獄,那樣太悲劇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覺新和翠環走到了一起,覺民和琴也有情人終成眷屬,算是迎合了中國人的大團圓結局。《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命運,做人不能沒有個性和原則,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最重要一點是,你只有先自救,別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國際歌》里所唱的“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上一篇:《藍皮老鼠大臉貓》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