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古詩讀后感
《石灰吟》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是明朝的詩人,于謙寫的。這是于謙12歲的作品。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tǒng)治。
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詩可以說是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它的第一句是說石頭很難從深山開采出來,第二句是說把石頭煉制成石灰的過程很辛苦,說明石灰從出世時即經(jīng)受磨煉。后面兩句是寫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jīng)過烈火煅燒,面對嚴酷考驗,卻從容自若,“烈火焚燒”與“若等閑”,鮮明對照,更襯托出石灰的頑強。后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我在生活上也應該擁有這種不屈不饒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遠不放棄,要一直勇往直前,充滿著信心地做每一件事。不要半途而廢,要做倒有始有終,跌倒了就再爬起來,累了休息后再繼續(xù)干事。要學會堅強,不能怕吃苦,以后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學習上,我們做作業(yè)做累了,可以適當?shù)男菹⒁幌拢荒芄庀胫妫庀胫抡n。上課時要好好聽講,將來長大了為國家出一份力!
篇2:古詩讀后感
中國古時候南宋有位詩人寫了一首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寫的《示兒》。
這首詩的意思是:當我死時才知道沒有什么可掛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遺憾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tǒng)一。當大宋的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時候,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這首詩表達了陸游深刻的愛國之情。從這首詩我知道了,人人都要有愛國之情,人人要是不愛國的話那么這個國很快就會國破人亡,要是人人都愛國的話,這個國就一定會興旺起來。古時候有一位英雄叫做岳飛岳鵬舉,他很愛國,學了一身好本事,為了報效祖國,最后成為我們要學習的英雄之一。古時候的奸臣秦檜,為了得到權勢,陷害岳飛岳鵬舉,最后被砍死在岳飛陵前。
讀了陸游的詩我深受感動,我想,我們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都是因為革命先輩的奮斗和犧牲換來的。我想,要是能把我們的丟失至今還分離我們祖國在外的一個小島――臺灣島收復回來,那該多好啊!我想,如果人間發(fā)生的恩恩怨怨都少一點,人間的恩恩愛愛再多一點,那么我想中國這片美麗的圣土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篇3:古詩讀后感
仰望天穹,由白到灰如千萬條流線交織,遙望山村,一串串腳印再延伸。頓時心中不免漾起一絲困惑,這腳印延至何方,通至何處呢?
漫步在茫茫白雪之上,踩者著印在雪地上的腳印,小心翼翼的去探詢究竟……
遠遠望去,白雪下身穿一身蓑衣的他是如此醒眼,一動不動的屹立在皚皚的白雪之上。枯竹制成的魚竿彎彎的垂在河面,花白的胡須被肆虐的北風刮起,他究竟是誰?
一次又一次提起魚竿,一次又一拋下誘餌,可從始至終,直至他離開的那一刻,在我眼中,他沒有釣到一條魚,而當我滿懷疑惑的問起時,這位慈眉目善的老人卻信誓旦旦的說,他釣到了。
今天我終于明白過來,明白了他的言中言,他的情中情,在了無人煙的山村,這位老人獨自垂釣,難道他真的不知道嗎,此次他也許會空手而歸,一無所獲。然而不同的是,他這次垂釣并不僅僅是釣魚,而是釣‘情’。釣陋室主人劉禹錫的安貧樂道,釣愛蓮君子周敦頤的高風亮節(jié),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的淡泊名利,釣深山隱士諸葛亮的悠然自得,在這個悄無聲息的世界里,他用心去探索 、去追求,去釣所值他所釣的一切……
在茫茫的人海中,又有幾個人能看破紅塵、遠離世俗。我說人生就好比一個蛹,當你無法看透金錢和名利時,那么你只能被圍在不見天日的蛹中,在一片黑暗中與他人做著生死較量,而當你看開后,這蛹將會自動褪脫,你則化蛹成蝶,你將在一片你無法想像的天地中享受這美好的人生
篇4:古詩讀后感
元旦假期,和女兒一起讀了《后赤壁賦》。女兒已學了《前赤壁賦》,似乎學得不錯,那就不妨將《后赤壁賦》也學了。我拿出我讀中學時父親為我買的那本《古文觀止譯注》(陰法魯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們將《后赤壁賦》朗讀了許多遍,我再講解了文意,女兒學得挺認真,我很高興。
《后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被貶謫黃州時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賦》的續(xù)篇。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寫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動,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大不相同了。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jié)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后赤壁賦》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寫黃泥坂夜游,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為游赤壁作鋪墊。第二層次描寫復游赤壁的景色和過程,發(fā)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慨嘆,抒發(fā)自己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郁悶之意,影射了當時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第三層次寫了游后入睡夢見曾化為孤鶴的道士。神秘夢幻表露了作者內(nèi)心的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chuàng)傷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xiàn)實,前途、理想、抱負又在哪里呢?
篇5:古詩讀后感
“燕子來時春分,梨花落后清明。”燕子來了,梨花落了,如此的詩情畫意,這樣的詩意清明。
清明又是詩的節(jié)氣。詩意的萌發(fā)與生長,是因為春雨的滋潤嗎?它是沿著詩的韻腳,一路沐雨而來。
唐宋詩詞,憑窗望海,感覺在古代,清明原本是滿有詩意的。“風輕不動葉,雨細未沾衣;入樓如霧上,拂馬似塵飛”。這是詩人蕭繹冒雨踏青脫口出章的《詠細雨》,寥寥四句,就將清明細雨若有若無、乍隱乍現(xiàn)的神韻描繪得淋漓盡致。
一樣的清明,不一樣的情調(diào)。青青麥苗搖動著春雨,讓人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池池水稻,更情不自禁的引發(fā)人哼唱起當年的臺灣校園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聽得腳步噼啪噼啪響”,至今想起,仍然不絕于耳。回味影視劇里一枕暗香聽櫓聲、尋夢無痕到江南的周莊那天籟般的水聲、夢幻般的烏蓬,版畫般的民居、桃園般的民俗。浸潤在這種氛圍中,總會讓人神采飛揚、遐思萬里。
窗外的景色正好,清明充滿詩意……
清明,親近自然、走近先人的日子,既懷哀思,也有詩情。
清明,果然充滿了詩意。
篇6:古詩讀后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明代詩人于謙在17歲時寫下的千古絕唱。這首詩中,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面對強大的黑暗勢力毫不畏懼,不貪身外之物,只想做一個清白之人的高尚品格。“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表面是寫石灰被千錘萬擊后才出了深山,接著又被烈火無情的焚燒,可它卻把這一切當作平常事。實際上詩人用石灰來喻指自己會不怕千難萬險,即使粉骨隨碎身也不會屈服于惡勢力,永保自己的清白。
讀了這首詩我感觸很深,于謙用這四句詩表達了他對于那些剝削人民和誣陷好人的人的痛恨。也看出他立志要做一個清正不阿的人。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fā)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理想和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于謙為官清正廉潔,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保衛(wèi)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的野蠻統(tǒng)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枉殺了這位民族英雄。他所寫的這首《石灰吟》,正是英雄人格的光輝寫照。我讀《石灰吟》的感想是:我們應該時刻警醒,不要被鏡花水月的表象所迷惑,要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常言道:“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有的人見利忘義,有的人戴上了璀璨的光環(huán),卻陷入了華麗的陷阱。可是,只要你具備了石灰那清白的傲骨,又何懼什么“芳餌”呢?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潔身自好的人。
篇7:古詩讀后感
――《憫農(nóng)》讀后感
古詩《憫農(nóng)》讀后感:有一天晚上吃完飯后我們和王晟遠一起出去散步,在路邊的圍墻上看到一幅宣傳畫,畫面上一位農(nóng)民伯伯正在烈日下鋤地,他流了很多汗,那些汗水滴到盤子里變成了糧食,我們就跟他講了古詩《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訴他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要流很多汗才能種出糧食,我們吃的食物都是農(nóng)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聽了后王晟遠很感興趣,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會被這首詩了。
篇8:古詩讀后感
――《出塞》讀后感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來自龍城天水的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天水,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并不單指李廣一人,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xiàn)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zhàn)嵉拿髟潞托蹅サ某顷P,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shù)次侵略戰(zhàn)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見證。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zhàn)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
篇9:古詩讀后感
古詩讀后感
《軍行》讀后感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剛剛結束,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zhàn)士就騎著它出發(fā)了。戰(zhàn)斗結束的時候已很晚,戰(zhàn)場上只剩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zhàn)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還未干。 ? 我讀到了“騮馬新跨白玉鞍”這句詩,我仿佛看見這些馬兒剛剛打完一戰(zhàn),顯得十分的勞累,現(xiàn)在又要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又要出發(fā)了,我感到它們太勞苦了;我讀到了“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這句詩時,我覺得剛剛結束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現(xiàn)在顯得非常的荒蕪,只剩下了寒冷的'月光;我讀到了“城頭鐵鼓聲猶震”這句詩時,我仿佛聽見了敵人在城頭打著鐵鼓叫喊這,我仿佛聽見敵人在城外宣戰(zhàn);我讀到了“匣里金刀血未干”這句詩時,我覺得這些戰(zhàn)士用生命保衛(wèi)了自己的國家,是多么的英勇!這世上如果沒有戰(zhàn)斗,那就不會有那么多戰(zhàn)士在戰(zhàn)爭中死亡了…… ? 讀了這首詩,我明白了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這幸福、美滿的生活,是這些英勇的戰(zhàn)士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好生活,我們要報答他們。我們要學習他們,做一個勇于拼搏的好學生!篇10:古詩讀后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月,飛在青云端。仙人垂雙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我很喜歡李白寫的這首《古朗月行》,因為它把月亮寫得非常漂亮!
古詩的第二、第三句把月亮比作玉盤和明鏡,寫出了月亮的潔白和明亮。接著詩中又寫了月亮中的仙人、白玉兔和團團桂樹,這些都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仿佛把我?guī)У搅松裨挼南删场L貏e是那只白玉兔,好像是在問我要不要吃靈丹妙藥,真是太可愛了!
篇11:古詩讀后感
古詩,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詩歌形式,作者們用押韻的字或詞表達當時的心情,從而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清代作家鄭燮寫的《竹石》,表達了詩人堅定頑強、不畏艱難、剛正不阿的精神品質(zhì),在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充分的表明了作者頑強不屈的精神品質(zhì)。
接著讓我們,來閱讀詩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詩人但是聽到消息以后的欣喜和作者的愛國情懷,在詩句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中充分的表達作者聽說后的激動心情。
后來我們接著閱讀了,清代作家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表達了詩人希望社會變革,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愿望,在詩中:“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的強烈愿望。
接著我們欣賞了,宋代詩人蘇軾寫的《浣溪沙》描述了清泉寺的環(huán)境,表達了詩人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詞中的下闋可以看出作者老當益壯的精神面貌。
最后我們閱讀了宋代詩人王觀寫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本詩表達了詩人對送別好友時的情感,從詩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中充分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讀古詩可以增加內(nèi)涵,所已從現(xiàn)在開始我會了解更多古代詩人的情操,希望大家不要把古詩忘卻。
篇12:古詩讀后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我們這學期學的一首古詩,是明代詩人于謙贊美石灰吟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看似平常的石灰,實際上也蘊含著詩人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既形象地告訴我們石灰是怎么來的,又贊美了石灰的品質(zhì)。意思是說,一錘錘地把大山中的石灰?guī)r鑿出來,運到高溫的窯中進行焚燒后,就產(chǎn)生了石灰。石灰甘愿被千鑿萬鑿、粉身碎骨、烈火焚燒,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給人間,貢獻自己。
《石灰吟》也激勵著我學習。一次,老師留了幾道數(shù)學題,題很難,有一道我絞盡腦汁,最終還是想不出來。回到家里我打電話問了同學,原本是想讓她為我講解,但拿起電話就讓她直接把答案告訴了我。之后,媽媽檢查我的數(shù)學作業(yè),我全做對了。媽媽問我:“這道數(shù)學題是抄答案的還是照同學寫的?”我羞愧的看著媽媽,低聲說:“是同學告訴我答案的。”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想到《石灰吟》這首詩,它使我努力學習,激勵著我的前進。它使我懂得了:只有自身高潔的人,才能獨具慧眼,在尋常事物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尋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我更懂得了,我要做一個純潔的人。
篇13:古詩讀后感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讀了這首李后主李煜的詩詞,心中永永不能平靜,這是一首用血和淚寫成的心聲,最凄美的生命絕唱,有位大文人說的好,最美的文章是用生命來譜成的,也是最悲慘的人生來寫成的。就像曹雪芹悲慘凄涼的一生,生前無人問津,最后是饑寒交迫而死,他的著作<<紅樓夢>>卻在死后廣為發(fā)表和流傳,最終成為中國名著、世界名著。我想這也是他的人生經(jīng)歷所著成的,也是同樣用血和淚凝成的。
篇14:古詩讀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朵拉的古詩奇幻之旅》,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朵拉的小女孩,她愛幻想,但就是不喜歡語文課,她更不喜歡讓她頭暈腦脹的古詩了,幾乎一節(jié)語文課就變成了她的美夢呼嚕課,有一天,她在語文課上又睡著了,她就開始了她的故事奇幻之旅,我給大家講的是朵拉闖到的第21個迷宮,叫誠實的.紅寶石:朵拉和安迪來到了一座白色天主教堂,教室前停著馬車,有一輛馬車上坐著一位帥氣的紳士和一位穿著婚紗的新娘,這很顯然是結婚,安迪和朵拉找了個座位坐了下來,當結婚典禮正在進行的時候,神父來了,他說今天早晨他發(fā)現(xiàn)圣母瑪利亞神的紅寶石不見了,神父懷疑是新郎干的,要把他關進禁閉室,知道紅寶石找到為止,新郎說不是他干的,但是神父不聽,新娘說新郎是很誠實的。朵拉打開書,上面寫著望天門山這個古詩,于是朵拉很流利的把它背了下來,書上的字變成了百合花,百合花變成了百合仙子,百合仙子要和朵拉他們一起,最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是神父干的,神父被關了起來。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定要樂于助人,有困難要勇敢面對。
篇15:古詩讀后感
在寒假中,我讀了許多的書。閱讀使我感悟到很多道理。特別是《古詩70首》,書中的很多古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念念不忘。
如白居易的《草》,詩詞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意思是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舊蓬勃生長。
看著這詩詞,我仿佛腦海中閃出那樣的情形:古原上的野草,多么繁盛,多么翠綠。野火來了,把他們燒盡,頑強的野草等到春姑娘來時又長了出來。
讀完了這首詩,我不禁想到了我們。我們在學習中,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一些同學,他們在學習中跌倒了,就不爬起來,呆在原地不動。學習成績就急速下降。他們就是懶惰。一些同學在學習中跌倒了,卻爬了起來,向遠方走去。他們就是排在班級前茅的學生。那些懶惰的同學應該讓自己反醒一下。
合上書本,我體會到了我們的學習知識就像水庫,不斷學習使我們的水庫能有知識,而且水分充足。如果我們停止學習,水庫的水很快就會枯竭。只有不停的學習,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漸漸豐富。
篇16:古詩的讀后感
出自盛唐詩人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①曉:早晨,天亮。
②聞:聽見。
③啼鳥:鳥鳴。
譯文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賞析
這首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xiàn)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篇17:古詩的讀后感
翻開《古代詩詞鑒賞》,文化長河,源遠流長,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則是兩岸的風景線,它們組成了中華文化最絢爛的風景線。
豪放
北宋,不僅弘揚了一種嶄新的詞文化,還孕育了一位偉大的詞人--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坎坷,屢遭小人陷害,特別是當他被貶黃州時,他卻并沒有自甘沉淪,仍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境乘船出游,醉心于山水之間。雖然被貶,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愛國之志依然在心中蕩漾。他的豪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矗立在宋河之畔。
婉約
正是戰(zhàn)亂的年代,又一位偉大的詞人--李清照,誕生了。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上天賜她一顆冰清玉潔的心,讓她以美的心境去看待世界。
無論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還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一種美的感嘆,竟是如此婉約。終于,她化作一道婉約的風景,佇立在戰(zhàn)亂之河的兩岸,供后人仰望。
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用他們的墨筆勾勒出一道道風景線,靜靜地,默默地守護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的兩旁。
無論何時,我們都應以現(xiàn)代人的身份與態(tài)度去仰望著這古老的風景。在仰望他們的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真、善、美,并為之感動。
仰望歷史,感受中華文化吧,讓風景永留心中!
篇18:古詩的讀后感
在燦如星海的唐宋詞中,有一顆星星時時照亮著我。那是文天祥在臨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個響亮的名字,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處于元軍大舉南侵,南宋瀕臨滅亡的時期。為了救亡圖存,他積極組織和領導宋軍抗元。這首詩表現(xiàn)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后寧死不屈、正氣凜然的高尚節(jié)操。就是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表現(xiàn)了他堅強的愛國意志,成為我們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座右銘。每當我吟起《過零丁洋》,就覺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氣充溢于天地之間。
看文天祥的這首詩,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我的自白書》: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可矣!又覺得國亡我不亡就是恥辱,我必須與邪惡斗爭。這首詞告訴我歷史上宋元兩朝的盛衰,讓我更加地熱愛祖國,愿為祖國效力,寧死不當亡國奴。
宋詞是回味無窮的,宋詞給我?guī)頍o限的遐想。
上一篇:洋蔥頭歷險記讀后感(推薦55篇)
下一篇:皇帝的新裝讀后感(匯總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