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優秀6篇)
通過寫心得,人們可以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從而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有助于鞏固學習成果。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寫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有所幫助。
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篇1
近日,觀看了周永開同志的先進事跡,讓我深受感動。作為一名曾任達州市紀委書記的老干部,在退休以后依舊一心撲在黨和人民的事業中,自發組成三人義務護林小組,為萬源市花萼山上山護林,帶領群眾發家致富,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必須牢記以下幾點:
一是時刻聽黨指揮。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的政黨,始終代表著人民的利益,帶領著中國人民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帶領著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過上幸福的日子,帶領著中國人民終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我們是承前啟后的一代,有義務扛起這份責任。
二是時刻牢記初心。在工作中我的初心就是干好本職工作,熱心服務群眾。在工作中,不為一時失敗而氣餒,更不為一時成績而驕傲。周永開同志在工作崗位中從未因為過去取得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在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后沒有躺在榮譽上“吃老本”,反而尋找新的方向,繼續實現人生價值,這一點尤為值得我學習。
三是嚴守廉政紅線。權利是人民群眾所賦予的,自然必須“權為民所用”,而不應該變成個人的籌碼。周永開同志今年91歲了依舊精神矍鑠,他跟老伴在生活上簡樸,為官多年始終對名利一層不染。作為青年干部,“扣好人生中的扣子”尤為重要,堅守黨的廉政紀律,維護黨的形象,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人生的華美篇章
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篇2
“我的黨費,我一定要親手繳納”
“這是我這個月的黨費。”10月23日,周永開和往常一樣搭乘公交車,來到達州市紀委監委機關離退休干部支部,鄭重地將60元黨費和黨費證交到支部書記馮銀宗的手上。
在皺褶而泛黃的黨費證扉頁,兩行字格外醒目:“黨費月月交,黨性步步強”,這是周永開親筆寫下的格言。小本子記錄著從2016年1月至今,每個月繳納黨費的時間、金額和收款人簽字。這樣的小本子,周永開的抽屜里還有厚厚一摞。
“對于這位有著75年黨齡的老黨員、‘老革命’來說,每月絕對不會忘記的事情,就是親手繳納黨費。”馮銀宗介紹說。
周永開的家距離達州市紀委監委5公里多,坐公交車需半個小時,這么長時間的路程對于年邁的周永開來說是很不容易的。“曾經有人建議,由我們代交或者主動上門收取,卻被‘周老革命’嚴厲批評了。”
為何如此執著,周永開說起了他的“黨費情結”。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警衛員見周恩來忙于工作,便替他交了五分錢黨費。周恩來知道后告誡他說:“黨費不能讓別人代交,軍政大事重要,交黨費也很重要,這是每個黨員的義務。”之后,周恩來便把五分錢交給了警衛員。
自此,“按時交黨費是每個黨員必須應盡的義務”這句話,便深深地刻在了周永開的心中。在他看來,黨費與黨性息息相關,繳納黨費是莊重而嚴肅的事情,決不能有半點含糊,更不可由他人代勞。
“一名黨員,清楚自己黨費多少、按時足額繳納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的黨費,一定要親手繳納。”周永開話語堅定。
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篇3
周永開,男,漢族,巴中市巴州區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參加工作,歷任原巴中縣委書記、達縣地委副書記、達縣地區紀委書記等職務,1991年6月離休。
周永開同志是踐行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他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解放前冒著生命危險從事川北地區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全心全意為百姓造福,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踐行“黨是一生的追隨”的座右銘。在職期間,他恪盡職守、苦干實干,帶領廣大群眾植樹造林,推動原巴中縣林業發展成為全國先進,頂著壓力查辦大案,堅決同腐敗行為作斗爭。離休后,他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牽頭組建退休干部義務護林隊,不遺余力參與萬源市花萼山護林造林,推動花萼山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終以旺盛的革命熱情堅守“人可以離休但共產黨員永不會離休”的樸實承諾。他把群眾當親人,多次拿出離休費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先后捐資18.9萬余元,連續10年資助數十名花萼山貧困學生。他自掏腰包為花萼山群眾購買中藥材種苗,推動成立川陜萼貝專業合作社,帶動老區人民規模種植、脫貧致富,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周老革命”。他對自己和家人始終嚴格要求,主動放棄單位集資建房選房名額,至今仍住在上世紀80年代的老家屬院,絕大部分家具仍然是上世紀90年代用品,一輩子沒有給子女掙下值錢的家產,更沒有幫親友開過一次“后門”。周永開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贏得廣泛贊譽,先后獲得“四川省跨世紀杰出老人”“十佳老有所為楷模”等榮譽,2004年被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老干部先進個人”稱號。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全省黨員干部堅守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省委決定,授予周永開同志“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
周永開同志的先進事跡,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彰顯了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展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形象。我們要以周永開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堅守初心、對黨忠誠,始終保持崇高信仰,時刻牢記共產黨員身份,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像他那樣擔當使命、執著奮斗,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拼搏向前,苦干實干、開拓進取,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像他那樣一心為民、無私奉獻,把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像他那樣淡泊名利、廉潔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
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篇4
1945年初秋,黎明前的夜幕下,現巴中市巴州區奇章中學后山。
在川北地下黨負責人之一王樸庵領誓下,17歲的周永開握指成拳,鄭重宣誓。特殊環境下,盡管宣誓者刻意壓低了聲音,但那澎湃著的激情縈繞在周永開的日后歲月。“那個場景始終就在眼前。黨旗真紅!感覺血液都要燃燒起來。”
“要做群眾的模范”,這個樸素的初心讓周永開無論在逆境還是順境,都能坦然面對,信念不變。
上世紀50年代末,濫砍濫伐造成原巴中縣群眾生活燃料極度缺乏。縣委決定大栽生長期短的巴茅草作燃料,由時任縣委副書記周永開負責落實。
到各鄉發動群眾,走的都是土路,下雨天只有穿草鞋才不會滑倒。周永開跑遍原巴中縣大小上百個村落,穿爛10多雙草鞋。當農家護院的狗見到他都不叫時,巴中群眾最大的困難解決了。“因為田坎跑得多,老百姓都喊我‘草鞋書記’,哈哈……”回憶起和群眾在一起的往事,周永開開懷大笑。
“那時生活困難,老百姓在河里撈到魚,舍不得自己吃,卻要喊我們吃。”周永開說,“你給群眾一碗水,他們還你一桶蜜,這就是我們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
1984年,時任達縣地區紀委書記的周永開主辦了轟動全國的要案“扳倒李作乾”。“李作乾是原達縣地區罐頭廠廠長,頭頂光環無數,從中央到省、地、縣拿的獎狀有50多張。”周永開回憶說,“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人卻喪失黨性原則,違法亂紀。”
收到群眾舉報后,原達縣地委成立調查組進駐罐頭廠,周永開任組長。“‘保護傘’天天來阻攔。我們頂著壓力把案情查清后,在對李作乾的處理上又出現分歧。”周永開回憶,在為案情召開的多次黨委會上,他拿出確鑿證據,證明李作乾不僅違紀更涉嫌違法。“后來,李作乾被逮捕法辦,罐頭廠放了3天鞭炮。”
“當紀委書記是黨交給我的光榮任務,這個任務很考驗人。”周永開看得很透,“雖然得罪少數人,但讓大多數人滿意,讓黨和人民滿意,就行了。”
離休后,周永開家住達州,但每年都要到機關、鄉下,到村委會、學校講授黨課。“一兩個小時不歇氣,語言活潑生動,幾乎沒一句重復的話,大家都聽得來勁。”化成小學校長鄧多清說。
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篇5
周永開同志是踐行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他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解放前冒著生命危險從事川北地區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全心全意為百姓造福,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踐行“黨是一生的追隨”的座右銘。在職期間,他恪盡職守、苦干實干,帶領廣大群眾植樹造林,推動原巴中縣林業發展成為全國先進,頂著壓力查辦大案,堅決同腐敗行為作斗爭。離休后,他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牽頭組建退休干部義務護林隊,不遺余力參與萬源市花萼山護林造林,推動花萼山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終以旺盛的革命熱情堅守“人可以離休但共產黨員永不會離休”的樸實承諾。他把群眾當親人,多次拿出離休費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先后捐資18.9萬余元,連續10年資助數十名花萼山貧困學生。他自掏腰包為花萼山群眾購買中藥材種苗,推動成立川陜萼貝專業合作社,帶動老區人民規模種植、脫貧致富,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周老革命”。他對自己和家人始終嚴格要求,主動放棄單位集資建房選房名額,至今仍住在上世紀80年代的老家屬院,絕大部分家具仍然是上世紀90年代用品,一輩子沒有給子女掙下值錢的家產,更沒有幫親友開過一次“后門”。周永開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贏得廣泛贊譽,先后獲得“四川省跨世紀杰出老人”“十佳老有所為楷模”等榮譽,2004年被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老干部先進個人”稱號。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全省黨員干部堅守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省委決定,授予周永開同志“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
周永開同志的先進事跡,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彰顯了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展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形象。我們要以周永開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堅守初心、對黨忠誠,始終保持崇高信仰,時刻牢記共產黨員身份,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像他那樣擔當使命、執著奮斗,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拼搏向前,苦干實干、開拓進取,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像他那樣一心為民、無私奉獻,把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像他那樣淡泊名利、廉潔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
周永開事跡心得體會篇6
“共產黨員只能退職,不能退休。”1991年,周永開從原達縣地區紀委書記任上離休。
如何再為老百姓做點事?他把目光投向萬源市花萼山。
花萼山是川東北最高峰,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被譽為大巴山動植物基因庫。花萼山項家坪村原黨支部書記馬大得依然記得,1993年11月的一天,大雪封山,晚上11時,海拔2300米的山梁上傳來呼喊聲,黑夜中5個人艱難跋涉,一人一拐,為首的老者滿頭雪花。
“那是我首次上山,花了整整一天。”周永開告訴記者,上山前,他想的是能否在山上搞旅游。結果,山里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因為窮,當地人把樹砍掉當柴燒,開荒種糧,生態破壞嚴重。”
“要把綠色還給大山。”周永開植樹護林的想法日益強烈。第二年,他花費數萬元積蓄購買了一批樹苗,在山上租了兩間茅草房,帶著兩位退休干部職工踏上保護花萼山的征程。
1995年初,為了對山上冬季資源再一次摸底,他帶著一名向導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經國家梁、小窩凼等險要之地,不小心深陷在積雪中動彈不得,被發現送醫后經過緊急搶救才蘇醒過來。
“我找拐杖準備下床時,感覺杖底與以前不一樣,提起一看,多了一顆防滑鐵釘。”談起這件事,周永開依然激動,“那些年,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釘上的防滑釘。這是群眾對我工作的認可,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群眾的目光,是周永開不竭的動力。從此,他便常年在山林間穿行,播撒綠色的希望。
“莫砍樹,不打獵,為了子孫后代要保護好山林。”周永開走遍花萼山11個鄉鎮30多個村,苦口婆心宣傳。山上條件艱苦,巡山一整天,餓了吃干糧,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墊著棉絮的木板上。雖然時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但周永開仍然堅持著。在他的帶領下,項能奎等5位村民加入護林行列,成為義務護林員。
2006年,年近八旬的周永開仍然堅持拄著拐杖上山巡護。“一天清晨,我獨自到野外巡護,不小心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頭部觸地動彈不得,連呼救的力氣也沒有。”周永開說,因為他長期在山上居住,與村民蔣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感情,“正是大白狗發現我倒地后不停嚎叫,引起村民警覺,大家才找到了我。”
傷情危重,村民將周永開緊急送醫,并轉往達州市中心醫院救治,經過三個多月的治療才基本康復。“住院時,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們。”老伴吳應明說,病情稍有好轉,他就硬撐著身子又上山了。
周永開的苦心有了回報,保護山林逐漸成為大多數村民的習慣,村民自發造林上百畝,林業部門也在花萼山實施公益林項目500畝,這些山林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清風林”。2007年,花萼山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你們有空了也去看看花萼山,青山綠樹,很好。”周永開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他影響很大。
“植樹護林是為什么?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不能讓他們現實利益受損。”堵住一條路,必須為群眾開辟新路。“1995年有一陣,周書記三天兩頭找我們開會,商量調結構發展山木藥材。”時任官渡鎮項家坪村文書的項爾方回憶。
花萼山的野生萼貝品質一流,能否人工種植?周永開買來萼貝種子,找到村民李如銀,“老李,你先試種。我聯系了陜西一家中藥材種植基地,你去學,費用不用操心。”
幾年后,初見成效。當聽說小小一顆萼貝能賣近10元,周永開有了信心,“要幫村民把萼貝發展成掛帥的藥材。”如今的項家坪村,成立了川陜萼貝專業合作社,萼貝年產值數百萬元。
7月4日,記者登上花萼山,綠意盎然,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太陽落坡石山陰咯,石山涼水就冷浸浸咯……”盡管年事漸高,周永開上山的次數少了。但在村民記憶里,周永開察看藥苗園后哼著當地山歌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上一篇:幼兒園實習心得和收獲
下一篇:幼兒園學習心得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