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一盤棋,同時間賽跑,與病魔斗爭,在抗疫一線涌現出了無數可敬、可愛的“你們”, 這場戰“疫”勝利了。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學習援鄂醫療隊心得感悟800字.歡迎閱讀!
援鄂醫療隊心得感悟【1】
2月6日,孝感市中心醫院,5名新冠疫情患者治愈出院。看著他們手捧鮮花走出醫院,翁中會很開心:所有辛苦都值了!
翁中會是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護士,1月27日凌晨,她隨重慶援鄂醫療隊緊急馳援孝感。與她同行的143位醫護人員,分別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11所重慶三級甲等醫院。
孝感,新冠疫情重災區,目前確診病例僅次于武漢,急需支援。
“我們申請到確診患者最多、重癥患者最多的一線去!”重慶援鄂醫療隊主動請戰,進駐危重患者定點救治醫院——孝感市中心醫院、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漢川市人民醫院。
夫妻接力援鄂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療隊長劉煜亮來孝感之前,他的妻子已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劉煜亮是呼吸內科醫生。1月22日,他向單位主動申請,希望能到湖北一線去支援。“我是呼吸科醫生,應該來。”
擔心醫院不批準,妻子徐瑜安慰他說:“呼吸科醫生不去,誰去?”
徐瑜也是一名醫務人員,在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工作。可能是一種默契,徐瑜后來也向單位提出了到湖北支援的申請。
讓劉煜亮沒想到的是,妻子徐瑜先接到通知。除夕夜,徐瑜隨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出發,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
1月26日,徐瑜開始接診患者時,遠在重慶的劉煜亮也接到通知。不過,他要去的地方是孝感。他第一時間查了孝感的位置,發現與武漢很近。后來得知,孝感也是武漢返鄉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出行前,劉煜亮把7歲的兒子交給父母,又將父親的電話發給幾個關系最好的朋友,拜托他們幫忙照顧父母和孩子。
1月27日凌晨,重慶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轉乘大巴趕往孝感。下飛機不久,劉煜亮便接到妻子電話。幾句簡單問候之后,兩個人就開始討論疫情。徐瑜把幾天來一線的醫療心得告訴丈夫,提醒他注意事項。
走上戰場前,劉煜亮和妻子約定:“每天報一個平安。”
援鄂醫療隊心得感悟【2】
2月16日下午3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為新冠疫情患者的第一個視頻會診正式開始。
“患者屬新冠疫情危重型,伴有急性腦梗塞和高血壓。”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高新院區副院長、醫療隊領隊張泓提出建議,診療不僅要關注肺炎,還必須有整體觀念。
當時,這名92歲的患者,因“發熱伴呼吸困難10余天,昏迷4小時”,已被收治進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醫療隊托管的危重癥病區,病情不容樂觀。
診療方案確定后,歷經多小時連續搶救,到2月17日下午,這名高齡患者終于轉危為安,血氧飽和度穩定在95%以上,各項指標明顯好轉。
與“疫”魔抗爭,同生死競速。一個多月來,像這樣沒有硝煙的戰斗在安徽醫療隊支援的病區每天都在打響。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醫療隊1305人馳援湖北,他們入駐在5家醫院、4個方艙醫院。
截至3月9日,醫療隊服務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計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醫療隊還負責巡診社區及隔離點患者、培訓醫護人員,目前共巡診12個社區及隔離點,指導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訓當地醫護人員4046人。
“第一批醫療隊在進駐武漢太康醫院時,條件非常艱苦。”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委副書記邵東華介紹,在沒有緩沖區、隔離帶,甚至連速干手消毒劑都缺乏的情況下,醫療隊克服困難,開設重癥醫學科,解決了東西湖區重癥患者集中救治問題。
為推動援救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安徽醫療隊及時總結,鞏固成果,專門研究制定出“醫療隊工作手冊”,將黨建工作、應急處理、物資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確立下來。
“更重要的是,細化了醫療隊員在一線工作生活中的相關防護措施,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鎖。”邵東華說,后續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醫院病區,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癥患者,接管的方艙醫院共計服務艙位近1000張,無病人死亡、無醫護人員感染。
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醫療隊率先在接管的病區中使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療。“通過觀察近100例新冠疫情患者,分析發現住院患者以痰濕阻肺、痰熱蘊肺兩型為主。”醫療隊成員、六安市中醫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專家團隊,為住院患者制定了處方,在接管病區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藥湯劑治療。“在近1個月時間里,接管協和東西湖區醫院的3個病區,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轉出院約160余人,其中重癥轉為輕癥達80%,危重癥轉為重癥達70%。”
危難險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當前,口罩和防護服是白衣戰士的戰甲,但在關鍵時刻,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阜陽市潁上縣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劉玲卻脫下自己的防護服,給年輕的隊友換上。
2月6日,是劉玲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準備換上防護服進入病區時,抬頭看見一個年輕護士,“他已經穿上隔離衣,正準備套防護服,但他的防護服質量一般,防護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還要在隔離病區近距離護理患者6小時以上,劉玲沒有多想,便脫下自己的防護服塞給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兩三個小時,把你的防護服換給我”。
同行隊員問劉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護身裝備”換給別人,劉玲說:“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線,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那個年輕護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應該的!”
“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組織收到一封特殊的請戰書,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戰士們的請戰書。“作為首批醫療隊隊員,我們已經在武漢奮戰了一個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療,我們請愿繼續堅守疫情一線,堅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請組織批準。”請戰書字字懇切,印在名字上的紅手印,是這些年輕白衣天使的心聲,更是他們必勝的決心。
援鄂醫療隊心得感悟【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是對各級黨委政府的考驗,也是對黨員干部的檢驗,更是對我們每一個群眾的考驗。病毒來襲,疫情蔓延,全民“戰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與擔當,這一路,他們做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這一路,他們甘于奉獻;這一路,他們信守了承諾。抗擊疫情我們“疫”直在路上。
“疫”路上的堅持。只要疫情不退,他們就會一直堅守崗位不放松。春日暖陽里,你會看見那令人感動的標配:“白大褂”“紅馬甲”“警服藍”,仿若天空中的一道彩虹,帶給我們安全與希望。在一道道檢測路口,有穿白大褂的醫務工作者,有穿紅馬甲的黨員志愿者,有穿著警服的基層民警,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崗位,但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抗擊疫情”。他們嚴格按照“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要求,用實際行動構筑起防疫工作的堅強屏障。為了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他們每天不斷地重復著,“你好,從哪里來?請出示有效證件”,對往來人員測量體溫,叮囑他們帶好口罩,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車。
“疫”路上的奉獻。無論何時,只要鄉親們有需要,黨員志愿者們就會一直行走在這條送貨路上。“來,張阿姨,你要的面條2斤。”“王大爺,你要的種子、化肥到了哦。”不遠處傳來了一陣陣送貨的吆喝聲。疫情期間,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鄉鎮的黨員干部當起了“送貨郎”,為老百姓代買油鹽醬醋。送貨上門的時候還當起了宣講員,宣講疫情防控知識,用自己的行動為鄉間小道上增添了一道暖心的色彩。有的熱心居民還自發捐款捐物資,用每一個“小我”為國家貢獻一份“大愛”,他們“疫”路上的的奉獻精神證明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只有同舟共濟。
“疫”路上的承諾。只要疫情不退,我們就會一直宅在家,等待春暖花開。為了打贏戰“役”,我們共同遵守承諾——不串門、不訪友,不聚集,自覺隔離宅在家中。每天看看書籍,寫寫文字,開啟云辦公模式,按照上班期間的工作節奏及時有效地處理工作事物,決不讓思想掉隊。閑下來,敲敲鍵盤碼碼字,記錄下內心的感悟,迎接每一天的日出,每一天的夕陽,每一天的夜晚,每一天的快樂,迎接打贏疫情阻擊戰的春暖花開。
抗擊疫情堅持到底!我們深信,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指日可待。“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援鄂醫療隊心得感悟【4】
這個“非常春節”里,日子似乎被按下了暫停鍵,沒有了往日的喧囂,一種緊張和焦慮的氛圍一直籠罩著,但在這“舉國戰役”中,好在還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溫暖并感動著我們,溫暖了這個特別的冬天,這些疫情籠罩下的溫暖瞬間,給我們走出了冬天的力量。
戰“疫”里的那些人。身患重病的社區干部,在剛剛結束治療后,火速回歸,始終把疫情看得比病情重要,每天堅持在抗擊新型肺炎的第一線。65年黨齡的90歲的老黨員說:“我是黨員我想為這次疫情貢獻一份力。”他每日與鎮村干部一起深入宣防控疫情知識。經濟不好的環衛工阿姨拿出500元想捐給村里,她說:“我沒有很多錢,也不能和一線醫生并肩作戰,但我想和村里一起為這次疫情防控做點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面前,總有那么一些人,讓我們熱淚盈眶!他們是“平凡英雄”,是“守望者”!
戰“疫”里的那些物。疫情迅速發展,物資沒有,如何防控?多少村書記自掏腰包,購買口罩,購買消毒液,帶頭捐贈。多少海外鄉賢四方奔走購買物資,將一批批的物資送回家鄉,還有多少普通市民,什么話也不說,把蔬菜、口罩、消毒液給醫生、給社區工作者、給民警放下了就走了,還有多少的企業在積極響政府的號召,火速轉型,生產口罩、生產防護服,并實現量產。還有多少企業將食品物資分批次送達疫區定點醫院,并加班加點生產救災物資,全力保障支援物資供應。從一個口罩到一批批的物資、一條條的生產線,大家用一點一滴的溫暖堅定著防控疫情必勝的信心,群眾中藏著火種,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候點燃,在這個特殊的春節,這些愛心物資的出現,溫暖了每個人的心間。
戰“疫”里的那些事。面對著嚴峻的疫情形勢、多少醫生、多少民警、多少黨員紛紛請戰,一張張請戰書、一筆筆堅定的筆跡、一枚枚鮮紅的指印、一句句誓言震耳欲聾,讓大家義無反顧的到了防控一線。在這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又有多少單位工作人員主動申請奔赴防控一線,以自身行動踐行黨員干部的擔當。沒有防護服、沒有隔離衣,沒有執法證,只有一張村民熟悉的面孔、一個簡單的口罩,又有多少的基層工作者放棄假期奮戰在一線。災難之下,人的存在和力量都很渺小,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相信好消息會越來越多,相信春天已經在來的路上了。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同樣的溫暖,還在繼續,讓我們攜起手來,團結起來,越是艱難越向前,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春暖花開的日子終將到來。
援鄂醫療隊心得感悟【5】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它的發展變化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病毒無情人有情,在這場磨難中涌現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人,有不畏生死、依然奔赴抗“疫”一線的全國各地醫護人員們,有不畏嚴寒、始終堅守在各主要卡口的警察、交警們,也有著基層可愛、可敬的黨員們,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著大多數人的安全而付出努力,他們是這一“疫”中最美的樣子。
他們是此“疫”中的“指揮官”,不分晝夜踐行初心。在接到疫情通知的第一時間,他們放棄了春節假期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對疫情相關情況進行通報,立即著手成立新冠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安排志愿者到村口站崗執勤。無論何時,大喇叭里都會傳來他們“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的細心叮囑,村口執勤隊伍里總會看見他們在帶頭忙碌,村民的家門口也有他們發放傳單、張貼宣傳海報的身影,甚至在元宵節執勤人員還能收到他們送來得熱乎乎的湯圓、餃子。他們說:“我們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積極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來,因為我們是千千萬萬黨員中的一個,我們是基層干部。”
他們是此“疫”中的“逆行者”,不分年齡值崗執勤。隨著防疫抗疫形勢逐漸變化,外地人員返京人員也逐漸增多,這就增加了人員排查的難度。還沒等村委會頭疼人手不足的問題,辛集村16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黨員主動報名參與村口站崗執勤,24小時不間斷倒班進行。一個支部一面旗,一個黨員一顆星,他們總是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毫無怨言。80多歲的老黨員王志昌雖然腿腳已不太靈便,但是卻堅持走上防疫一線。他說:“不論年紀大小,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身為黨員就要隨時整裝待發,繼續為人民服務,發揮自己的余熱。”在寒風中守護執勤的他們雖然佝僂著身軀,但卻是那么高大。
他們是此“疫”中的“外賣員”,不分時間有求必應。此次疫情隔斷了許多人回家的路,也讓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中。居家觀察最無奈的是缺乏生活必需品,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也讓很多人感到焦灼不安。但是大可不必擔心,因為我們有專門的“外賣員”,他們就是村里的在職黨員。村里專門為外地返京進行居家觀察的村民建立了微信群,每天在群里上報體溫以便觀察,另外只要有蔬菜、糧食、藥品等方面的需要也可以在微信群里說一聲,村委會便會安排專人送貨上門,解決了大家的后顧之憂。他們說:“能在這個時候為大家解決問題,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此次疫情。”
下一篇:小學生上海旅游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