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歷史教案通用6篇
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選擇適合學生的材料,增加趣味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冊歷史教案,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2023初一上冊歷史教案篇1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夠知道《史記》的作者、體裁和在中國歷的重要地位。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借助實例,分析佛教、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司馬遷與《史記》學習,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二、要點分析:
1、重點:佛教的傳入、司馬遷和《史記》
2、難點:宗教的本質及其復雜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學法:識圖學習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你聽說過佛陀入夢和白馬馱經的故事嗎?讓我們在故事的交流中走進那段歷史吧,由此引入教學。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是秦漢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在宗教知識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傳入:
⑴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創立的。佛教是經絲綢之路傳入的。
⑵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一、識讀插圖《白馬寺》:
學習方式:問題識圖與閱讀。通過多媒體展示交流相關的圖片、圖畫和視頻資料;演出課本劇,等等。使學生了解:漢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求佛是佛教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事件。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傳的基本思想:
討論:佛教為什么能夠進入思想相對封閉的中國?本質是什么?
借助具體事例,對佛教的思想進行討論分析,形成認識:佛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消極的人生觀,在當時對于維護社會秩序比較有利,符合統治階級的愿望。因此,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極度的社會苦難,使廣大
民眾方面看不到解脫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對于廣大民眾也產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質是麻痹廣大民眾的精神鴉片。
⑶佛教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作分層學習)
A級:知道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B級:舉出一兩個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說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的興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黃老學說和巫術,興起于東漢時期植根于中國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馬遷和《史記》:
1、補償教學:教師進行史書體例解說,幫助學生了解紀傳體與編年體、通史與斷代史的含義。
2、活動學習: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司馬遷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關書籍中有關《史記》的材料。
3、討論交流:
⑴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治學和治史態度?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么?其重要價值的在哪里?
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形成初步認識;每一小組派出代表發言,其余同學補充,進行觀點交流,形成共同認識:
4、觀點認識:
⑴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結論: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與史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學生解說: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情況。說明它的發現轟動了全國,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學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跡的資料。)
學習檢測:
⒈選擇:佛教和道教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點是
A.其宣傳的內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認為忍受苦難就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
C.都主張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揚放棄欲望就可以擺脫生死輪回
⒉名言賞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誰的名言?他在中國歷的地位怎樣?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們應向他學習什么?
⒊請你解說:西安秦兵馬俑博物館請作一日解說員,請你把自己設計的解說詞寫出。
附:板書設計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發源于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2、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經,并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二、道教的出現:道教源于中國,在東漢時興起。
三、王充《論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鬼神存在。
四、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
2023初一上冊歷史教案篇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于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2023初一上冊歷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么書?(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
后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之后,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
是什么?
四、作業: 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 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2023初一上冊歷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
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
(四)教材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2)地動儀
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3、解決辦法
(1)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
(3)地動儀的構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為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
(4)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后教師概述)我們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
2、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么?
(板書)(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板書)1、從竹簡到紙的發明
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后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著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明的?
2)紙的出現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著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請同學們回答后教師歸納):造紙術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板書)(二)、《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有很多數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并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
(板書)(三)、地動儀
請同學們思考:在發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
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明了地動儀。
(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
首先向學生點出: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藥劑,五禽戲
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課堂小結
秦漢時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2023初一上冊歷史教案篇5
一、課程目標
(1)1-1使用地球儀、地圖等等工具,知道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功能。
(2)1-2恰當地運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術語。
(3)2-2參與調查活動,了解本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及顯著變化。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初步掌握地圖三要素。
(2)情感目標:從自己所在的社區入手,感受社區的生活,體會社區的功能。
(3)能力目標:能根據平面圖上的方向,描述一個地點的具體位置;能用比例尺計算圖上某兩地之間的距離。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圖三要素
教學難點:地圖知識的運用
三、教學準備
同學們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地圖;對自家周圍環境的調查。
四、教學方法
情境式、活動式
五、教學過程
導入
老師上節課請同學們了解自家周圍的環境,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我們每個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區里,家在社區中的位置,是我們了解與認識社區的出發點。”引出社區概念。
【板書】從社區看我家
【板書】1.社區
根據同學們的講述,感性講解“什么叫社區”:相對固定的區域、一定數量的人口、共同的區域身份、相關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間──人類生活共同體。
“社區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但每個社區有不同的位置和環境。請同學們打開你們帶來的深圳地圖,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進一步引導:“你是如何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請同學們再看書上的圖1-1和1-2,看看兩幅圖有什么不同?
圖1-1和圖1-2的不同之處
大小:
形狀:
方向、位置:
圖案、符號:
顏色:
……
那兩幅圖是不是一個社區呢?如果是一個地方,老師分別請一個同學扮演杜鵑,說說怎樣從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請一個同學扮演王朋,說說怎樣從自家走到杜鵑家。
“同學們能聽清楚這兩位同學說的話嗎?為什么聽不懂?”
“如果我們將這兩幅圖改成圖1-3,再從杜鵑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為什么?”
引出地圖的語言: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圖例。
【板書】2.地圖三要素
老師:方向、比例尺和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只有懂得了地圖的語言才能正確地閱讀圖,和地圖對話。
介紹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結合地圖,讓學生懂得地圖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種:指向標、經緯網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通過反復閱讀地圖,鞏固記憶。
教師:地圖就是將實際事物畫在平面上的圖形,但我們又不可能將實際事物原封不動地畫在圖上,所以,就要縮小,從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讓學生記住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讓學生看圖操作,訓練學生能三種方式互相轉換;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與地圖上內容與范圍的關系;知道用比例尺計算地圖上任何兩地的距離。
地圖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顏色和文字說明就是地圖的圖例,它幫助我們識別地圖上不同類型的信息,認識地圖上的地理事物。讓學生記住一些常見的圖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種圖例。利用圖冊,反復閱讀各種地圖,鞏固學生方向、比例尺和圖例知識。
【板書】3.地圖
教師:我們知道了地圖的語言,也就是地圖的三要素,那么,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地圖:地圖是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加以綜合,按照一定的數字法則建立地球和平面間的相互聯系,用符號、文字和顏色把地球空間現象表現在平面上的圖形,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
地圖按內容分為:
1.普通地圖:地形、地理
2.專題地圖
(1)自然地圖(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等)
(2)人文地圖(人口、歷史、經濟、教育文化等)
地圖經濟建設、國防的建設、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地圖。
【板書】在社區中生活
教師:我們每個人都生活中社區中,社區會為我們提供很多服務,請同學們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區為你做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有保安、有清潔工、有球場、有幼兒園、有食街……
教師:這些都體現了社區的功能。那么社區有哪些功能呢?請同學們看書上圖1-5、1-6、1-7、1-8,想一想,它們分別體現了社區的什么功能?
師生總結:圖1-5是社區的人在進行選舉,選舉是一種政治生活,還有如宣傳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等,體現了社區的政治管理功能;圖1-6和圖1-7是人們在進行健身和學習,還有體育比賽、文藝活動,以及各種各樣的講座和培訓等,都體現了社區的文化教育功能;圖1-8是人們在超市里購物,則體現了社區的經濟功能。
社區為我們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服務,使我們與社區的關系密切,也使我們對社區產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時也為社區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堂測評)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知識,畫一幅我們學校的平面草圖。
2023初一上冊歷史教案篇6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歷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詩稱贊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面對迎面而來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搜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杰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__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并把它們—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為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后有請老師或同學為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為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于創新,能提出不同于傳統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課堂小結)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么?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請你拿起筆來,參照下表,把你對自己生理、心理、社會和理想等方面最感興趣的話題,以我是……為題,寫一篇小文章,向同學介紹自己,好嗎?
上一篇:2023初一歷史的教案
下一篇:2023初一歷史上冊課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