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課教案(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課教案,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課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岸U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課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與能力: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的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圖片,通過講故事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瀏覽全文,教給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精講課文內容,以學生的討論、回答、自主、合作式學習貫穿全文,引導生歸納王朝的建立應掌握的基本要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學難點
1.夏朝建立的標志教法與學法
問題探究法、課堂討論法、數軸演示法、比較法、圖示法、分析歸納法、觀察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運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圖片,通過講故事引入。旁白:同學們我們先來認識一組圖片,第一幅同學們都認識吧,第二幅可能有點困難了,它和第一幅有很大的關系,它叫“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生了他的兒子啟在家門口等他回家,一等等了13年,最后化成了一塊巨石,這塊石頭又叫“啟母石”。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擔任了部落首領,而后面的歷史又是怎樣發展的呢?這和我們今天要學習內容有很大的關系,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們今天將學習的內容“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翻書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兩段正文部分,結合大屏幕出現的問題,找出正確的答案。(生閱讀教材,舉手回答大屏幕的問題)
①夏朝建立的時間
(讓生寫寫,特別注意“約公元前20__年”的“約”和“前”不能省,結合世紀和年代對比講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去區別。)
②建立者(引導生分析禹身份的轉變,兒子接位,繼承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代表著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由“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③夏朝建立的標志:(讓生討論什么是“國家”,一個國家產生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得出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國家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④統治中心
演示課件:《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生對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較直觀的認識。
⑤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它統治了400多年,但是最后還是衰落了,這和最后一個王有很大的關系。你能說出他的名字嗎?結合教材給出的夏桀暴政的表現,展示夏桀把人當坐騎的圖片,得出夏桀這樣的做法會導致什么后果。
⑥設問:這樣的暴君,人們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他?滅亡夏朝的戰爭叫什么戰爭?
⑦展示成湯滅夏的漫畫,逐步講解,進入到下一個子目商朝的建立和遷都的學習。
二、商朝的建立和遷都
①讓生看大屏幕,打出商朝建立要掌握的時間(再次強調“約”和“前”,推算世紀、年代)建立者、滅夏地點。
(生閱讀課文,找出答案,舉手回答。)
②商朝建立后,幾經遷都,最后讓商朝都城穩定下來的商王是誰呢?都城最后定在哪兒的呢?這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重要內容,“盤庚遷殷”。
③請生看大屏幕,打出盤庚遷殷要掌握的時間,遷都君王,都城。
生閱讀課文,找出答案回答問題。
④展示都城殷的地圖,用著重號標注,以示強調。
三、商朝的盛衰
①運用都城殷的地圖,提醒學生看圖例,商朝都城穩定后,國力日益強盛,它的勢力范圍遠比夏朝廣闊,請學生找出商朝勢力范圍的“四至”。生看地圖,找答案,舉手回答“四至”。
②隱藏地圖,請幾個學生背著說商朝的勢力范圍“四至”,加以鞏固。
③商朝的強盛不光是它的疆域遼闊,還表現在它的經濟非常發達,讓生自己閱讀課文23頁,找出商朝經濟發達表現哪幾個方面,歸納得出關鍵詞。
④生回答,老師大屏幕打出商朝強盛在經濟的四個表現,逐步講解。
(1)用“五谷豐登”成語的“五谷”講解農業方面種植的糧食作物種類多。
(2)用甲骨文的文字符號讓生猜“六畜”,來說明商超的.畜牧業的發達,進而提高學生的興趣。
(3)用商朝青銅器的杰出代表,還有玉器制作的圖片,展示商朝手工業發達。
(4)用賠錢的貝字旁,來說明古代人是把貝殼當做貨幣,展示商朝出土的貝殼圖片,得出商朝商業的發達。
⑤商朝統治中國長達500多年,但最后還是衰亡了,這與誰有關呢?
展示商紂王發明的炮烙之刑,師講解炮烙之刑的來源和殘忍,進而得出商紂王的殘暴統治,最后得出商朝滅亡的原因。
四、夏商滅亡的共同原因
由生討論得出,引導學生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統治者必須為人民著想,不然必將被人民所棄之。
五、自我測驗
讓生關書,背著回答,加以鞏固該堂課的知識要點,完成學習測評的作業。齊讀自我測驗,再次加以鞏固。
六、板書設計
一、夏朝
(一)、建立
1、時間
2、建立者
3、統治中心
4、首先進入王位世襲制的王
(二)、滅亡
1、亡君
2、原因
二、商朝
(一)、建立
1、時間
2、建立者
3、滅夏地點
(二)、遷都
1、時間
2、遷都君王
3都城
(三)、商朝的強盛
1、勢力范圍
2經濟發達表現
(四)滅亡
1、亡君
2、原因
三、夏商滅亡的共同原因
1、原因
2、啟示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課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夏、商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一、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__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兩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四、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采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6、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課教案精選篇4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我建構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與分析的學習方法,同時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通過采集或狩獵獲取食物,我們都是農村的學生,我們現在吃的食物是怎么來的呢?(學生回答:從地里種出來的等等)對,這是就是農業,那我們祖先從什么時侯開始從事以種植農作物為起點的農業生產的呢?今天我們就體驗一下我們祖先的農耕生活。我們的課本在眾多的先民的遺址中選出了三個供同學體驗,哪三個呢?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看誰先找到?(學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對,我們重點學習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建構
讓學生閱讀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填寫下面表格,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最終完成所填內容(課前印制,學生每人一份)
教師需講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進,因此前者為新石器,后者為舊石器,上節課所學習的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就是用的舊石器。
2、在講述的同時PPT展示相關圖片
(三)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1、通過對表格中的內容分析你認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師引導:從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業、音樂繪畫等方面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師講解)
教師總結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農作物的收成,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使人們可有多余的糧食發展養殖業,有相對空余的時間去進行手工業業生產,所以生產力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2、從表格中還可以看出來,兩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農作物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不同?
教師引導:從兩個文明遺址所處的地區(流域)去分析
學生探究結論:長江流域炎熱、濕熱、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欄式房屋可以做到;這種氣侯又適合水稻的生長;而黃河流域相對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溫;而粟這種作物耐干旱。
教師總結提升: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原始社會,自然環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大影響。
(四)情感升華
讓學生從教材中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
教師新課結束語: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而水稻產量占世界食用糧食產量的70%,從這個角度來說,祖國的先民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每一個先民都是現代的“袁隆平”,值得我們現代的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懷念與崇敬他們,優秀的祖先激勵著同樣優秀的我們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課教案精選篇5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
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戰中居于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上一篇:北師版八年級歷史教案
下一篇: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