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久久精品_性xxxxx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_免费观看视频www

好多范文網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

網友投稿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5篇

在本節課中,我們將探索一個新的知識領域,并通過互動和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加法運算的交換律、結合律的學習。及其在連加計算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加法運算的交換律、結合律計算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大家都會騎自行車嗎?騎自行車不只會幫助我們節省在路上的時間,還是一項非常時尚的運動,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欣賞沿路的風景。現在我們就一起跟著李叔叔一起去騎車旅行吧。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學到不少新知識。

二、新課學習

1.加法交換律

李叔叔的車上裝有里程表。我們來看看他第一天的騎了多遠吧!

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巡視,找出復合交換律的兩位同學進行匯報,或者由學生板演。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種算法有什么不同之處。得出

40+56=56+40。

這樣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由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板演出幾個典型的,提問: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加法交換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為我們的計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來表達一下加法交換律嗎?怎么樣才能讓我們更容易記住這個規律呢?請大家動腦想一想,動手寫一寫、畫一畫。

學生匯報,鼓勵學生提出的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導學生了解文字、字母、符號三種表示方法。強調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學生掌握。

a+b=b+a

三、鞏固練習

練一練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課堂總結

加法交換律就是說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大家已經會應用了,真不錯。說一說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一、引入新課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經結束了,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問李叔叔嗎?

讓學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詳細的記錄了他的行程,我們來一起看看他的記錄手冊,肯定能回答大家剛才提出的問題。

二、新課學習

加法結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嗎?誰來說一說用什么法計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來用這樣的一個連加的算式就能解決李叔叔的這個問題。你能用自己的方法來完成這道加法題嗎?

讓學生自己完成,然后匯報。教師巡視

教案《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加法運算定律》教案》,來自網!http://

后,找出復合結合律的幾個學生匯報,或者投影展示。觀察這幾位同學的做法,你有什么發現?

(88+104)+96=88+(104+96)

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寫一寫。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加法結合律也可以為我們的計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來表達一下加法結合律嗎?怎么樣才能讓我們更容易記住這個規律呢?請大家動腦想一想,動手寫一寫、畫一畫。

學生匯報,鼓勵學生提出的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導學生了解文字、字母、符號三種表示方法。強調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學生掌握。

三、鞏固練習

練一練

(1)256+99+44=(□+□)+□

(2)125+32+168=□+(□+□)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加法結合律。

第三課時

一、引入新課

復習引入

我們來復習一下加法的運算律,你還記得哪個?

加法交換律: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結合律:先把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課學習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吧。

請你想一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寫下來。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然后讓學生匯報不同的計算方法。

然后師生共同完成。探討:你運用了那些運算定律來完成這個計算?

三、鞏固練習

練一練: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課堂總結

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時候,會使我們的計算變得簡便。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建模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教學難點:歸納、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生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跳繩和踢毽子嗎?我們班哪位同學跳繩比較強?誰踢毽子比較強?

學生自由發言。

2.課件出示教材第55頁例題1情境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說)

追問: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3.導入新課。

在過去的學習中,我們進行過很多的加法運算,你知道在加法運算里有哪些基本規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

的運算規律。(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換律。

(1)提出問題:求跳繩的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追問:還可以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17+28=45(人)

(3)觀察發現。

提問: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再觀察算式,說說它們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發現:這兩道算式都是求跳繩的總人數,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兩個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引導: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呢?(等號)

師板書:28+17=17+28

(4)照樣子寫一寫。

讓學生試寫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問: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么發現?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5)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這種規律。

學生在各自的練習本上表示規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明確: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上面的規律可以寫成:

a+b=b+a

教師指出: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問題: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兩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組織匯報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繩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觀察、比較這兩個不同算式的計算結果。

追問:這兩道算式的結果相同,我們可以把它寫成等式嗎?怎樣寫?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28+17)+23=28+(17+23)

(4)加深認識、探索規律。

①課件出示下面兩道算式,讓學生算一算,判斷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號。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組織觀察:這幾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交流得出:這兩個算式中,三個加數分別相同,加數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

和不變。

追問: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這個規律可以怎樣表示?

師板書:(a+b)+c=a+(b+c)

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說每個等式各運用了什么運算律及判斷的依據。

第三小題既交換了位置,又改變了運算順序,所以該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頁“練習九”第1、2、3題。

(1)第1題中的最后一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第2題是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這在過去的計算過程中有學習過,通過這幾題的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

(3)第3小題讓學生通過計算和觀察、比較,進一步認識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讓學生計算,并說說每組中兩題的聯系。

比較每組中的兩題,說說哪一題計算起來更加簡便。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63、第64頁的內容及第65頁練習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題。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類標準及方法,體會每類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夠識別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2、通過觀察、分類記錄等活動,折、剪等操作,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歸納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同時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別從三角形的角和邊兩個方面的特征,對三角形準確的地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能夠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類三角形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圖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如果讓你把班里某一個小組的同學分成兩組,你將如何分組呢?

(學生回答)

師: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進行分類,你覺得應該按什么樣的標準來分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兩種方法,按邊分或者按角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

(板書:三角形的分類)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課件出示例5.

師:用量角器量出每組中每一個三角形的每一個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個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過測量發現,有些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是銳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

師: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銳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鈍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進行分類。

師: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個整體,那么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別看作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它們之間的關系你會畫圖表示嗎?

(課件出示三種三角形的關系圖)

3、認識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

(課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圖)

師:在直角三角形中,夾直角的'兩條邊叫直角邊,直角所對的邊叫斜邊。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嗎?測量后你會發現什么?

生:通過測量發現,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中,斜邊最長。

4、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課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圖)

師:觀察三角形的三條邊會發現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

師:在數學上,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各個部分的名稱。

師: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條邊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條邊叫等腰三角形的底,兩腰的夾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邊三角形中,三條都相等的邊都叫三角形的邊。

6、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師:你能說說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嗎?

生:兩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邊三角形師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邊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認識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過測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角發現: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兩個角相等,這樣的三角形在數學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種。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哪一組的同學愿意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類的成果呢?

(老師根據學生的講述板書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按邊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邊分類,也可以按角分類。

師: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數學方法?

生:分類。

師:分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為運用了分類方法,我們的生活才變得井井有條,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書設計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例1。

課標要求:

能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它是在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三年級上冊《有余數除法》和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后階段。本課時包括整十數除整十數和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運算,這對后續學習筆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一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方法,這對除法的意義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認識,并能利用知識的遷移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學生的起點,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算本課所學的內容,但卻對算理和算法的具體含義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探索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及應用能力。

3.體會口算方法的多樣化,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和估算。

教學難點:

理解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算理。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設想:

1.力求每一個活動都具有其明確的目的性。

本節課,始終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去感悟,發現知識的真諦。用豐富的活動去激發他們參與和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收獲。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學中,教師既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見解,在與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1.復習數的組成

導入:我們天天與數字打交道,看看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組成嗎?

80里面有()個十。

80里面有()個二十。

120里面有()個三十。

200里面有()個十。

2.創設情境,復習除法的意義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幣,想去買東西,但帶著不方便,于是跟媽媽換紙幣,可以換成哪些面值的紙幣?

預設: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換成5元的紙幣,可以換多少張?

如果都換成2元、10元、20元的紙幣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兌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復習了除法的意義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為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動一:整十數除整十數的口算除法

1.出示:書包40元筆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師一共有80元。

2.提數學問題,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觀察兩組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板書課題。

5.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預設:

(1)因為4個20是80,所以80÷20=4。

(2)8個十里面有4個2個十,所以80÷20=4.

(3)因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以此展開教學,這樣更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

6.小反饋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動二:探究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數

情境:老師現在有160元錢,可以買幾個書包?

方式:獨立解決,匯報方法。

【設計意圖:有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對于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學生會很輕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讓學生獨立進行解決。】

活動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獨立解決,總結估算方法。

三、多層訓練,鞏固練習

1.請你當小老師

300÷50=60(為什么錯?)

600÷20=3(為什么錯?)

349÷50=7(怎樣改正?)

2.口算挑戰賽:每組派1人點將(在其他組里指名1人),各出題考對方,答對又難倒對方者得紅旗2面。(可多進行幾輪)

3.拓展練習:

在橫線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對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計算的正確性。】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有針對性,與本節課主題密切相關。】

板書設計: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學效果預測:本節課學習內容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身邊的學習素材,學生會根據實際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023四年級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容量單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個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準備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習什么?你知道了相關的哪些知識?

隨學生回答板書:毫升

學生可能會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認識1毫升

1、取量筒,介紹:這個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現在我們要用它和這個滴管來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大約是1毫升。

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4、介紹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時我們生病了,要喝一些藥水,(取一藥水瓶)讀: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問:我沒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這15~20毫升藥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勺子,舀滿1勺水,倒入量筒,測得大約是10毫升

指出:這勺子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現在你會利用它找適量的藥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藥水?

指出:飲料我們可以多喝點少喝點,但在醫學上卻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所以在用藥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規定。下面這些是常見的一些規格,分別說說是多少毫升?

2、老師用量筒量出一個50毫升,然后倒入一個常見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讓學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倒入題中的這幾個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況?

回家練習:用剛才認識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別倒入這幾個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進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請同學們觀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兩杯)

3.問: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學生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5.練習:20__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說說下面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請學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個的時候指名說說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飲料,數一數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這個實驗應該怎么喝?然后多請幾個學生自然地喝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課后小記:“1毫升概念的確立”,讓學生觀察1毫升在量器、瓶蓋中的情況、用滴管裝,使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學生感興趣。認識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約10毫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尋找、認識毫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具。

授后小記:

前兩課時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學容量單位應該以動手操作及實物演示為主要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我利用學生群體收集了大量練習中出現的容器實物,在課上展示給所有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切實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及各種小容量容器的實際大小。

143775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