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社會教案:我的運動裝
推薦度:
保護環境大班社會教案
推薦度:
《交通規則我知道》大班社會課教案
推薦度:
大班社會新朋友教案
推薦度:
九九重陽節大班社會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精選大班社會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社會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參加一些社會公益勞動,體驗過去光榮的情緒,激發幼兒對勞動的熱愛。
2、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3、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重點與難點
認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體會勞動光榮的情緒情感。
材料準備及環境創設
1. 選擇并聯系適合幼兒勞動強度的地點,如:幼兒園內的娃娃餐廳或附近的一些小超市。
2. 讓餐廳和超市的工作人員了解活動的目的。
設計思路
大舊調重彈幼兒已經了解了一些成人的勞動,也有敬佩成人勞動的感情基礎。參加公益活動,分享勞動成果,以及在成人的肯定中,直接體會自己存在的價值,體會勞動的意義,從而產生勞動光榮的情緒,激發幼兒對勞動的熱愛。
畢竟孩子還年輕,所以在選擇勞動內容時,應考慮幼兒的力所能及,排除不安全因素,使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
活動流程
(一) 感知生活
1.去娃娃餐廳用早餐,觀察服務員的工作。
2.去超市購物,觀察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
(二) 集體討論:工作人員是怎樣為顧客服務的。
說明教師可引導幼兒談談工作人員是怎樣為自己服務的。
(三) 參加勞動。
說明
1.將全班幼兒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參加餐廳和超市的勞動,如送點心,收碗,擺放簡單的貨物等等。
2. 將成人頒于小組內,細致觀察及時給予幼兒幫助和指導。
(四) 交流情感。
說明集體交流:"你今天在哪里勞動"、你為顧客做了什么"在交流中,體驗為別人服務的樂趣,激發勞動光榮的情感。
活動反思:
1.歌曲具象,讓幼兒“動心”
幼兒的學習是心靈的接觸,因為只有心靈方能達到心靈,知識的傳授也不能脫離心靈的軌道。當幼兒“動心”后,才能直接觸及幼兒的理智和心靈,從而作用于對事物的.認識,對自身的反思。
要讓幼兒對歌唱活動“動心”,首先要有意識地選擇一首能激發幼兒“動心”的歌曲。“勞動最光榮”的音樂用節奏、裝飾性變奏的手法發展為A+A′的結構,旋律用五聲音階宮調式,活潑明朗,節奏鮮明。但整個歌曲較長,作為歌唱活動開展就必須截取,A部分:“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歌詞具體形象,易于理解,符合大班幼兒好模仿,對生活化的、趣味性的、象聲的、象形的歌曲特別感興趣的年齡發展特征。
2.策略有效,讓幼兒“開心”
(1)教師的清唱。隨著電教設備、多媒體的投入,老師的清唱似乎“難得一求”。 中班幼兒還沒有能力視唱,聽唱便成了他們學唱歌的唯一途徑,歌唱活動首先得讓幼兒聽清楚演唱的內容是什么。在清唱時,教師走近幼兒、走進幼兒,字正腔圓地和幼兒面對面唱歌,通過教師自己的范唱將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以幼兒能接受的方式充分表現出來,由內而外,以情帶聲,讓幼兒感受到歌唱時“彈”的魅力,從而產生情緒、情感的共鳴,促使幼兒與教師一起歌唱。
(2)圖譜的運用。對于中班幼兒來說,他們更能接受直觀的事物。圖譜教學在歌唱活動中的運用是一種視覺參與,它更具體、更形象地展現歌曲的結構、內容,由于“勞動最光榮”的歌詞無規律可循,“突出順序法”能有效地幫助幼兒解決記憶困難,促進幼兒積極動腦、主動學習。在傾聽了教師的清唱后,“你聽到了什么?”針對幼兒的回答出示對應的圖譜;再次傾聽教師的演唱后(伴奏很輕),給圖譜按照歌詞的先后順序排隊;幼兒嘗試演唱后,找一找“你最喜歡哪句?”“哪句你覺得有困難?”對于“喜歡”的,圖譜具有提示歌詞的作用,對于“困難”的,則直接點擊圖譜,大家一目了然。圖譜運用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提供了充分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幼兒在樂中學。當然,運用圖譜應關注其科學性,不是每個歌唱活動都需要利用圖譜,只有教師適宜地選擇、有效地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
(3)“腳手架”的拆除。在這個活動中,圖譜在于激發幼兒參與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可謂“腳手架”之一,引導著幼兒一步步達到教學目的。但教師時常只架不拆,當幼兒達到一定的“冗余度”時,我們要試著拆除“腳手架”。在多數幼兒熟悉了歌曲后,教師逐漸隱去圖譜,每一次的隱去,對幼兒來說都是一次有意義的挑戰,都是建立在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不停頓地把幼兒的能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從而達到聽音樂演唱的目的。
3.積極互動,讓幼兒“舒心”
“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問題的全部實質就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嬌嫩的心靈的兒童。”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能夠接住孩子丟給我們的球,并以一種讓孩子想要繼續與我們“玩”的方式把球拋回給孩子,因此,我們必須具備彈性的教學機智,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共同感受活動的驚奇與歡樂。
“你聽到了什么?”→隨機出示相應的圖譜;“你最喜歡哪一句?”→試著把它唱出來;“哪句你覺得有困難?”→“誰能幫助他(她)?”在一系列有效的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中,教師注重互動的參與“密度”,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我是一個有能力的孩子”,他們充滿自信與自豪,在不經意間,從a點到達b點,再邁向c 點……最終達到活動的最高點。
在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教師緊緊遵循《綱要》所提倡的“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和“教師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的理念,緊緊抓住幼兒的“心”。“聽一聽,找一找”中有匹配成功的樂趣;“學一學,唱一唱”中有自主學習的快樂;“試一試,合一合”中有同伴合唱的喜悅。
在設計、組織老教材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只有通過認真解讀教材、解讀幼兒,以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為導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小百科: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是指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大班社會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鎮人口的高度密集,生活中的垃圾越來越多,在真實的生活中,人們隨手丟棄垃圾的現象很嚴重,對“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的認識和運用還很缺失。陳鶴琴先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是好教材。”《指南》在社會領域對5~6歲幼兒也明確提出“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的要求。本次活動“我是小小垃圾管理員”就是在此理念下的具體實施,是將幼兒園課程與孩子生活緊密聯系的體現。到了大班以后,孩子的動手、分類等能力也有很大提高,這也為本次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可能,學會垃圾分類管理從小做起。
【活動目標】
1、認識并理解生活中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的標記。
《指南》健康領域 教育建議中提出:幫助幼兒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記。
2、能根據各種標記對生活中的垃圾進行分類。
《指南》科學領域中的教育建議:引導幼兒在觀察和探索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簡單的分類、概括。
3、樹立環保意識,激發幼兒爭做“小小垃圾管理員”的情感。
《指南》社會領域目標2“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中的“愛護身邊的環境,注意節約資源”。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垃圾標記,并能根據標記進行分類。
難點: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標記的`理解。
【活動準備】
課件ppt 、視頻等
幼兒操作材料:用于分類的各種垃圾實物卡和垃圾分類板。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發幼兒想做“小小垃圾管理員”的愿望
(觀察哭臉的垃圾桶圖片)
師:這里有什么?為什么這兩只垃圾桶會不高興呢?
二、認識“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垃圾標記
1、觀察標記,認識理解。
(出示標記,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箭頭上進行對比觀察。)
師:我們來看一看垃圾桶上有什么?這兩種標記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小結。
2、根據標記,嘗試分類。
(出示垃圾實物卡和分類板)提出操作要求:請小朋友四人一組合作完成,按標記進行分類,并能講一講這樣分的原因。
3、交流分享,視頻提升。
(展示幼兒垃圾分類板)
師:誰愿意上來講一講你們一組是怎樣分的?不可回收垃圾有什么?可回收垃圾有什么?
師: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教師把有爭議的垃圾實物卡呈現出來。)
師:那這些垃圾到底是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假如你能認真看,仔細聽,也許就能找找到答案。(觀看視頻)
4、運用經驗,重新調整。
師:小朋友你們找到答案了嗎?
師:那這里分錯的垃圾該怎么辦呢?(幼兒運用新經驗主動調整。)
三、認識和理解有害垃圾的標記。
(問題情景導入)
師:小朋友,廢棄的小電池應該放在哪個垃圾箱里呢?
(出示有害垃圾標志)
師:有害垃圾標志是什么顏色?上面有什么圖案?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有害垃圾呢?
教師小結: 生活中還有一些有害垃圾。如:過期藥品、化妝品、電燈泡、油漆桶等它們都應該放進有害垃圾標記的垃圾箱里。
活動延伸:我來做“小小垃圾管理員”,組織幼兒開展“我是小小垃圾管理員”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區,將建構的新經驗在生活中進行運用。
大班社會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隨著“環保小衛士”這一主題活動的深入,孩子們對如何保護環境已有了一些了解。孩子們經常會說到:“我們要保持教室和幼兒園環境的整潔”、“不亂扔垃圾”、“不亂采摘花草樹木”……但在日常生活中隨手亂扔廢紙、瓜果皮、塑料袋的現象依然存在。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開始關注細節,引導幼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孩子從小懂得怎樣去保護環境衛生。相信這樣的教育對幼兒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孩子將受益終身。
二、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垃圾分類標記,嘗試按標記給垃圾進行分類。
2、懂得垃圾分類的方法,樹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三、活動準備
1、布置兩個區域:“垃圾王國”和“清潔城堡”。
2、自制貼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標志的垃圾桶四個。
3、課件:有關垃圾的ppt課件,垃圾分類標志卡片。
4、一次性手套若干。
四、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參觀和交流
1、教師帶領幼兒參觀“垃圾王國”和“清潔城堡”。
2、請每個幼兒以小市民的身份選擇自己喜歡居住的環境。
3、教師組織幼兒交流,談談居住在“垃圾王國”和“清潔城堡”的感覺會有什么不同?
4、教師提問:“清潔城堡”這么干凈,請幼兒想想城堡里的垃圾到哪里去了?
2)基本部分:了解垃圾的"分類
1、幼兒觀看有關垃圾的ppt課件,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a、垃圾是怎么分類的?(可回收、有害、廚余和其他垃圾)
b、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以回收的?(廢紙、塑料、玻璃、布料等屬可回收垃圾,煙頭、雞毛、油漆顏料等屬不可回收垃圾)
c、垃圾有哪些處理方法?(填埋、焚燒、堆肥)
d、哪些垃圾是有毒垃圾?(廢電池、日光燈管、化妝品等)
2、再次觀看ppt課件。
3、認識垃圾分類標志
4、教師出示“垃圾分類標志”卡片,幼兒猜測該標志的含義,并說說在哪里見到過這些標志。
5、請幼兒談談自己家的垃圾平時是怎樣處理的?
五、游戲
1、幼兒使用一次性手套幫垃圾王國分類清理垃圾,讓垃圾回家。幼兒分四組:一組清理可回收的垃圾、一組清理有害垃圾、一組清理廚余垃圾、一組清理其他垃圾。
2、將分類后的垃圾撿到教師自制的四個垃圾桶內。(貼可回收、有害、廚余、其他垃圾的標志)
3、欣賞變干凈美麗的垃圾王國,請幼兒給它取好聽的名字。
4、教師將垃圾桶的垃圾交給幼兒園的清潔工處理。
六、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參觀垃圾收購站。
2、幼兒給自己家的垃圾桶設計四種垃圾分類標志。
3、向家人和朋友宣傳垃圾分類的益處,并實際行動。
七、活動反思
這節課通過帶領孩子們參觀和比較“垃圾王國”和“清潔城堡”,讓孩子們發現我們都喜歡在美麗而干凈的環境中居住和生活。
大班社會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懂得微笑能給他人帶來快樂,也能讓自己快樂。
2、教育孩子要時常面帶微笑,培養孩子要懂得尊重別人。
二、活動重點:
讓孩子理解微笑的含義,懂得微笑能讓別人快樂。
三、活動難點:
使幼兒能大膽的表達讓別人快樂的想法。
四、活動準備:
PPT課件、微笑卡片。
五、活動過程:
(一)、導入微笑主題。
1、出示微笑卡片提問:小朋友們看到了什么?
2、講述故事《小蝸牛送微笑》,小蝸牛看到大家都在為別人服務,而自己什么也幫不上,正在犯愁。小鳥告訴他,你的微笑很甜,小蝸牛就想,我要把我的微笑送給每一個好朋友,于是他便做了很多微笑卡片,托小鳥送給森林里的每個好朋友。
3、提問:小蝸牛為什么要給大家送微笑卡片?
小結:微笑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小卡片能傳遞小蝸牛的心意。故事讓幼兒直觀的理解了微笑的涵義,也知道了微笑的重要和可貴。
(二)、展開部分,用微笑傳遞快樂。
1、體驗微笑:給小朋友每個人一面鏡子,自己體驗最美的微笑,你會微笑嗎?請小朋友們做一個最美的微笑。
2、送微笑:你想把微笑送給誰?為什么?把微笑送給客人老師或者身邊的`朋友,在送微笑時說一句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教師給幼兒拍照。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分享著微笑帶來的快樂。《音樂》響起。
(三)、探索多種帶來快樂的方法。
1、看看各行各業的人給人們帶來的微笑。(看PPT)
2、說說讓別人快樂的方法。除了微笑還有什么辦法能給大家帶來快樂?
3、共同回憶美麗的瞬間。播放PPT重溫傳遞微笑的快樂。
4、請幼兒給好朋友繪畫微笑卡片,把自己最美的微笑畫在卡片上,送給自己最喜歡的人。
(四)、結束活動,送微笑卡片。
大班社會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制作各種小禮物,送給幼兒園的老師和其他工作人員,表達對他們的謝意。
教學準備:
1、制作小禮物的材料若干。
2、《健康。社會》
教學過程:
1、看畫冊《我要感謝的人》
教師:奇奇就要離開幼兒園上小學了,他準備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禮物,要送給幼兒園里為自己服務過的人,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
請幼兒說一說畫冊上都有誰,他們為小朋友做了哪些事情。
引導幼兒討論:在幼兒園里,你想感謝的.人有誰?為什么?
2、制作小動物。
引導幼兒用各種材料制作小動物。
3、帶領幼兒在幼兒園走一走,分別向平時為他們服務的人表示感謝。
向被感謝的人鞠個躬。
與被感謝的人拍照。
送給被感謝的人小禮物。
為被感謝的人表演一個節目。
大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開展小組合作探索與交流分享活動,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體驗合作活動的快樂。
2、進一步了解各行各業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熱愛各行各業工作人員的情感。
活動準備:
事先構建三個合作小組、幼兒圖畫、與交通警察事先聯系并攝像、投影儀、字卡(預檢——掛號——門診——配藥<付費>等。
活動流程:
談話導入——幼兒交流分享——活動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師:“最近,我們一起了解了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職業,知道了每種職業所從事的工作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我們還成立了三個合作探索小組:超市小組、醫院小組、交通警察小組。大家還一起分頭進行了調查、尋找資料,今天大家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二、幼兒交流活動:
1、超市小組:
1)超市里的購物順序是什么?(幼兒圖畫)
2)超市里賣些什么東西?
3)幼兒交流:我們周圍有很多超市。(邊講邊出示相應的超市里的塑料袋)
4)超市里有哪些工作人員,他們分別是做什么事情的?
5)超市里發現的黃、白標簽各代表什么?(出示實物、認識價格、比較價格)
6)介紹超市里舉行的一些“買一送一”活動、發宣傳單、抽獎活動。(展示一些小資料、幼兒經驗介紹)那為什么要舉行這類活動?小組幼兒問: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我們嗎?
:有了超市,我們大家購物方便了很多,超市里的工作人員為了我們的方便每天都辛苦地工作著,所以我們要做個文明的購物者,尊重他們的勞動。
2、醫院小組:
1)幼兒介紹看病的順序:預檢——掛號——門診——配藥(付費),看病為什么要預檢?
2)醫院里有哪些工作人員?分別是干什么的?(了解醫院里的一些科室)
3)(幻燈)出示一幅幼兒的“問題畫”,由幼兒介紹畫面的意思。(共同解決問題)
4)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那么你們覺得是瘦好還是胖好?
5)出示一張憂郁的圖片,問:圖片上的人怎么了?(心里不太高興,很憂郁。)師:如果人經常很憂郁的話,會得心理方面的病,就要去看心理醫生了。所以,我們小朋友心里如果有不開心的事情要告訴大人,或告訴朋友,這樣你就會心里舒服一些。
:所以,我們大家知道了人的健康有兩種:一種是身體健康,一種是心理健康,看身體方面疾病的醫生可以保障我們的身體健康,心理醫生就可以保障我們的心理健康,只有身體與心理都健康,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人。
3、交通警察小組:
1)共同觀看攝像:
2)幼兒分別交流問題(如果馬路上有車或有人闖紅燈或撞車了,那么交通警察是怎么處理的?如果天下雨交警叔叔還站在馬路上指揮交通嗎?交通警察在上班時做些什么事情?小朋友該怎樣過馬路?……)(先幼兒之間問答,再請交通警察小組成員回答。)
教師:交通警察叔叔很辛苦的,不論刮風下雨都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為交通秩序公正執法、堅守崗位,保障了行人和車輛的安全,保障了城市的交通暢通!
三、結束部分:
教師: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他們的.辛勤勞動保障了大家幸福的生活!設計思路:近階段,我班正在進行《各行各業》的探索型主題活動,同時又結合“五一”勞動節,將“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這一教育目標結合起來,在班級中產生了三個不同的探索內容:超市、醫院、交通警察,孩子們能根據興趣自主結對,由此形成了三個合作探索小組,在小組合作活動中,通過教師引導、組內成員共同收集資料,對已有經驗回憶,對于各自探索的活動內容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了解,通過本次的交流活動以達到經驗共享的目的,體驗合作活動的快樂與價值。
大班社會教案 篇7
快樂來分享
活動目標:
1、知道快樂的事情可以與,體驗分享的快樂。
2、能與同伴進行有效的交往合作。
活動準備:電腦課件(扭秧歌的場景),樂曲《喜洋洋》,玩具笑袋(輕輕一捏就能發出哈哈笑聲的玩具)。
活動過程:
1、快樂的感覺
(1)欣賞樂曲"喜洋洋"。提問:聽到這樣的音樂,你有什么感受?你覺得快樂嗎?
(2)你快樂的時候是怎樣的?
(3)再次欣賞樂曲,播放扭秧歌的電腦課件,大家一起快樂地跳舞。
2、快樂的事
(1)你有沒有感到快樂的事兒?能說聽嗎?
(2)你快樂的時候最想做什么?
(3)你認為怎樣才能讓別人覺得快樂?
3、分享快樂
(1)快樂的方法:我們可以做什么事使自己快樂?怎樣讓別人快樂?
(2)快樂傳遞。請幼兒說說自己快樂的事兒,利用玩具笑袋發出的笑聲體驗快樂是可以傳遞的。
(3)快樂游戲。對好朋友說說自己的快樂,理解說己的快樂可以使自己和別人感到更加快樂。
:生活中有很多讓人高興的事,它能使我們感到快樂。我們可以用多種方法讓別人知道。使別人也快樂,快樂的事情要與。
區域活動閱讀區:圖書《河里面的"彩虹》等。
設計區:小卡紙、剪貼紙,用于設計制作送給好朋友的小禮物。
游戲活動玩身體運動游戲《快樂的感覺真是好》。
日常生活為過生日的幼兒集體慶祝生日,共同分享快樂。
附:游戲兒歌《快樂的感覺真是好》
你快樂呀,我快樂,和你在一起真快樂。
抱一抱呀,抱一抱,快樂的感覺真是好。
你快樂呀,我快樂,和你在一起真快樂。
跳一跳呀,跳一跳,快樂的感覺真是好。
("抱一抱"可以換成"拍一拍、跑一跑、扭一扭"等)
大班社會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了解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 學習分類統計及比較數的多與少。
3. 愿意與同伴交流上幼兒園的不同方式。
活動準備
1. 準備大張的上學方式調查表一張。
2. 準備各種交通工具和步行標志的黏黏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
1.教師先從自己來幼兒園上班所乘的交通工具談起,引發幼兒談論自己是用什么方式上幼兒園的。
2.啟發幼兒在小組里與同伴分享自己上幼兒園的經驗,例如:做媽媽的"自行車,坐爸爸的摩托車,乘坐公共汽車,步行等。
二、調查統計
1.引導幼兒根據自己上幼兒園的方式選擇一張相應的黏黏紙,并將黏黏紙貼在調查統計表適當的欄位上。
2.于幼兒一起點數每一種上學方式的人數有多少,并寫在圖表上。
3.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班級里幼兒采用哪一種上學方式的人最多,哪一種上學方式的人最少。
三、引導交流
引導幼兒談一談自己為什么要乘坐交通工具到幼兒園,為什么可以步行到幼兒園。
引發幼兒發現上學距離與所乘坐交通工具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四、分享經驗
啟發幼兒回憶生活,想一想自己在節假日去過什么地方,是怎么去的?
引導幼兒在小組里與同伴分享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經驗,例如:坐媽媽的摩托車去購物,坐爸爸的小車去海邊,坐公交車去公園,坐火車去北京等。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玩游戲《坐汽車》。例如:教師戴上汽車頭飾,說:我是X老師號汽車,請小朋友坐到我的汽車上來,我們到xx去。開車轉“一段路”后,說:“我的汽車到終點了,請換乘X老師號汽車”。換另一位教師做司機,帶幼兒繼續玩《做火車》的游戲。
語言區中提供公共汽車載客,救護車載病人,消防車,卡車運貨等圖片,圖書,引導幼兒講述,閱讀,豐富幼兒的主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