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合集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觀察陽光下肥皂泡表面的七彩色。
2.探索陽光下物體表面產生的色彩,大膽地表述自己的發現,產生探索五彩繽紛世界的興趣。
活動準備
肥皂水、吹泡泡的工具、cd盤、水晶石、貝殼、盤子、扣子、一瓶水、油、小亮片
活動過程
1.肥皂泡表面的“彩虹”
(1)體驗玩泡泡的樂趣
① 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戲,你們一定玩過吧!(幼:玩過)
師:那你是怎么玩的呢,誰來告訴大家?
(請幾位幼兒談談玩泡泡的體驗)
② 提出要求:
師:今天,我們也要來玩吹泡泡,不過今天玩之前,我要給你們一個任務,聽清楚了。
我們玩時,要仔細看泡泡在太陽光下是什么樣子的,它的上面會有什么秘密,還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你吹給我看,我吹給你看,一起來找找泡泡上的秘密,等一下告訴我,好嗎?
(2)感知泡泡表面的七彩色
① 教師與幼兒盡情玩耍,自由觀察
師:你們看泡泡是什么樣子的,找找泡泡上的小秘密
(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來看泡泡,說說它的顏色有什么變化)
② 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把你們的發現告訴朋友,要互相比一比,誰找到的顏色最多。
(3)交流、感知肥皂泡的色彩
① 集中討論交流:
師:剛才,我們發現了泡泡的秘密,誰來說說這個秘密是什么呀?
師:對了就是泡泡在太陽光下會有“顏色”對吧?那誰來說說你發現了哪些顏色呀?
幼:有紅的,綠的……
(幼兒敘述自己的發現,教師隨機將相應的色彩貼在黑板上。)
師:這么多漂亮的色彩你是怎么發現的?
(幼兒自由敘述,教師引導是從各種不同的位置與角度發現的)
師:老師也來吹吹看顏色到底是怎樣的。(教師隨機吹出泡泡引導幼兒發現
顏色的變化)
師:原來我們從不同的地方看泡泡,就能發現不同的顏色,所以我們小朋友觀察東西時要仔細,還要多想辦法才行。
② 拓寬經驗交流
師:原來肥皂泡在太陽光下會有“彩虹”,除了肥皂泡你還發現哪些東西在太陽光下也會有彩虹呢?
(引導幼兒聯系平時的生活、游戲來說說自己的經驗)
2.探尋其他物體的色彩
(1)出示各種物體,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一出示,并請幼兒說說物體的"名稱)
師:我想請小朋友們去找找這些東西在陽光下會不會有顏色,你們愿意嗎?(幼:愿意)
(2) 幼兒互相合作,自由探索
① 師:好,接下來,我就請你們自己找幾個好朋友一起拿著盒子里的東西到陽光下找找他們身上的色彩,然后與好朋友說說你的發現,還可以與老師說說好嗎,比一比,哪個小組發現得多。
② 幼兒自由結伴探索,教師隨時引導幼兒探索,讓他們產生探索物體的興趣。
③討論自己的發現
師:剛才,我們與好朋友一起找到了許多的秘密,接下來,誰愿意把你們小組的發現告訴大家呢?
幼:我們發現cd盤上有彩虹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引導功兒調整角度可以發現許多“彩虹”的圖像)
幼:我發現水晶石上有色彩。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請幼兒上前演示。
(3)小結(設置懸念)
師:這些東西在太陽光下會有顏色,你們猜沒有太陽光的時候,它們還會有顏色嗎?
幼:沒有。
師:其實,物體本身并沒有顏色,而是由于太陽光的反射造成的,這里有許多的奧秘要等我們長大后,慢慢地去發現。
師:今天我們看到了cd,石頭上有彩虹,其實只要平時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還有許多東西上也會有彩虹的:“像把鏡子放入水中……”如果有興趣,你們回家可以在去找找,再來告訴我們。好嗎?
師:今天有的東西上你沒有找到彩虹,是真的沒有還是有的呢,有興趣的話我們回去慢慢找吧!
調整內容
我對材料準備進行了調整,增加了一瓶水、扣子、卡片、不銹鋼盤子,刪除了孔雀羽毛。在目標中增添了讓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與看法。在第一個環節中刪除了讓幼兒記錄而是改成讓幼兒表述自己的發現教師隨機出示色彩。最后增添了延伸活動讓幼兒繼續探尋物體上的“彩虹”。
調整原因
首先對于材料準備因為孔雀羽毛的收集較難,而其他生活中水、扣子也會出現色彩,為了幼兒更接近生活,更有探索的欲望所以增加了一部分東西。幼兒是喜歡說的,當他們有了發現不引導他們去表述,就無法深入,無法達到活動的目的,培養幼兒大膽的說也是大班幼兒的重要目標,將語言活動的目標放入科學活動中體現了課程的整合。活動環節中幼兒自己記錄泡泡表面的色彩我認為本班幼兒能夠說出看到的色彩,不需要記錄教師在幼兒講述時出示相應的色彩比較清楚。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對海底世界產生較濃厚的興趣,體驗通過多種方式獲取知識的樂趣。
2、以積極的態度參加游戲活動。
3、在交流時,能注意傾聽他人的介紹。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收集有關海底世界的資料,海洋動物標本以及若干圖書。
2、準備了有關珊瑚、海水、海底動物等方面的錄像帶
3、海馬、海藻圖片各一張,海底背景圖三幅,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觀看錄象《奇妙的海底世界》,邊看邊談論:
剛才小朋友觀看了海底世界,看到了海底有好多的動植物。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請你把看到的.和你知道的海底動植物的名稱說出來。
二、搶答游戲
1、把幼兒分成海馬隊和海藻隊,說出一種海里的動植物得一顆星。
2、教師將幼兒說出的海底動植物圖片貼到黑板上。
3、表揚得星數多的一組。
三、分類游戲
請幼兒將出示的海底動植物圖片進行分類,找對一個獲得一顆星,錯一個扣一顆星。
1、出示兩幅海底背景圖
2、海馬隊找海底的動物,海藻隊找海底的植物,分別將尋找到的圖片貼到相應的背景圖上。
3、兩隊交換檢查分類情況,對有疑惑的動植物教師進行重點講解。
4、教師小結
5、表揚得星數多的一組。
四、海底知識大比拼
1、組內幼兒輪流、輕聲地交流;要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說說海底動植物的特征及生活習性。注意傾聽他人的介紹。
2、小組交流結束后,各組推選代表講述。小代表們講述時,教師用投影儀在一旁給予協助。
海馬:海馬不是馬而是魚,能直立游泳,海馬是海馬爸爸生的。
海蟄:海蟄學名水母, 可供人們食用,其營養豐富,美味爽口。
章魚:章魚不是魚,是一種軟體動物,有8條觸腕,可以噴墨,章魚媽媽產的卵是長長的,卵產下后章魚媽媽就死去。
3、介紹一種獲得一顆星。
4、統計獲星情況,給獲勝組發獎。
五、延伸活動
組織幼兒運用橡皮泥捏各種海底的動植物,并在活動室中辦海底世界的展覽會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的積極反應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老師富有創意的活動中,孩子們將前一段時間探索出來的知識全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在觀看電視時又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當孩子們的小手如森林般舉起時,我才感到這才是孩子們自主的學習。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陀螺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名稱,并在玩陀螺的過程中,探索發現與陀螺旋轉有關的各種相關因素。
2、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探索結果,對科學探索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兒用齒輪炮彈自制一個陀螺、齒輪炮彈玩具若干。記錄紙、筆人手一份。多媒體、投影儀 。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同伴之間相互觀察并玩一玩,啟發幼兒說出陀螺有三部分組成:發射器、發條、陀螺。
二、幼兒結伴玩陀螺,在講講、玩玩、比比中探索影響陀螺旋轉的因素。
1、提出要求:
(1)找同伴說一說自己的陀螺是什么形狀、什么樣?
(2)玩一玩,比一比,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想一想為什么陀螺會轉?
2、幼兒結伴游戲,記錄游戲結果。
3、交流記錄情況,談談影響陀螺旋轉時間長短的因素。
提問:為什么有的陀螺轉的時間長,有的轉的時間短?怎樣使你的.陀螺轉的快而時間長?
(使用長的發條、拉發條時要用力且要速度快、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玩、不要撞其他的物體……)
小結:就象小朋友自己說得一樣,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玩,不要撞其他的物體,可使用長的發條且在抽拉時要用力和速度快,這樣陀螺在旋轉時會快而時間長。
4、探索發現:一樣的陀螺轉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
設計疑問討論、個別幼兒比賽、驗證。
小結:陀螺應有中心支撐點,旋轉應有力度,陀螺旋轉的時間長短與用力的大小、方法有關系。
三、嘗試改變原有陀螺,比較改變前后轉動的結果。
1、提問:如果你的陀螺在旋轉面邊緣的一端多拼插或減少一個齒輪炮彈,結果會怎樣?
2、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猜想,嘗試驗證后再將結果記錄。
小結:陀螺旋轉面應以支撐點為中心對稱。陀螺旋轉的時間長短還與旋轉面是否對稱有關。
四、開展"陀螺高手"比賽活動,在愉悅的情緒中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不同接觸面(玻璃、布)上玩陀螺,繼續探索發現并記錄交流。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知道一些也才的名稱、特征、生長環境以及挖野菜所需的工具、材料。
2、樂意參與小組的討論及材料的準備,有一定的任務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挖些野菜,每組一份。
2、活動前幼兒做關于野菜的調查表。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談話,感知野菜的特征。
教師:你吃過哪些野菜?
教師出事相應的野菜,幫助幼兒初步認識各種野菜的名臣及外形特征。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野菜?它們為什么叫野菜呢?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野菜的根、莖、葉,了解其明顯特征。
請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各種野菜的根、莖、葉的特征以及自己的發現。
2、引導幼兒討論野菜的生長環境。
教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野菜,你們想去挖野菜嗎?它們可能會長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喜歡潮濕的還是干燥呢?喜歡陽光還是陰暗呢?為什么?
教師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3、引導幼兒討論挖野菜所需的工具。
教師:每組小朋友都想好了挖野菜的地方們可是我們怎樣挖呢?需要哪些材料幫助我們呢?挖到的野菜放到哪里呢?(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此討論后,按組依次介紹。)教師:這些材料由誰來準備呢?(每個小組自己討論一下。)教師鼓勵幼兒自己準備工具,并落實到每個幼兒,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任務意識。
活動反思:
今天科學活動的主題是“挖野菜”,是讓孩子們認識野菜,從野菜的外行特征、顏色等方面進行觀察。孩子們都信心滿滿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過程中,孩子們都仔細的尋找著。一有發現就招呼同伴們一起去挖。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動物都會保護自己,而且它們保護自己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2)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3)積極參加活動,有進一步探索動物保護自己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事先通過看書.看錄象.問成人,對動物過冬的方式有所了解。
(2)錄象:“動物的自我保護”;幾種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簡單圖示。
(3)動物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導入課題: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對動物保護自己產生興趣。從故事“老虎來了”中的動物是如何對付老虎的例子,引發幼兒思考各種動物是用什么方法保護自己的。
(2)了解動物保護自己的幾種常用方法,擴展幼兒已有的知識。
A.幼兒觀看錄象,初步了解錄象中小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B.再次看錄象,進行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的歸類,出示方法代表圖片和相應的動物的圖片。
討論:還有哪些動物也用同樣的方法保護自己的小結:小動物們很聰明,想了許多辦法來保護自己,有的-----有的-----等。它們真是能干的小動物。
(3)游戲:會保護自己的小動物。鞏固整理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選擇各種動物頭飾扮作小動物,當教師出示保護方法的圖示后,幼兒看是否所選的動物相同,然后做出相應的動作。
活動延伸:在活動中,可以繼續了解動物保護自己的其他方法,以及人們是如何把動物的自衛方法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的。
課件:反映青蛙.烏龜.刺猥.黃鼠狼.兔子.毛毛蟲六種動物是如何保護自己的錄象。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目的:
1.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欲望。
2.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及思考、表達等能力。
準備:
1.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即物體擋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紙剪的烏龜、金魚、風車、小鳥、電扇、打鼓的小熊、鐘等各種形象若干(如圖)。
3.白紙、手電筒、膠水、擦布若干。
附圖****************888
過程:
一、激發興趣
出示紙烏龜。昨天老師在手電筒和白紙的幫助下,讓紙烏龜在紙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二、引導幼兒操作
1.提供每個幼兒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只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啟發幼兒設法讓紙烏龜跳起舞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3.組織幼兒交流討論。
①請幼兒把自己玩的方法、過程與鄰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的探索結果告訴大家,并演示過程。
③討論:為什么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烏龜”不會跳舞?(組織幼兒交流,在幼兒發表意見時,教師不要急于表態,而是充分打開幼兒的.思路,激發幼兒主動克服困難的愿望。)
④教師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說只要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如圖七)。
4.讓每個幼兒自己糾正錯誤并驗證,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啟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1.是不是“烏龜”在跳舞(如圖八)?(是“烏龜”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種形象(如圖二~圖六),請幼兒任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的哪些部分適于活動,然后設法讓它們動起來。
3.幼兒探索,教師應允許幼兒失敗,鼓勵幼兒創新,并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予以及時的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小熊”打起“鼓”來時,可啟發幼兒思考:“鼓槌”的角度折疊得是否合適?手電筒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鼓槌”的活動有關?
4.交流與討論。
①請幼兒講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是怎么活動的。
②你們發現了什么秘密?(手電筒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手電筒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
③教師小結:當手電筒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時影子也會變化,這些小熊、金魚、風車等就會動得更加歡快,更加好看。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
2.組織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有關內容,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