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推薦度:
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教案反思
推薦度:
中班語言《請誰來幫忙》活動教案
推薦度:
中班語言活動元宵節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精品】中班語言活動教案范文匯總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班語言活動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參與情景游戲的過程中,自然學得兒歌。
2、感受和朋友一起玩的快樂。
3、引導幼兒在兒歌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活動準備:
小魚胸飾(人手一份),背景―河,配樂磁帶
活動重難點:
理解兒歌內容體驗與朋友一起的快樂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出示背景圖:師、老師帶你們去個地方,這是什么地方?
2、藍藍的河水中游來了誰(一教師扮小魚游過來)
(二)理解兒歌內容
1、感知理解兒歌第一、二句
1)幾條小魚水中游。
2)誰看出來了一條小魚水中游,它的心理怎么樣?從哪里看出它心理很難受、不開心?為什么不開心呢?
3)一條小魚水中游,沒有朋友多么孤單,真沒勁,所以它感到“孤孤單單真難受”。
4)怎么樣能讓這條小魚開心起來呢?
2、感知理解兒歌第三、四句
1)請一位愿做小魚朋友的幼兒帶上胸飾,跟著教師扮的魚一起游。
2)現在幾條小魚在水中游?
3)現在小魚高興嗎?小魚是用什么動作表示高興的?
4)兩條小魚水中游,搖搖尾巴點點頭。
3、感知理解兒歌第五、六句
1)有許多小魚一起在水中游,小魚會怎么樣呢?
2)誰原因做它們的.朋友,請一起到小河里游。
3)哇!這么多小魚都是我們的好朋友真快樂。
4)有許多小魚水中游,塊塊樂樂水中游。
(三)欣賞學習
1、完整欣賞兒歌
2、提問:一條小魚在水中游,為什么很難受?后來為什么又高興了呢?
3、請幼兒做小魚,邊欣賞邊做動作。
(四)游戲結束
帶領幼兒一同游戲《捉小魚》
活動反思: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動作表現能力及 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幼兒積極動腦、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設計活動的目的主要引導幼兒在“玩”中學,“趣”中練。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仔細聽辨故事,了解動物耳朵的特性。
2、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對收集相關信息感興趣。
活動準備:故事圖片、小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
師:東一片,西一片,到老不見面。(耳朵)
師:小朋友們,你們的耳朵在那里啊?
師:小動物也有耳朵,你見過哪些小動物的耳朵,它們長什么樣?(幼兒回答)
師:你知道小動物的耳朵有什么本領嗎?
我們來聽個故事吧。
2、教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譜。
“天剛亮……沒有耳朵怎么戴眼鏡呢?”
(1)公雞耳朵什么樣?
(2)小公雞沒有耳朵,戴不了眼鏡,你幫它想個好辦法吧。(和身邊的寶寶談談吧。)
(3)我們來聽聽小公雞是怎么做的。(教師繼續講故事)
“借耳朵……借束”
(4)小公雞都向誰借耳朵了呢?(出示圖片)
它們有沒有借給它?(沒有)
師:對了,因為他們的耳朵都有自己的作用。
(5)小動物的耳朵有什么作用呢?
我們再來聽一遍故事吧。
3、完整地聽完故事后提問。
師:小動物的耳朵有什么作用?(兔子的耳朵很靈,還可以散熱。松鼠的耳朵里有很多毛,適合住在樹上。)
4、說說自己耳朵的作用。
師:我們小朋友的耳朵本領也很大。誰能說說你的耳朵有什么本領。
師:我們怎么保護自己的耳朵?
小公雞借耳朵
天剛亮,小公雞起床了。哎呀!怎么搞的?這些天看東西總是模模糊糊的?于是小公雞就去找喜鵲醫生。
小公雞焦急地對喜鵲醫生說:“這些天我的眼睛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東西是不是我的眼睛患病啦?請您趕快給我看看吧!”喜鵲醫生仔細檢查了小公雞的眼睛說:“哎呀!”小公雞,你是患了近視眼啦?難怪你看東西總是模模糊糊的。“那怎么辦呀”?小公雞急壞了。喜鵲醫生安慰他說:“別擔心,只要配一副合適的眼鏡,一戴上去,就能看清楚拉!”小公雞一聽,放心了:“太好啦,太好啦!”小公雞一邊叫一邊拍翅膀跳著。
小公雞剛跑了幾步,猛地愣住了:戴眼睛要掛在兩只耳朵上,我的耳朵只有兩個小洞洞,配了眼鏡往哪兒掛呀?有了!小公雞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誰不戴眼鏡就找誰借副耳朵來用吧!“喔!喔!喔!”小公雞愉快地唱著歌去借耳朵了。
小公雞看見前面黃狗哥哥在院子門口坐著,就走了過去:“黃狗哥哥,能不能把你的耳朵借給我?”“什么?”黃狗哥哥把眼一瞪,“我能聽到四面八方的聲音,全靠耳朵轉換方向。我的耳朵怎么能借給你呢?”小公雞只好走開了。
小公雞看見蝙蝠姐姐倒掛在樹上睡覺,“哇,蝙蝠姐姐的`耳朵真大!”于是,小公雞輕輕地叫醒蝙蝠姐姐,“什么事呀?”蝙蝠姐姐揉揉眼睛問。“蝙蝠姐姐,能不能把你的耳朵借給我?”蝙蝠姐姐一聽就嚷起來:“那可不行,我要是把耳朵借給你,飛出去準被撞死!”“那怎么會呢?你不是長著眼睛嗎?我問你借的是耳朵不是眼睛呀!”蝙蝠姐姐解釋道:“我的眼睛是不會認路的,我飛來飛去全靠兩只耳朵。我的耳朵可靈敏呢,碰到輕微的東西就能立刻知道。”小公雞只好又往前走。
小公雞又遇見了松鼠弟弟、小兔妹妹,他問他們借耳朵,可是松鼠弟弟和小兔妹妹都說不能借給他。
小公雞悶悶不樂地往前走著。忽然,小公雞看見馬公公在吃草,“對了,向馬公公借吧!”誰知小公雞和馬公公一說,馬公公就搖著耳朵說:“那怎么行!”馬公公告訴小公雞,馬的耳朵不但能起聽覺作用,而且馬的喜、怒、哀、樂都是用耳朵表示的。心里高興時,耳朵是豎起的;心里不快樂時,耳朵就前后搖擺……
“那怎么辦呢?我怎么戴眼鏡呢?”小公雞發愁了。
這時,馬公公朝小公雞頭上看了看,說:“有辦法啦,你可以用根繩子,把眼鏡拴在后腦勺呀!”小公雞一聽高興地說:“馬公公,你想的辦法真好,謝謝你。”
小公雞戴上眼鏡后,可神氣了,看東西也清清楚楚啦。喜鵲醫生、黃狗哥哥、蝙蝠姐姐、松鼠弟弟、小兔妹妹都來向他表示祝賀。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3
媽 媽,您別說我小,
我會穿衣和洗澡。
爸爸,您別說我小,
我會擦桌把地掃。
奶奶您別說我小,
我會給花把水澆。
爸爸媽 媽工作忙,
我會做的事真不少!
一、活動課題:別說我小(語言)
二、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長大了,要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幼兒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并配適當的動作。
三、活動準備:
1、知道自己會做哪些事情。
2、準備一些勞動工具。
四、活動過程:
一、談話,我會做的事。
1、小朋友都長大了,變能干了,會做很多事情了,你都會做些什么事情呢?
(我會穿衣服,會自己穿鞋子,會擦桌子、椅子,會澆花,會拖地等)
2、鼓勵幼兒分組講述。
(讓幼兒學會交流,把自己會做的事情講給好朋友聽聽,通過交流知道自己很了不起,會做很多事情。)
3、請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在別人講述的時候,要求幼兒能安靜地傾聽。
二、學習兒歌:別說我小
1、今天我們學習的兒歌是《別說我小》。
2、老師有感情的朗誦兒歌。
3、讓幼兒說說,你聽到兒歌里是怎么說的?鼓勵孩子用兒歌里的句式講述。
4、幼兒跟著老師朗誦兒歌2遍。
三、幼兒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出示勞動工具,讓幼兒認一認。
2、你會使用這些勞動工具嗎?
3、請部分幼兒使用這些工具,根據幼兒操作的情況,老師給予正確的評價,鼓勵幼兒要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4、鼓勵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四、仿編兒歌
1、幼兒分組朗誦兒歌。
2、鼓勵孩子把自己會做的事情編成新的兒歌。
3、幼兒分組學編兒歌,老師進行及時的指導。
4、讓幼兒把在小組里編的兒歌到集體面前講述。
5、根據幼兒仿編的情況,給予鼓勵。
五、活動延伸:
1、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培養孩子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阿姨,你別說我小,我會刷牙和洗臉。
爺爺,你別說我小,我會洗碗和揀菜。
媽 媽,你別說我小,我會穿衣和洗腳
孩子的話:
我以前都不會穿衣服,現在我會了,我還會自己穿褲子、穿鞋子,會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具,還會澆花,每天早上和老師一起打掃衛生。
孩子能在老師的幫助下,認識并使用勞動工具。
老師的話:
通過談話,進一步了解幼兒都會做寫什么事,同時激勵那些還不愿意自己動手做事的"孩子趕快動手,做能干的孩子。
幼兒學習兒歌速度很快,都很積極。
讓幼兒在集體中學習使用一些勞動工具,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意識。
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感性生活經驗,大膽的仿編。
教后感:
1、幼兒對自己長大了、變能干了感覺特別高興,所以在一開始的談話部分幼兒都很愿意說自己的優點,講自己會做的事情,在學習兒歌時用的時間很短,朗誦兩遍就會了。
2、在仿編部分如果能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更能體現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中烏龜不愿意說話,給自己造成的窘境。
2.通過角色表演,知道并開始喜歡與他人交流。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烏龜不愿意說話,給自己造成的窘境。
難點:通過角色表演,知道并開始喜歡與他人交流。
活動準備
詩歌圖片,詩歌磁帶,烏龜、青蛙和蝸牛的角色指偶。
活動過程
一、烏龜不理我
(1)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呀?(教師出示烏龜指偶)。告訴你們,這只小烏龜呀有個不愛說話的怪脾氣,你們試試看!你想對他說什么?我們看看他的反應。
(2)教師操作烏龜玩偶,幼兒對烏龜說話或提問,烏龜始終不說話,表現出不理睬的狀態。
(3)你們覺得烏龜的怪脾氣好不好?為什么?
(4)烏龜這個不愛說話的怪脾氣給他帶來了什么樣的麻煩呢?!..教案網!我們一起來聽詩歌《烏龜怪脾氣》。
二、烏龜怪脾氣
(1)幼兒邊看兒歌圖片,邊完整欣賞詩歌。
(2)烏龜爬山時,誰來勸過他?(蝸牛和青蛙都勸過他)
(3)蝸牛和青蛙怎么說?烏龜是怎樣做的`?(蝸牛說:“山路陡”,青蛙說“山路滑“,可烏龜誰的話也不聽)
(4)烏龜不聽朋友的話,爬到半山腰時,突然發生了什么事情?(一滑滑到山谷底,摔得頭昏眼又花)
(5)烏龜摔到山谷底,有沒有朋友來救他?為什么?(沒有人來救他,因為烏龜還是不說話)
(6)如果烏龜沒有這個怪脾氣會怎樣?
三、表演詩歌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角色表演一下這首詩歌。(三排小朋友分別扮演三個角色,然后互換)
重點表現出小烏龜孤僻、不愛說話的個性特征。
四、結束
小朋友們,最后,你們想和這只小烏龜說什么話呢?你們覺得他以后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更多的好朋友呢?
活動反思
《烏龜怪脾氣》是《我對你說》這個主題活動中的一個語言活動,這個語言活動主要是描述烏龜由于不愛說話而造成的麻煩。詩歌略帶幽默風格。詩歌中烏龜不愛說話的怪脾氣在我們中五班也有,有個別性格比較內向,不愿開口或不善交流的孩子,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主動地與他人訴說,不會主動尋找老師或同伴的幫助,使問題不能及時、很好地得到解決,這個語言活動蘊涵的教育價值高,借這個詩歌幫助孩子們認識交流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性。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受、體驗人與大雁之間的美好情感,學會關心、愛護鳥兒。
2、激發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想法的愿望。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飛回來的大雁》,幼兒用書b《飛回來的大雁》。
活動難點:
感受、體驗人與大雁之間的美好情感。
活動過程:
1、引出故事:
“小朋友,你們見過大雁嗎?今天老師帶了一個關于大雁的故事,你們想聽聽嗎?”
幼兒交流自己的猜測。
2、聽賞故事,討論理解:
教師播放故事錄音一遍,幼兒根據教師的提問展開討論。“老爺爺一家是怎么關心受傷的"大雁的?”“他們為什么要這么關心大雁?”“大雁為什么會飛回來?讓我們再聽一遍故事。”
幼兒聽第二遍故事后,深入開展討論。
“現在你們知道大雁為什么會飛回來了嗎?”“老爺爺一家喜歡大雁嗎?他們為什么不在家里養大雁?”“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3、假設想象,激發情感:
幼兒閱讀幼兒用書b《飛回來的大雁》,然后由教師提問。
“假如你看到受傷的大雁,你會怎么做?”“你家養過小鳥嗎?”
幼兒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提示幼兒將意思表達清楚。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詩歌內容,體驗詩歌自由想象的情趣和意境。
2、學習用詩歌的語言講述畫面內容,會用"xx是xx的梳子"這一比喻手法。
活動準備:
1、背景圖,幼兒操作卡片。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觀察圖片,學習詩歌《梳子》。
1、幼兒討論:圖上有誰?媽媽在干什么?寶寶在干什么?
2、教師有感情的朗誦詩歌的第一段。
3、出示風吹樹、船在海上航行的畫面。幼兒討論:風吹樹、船航行像什么?
4、教師完整朗誦詩歌《梳子》。并提問:兒歌里說些什么?
二、根據詩歌內容提問,幫助幼兒感受詩歌的表現手法。
1、幫助幼兒了解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提高幼兒學習詩歌的興趣,為仿編活動打下基礎。
(1)風和船真的是樹和海的梳子嗎?
(2)為什么說風和船是梳子?
(3)它們是怎樣梳著樹和海的頭發的?
重點講解::風吹拂著小樹,使樹葉不停的擺動,我們可以形象的說風是樹的梳子;船在海上航行,我們可以把船比作海的梳子。
2、教師和幼兒一起看圖完整朗誦詩歌。
三、引導幼兒學習仿編詩歌。
1、觀察畫面,幫助幼兒理解畫面與詩歌的.內在聯系。
出示圖片:小鳥在藍天上飛翔、小魚在水里游。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把什么比作梳子?它們又梳著什么的頭發?
2、引導幼兒用詩歌中的語言來講述畫面。
教師引導:哪位小朋友能模仿詩歌《梳子》里的話,用完整的語言來描述這幅美麗的畫面"xx是xx的梳子"。幼兒根據畫面和教師所作的示范進行初步的仿編活動。
3、教師將幼兒仿編的詩歌記錄下來。
4、集體朗誦仿編的詩歌。
四、幼兒分組活動。
1、游戲:背景圖和卡片的配對。
教師出示幾幅背景圖,為每組幼兒準備許多卡片,幼兒分別將相應的卡片與背景圖進行匹配。
2、教師示范,引導幼兒使用匹配的卡片進行詩歌仿編活動。
3、每組幼兒選擇一幅背景圖,分組進行仿編。選一名幼兒將自己組編的詩歌講述出來,教師記錄。
4、教師小結:對幼兒大膽發言、積極思考的行為給予鼓勵,提高幼兒對仿編活動的興趣。
活動延伸:
與建議為幼兒提供仿編、創編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幼兒進行仿編、創編,嘗試用圖畫進行記錄。
附:兒童詩梳子
媽媽用梳子,梳著我的頭發,我也用梳子,梳著媽媽的頭發。
風是樹的梳子,梳著樹的頭發。
船是海的梳子,梳著海的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