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有關大班科學教案集錦七篇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知道黃豆能制成許多有營養的食品,并了解黃豆的其他用途。
2、 自己嘗試制作豆漿,體驗勞動和合作的快樂。
3、 通過活動,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各種豆制品,黃豆加工成的物品:肥皂、油漆、輪胎、小紅帽。
2、 每桌準備石磨或石臼一臺,兩杯水,黃豆一碗,抹布一塊,紗布袋一只,糖一盆。
3、 電動豆漿機一臺,電暖鍋一只。錄音機一臺,背景音樂,牙簽。
4、 活動前已認識黃豆,了解黃豆的一些用途。
活動過程:
1、 展覽各種黃豆制品,請幼兒說說黃豆能做成哪些食品。
(1)“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豆豆朋友,小朋友你們說是誰呀?
黃豆還有一個名字叫什么?(大豆)。自從前幾天我們到田野和黃豆寶寶認識了以后,我們就和它交上了朋友,了解了它的一些用途,小朋友快把黃豆制品拿起來向大家介紹介紹,黃豆3可以做什么?
(2)幼兒介紹
“這些豆制品怎么吃?請幼兒嘗嘗鹵汁豆腐干,說說味道,人們為什么要吃這些豆類食品呢?”
(3)教師簡單小結。
“黃豆的本領真大,能做成這么多好吃的食品和調味品。豆制品的營養非常豐富,我們吃了能長得壯,對身體有好處。我們要經常吃喜歡吃豆制品。
2、 了解黃豆的其他用處。
(1)黃豆除了能做成這么許多食品外,還能做成什么呢?我們來聽個故事《豆爺爺過生日》
(2)教師講故事《豆爺爺過生日》,提醒幼兒仔細聽,黃豆除了能做這些食品外,還能做什么?
在故事中,教師逐一出示肥皂、油漆、輪胎、小紅帽。
(3)提問:黃豆除了能做好吃的食品外,還能做什么?
(4)小朋友快幫小豆兒,好好想一想,將來你想用黃豆做什么?
(5)教師簡單小結黃豆的其他用途,激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3、 嘗試制作豆漿,體驗勞動和合作的"愉快。
(1)“我們每天都喝豆漿,這豆漿是誰做的?我們看到那豆漿機是怎么做的?你想動手做豆漿嗎?“
(2)簡單介紹制作豆漿的方法。
(3)提醒合作:作豆漿時,又要放黃豆,又要倒水,還要轉磨子,一個人能完成嗎?對,需要幾個小朋友一起合作好才能做出豆漿,因此每三個小朋友一組,你們可以商量一下分工合作,遇到問題仔細觀察動腦筋解決,也可以請老師們幫忙。
(4)出示電動豆漿機。“做豆漿有各種方法,電動豆漿機是人們動腦筋發明創造出來的。”請幼兒幫忙加好黃豆、水,插上電源。“小朋友和它比一比,誰豆漿做得快?
(5)幼兒制作豆漿,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合作。師幼一起把豆漿倒在電暖鍋里。
4、 引導幼兒體驗勞動和合作的愉快。
(1)“我們作了一大鍋豆漿,耶!我們真能干!我們會作豆漿了!你們是怎么做豆漿的?
(2)小結:大家一起互相幫助、互相合作才做出了一鍋豆漿,耶!我們真高興!
(3)插上電源燒豆漿。
5、 品嘗電動豆漿機做的豆漿,進一步激發愛科學的興趣。
(1)什么做豆漿快?電動豆漿機好在哪里?
(2)鼓勵幼兒熱愛科學,將來發明更先進的機器,造出更多的黃豆制品,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3)品嘗豆漿。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鞏固認識磁鐵吸鐵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鐵兩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
2、激發幼兒的探究欲,發展幼兒探索的能力。
3、鞏固學習操作的記錄方式,通過記錄提煉認知經驗。
活動準備:
人手三塊磁鐵(一個彩色磁鐵,兩個環形磁鐵),兩份記錄紙,紅綠水彩筆和即時貼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引發活動課題。
1、小朋友,你們看過天線寶寶嗎?它們四個好朋友你愛我,我愛你的時候會怎么做呢?
2、(老師出示彩色磁鐵)你們看這是什么?它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呢!它找到好朋友的時候也會和好朋友緊緊地吸在一塊兒。你們猜黑板是不是彩色磁鐵的好朋友?(老師演示實驗,并引導幼兒學習記錄的方法)如果是他的好朋友就畫上綠點,如果不是它的好朋友就畫上紅點。
3、出示第一張記錄紙。彩色磁鐵還想找朋友呢,猜一猜哪些東西會是它的朋友呢?到底這些東西是不是彩色磁鐵的好朋友呢?我們一起試一試并且把它記錄下來。
4、 集中。你發現哪里有彩色磁鐵的朋友?(總結出磁鐵能吸住鐵做的東西)
二、引導幼兒發現磁鐵的兩極。
1、彩色磁鐵能和鐵做的東西做好朋友,那它能和環形磁鐵做好朋友嗎?是不是環形磁鐵的兩個面都是彩色磁鐵的好朋友呢?我們來試一試 。交流幼兒的發現。
2、我們發現環形磁鐵有一面是彩色磁鐵的好朋友,一面不是。那我們怎么記錄下這個發現,告訴大家哪一面是彩色磁鐵的朋友,哪一面不是呢?(引導幼兒在是朋友的一面貼上綠色即時貼,不是朋友的一面貼上紅色即時貼。)
3、幼兒根據實驗在兩個環形磁鐵上貼上相應的.即時貼。老師驗證幼兒貼得是否正確。
三、引導幼兒發現磁鐵兩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
1、剛才我們發現環形磁鐵都有一個面是彩色磁鐵的好朋友,一個面不是。那環形磁鐵和環形磁鐵是不是朋友呢?是不是每個面都能做朋友呢?
2、出示第二張記錄紙,綠點和綠點的一面會是好朋友嗎?紅點和紅點的一面會是好朋友嗎?紅點和綠點的一面會是好朋友嗎?幼兒猜想并把猜想記錄下來。
3、到底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一起來實驗,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4、集體。你發現了什么現象?引導幼兒總結“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
四、結束。
今天我們用磁鐵玩了找朋友的游戲。你還會用磁鐵怎么玩呢?幼兒自由玩磁鐵。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一、探究發現不同的紙在水中的變化,感知紙的吸水性。
二、學習耐心、細致的觀察實驗中發生的現象。
活動準備
一、教具:四種紙的展板、大記錄表、塑料紙、紐扣面膜紙。
二、學具:紙娃娃若干、幼兒記錄表、透明水盆、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主題。
(一)出示四種紙的展板,認識紙。
教師提問:我們每天都會碰到各種紙,看看這里有些什么紙?哪些地方可以找到這些紙?
(二):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餐巾紙、報紙、繪畫紙和牛奶盒紙。
過渡:我用這四種紙做了四個紙娃娃。你們看!今天紙娃娃們要做潛水運動員。
教師提問:你們猜誰會"潛水"?為什么?
二、動手實驗。
(一)介紹材料:每桌有一個透明塑料箱,四個不同材質的"紙娃娃,一份小記錄表。
(二)幼兒做實驗,教師觀察。
三、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一)提問:紙娃娃放在水中有什么變化?
(二)各組幼兒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
:原來不同的紙吸水性也不同,餐巾紙最容易吸水最會潛水,牛奶盒紙最不容易吸水最不會潛水,報紙和繪畫紙也會吸水,但是吸水的時間會長一點。
四、延伸活動,了解不同紙的作用和好處。
(一)由紙娃娃吵架引出面膜紙和塑料紙的對比實驗。
(二):不管是吸水性強的紙還是吸水性弱的紙,它們各有各的好處,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好處。
五、延伸結束。
請幼兒再找找不同的紙,拿到活動室來做實驗。
六、活動反思。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前一段,中央電視臺少兒節目播放了迎“奧運”暑期全國中學生挑戰杯“玩骨牌”大賽,我被孩子們的創意和智慧深深的感動了。啟發了我設計本次幼兒活動課。玩骨牌,看似簡單,卻需要集體智慧,它的玩法五花八門,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研究。多米諾骨牌顏色鮮艷,有助于環保,對孩子身心健康無害,放單線、多線、文字等各式各樣多米諾外,還可充做積木、搭房子、蓋牌樓、制成各種各樣的拼圖,做各種各樣的益智游戲。通過玩骨牌游戲,可以使他們增長見識,懂得做事要預計到后果。
活動目標:
1、通過玩骨牌,培養幼兒玩智力游戲的豐富知識和技能。
2、讓幼兒認識多米諾骨牌玩具,研究骨牌玩具的名種玩法。
3、使幼兒增長見識,懂得做事要預計后果。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套多米諾骨牌玩具。
2、有關多米諾骨牌挑戰的課件。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師:A:玩玩具。
B:玩游戲。
C:畫畫。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新玩具,看看這是什么?
2、介紹多米諾骨牌的歷史。
師:骨牌據說起源于中國,后來以意大利傳教――多米諾的名字來命名,到了十九世紀,多米諾已成為世界性的運動,愛到了男女老少的"歡迎。那么,多米諾骨牌怎么玩呢?我們來試試看吧!
幼:A:我用骨牌搭房子。
B:我用骨牌蓋牌樓。
C:我用骨牌搭積木。
師:孩子們,你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玩法,接下來,我們看幾幅骨牌挑戰圖片,看看骨牌還可以怎么玩?
3、觀看課件,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圖形?
幼:A:長長的一條龍。
B:“六一”兒童節圖形。
C:我看到了“20xx”數字。
師:大哥哥,大姐姐們真聰明,那下面你們也來動手試試看,想擺什么就擺什么圖形。
4、幼兒動手再次玩骨牌,提問。
(1)你擺的是什么?
(2)說一說你是怎么擺出來的?
5、體驗多米諾言骨牌的樂趣。
有的小朋友還沒擺完,不小心碰倒了其中的一塊,接下來的每一塊都會倒下,其樂無窮。這就是骨牌的有趣之處,我們自己試試看吧!
6、幼兒再次玩多米諾骨牌。
幫助幼兒分析原因,鼓勵幼兒再擺。
師:有的小朋友的多米諾推一塊,就全倒下了,有的沒有全倒下,為什么呢?我們要注意骨牌只有一次推動的機會。
7、幼兒嘗試合作擺多米諾骨牌(教師事先構圖)
師:我們擺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碰倒其他的,我們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邊擺邊想。
8、表揚鼓勵,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的寶貝們玩的高不高興?(高興)你們的挑戰很成功,下次活動,我們一起動手親自來做骨牌,看看誰是這方面的能手。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一、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兒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過程--是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通過觀察發現,很多幼兒對食物的觀察不夠專心和仔細,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秘密,并培養幼兒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根據《綱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指紋"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動過程中合理定位重點與難點,運用直觀操作、總結歸納等方法,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教學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及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秘密,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及作用;能力目標:通過觀察進行比較各種指紋,并能說出不同;情感目標: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的快樂,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了解指紋的特征。
(二)難點:通過觀察說出指紋的不同,并知道指紋的用處。
為了解決重點和難點,在活動中,我在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的教具和學具的同時還為他們創設了輕松、快樂的環境,這些都有利于教學重點的完成以及難點的突破。
四、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根據目標及幼兒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觀操作法:在活動的開始通過一幅指紋畫來引入課題,給幼兒以指紋上的直觀認識;同時為幼兒提供印泥和紙,讓幼兒自己來操作,這樣就會更加形象;在活動最后給幼兒出示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的圖片,這樣也可是給幼兒直觀上的認識。
總結歸納法:在"觀察指紋"這一活動環節,我將此過程分為了三個步驟,在每一次比較后教師都做出了明確的`總結,這樣可以使幼兒對指紋的特征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環境創設法:我以幼兒創作指紋畫作為活動的結束部分,并引導幼兒將作品張貼在"指紋畫展"的畫廊里,"指紋畫展"的創設會使幼兒更加有創作的欲望。
(二)學法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本次活動主要采用了以下學法:
觀察法:整個活動一直都是幼兒在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的。
統計法:在認識指紋特征時,我讓幼兒記錄、統計自己的指紋類型,以此來更好的鞏固。
五、教學準備
(一)空間準備:將幼兒分為幾個小組,圍桌而坐。教師操作臺布置于前方。布置的"指紋畫展"的畫廊。
(二)物品準備:
1、指紋印畫一幅;
2、印泥和白紙若干;
3、放大鏡(每個幼兒一個);
4、雙胞胎指紋圖;
5、實物投影儀一臺;
6、玻璃杯、筆、電話等物;
7、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的圖片;8、破案小故事。
六、教學過程
(一)出示指紋印畫,引起幼兒對指紋的興趣。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啊?你知道這是用什么來畫的嗎?(手指印的)真有趣,手指也能畫出這么好看的圖畫,我們也來印一個手指印好嗎?
(讓幼兒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并給幼兒發放大鏡)分析:通過一幅漂亮的指紋畫來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同時激發幼兒的興趣與探索的欲望。
(二)認識指紋,觀察指紋。
1、認識指紋。
師:請你說說,你發現了什么?(有紋理,有線條,像一個一個的圈……)師:小朋友觀察的真仔細,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嗎?大;考吧.幼,師網出處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指紋"。
2、引導幼兒觀察指紋,
(1)比較自己和同伴的指紋有何不同;師: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紋和自己的一樣嗎?
總結:同伴的指紋和我們的是不一樣的。
(2)比較自己和父母的指紋是不是相同;師:(讓幼兒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紋圖,并和自己的進行比較)小伙伴的指紋原來和我們自己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和爸爸媽媽長得很像,他們的指紋和我們的一樣嗎?
總結:爸爸媽媽的指紋和我們的也不一樣。
(3)比較雙胞胎的指紋是否一樣;師:(拿出雙胞胎的指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朋友們都知道雙胞胎長得特別像,基本一模一樣,那么他(她)們的指紋是不是一樣呢?
總結:雙胞胎的指紋也是不一樣的。
(4)教師小結: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它是每個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認識指紋,觀察指紋"這一環節,我采用了分層比較的方法,首先從身邊的小朋友開始做比較,接著引申到自己的父母,繼而還有一個比較吸引人注意力的"雙胞胎"身上,因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雙胞胎,所以我在活動之前先準備好了雙胞胎指紋的圖片。通過幾個層次的對比與觀察,這樣可以使幼兒更加形象地認識指紋的"異樣性"。
(三)觀察指紋的類型
1、將幾個幼兒的指紋印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引導幼兒觀察指紋的類型。
2、找出兩種常見指紋類型,分別給它們起名字。(斗型,由許多同心圓構成,看上去像水中的旋渦;箕型,紋線像簸箕似的,有一邊是開口的)
3、師:趕快用放大鏡找找看,你有幾個手指頭是斗型的,有幾個手指頭是箕型的?(各人統計自己各類指紋的數量,鞏固認識指紋的類型)。
分析:在此環節中,通過食物投影儀,可以使幼兒對指紋認識得更清楚、直觀。最后讓幼兒自己統計記錄自己的指紋,這是一個很好的鞏固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糾正,幫助幼兒正確認識、區分指紋的類型。
(四)了解指紋的作用
1、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觸摸玻璃杯、筆、電話等物,請幼兒說說有什么發現。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
這一點對哪方面有幫助?(警察叔叔能夠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紋作為證據抓住罪犯。)講述簡短破案小故事。
2、指紋除了對破案有幫助,還有什么用處?
老師出示圖片--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為幼兒講解,開闊幼兒眼界。
(1)指紋考勤機
(2)光學指紋鼠
(3)指紋保險箱
(4)指紋鎖分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講述一個簡短破案小故事,這樣不僅何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且對于"指紋破案"這一作用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五)結束部分:
師: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還有那些高科技的產品為我們服務,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保險。不僅如此,剛才我們還看到用指紋添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張貼在我們"指紋畫展"的畫廊里。
伴著音樂聲,幼兒愉快地創作,結束本次活動。
分析:以指紋畫創作作為活動的結束部分,不僅可以讓幼兒得到一個休息,而且在創作的過程中將科學與美術活動相融合,在激發幼兒創造力的同時,也可以使得幼兒對指紋的形狀、特征再一次進行鞏固。
七、活動延伸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幼兒本身的探索欲望,我將本次活動的眼神設計為--"讓幼兒回去和家長一起查資料:小動物們有指紋嗎?它們的指紋一樣嗎?"這樣不僅可是給幼兒繼續探索的契機,也可以使幼兒更好的與父母進行互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越來越渴望探索他們身體的奧秘,在平時的活動中許多孩子無意發現他們手指上的線條,他們驚喜地告訴我:“老師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條條的線。”但對于這個問題卻只停留在發現的階段,如何將孩子的興趣點提升出來,引導他們更進一步的探索?這對孩子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設計了次活動。
本次活動通過幼兒觀察、比較發現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通過課件更直觀的了解指紋的常見類型;最后幼兒通過想象創作指紋畫等一系列過程充分調動多種學習方式,滿足了幼兒探究的愿望,從而提高幼兒主動的、科學的學習態度與能力。
首選,,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片吸引孩子主動地參與活動,把比較抽象的指紋概念轉變為幼兒容易接受的有益經驗。然后通過幼兒自己觀察指紋和觀察同伴的指紋,以說說自己的指紋是什么樣的?像什么?等問題,從而讓幼兒發現每個人的指紋是不同的。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幼兒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說出指紋像龍卷風、山、彩虹、頭暈、小河、棒棒糖等。接著簡單介紹了指紋的用途,這環節為什么沒有作詳細的介紹?我是這樣考慮的,因為對于大班上期的孩子來說太難,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個提升讓幼兒簡單了解一下,激發幼兒課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讓幼兒在欣賞完指紋畫后進行大膽想象創作,從而又一次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孩子們通過靈巧的小手創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滿足。可能有的老師會說最后為什么沒有講評呢?對于大班上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鐘,一節課下來已經持續了30分。如果再讓幼兒安靜下來,規規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畫一幅畫的講評,有些難為孩子,而且是徒勞無功的。所以我把講評作為延伸活動,利用欣賞活動課時間再進行集中講評。這些就是我對這節活動課的反思,現請老師們多提寶貴的意見。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隨著中國載人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人們關于國建的話題越來越多。我們班也開展了系列活動:《美麗的太空》,有:《太空暢想》、《設計宇航服》、《嫦娥奔月》等等。在活動中常常會有幼兒問:火箭為什么會飛上天?對于幼兒來說這是既熟悉又難以解答的問題,帶著問題,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即簡單構造。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拆拆、裝裝、玩玩的過程中,了解火箭的基本構造,及簡單原理。
2、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養幼兒的現代科技意識,激發幼兒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科學的探索欲望。
教學重、難點:在操作中探索火箭升天的原理,了解物體的反作用力及火箭的構造。
活動準備:
1、火箭升天實錄、煙花課件、燃放穿天猴(鞭炮的一種)的`實錄。
2、氣球、火箭模型落干。
3、制作火箭的廢舊物品、卡紙、剪刀等等。
活動過程:
一、觀看火箭升天實錄,再次感受激動的心情
1、師生共同觀看火箭升天實錄,仔細看看火箭是什么樣子的,又是怎么發射的?
“10、9、8、7、……你們再什么時候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讓我們再看一次這激動人心的畫面,仔細看看火箭是什么樣子的?又是怎么發射的?”
2、自由討論“火箭為什么會升天?”
(分析:導入開門見山,通過觀看火箭升天,讓幼兒又自主性的提出了這個問題,更加激發了幼兒主動探究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探索火箭升天的原理
(1)在生活中找現象
1、“過年的時候都要放煙花,我們來看看煙花是怎么飛上天的?”
2、“說說和火箭升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都需要點火,都會飛向天空、都會向后噴氣)
(2)在操作中找答案
1、幼兒人手一只氣球,讓幼兒吹上氣,把口捏緊朝下,然后快速松手,觀察現象。
2、提出問題:“怎么樣才能讓氣球飛得更高一點呢?”(吹得大飛的高,吹得小飛的低)
3、師生共同總結:把氣球吹上氣、捏緊、口朝下,然后松開手,氣球一邊向上飛,一邊向后冒氣,這就有一種相反的力量即反作用力,正是這種反作用力把氣球帶到了高空;這和火箭升天的道理一樣,火箭升天是因為火箭里有大量的燃料,點燃燃料火箭就能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一邊向后噴氣一邊把整個火箭升向天空。(分析:探索環節過后,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總結過程,使幼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分析:選擇幼兒生活感興趣、常見的類似火箭升天的現象讓幼兒觀察,拉進了幼兒與科學的距離,讓幼兒覺得科學并不遙遠,非常親切。操作氣球飛天,簡單易行,讓幼兒看小現象,懂大道理。)
三、通過拆拆裝裝,了解火箭的基本構造。
1、“老師這兒有許多火箭模型,我們拆開看看火箭是什么樣子的?有幾個部分組成?”
2、幼兒交流后教師引導幼兒認識火箭的三個部分:箭頭、箭身、箭尾。
3、“我們能不能把自己拆下的火箭再裝起來呢?”
4、分別請幾個小朋友介紹自己的方法。
(分析:在這一活動環節中,教師鼓勵每個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拆、裝火箭模型,來了解火箭的幾個組成部分。)
四、設計未來的火箭
1、提問:“如果讓你來設計火箭,你想讓它變成什么樣的呢?”
激發幼兒大膽想象:會下雨的火箭、會表演的火箭、各種卡通造型的火箭等等。
2、提出要求: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來做小小科學家,用各種廢舊材料設計出自己喜歡的火箭。
3、幼兒設計火箭,教師巡回指導。
(分析:通過設計未來的火箭,培養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五、延伸活動:激發幼兒對奇妙太空的向往和探索科學的興趣。
讓幼兒穿上自制宇航服,帶上小火箭一起進行歌表演《我和星星打電話》。
(分析:在科學活動中加入了藝術成分,使科學教育和美術、音樂教學有機整合在一起,是有效合理的結合,幼兒在優美的情景表演中,更能激起探索科學奧妙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感知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系。
2、結合生活經驗大膽、夸張地表現有風天氣的各種事物變化。
活動準備:
1、羽毛,樹葉,紙,石頭,小木棒,回形針等材料每組一份。
2、扇子、大記錄單一份。
3、戶外活動引導幼兒觀察風中樹和草等物體的變化。
活動重點:
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感知風力大小與物體移動之間的關系。
活動難點:
大膽、夸張地表現有風天氣的各種事物變化。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風兒在哪里?
1、師:有時,風兒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樹枝,樹葉都不搖動了,我們有什么辦法能使風兒快快出現?(幼兒討論)
2、師:當風兒出現的時候,會發生什么現象?
二、幼兒操作,感知風兒能使有些物體移動。
1、出示操作材料,介紹認識:羽毛,樹葉,紙,石頭,小木棒,回形針等材料每組一份。
2、出示并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單,提問:請你猜一猜朝他們吹氣時他們是否會移動?請用自己喜歡的`標記記錄在記錄單上。
3、幼兒猜測,并及時記錄。
4、師: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請你動手去實驗驗證下自己的猜測,再觀察下這些物體都是怎么動的,發現它們的運動路線?
5、幼兒實驗操作。引導幼兒將物體有序擺放,一次一個孩子逐個向不同的物體吹風,記錄吹動后物體移動的路線。
6、交流。請幼兒說說哪些物體被風吹動了,哪些沒有吹動?為什么呢?被吹動的物體移動的路線是怎樣的?
7、出示一個重物,如一塊石頭,引導幼兒制造風,想辦法使其移動。
三、表演"風來了"情景。
1、幼兒以組為單位:每位幼兒認領組中的一種實驗物品,假設自己就是這一物品,然后其它幼兒對著他吹氣,這一"物品"模仿剛才的運動情形,進行相應的表演。
2、全體幼兒表演
幼兒假設自己是風,教師鼓勵他們象風一樣的行動,如在高空吹,在地上吹,做一股強風,做一陣輕風,慢慢地安靜下來然后開始刮風。
延伸活動:
1、嘗試用其他方法制造風,使石頭動起來。
2、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