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有關中班科學教案七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操作圖若干,透明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么顏色的水呢?(黃色)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黃色的水變成什么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討論,然后告訴老師!
3、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里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②誰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③總結:我們現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后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教師邊講解邊調色,并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操作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橘黃色)師:那又是怎么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顏料,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并記錄)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5、引導幼兒發現并記錄1、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那它們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請你們自己在盤子里用顏料調一調,試一試。
然后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操作并記錄)變出了什么?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6、幼兒自己用不同顏色顏色搭配試試能跳出什么顏色
7、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幼兒說出一種,教師記錄一種。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么顏色?(認識橘黃色)師:那又是怎么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顏料,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并記錄)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范。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會吹泡泡并了解泡泡的特性。
2.知道不同形狀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泡泡的特性(易爆透明七彩色)
教學難點:通過操作實驗驗證不同形狀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
活動準備:
教學準備:泡泡水不同形狀的吹泡棒(△○?□☆)自制或購買
活動過程:
一、出示泡泡槍,同時打出許多泡泡,幼兒說出名稱,引入課題。
二、教師講解泡泡水、吹泡棒,認識各部分名稱。重點講解泡泡的吹法,幼兒學習。
三、操作實驗:
利用圓形吹泡棒練習吹泡泡,并在吹的過程中觀察泡泡的特點。
大大小小的圓形透明七彩色容易爆破
四、教師小結并讓幼兒知道:圓形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五、逐一出示其它不同形狀的吹泡棒(△?□☆)幼說出名稱,教師再次設疑,引起幼兒探索與思考興趣:那么想一想,它們吹出的泡泡又會是什么形狀了?
六、幼兒操作驗證結果,教師巡回提問。
七、根據幼兒操作回答,教師逐一示范驗證結果。
八、小結:
原來不光圓形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其他形狀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也是圓形的。泡泡真奇妙呀。
延伸活動:
去院子可以互相交換吹泡棒,再次感受吹泡泡的樂趣,在太陽底下觀察泡泡顏色,玩抓泡泡的游戲。
教學反思:
吹泡泡是孩子經常玩且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而《吹泡泡》這首歌曲的歌詞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音樂旋律生動活潑,節奏、強弱變化明顯,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表現空間,是幼兒演唱和表演的好教材。所以,我及時抓住這一契機,為孩子創設一個音樂的環境,結合有趣的游戲,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動聽、旋律的優美,激發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對音樂的性質、演唱的音準,對音樂的表現,沒有熟練地掌握,每個環節間的連接語,幼兒傾聽習慣的培養,等很多方面沒有細致深入地思考和引導,從而在課堂中問題多多。現將活動過程反思如下:
一、模仿泡泡飛飛,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在"吹泡泡"的音樂聲中師幼輕松進入活動場地。
反思:第一環節雖然是活動的開頭孩子還沒有進入狀態,但是既然已經播放了音樂,那么教師也應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有意地去聽聽音樂,如:小朋友,讓我們變成泡泡,聽著美妙的音樂飄進教室吧!
二、結合游戲,初步感知歌曲內容。
1、師: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玩吹泡泡的游戲,和你們一樣,老師也很喜歡,我也要來吹幾個泡泡!
⑴教師隨意吹泡泡,幼兒拍手、跺腳。
⑵提高要求:教師吹大泡泡,幼兒用響亮的掌聲模仿打泡泡并跺腳;教師吹小泡泡,幼兒用輕輕的掌聲模仿小泡泡并跺腳。
1、看,張老師吹了幾個泡泡?(出示彩色紙泡泡,請幼兒數一數。引導幼兒有節奏地念該樂句。)
反思:教師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游戲時,孩子們興趣盎然,用掌聲表現出了響響的大泡泡,輕輕的小泡泡,但是在引導幼兒數一數吹了幾個泡泡時,教師讓幼兒模仿唱著數,給孩子們的學習帶來了難度,導致此環節沒有達成預設目標,如果此時教師能用直接數的方法示范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你們也來吹一吹,(出示已貼好的彩色泡泡)數一數一共吹了幾個泡泡呢?聽聽張老師是怎么數的?來跟著張老師這樣數一數?誰學會了來試試?我們再一起來數數。重點讓幼兒學習數泡泡時的附點,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正確的數法。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在一次區域游戲活動中,我偶然發現,孩子們對放大鏡、望遠鏡等工具十分的感興趣,還有得孩子拿著放大鏡在地上照著什么。但是,放大鏡的用法并不如我所愿。從幼兒的舉動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大部分幼兒樂意使用放大鏡,但在使用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將放大鏡緊緊貼著眼睛,有的幼兒將放大鏡貼在被照的物體上,顯然,幼兒只是認識放大鏡而已,對其使用方法及具體功用卻并不了解。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堂中班科學活動,使幼兒了解放大鏡的功用及使用方法,體會使用工具觀察的樂趣。
二、目標預設
1、了解和發現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影像的功能,并會正確使用放大鏡。
2、在活動中,幼兒能自主探索和細心觀察,萌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3、發現放大鏡里的秘密,感受放大鏡的神奇之處。
三、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過玩放大鏡的經驗
2、課件《放大鏡的秘密》
3、幼兒操作材料、實物放大鏡人手一份,紙筆
四、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活動,發現放大鏡里的秘密,萌發科學探索的興趣。
由于先前幼兒已經在區域活動中自由探索過放大鏡的秘密,也對這種工具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是他們似乎沒有掌握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所以,我設計了“找找小瓢蟲”的游戲,將紅色的、很小的“小瓢蟲”隱藏在“森林”圖片中,請幼兒一一尋找出來,從而引出請放大鏡來幫忙,這讓幼兒切實地感受到放大鏡的作用。而隨后的.游戲“這些瓢蟲一樣嗎”,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尋找相同的“小瓢蟲”,鼓勵幼兒在不斷操作、嘗試的過程中,了解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最后一個環節 “生活中的放大鏡”則擴大了幼兒的視野,使他們進一步了解放大鏡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從生活中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放大鏡是一個重要的觀察工具,因此,我產生了設計集體學習活動的想法,希望通過集體學習活動,使幼兒了解放大鏡的功用及使用方法,體會使用工具觀察的樂趣。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觀察野草、野花,比較它們的顏色、形狀、氣味等,感受大自然的美。
活動準備
選擇附近野花盛開的草地作為活動的.場所。
活動過程
活動(一) 采野花
帶幼兒到草地上玩。讓幼兒自由地采集野花、野草。教師啟發幼兒觀察比較:
草地上都有什么花?什么草?
哪些花兒大?哪些花兒小?
草地上的花是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
聞一聞,你采的花香不香?
你最喜歡什么花?
活動(二) 做花環
教幼兒用野草、野花做花環,并把做好的花環戴在頭上、脖子上,比一比誰最美?
活動(三) 插花展覽
指導幼兒在小瓶子、小杯子里放上一些沙土,插上采來的野花、野草,制做插花,擺放在展覽桌上,比一比誰插的花最美。
活動(四) 制作標本
指導幼兒將采來的野草、野花制成標本(方法見“制作標本”活動)。將標本裝訂成畫冊,或制成裝飾畫,供幼兒欣賞。
建議
此活動也可在郊游時進行。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欣賞大自然的美。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1、探究的問題:用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削尖),在兩個手指上留下的痕跡有何不同?
2、試一試。
幼兒用左右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說一說我的發現。
(1)尖的.頭扎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兒。
(2)另一個手指幾乎不出現痕跡。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兔子的基本特征,學習用彩紙、紙杯拼貼可愛兔子。
2.激發幼兒保護小動物、愛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兔子
1.師:今天老師給寶寶們帶來了一位小客人。
2.出示“兔子”,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所觀察到的兔子。
3.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所認識的兔子的一些基本特點。
二、教師示范制作
1.師:原來小小的一次性杯子和彩紙就能變成一只漂亮的兔子!到底怎么做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示范制作的過程,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怎樣制作兔子,介紹要使用的工具。
提問:老師是怎么做的?幼兒根據觀察,講述教師制作的過程。
3.操作:首先要準備一個一次性杯子,然后在準備一些彩紙,用剪刀把彩紙剪成兔子耳朵、眼睛以及嘴巴的形狀,最后將其貼在紙杯上。
三、幼兒分發工具材料,幼兒操作
1.教師引導幼兒自己操作,制作可愛的"兔子。
2.教師幫助有困難的幼兒進行個別的指導和幫助。
四、評價活動
1.教師請個別幼兒進行介紹,請小朋友介紹自己制作的兔子。
2.相互欣賞作品,結束活動。
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如實記錄實驗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蠟光紙、普通白紙、皺紋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動記錄單(見附表)人手一張。
3.眼藥水塑料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出示三種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二)讓幼兒猜測:哪種紙船沉得快。
1.出示三種紙折的小船,引導幼兒猜測: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得快?(幼兒將自己的猜測結果用數字表示并記錄在記錄單中。最快的記做“1”,最慢的記做“3”)
2.交流猜測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結果。
1.幼兒試驗,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2.交流實驗結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教師: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樣?
2.小實驗“吸水性試驗”。
幼兒將裝在眼藥水瓶中的清水分別滴一滴到蠟光紙、普通紙、皺紋紙上,觀察紙的吸水性,并與沉船實驗結果相對應,尋找原因。
3.: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下沉得快。
活動延伸:
讓幼兒自己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自由折折玩玩,進一步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