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熱門】中班科學教案范文匯編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引導幼兒觀察某些物質的溶化過程。
2、比較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體特性。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大水盆、水杯、小勺、固體飲料,各種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品,如面粉、白砂糖、鹽、粉筆、紙片、糖紙、塑料插片、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1、出示三杯白開水
(1)在其中的一個杯子里放進一勺白糖攪拌至糖化在水中。
(2)另一個杯子中放進一勺鹽,攪拌一會至鹽完全化在水中。
(3)讓幼兒品嘗三杯水的味道。
討論:三杯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大;考吧.幼,師網出處糖和鹽哪兒去了?
2、讓幼兒將幾種不同的東西投入水盆中,注意觀察它們的變化。
教師鼓勵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什么東西在水中能化?什么東西在水中不能化?
3、讓幼兒用準備好的固體飲料自制桔子水、橙汁、山楂汁等。
鼓勵幼兒仔細觀察杯子中的變化。
4、比較怎樣化的快。
帶領幼兒比較不同條件下的溶解情況。
(1)兩塊同樣多的肥皂分別放進熱水和冷水中,看看哪塊肥皂化的快。
(2)同樣多的一塊肥皂和一些肥皂粉,放進一種水(熱或冷)中,它們化的一樣快嗎?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各種溶化現象,并積極動手操作。
教學反思:
活動中最大的問題是,由于我的準備的教具中,物品種類過多,造成整節活動有點拖拉,為了在一定的時間里完成教學活動,所以很多環節,都變成了我來“說”,這一點有點背離設計這節活動的本意了。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一)通過觀察,初步了解指紋的特性及作用。
(二)積極思考,能夠根據日常經驗,在活動中探索拓印指紋的方法。
(三) 能利用指紋塑造不同的形象,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活動準備
(一)課件《有趣的指紋》、視頻《指紋的作用》
(二)放大鏡、印泥、透明膠帶、水彩筆、橡皮泥、抹布、幼兒繪畫用紙。
三、活動過程
(一)觀看PPT課件,引出指紋話題。
1. 教師提問: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指紋?我們的手上有指紋嗎?它在哪里?
2. 幼兒觀察指紋,初步了解每個人手上都有指紋。
教師小結:每個人手上都有指紋,有的指紋像漩渦,有的指紋像花紋。
(二)觀看動畫片《巧虎偵探社——指紋的作用》片段,初步了解指紋的特點及作用
(三)進一步觀察指紋,了解指紋的類型,知道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1. 啟發提問:用什么工具能更清晰觀察自己的指紋?(放大鏡)
2. 幼兒利用放大鏡自主觀察自己以及同伴的指紋。
3. 引導幼兒觀看PPT指紋圖片,教師小結
我們的指紋一般有兩大類,渦型紋和箕型紋。渦型紋的中心是一個封閉的圓,一圈一圈像小蝸牛的殼;箕型紋的中心紋理向一邊開口像個簸箕或木頭上的花紋、有的像彎彎的弓。
指紋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當我們還是個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不同的人有相同的指紋,所以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指紋的紋樣一輩子都不會發生改變。
(四)觀看PPT課件圖片介紹指紋的應用,初步了解指紋的獨一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1.討論:生活中指紋對我們有什么幫助?你在哪里見過使用指紋?
2. 教師結合PPT課件小結:因為指紋有著獨一無二的特性,所以人們借助于指紋技術設計出了許多的高科技產品(指紋簽到機、指紋破案、電腦上的指紋開關、指紋鎖、指紋保險柜、指紋門禁、銀行卡指紋付款、汽車指紋識別、指紋鼠標等指紋技術產品。)指紋技術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安全。
(五)通過討論、實踐,學會拓印指紋的方法,嘗試拓印指紋
1. 引導幼兒說說印指紋的方法
啟發提問:有什么方法能把指紋印下來呢?
2. 通過各種操作材料嘗試拓印指紋
(1)介紹材料及提出操作要求。
(2)幼兒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為幼兒提供必要的幫助。
(3)集中討論:你們認為怎樣才能最清晰的印下自己的指紋?
(4)教師小結:我們在用印泥拓印指紋時,用手指肚蘸少許印泥,把手指肚用力地按在紙上,手指肚不能移動位置,迅速的拿開,這樣能清晰地記錄下我們的指紋。
(六)延伸活動:指紋添畫,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1. 觀看視頻《指紋印畫》
師:指紋不光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安全,還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2. 幼兒以小組形式,運用已學會的方法拓印指紋,進行指紋添畫。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發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
2.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在活動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課件:照片—旋轉木馬
2.玩具車、陀螺、筷子、積木、圓片、吸管、牙簽、碗、杯子、毛巾、硬幣等 。
活動過程
一、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猜謎引出風車
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很好玩的東西,
說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你能猜出來它是什么嗎?
2.幼兒探索操作
(鼓勵幼兒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教師:除了風車能轉,你知道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嗎?
今天,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么,
玩具車、陀螺、硬幣、紙片、吸管呼拉圈。
它們能轉嗎?我們來試一試!
3.幼兒交流
(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同伴)
教師: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樣讓它轉起來的?
小結:我們用嘴吹,用手轉,有手推,想出了那么多轉動的方法。
二、操作,探索
(引導幼兒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使其中的一樣東西轉起來。)
1.教師:今天我們班要開展一個“轉轉轉”的展覽會,你們能不能讓這些東西轉起來呢?
2.請大家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合作,使其中的一種東西能轉動起來。
3.誰來說說你用了哪兩樣東西,是怎么玩的?
三、延伸活動
1.游戲“迷迷轉”,引出身體的.轉動。
“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停了我不轉。”
我們在做游戲的時候身體怎樣了?”
(原來發現我們的身體也會轉動的,真神奇。)
2.那請小朋友找一找在我們身上還有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也會轉動起來的?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名稱:科學
活動內容:《滾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感知滾動。
2.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常規至關重要,要能收能放。
2.幼兒已善于在玩中發現、玩中學習
3.各種形狀的玩具數個。
4.紙板、搓板數個。
5.大筐三個。
活動過程:
第一部份:設置情景,請幼兒自主操作玩具,引入課題。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玩具,想不想玩?”
(第一次散花)
1.玩后提問:“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找出重點:“滾動”。
(從回答中找出)“滾著玩”。“小皮球、易拉罐都能滾著玩”。
3.教師講解操作皮球、易拉罐條件一樣下的滾動,介紹新詞匯:“滾動”。
集體總結:“我們剛才玩小皮球、易拉罐時,發現了什么?它們會干嗎?”
小皮球、易拉罐會——滾動。(用好聽的詞)
第二部分:教師提問,請幼兒帶著問題,第二次撒花,玩玩教具。
a問題:“請你們找找哪些物體能滾動,哪些物體不能滾動?為什么?”
1.提問(1)“所有的玩具都會——滾動嗎?”
(2)“哪些能滾動,哪些不能呢?為什么呢?”
2.集體總結:有角的玩具不能滾動,沒角的玩具能滾動。
b進行分類。
1.一次分類:“現在請你們把能滾動的放一起,不能滾的放一起”。
過程框架:
第一,撒花操作,發現滾動,學習新詞“滾動”。
第二,(1)撒花操作,發現滾動的條件;(2)進行滾與不滾動的初淺分類;
(3)發現滾動物體的特殊情況,總結不同之處,并與二次分類。
第三,(1)球體大小、路面質量、外力一樣,高滾快,低滾慢。紀錄。
(2)球體大小、高度一樣,外力一樣,路面平的快,坑洼的慢。紀錄。
提問結束:高度一樣、路面質量、外力一樣,而球體大小不一,哪個快?
活動準備:
1.球體、圓柱體的玩具占多數;搓板、紙板數個,支架數個。玩具筐三個。
(操作玩教具不宜過多,與幼兒人數要成比例,且要考慮到幼兒的收放速)
2.常規至關重要,要能收能放,會聽開始與停止口令詞。幼兒已善于在玩中發現玩中學習。(盡量避免幼兒對教學環境、聽課老師的"改變增減的敏感度)
過程剖析:
第一部份:集體分散玩教具。找出“滾動”,學習詞匯“滾動”。
玩前: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玩中:首要,保證玩中不亂;其次,幼兒已有善于在玩中發現的意識
習慣;最后,教師參與其中,重在觀察、引導。
玩后:提問:“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并請回答問題的幼兒師范玩法)
發現:球體、圓柱體它們會——滾。
總結:球體、圓柱體它們會——“滾動”。
第二部分:集體分散,找出滾動物體,歸納滾動條件,并進行分類(1)滾動與不滾動物體(2)隨意與不能隨意滾動的物體。
玩前:教師提問,請幼兒帶著問題,去集體分散游戲
玩中:首要,保證玩中不亂;其次,幼兒已有善于在玩中發現的意識
習慣;最后,教師參與其中,重在觀察、引導。
玩后:重復提問:所有的物體都能滾動嗎?哪些能,哪些不能,為什么?
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嘗試不同的玩法,了解管子的輸送作用。
2、在觀察操作中,探索各種彎管的作用,發現能使球轉彎的秘密。
3、愿意參與探索活動,大膽交流自己的探索發現。
活動準備:
管子、乒乓球、球門、各類小玩具、設計圖、水、水盆、音樂。
活動過程:
一、經驗導入
問:你們在哪里見過這些管子?
小結:管子無處不在。今天我們就和管子玩游戲。
二、管子游戲
1、玩法提示:讓小玩具和管子一起玩,讓小玩具從管子的這頭進去,從管子的那頭出來。
2、幼兒探索不同的玩法,嘗試運用多種材料。
3、發現交流。
幼兒個別介紹自己不同的`玩法,并上前演示。
4、小結
(1)管子平放,可以通過用力讓小玩具出來。
(2)管子抬高,不用力也能讓小玩具直直的出來。
三、“轉彎射門”游戲
1、提出要求,介紹玩法:“轉彎射門”。
2、介紹、認識管子的好朋友:各種接頭管。
3、幼兒探索、嘗試用多種接頭管進行“轉彎射門”。
4、探索交流,活動小結。
四、“管子設計師”
1、出示設計圖,引導幼兒觀察。
問:用了幾根管子?你從哪里看出來?
2、共同合作,(分成2組)嘗試看圖示設計連接水管。
3、集體驗證,通水試驗,分享成功!
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教材簡解:
冰花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而幼兒對于外界的事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幼兒已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幼兒觀察、體驗冰花發生的變化。
目標預設:
1、感知冬天自然界中的天氣、氣溫的變化。
2、初步理解事物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
3、體驗在感知發現中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課前準備:組織幼兒觀察玻璃上的冰花。
2、知識準備:幼兒對冰花的變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活動重難點:
重點:了解大自然中天氣、氣溫的變化。
難點:理解事物都是處于變化發展中的。
設計理念:
我以找準孩子興趣點和最近發展區選擇導入方式,設計了此次活動,通過活動可以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關注以及探索的欲望,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的教學理念。
設計思路:
冬天已悄悄走進了我們的"幼兒園,雖說腳步是輕輕的,卻沒有躲過孩子們敏銳的眼睛。我們班一位幼兒一早來到幼兒園,剛走進洗手間,就大聲叫起來:“老師,老師,你快來看看呀,玻璃上有東西,真漂亮。”其他幼兒聽到之后,紛紛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結合我班幼兒年齡特點,特設計了本次活動,希望讓幼兒在活動中去感知去發現周圍事物的秘密。
活動過程:
一、師幼談話,導入課題:
1、哪個小朋友知道我們現在處在什么季節?(冬季)
2、在這個季節天氣很冷,冷天會出現什么景象?(結冰)
3、玻璃上會出現什么?(冰花)
二、創設情景,教師帶領幼兒到洗手間,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請幼兒有序的排好隊觀察玻璃上的冰花。
(2)、觀察玻璃上冰花有什么變化。
三、教師提問,啟發引導幼兒了解冰花。
1、提問:“你們知道冰花是從哪里來的嗎?”幼兒議論:“因為冬天天氣冷,所以有冰花。”“冬天到了就有冰花,還下雪呢?”
2、師:“你們還在哪里見過冰花?”幼:“電視上有許多好看的冰花。”“我家的玻璃上也有冰。”“我家沒有冰花。”
3、師:“為什么有的玻璃上有冰花,有的玻璃上沒有冰花呢?”幼:“因為我家有空調,暖和,所以沒有冰花。”“有太陽的地方沒有冰花,沒有太陽的地方有冰花。”
師總結:由于氣溫的變化,導致了冰花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是變化的,比如:天氣的變化、動物的變化、植物的變化等等。
四、結束活動:
小朋友們都已了解了冰花,并知道冰花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發生變化,回去的時候,可以向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介紹一下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