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社會《垃圾分類》教案
推薦度:
小班社會《我會排隊》教案
推薦度:
小班社會適應活動教案
推薦度:
小班社會《母親節》教案
推薦度:
幼兒園小班社會母親節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關于小班社會教案模板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班社會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1. 知道一月一日是新年的第一天。
2. 知道在新年節日里,人們會相互傳遞美好的祝福和問候,感受美好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裝飾教室周圍環境,做迎接新年的準備。
2. 錄音帶
活動過程:
1. 說說為什么我們的.教室要裝飾得這么漂亮?
2. 告訴幼兒每年1月1日的這一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又叫“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個節日。
3. 引出歌曲的名稱,教師范唱。
4. 播放錄音,幼兒跟唱。
5. 幼兒一邊唱一邊隨音樂拍手,跳舞,感受音樂的快樂氣氛。
6. 小結:新年美好的祝福!
7. 在歌唱中感受節日氣氛。
小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穿脫套衫,鞏固認識衣領、袖口和前后。
2、在教師示范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練習,掌握穿脫套頭衫的順序和方法。
3、不怕困難,努力動手練習,萌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幼兒穿著套頭衫,教師身穿意見前后不同花紋的套頭衫。
活動過程:
一、認識衣服的衣領、袖口及衣服的里外。
教師指著自己衣服的不同部位提問:
1、教師:誰知道老師衣服的這個地方叫什么呢?
2、教師:哪里是衣服的里面,哪里又是衣服的外面呢?衣服的里面和外面又有什么不同呢?
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經驗,并得出結論:衣服的外面顏色比較鮮艷比較漂亮,而衣服的里面顏色比較難看并有縫的線。
二、幼兒嘗試自己脫衣服和褲子。
教師請幼兒自己試著脫衣服和褲子。教師在幼兒嘗試的過程中注意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幼兒,鼓勵大家盡量自己想辦法脫衣服和褲子。
三、教師邊念兒歌,邊示范表演脫套頭衫和褲子。讓幼兒觀察、了解正確地脫衣服忽然褲子的方法。
四、幼兒自由練習脫套頭衫和褲子,教師在過程中進行個別指導。 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觀看幼兒用書,學習看圖念兒歌,進一步熟悉穿脫套頭衫的順序和折疊衣服的方法。
(新年教案)我們長大了
設計思路:新年快要到了,孩子們沉浸在迎新年的歡樂氣氛中,我們小班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放了焰火,認識品嘗了過年時缺少不了的糖果,不免對過了年要長大一歲有了他們自己的疑問和想法,搞不清什么叫“長大”?人為什么要長大,為此非常有必要和孩子們來共同探討有關“人長大”的事情。 幼兒在關注周圍生活環境的同時,也非常渴望探究自己的生長過程。。對幼兒來說,自己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是怎么慢慢長大的是他們心中最想了解的一個迷。教師通過“認照片”、“看錄象”、“試小時候的服裝”等感性操作活動,來幫助幼兒從多方面的比較中了解和感受自己在身體、能力上的成長,體驗長大的快樂。 又希望通過新年的主題,讓幼兒體驗到“過年了,大家長大一歲了“,從情感上感到自豪與自信,進而喚起他們懂得既然長大一歲了就要更加懂事、更加能干的道理。 內容:語常活動:我長大 要求:
1 幼兒通過認照片、看錄象、試衣服等活動,感受到自己的長大。
2 愿意較大聲、大膽地在集體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
3 初步運用比較的方法,了解自己的長大,增強觀察能力。 準備:
1 幼兒小時侯的照片、錄象。
2 各類嬰兒衣物等。 活動重點:幼兒通過操作比較感受到自己的長大。 活動難點:激發幼兒為自己的長大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活動設計:
(一)情境感知:
1 教師創設情景:在桌上分散放一些孩子小侯的照片。 請你找找哪張是你自己的?去認認還有照片上的朋友會是班中的誰呢?
2出示個別幼兒的照片讓大家認一認:這是誰呢?,怎么和現在長的不一樣呢?
3小結:我們長大了,所以和現在不一樣。
(二)操作比較:
1過渡:小朋友都帶來了小時侯穿的衣服,去試一試現在還穿得下嗎? (幼兒試穿小時侯的衣物,感覺身體上的長大。)
3 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講述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試穿、講述。)
4 小結:我們的頭、身體、手、腳等各個地方都長大了,說明我們真的長大了。
(三)觀察發現:
1 幼兒看錄象一:小時侯的寶寶。 提問:寶寶在干什么?為什么要媽媽幫忙?
2 幼兒看錄象二:上幼兒園的寶寶。 比較:這兩個寶寶有什么不一樣呢?
3 小結:第一個寶寶什么事情都要媽媽做。第二個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 引導討論:(1) 你們和兩個寶寶相比有什么兩樣?你學會了什么新的本領。 (2) 你們跟爸爸、媽媽、老師比呢?
5 小結:小時侯都要爸爸媽媽幫忙,孩子長大會自己做各種事情,希望你們長大后學會更多的本領,比老師的本領更大。
小班社會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理解故事,了解斑馬線的作用。
·繼續了解一些常見的設施和規則,愿意遵守交通規則,做一個文明的小市民。
教學準備:童易軟件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出主題:
1、從開始——“主動放慢了速度”
提問:
(1)斑馬叔叔是怎么幫助小動物們的?
(2)你有什么好辦法幫助小動物們安全地過馬路?你平時是怎么過馬路的?
·過渡:小動物想了什么好辦法呢?讓我們繼續聽故事。
2、從“樹上的一只猴子”——結束。
提問:
(1)誰想出了好辦法?
(2)是什么辦法?
·過渡:真奇怪,小動物們在斑馬線上過馬路就一點兒也不害怕了,為什么呢?請你們仔仔細細地看一遍小電影,一邊看一邊想,來往的車輛看見斑馬線會怎么樣做的?
二、完整欣賞:(播放童易軟件)
提問:
1、現在小動物們是怎么過馬路的?
2、為什么過馬路的線叫它斑馬線?
3、你知道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什么嗎?
4、為什么要在斑馬線上過馬路?來往的.車輛看見斑馬線是怎么做的?
5、小動物們要過斑馬線時先怎么做的?
●小結:車輛看見有人在斑馬線上過馬路,會自覺地放慢速度,保證人們的安全;而我們在過馬路的時候要先看清楚來來往往的車輛,再通過斑馬線,不要毛毛糙糙的,這樣就不會發生危險的事情,也不會害怕了。
三、游戲:我是小警察(火眼金睛)
1、請你找一找誰違反了交通規則?為什么?
2、應該怎么做?
四、結束活動:
·小結:上我們小朋友不但要遵守這些規則,還要提醒爸爸媽媽,大家一起大手牽小手,做一個文明的好市民。
小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手的用途,讓幼兒通過觀察初步了解手的部位和名稱;
2.體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具:白紙、廣告顏料、抹布、手的圖片。
2.學具:白紙、廣告顏料、抹布。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入《我有一雙小小手》。
提問:"十個好朋友,你有我也有。
五個在左,五個在右。
只會干活,不會開口。是什么呢"?
重點指導幼兒知道自己的小手名稱。
2.第一次操作
認識自己的手,了解手的部位和名稱。
提問:"小朋友的手是什么樣子的?哪兒是手心?哪兒是手背?哪兒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幾只手?每只手有幾個手指頭?各叫什么名字?"
重點指導幼兒邊觀察自己的手邊說出手的部位和名稱。
3.分享經驗
介紹交流,說說手的用途。
提問:"你的.小手能干些什么事情?"
重點指導幼兒說說自己手的用途。
4.再次操作
學習兒歌,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提問:"什么事情你能自己做?"
重點指導幼兒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延伸:
印手印畫,用手掌黏上廣告顏料,將手印印在紙上。
附兒歌:《我有一雙小小手》
我有一雙小小手,
穿衣服,扣紐扣,
做早操,拍皮球,
畫畫也要用雙手。
小小手,小小手,
真是我的好朋友。
小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身體驗,觀察、了解沙子的特征。
2、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干沙和濕沙的不同。
3、樂意玩沙,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4、遵守玩沙的游戲規則,不做“禁止”的事。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水一桶,玩沙的工具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觀察沙子。
1、教師帶領幼兒來到沙坑旁邊。
教師:這是哪里呀?(沙坑)沙坑里面有什么?(很多的沙子)現在請小朋友到沙坑里去摸一摸、看一看沙子是什么樣的。
2、幼兒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要講衛生,不能用摸的沙子的手揉眼睛。
3、請個別幼兒說一說沙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覺?看起來是什么樣的?
4、教師小結:沙子是細細、軟軟、一粒一粒的。
二、感受濕沙的特點。
教師:我們怎么才能把沙子變濕?(加水)加了水的沙子和原來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樣?(濕的沙粘粘的。)
三、鼓勵幼兒用手給沙子做造型,感受干沙、濕沙的.區別。
1、請一、二、三組的小朋友玩干沙,四、五、六組的小朋友玩濕沙,幾分鐘后進行交換。
2、請幼兒說一說用干沙和濕沙做造型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老師小結。
四、鼓勵幼兒討論玩沙時應該注意什么。
1、玩沙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為什么?
2、教師小結:因為沙子是一粒粒的很輕,所以我們在玩沙時注意不能上揚,容易傷眼睛。
小百科:沙或作砂,為顆粒物質的一種。沙為自然出現,被分割得很細小的巖石,其尺度為0.0625至2毫米。
小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做事情要堅持到底。
2、在觀看故事表演和參與游戲的活動中,能夠堅持完成任務。
3、樂意參與表演活動,并堅持到底。
活動準備:
配班老師扮演饑餓的小貓,排練情景劇表演《小貓釣魚》,并布置好場景。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表演《小貓釣魚》,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它是一支很餓的小貓,小貓為什么會餓肚子呢?大,考吧.幼,師,網它為什么釣不到一條魚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幼兒欣賞故事表演《小貓釣魚》
二、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小貓釣不到魚和釣到魚的原因。
教師:第一次小貓釣到大魚了嗎?這次它為什么沒有釣到魚?
教師:第二次小貓釣到大魚了嗎?這次它為什么沒有釣到魚?
教師:最后,小貓釣到大魚了嗎?這次它為什么能釣到大魚?
三、師生共同小結:小貓不專心、三心二意就釣不到魚,后來小貓一心一意就掉到了大魚,我們做事也要像小貓后來一樣,要有耐心,堅持到底。
四、分組游戲"小貓釣魚",鼓勵幼兒能堅持完成任務。
教師交代游戲的方法:請幼兒學做小貓,一起到魚塘釣小魚,并將釣到的魚放在自己的小桶里。
鼓勵幼兒在表演活動中大膽、細心地釣魚,不要急躁,一定要有耐心,堅持到底。
五、比一比看誰釣得魚最多。教師給有耐心、能堅持到最后的孩子發五角星。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孩子們大多玩的很開心,但是仍有兩個小朋友哭鼻子,因為他倆沒有釣到魚。看到他倆哭,好幾個小朋友圍上去有的`為他們擦眼淚,有的為他們擦鼻涕,還有小朋友掏出了兜里的糖果給他們,得到最多紅花的那組小朋友還要把劃給他們---那會兒我都看的感動了。總之,活動是成功的,孩子們不僅體驗到了動手做游戲的樂趣,懂得了分享與合作的重要性,還懂得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急。
小班社會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活潑的水時刻跳躍著,它們和孩子們的心一起跳動,讓孩子的心自由,讓孩子的身體輕松,在嬉水游戲中,孩子可以獲得一種特殊的獨有的情感體驗,捧一捧、拍一拍、抓一抓水,其樂無窮。
活動目標
1.觀察水的特性、變化。
2.體驗嬉水的快樂。
3.樂于探索水的奧秘。
活動準備
1.大水池(水池中水沒過幼兒小腿),各類大小不同的容器。
2.充氣玩具、救生圈、球若干、鈴鼓一個。
過程建議
1.活動身體:穿上泳衣、泳褲,做腰部、膝部的活動。
2.嬉水活動
(1)幼兒先把腳上的鞋放在一邊,然后從樓梯上一個跟著一個下去。
(2)自由玩水:幼兒自由在水池里玩水、踩水。教師引導幼兒感受水的特性。“你的"身體水里有什么感覺?水能抓住嗎?看得見你的腳嗎?”
(3)提供材料,幼兒探索。幼兒用各類大小不同的容器盛水、倒水,觀察水的流動。在水中玩充氣玩具、救生圈,觀察其在水中的情況,感受水的浮力。
3. 嬉水游戲
(1)推球水中走:每人一個球,推球走、踢球走。
(2)學小動物走:教師扮大象,敲擊鈴鼓,并不斷改變站立的位置。幼兒扮小動物聽信號向教師扮的大象走去。
4、放松活動
幼兒依次爬出水池,用毛巾擦干身體,換衣服和鞋子。
延伸提示
1. 討論:還想玩些什么嬉水游戲?
2.觀看教師或中大班幼兒制作的玩水玩具:水車、水傘等,學習自制小帆船放入水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