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必備】大班科學教案集合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有主動交流和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體驗恐龍的有趣和成功的喜悅。
2、能運用有關恐龍的已有經驗,按意愿繪畫出不同動態和表情的恐龍形象。
3、能大膽的與人交往,有序的操作。
重點:1、2難點:2
環境材料:
繪畫工具:白紙、水彩筆、油畫棒
輔助材料:各種恐龍玩具、圖書
組織形式:集體
活動情景
兒童活動狀態
教師教育策略
反思
一、游戲活動——“我和恐龍交朋友”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不同的恐龍玩具玩耍。
1、幼兒仔細觀察活動室中的各種恐龍玩具、圖書。
2、幼兒自選恐龍玩具玩耍。
(1)部分幼兒缺少活動的目的性,隨意成分大。
(2)個別幼兒對恐龍的外形特征感知較差,把握不準。
(3)部分幼兒聯系恐龍的動態和表情想象不夠豐富。
1、以與恐龍交朋友引起幼兒
活動的興趣。
“今天,我們幼兒園里來了許多的恐龍朋友,你們想和它們交恐龍嗎?”
2、引導幼兒通過大膽動手操作和模仿表演,感知不同恐龍的外形特點并大膽塑造恐龍的動態。
(1)告訴你的小伙伴,你喜歡的恐龍朋友的樣子有什么特別?它有些什么本領?
(2)它能做些什么不同的動作和表情?表演給我們看看。
3、激發幼兒繪畫創作的愿望。
“和這么多的恐龍交了朋友,你們想不想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你們的恐龍朋友呢?用什么方法?”
活動情景
兒童活動狀態
教師教育策略
反思
二、幼兒繪畫活動。
1、幼兒按意愿確定繪畫目標。
(1)部分幼兒畫的恐龍形象不夠鮮明,特征不突出,不同的動態、表情表現不充分。
(2)個別幼兒的繪畫作品形象單一,與別人相同,缺乏創造性。
2、個別幼兒在操作時較無序,習慣較差。
1、鼓勵幼兒大膽的、有目的.的操作;觀察幼兒參與活動時的情緒、興趣、積極性的表現。
①你想畫什么恐龍?請把它們不同的表情、動作和特點畫出來。
2、對幼兒繪畫的情況,給予不同層次的幫助和指導:
①外形上:體態、五官、顏色、隨身的標記性物品……
②動態及表情變化上:站、跑、走、跳、滾、爬、哭、笑、生氣、睡覺、做游戲……
③鼓勵幼兒大膽的與同伴交流、相互幫助。
色彩:注意色彩的搭配。
布局:引導幼兒添加不同的地點和背景,豐富畫面。
形象:引導鼓勵幼兒與別人畫不相同的或創造新的恐龍形象。
要求:保持場地和手、臉、衣服的干凈,按順序使用材料。
3、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幼兒相互觀察、交流、擴散不同繪畫經驗。關注活動中個別在原有水平上發展較顯著的幼兒,給予積極的鼓勵。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了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 能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體驗猜想、驗證、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3. 對科學實驗感興趣,愿意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
活動重點:
知道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活動難點:
能夠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總結出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用量有關。
活動準備:
每組一份活動材料:杯子、小蘇打、鹽、白糖、雞精、醋、 空瓶子、匙子、漏斗、氣球,課前幼兒學會套氣球。
活動過程:
一、以疑激趣
——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探索的興趣。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做一個好玩的科學游戲,游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你們看…… 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思考:氣球里面的氣體是從哪里來的?瓶 子里裝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學
--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蘇打和醋混合 會產生氣體。
師:瓶子里裝的不是水,是由兩種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 泡液。這兩種材料是什么?
1. 出示材料,幼兒聞一聞、看一看:醋、鹽、白糖、味精、小 蘇打
2. 出示實驗表格,集體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 勵幼兒用多種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 幼兒探索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 交流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猜想有時很不可 靠,遇到問題最好動手試一試。
三、學以致用
--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 醋混合產生了氣體。
師:我們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這兩種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 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 討論怎樣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操作過程要注意什么?
2. 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 展示結果,分享經驗:你們組剛才是怎么做的?為什么氣球 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樂體驗
--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多少和 材料的用量有關。
師: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 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 再次實驗瓶子吹氣球,體驗科學游戲的樂趣。
3. 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產生的"氣體能吹起氣球,而且兩種 材料用的越多,氣球就會吹得越大。嘗試的次數越多,實驗結果就會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
——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激發繼續探索的愿望。
師:你們知道今天用來吹起氣球的這種氣體叫什么名字,在我們 的生活有什么用處嗎?(各種各樣的飲料中有它、醫生幫助病人緩解 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員滅火要用到它……)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身高、體重的含義,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身高、體重。
2、大膽的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較方法。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數學)白紙、筆人手一份;測量用的木棍、繩子與保健老師聯系,告知活動的意圖,獲得配合。
活動過程:
一、測量并記錄身高、體重。
1、交流自己對身高和體重的已有認識。(豐富詞語:身高、體重)帶幼兒至保健室,測量身高、體重,幼兒記錄,教師也記錄。
(保健教師依次按次序給每個幼兒測量,大聲報出幼兒的身高和體重,請幼兒自己記錄在紙上。)檢查記錄結果,交流記錄方法。
2、哪個數字表示身高?哪個數字表示體重?應該怎么記錄?記錄有錯誤的幼兒再次測量記錄。
(引導幼兒辨認兩位數和三位數,并區分左右進行記錄,知道數字從左至右寫。)
二、小組成員相互比較身高與體重,教師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組里誰最高,誰最矮,誰最輕,誰最重。
2、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教師盡量為幼兒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較的方法。
1、實物比較的方法:逐個站立比較高矮;相互抱抱感覺輕重等。
2、測量比較的方法:用繩子量身高,看誰的繩子最長等;稱稱體重,比比誰最重。
3、數字比較的.方法:比較體重的數字(兩位數),先從左邊的數字比,如果一樣,就比比右邊的數字,哪個大就是哪個重;兩個數字都不一樣就用減法算一下等。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深秋正是季節交替進行的時節,幼兒園里原先的一些樹葉都紛紛掉落下來。在平時外出散步的時候,孩子們會在落葉的草地上打著落葉仗,觀察著樹的變化。結合我班的“田園”特色主題活動《親近大自然》,根據主題深入開展,很有必要在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樹葉的同時,讓孩子更多關于樹的一些秘密。因此,選擇在這個時機進行這樣的一個教學活動是再恰當不過了。
活動目標
1.關心樹朋友的變化,學習比較、概括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明顯特征。
2.活動中能積極交流并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難點
重點:區分常綠樹與落葉樹
難點:在具體的樹葉間做對比的過程中,建立起概念--落葉樹和常綠樹兩個特征的概括。
活動準備
PPT,各種樹葉
活動過程
一、說說樹朋友的變化
1.最近我們都在觀察了解你的樹朋友,那就說說你的樹朋友吧!
2.詩歌小結。進一步幫助幼兒感受樹朋友的變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議議兩類樹的不同
1.剛才有的孩子說樹朋友落葉了,那你們的樹朋友是不是都落葉呢?
2.聽聽落葉樹和常綠樹的話。
3.你能聽出落葉樹和常綠樹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嗎?交替是什么意思?
三、找找兩類樹葉的不同特征
1.這些樹葉你們都認識嗎?這三片落葉樹和三片常綠樹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觀察要素:
關注幼兒在觀察比較操作中是否指向-----類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葉樹和常綠樹不同特征。
4.驗證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結:如果看到樹葉比較薄、暗、脆的樹葉可能是落葉樹;比較厚、亮、韌的樹葉可能就是常綠樹。
四、延伸活動
你對樹朋友還有什么想了解的?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活動反思
課堂上帶孩子到幼兒園里去找園里的落葉樹和常綠樹,孩子們找到了幼兒園邊上的梧桐樹、水杉樹等是落葉樹,香樟樹、桂花樹等是常綠樹,結合課件里的各種樹,松樹、柏樹,使孩子對常綠樹和落葉樹有了更好的.認識。有好多的問題,我都讓幼兒自己來回答,讓他們共同來分享各自的經驗,讓孩子們去了解、去知道各種各樣的樹還是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經驗,孩子們記憶深刻。如果能更清楚的歸類,單從葉子的顏色上,就能很快的進行區分。以后,我會更加注意這些細節方面的問題。
本次活動只在幼兒園內進行觀察比較區分常綠樹與落葉樹的,如果帶孩子去田野,讓孩子觀察更多的樹,感知樹,那么可能孩子積累的經驗會更多。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各種復制的現象,感受復制方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2、嘗試簡單的復制方法,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龍平面圖、拷貝紙、鉛畫紙、復寫紙、印章、白紙。
3、彩紙、剪刀、小筐。
4、復印機、電腦、視頻轉換儀。
活動過程:
一、認識復制的現象。
1、出示小魚圖。
提問:“這是什么?老師還需要一張一樣的小魚圖,有什么辦法?”
2、示范使用復印機操作過程。
師:我就請復印機來幫忙。看,一張一樣的小魚圖出來了。
3、小結:剛才老師操作的過程就叫復制。復制就是做一模一樣的東西。”復制的方法有很多種,剛才老師用的是復印機來復制。
二、嘗試簡單的復制。
1、我還帶來了一些東西:恐龍圖、拷貝紙、復印紙用這些材料能不能來復制小恐龍呢?還有印章、模具,它們能用來復制嗎?請你們動手來試一試。
2、幼兒自由選擇,操作。
鼓勵先完成幼兒嘗試多種方法復制。
3、介紹復制情況。
(1)請個別幼兒來介紹是用什么材料,怎樣進行復制的?
師:請你介紹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樣復制出這兩個東西的?
(2)請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兒來介紹。
師:有誰也用了這些材料,但不是用這種方法來復制的?
(3)請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兒來介紹復制方法。
師:你是用什么材料來復制的?請你也來介紹一下。
(4)小結:原來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用來復制的。
(請你們把東西都放回筐里。)
(當幼兒講到用復印紙等要講解一下操作的過程和要點。)
三、感知、探索快速復制的方法。
1、師:“5月12日,四川發生了大地震,現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許多純凈的水,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好嗎?”
“你們每一個的筐里有一瓶水,我們要想辦法用最快的速度復制出更多的水。還有5分鐘,運送水的車子就要開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快速復制。
提醒:廢紙放桶里。
3、介紹復制方法。
(1)師:“時間到,請小朋友數數復制了多少瓶水。”
(2)請復制的最多幼兒來介紹一下是用什么方法進行復制的。
(3)請用不同方法進行復制的"幼兒來介紹,比比哪一種方法好。如果同一種方法,想想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小結:你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復制出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們。
四、了解復制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1、提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復制的辦法?”
2、“復制的方法對人們有什么好處?”(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電腦復制,結束活動
1、出示小兔圖。“這是誰,小兔一個人覺得怎么樣?”“怎樣幫助她?”(復制的方法)“老師也來幫助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師電腦復制小兔。
“原來電腦也是可以用來復制東西的,家里有電腦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試一試,如果你們平時發現了不同的復制方法,再來告訴小朋友和老師,好嗎?”
活動反思:
本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促進其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導入新課時,將畫好的蝴蝶進行復制粘貼操作,學生非常感興趣,甚至有些激動,覺得自己學到了一個很了不起的本領,都想躍躍欲試,然而真的放手讓他們動手的時候,很容易忽視選定目標這一步,只顧著要進行復制粘貼,時不時會舉手問我:老師,為什么我的復制菜單是灰色的??告訴他們之后,才恍然大悟。另外在課上要求他們復制三到四只蝴蝶,他們會每次都重復復制這一步驟,其實只需要操作復制一次粘貼多次就可以了,因為蝴蝶這個圖片一直保存在粘貼板中!課上學了復制粘貼這個本領后,學生很容易驕傲,老師是及時壓一下,提出更難的問題:能不能讓蝴蝶翻個跟斗呢?這樣留個疑問之后,很容易為下一課留下伏筆,同時也留給他們一個回家的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應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及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在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會學勝過學會,學會學習已成為幼兒園語言教育培養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和其他領域相結合,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為此,我特別設計了這個浪漫且充滿溫暖的語言綜合活動“溫暖”,通過為幼兒創造一個看、聽、說的環境,調動幼兒愛說、愿說、愛做的欲望,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言及運用語言。
活動目標
1.欣賞散文,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2.理解散文內容,產生聯想,感受被愛的幸福,以及奉獻愛的快樂。
3.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楓葉卡片若張,郵票一張,小紙條六張,郵筒一個,房子、火爐、棉衣、被子圖片若干。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看、聽、說等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散文內容,初步學會有表情地朗誦散文,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
難點:在理解散文的基礎上,近一步拓寬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過程
一、導入:收禮物
“咚咚咚…….咚咚咚……”一陣敲門聲,一位郵遞員叔叔送來一個大包裹請老師簽收。原來是大風車欄目組為小朋友寄來的圣誕賀卡。
(以此形式引入主題,激發幼兒興趣。)
二、設疑:挑戰
欄目組的叔叔阿姨說,我們需要通過六關才能得到這份禮物,這些考驗題目就藏在這些小紙條里面,請依順序打開。
三、基本部分:感受溫暖
1.打開第一張紙條:請看看卡片上有些什么?并自己試著念念散文詩。
圣誕老人、花紋、楓葉和散文詩……
2.打開第二張紙條:老師朗讀卡片上的"散文詩,小朋友認真聆聽,也可以跟著小聲地念。
老師根據要求有感情的朗讀散文詩“溫暖”,小朋友認真聆聽也可以跟著一起小聲地念。
3.打開第三張紙條:
冬天來了,天氣發生了什么變化?
誰看見了楓葉?把它當做什么?
最后怎么樣了?
教師根據情境發展出示相應的教具,讓幼兒充分感受小動物們的溫暖,并創設情境表演小動物們到楓葉里面的動作。
4.打開第四張紙條:冬天來了,小動物們把楓葉當房子、棉衣、傘,來給自己溫暖,你們是用什么使自己溫暖的?
教師啟發幼兒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對應的一些圖片。
5.打開第五張紙條:我們也有很多物品或方法使自己在冬天感到溫暖,那我們可不可以把小動物換成自己,念一句話或散文詩,如“冬天來了,天冷了,我鉆到房子里面擋霜凍”教師啟發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學用散文詩的語言。
根據幼兒的回答,一起做相應的表演。
6.打開第六張紙條:一起朗讀散文詩,感受溫暖。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那絲絲的溫暖。
在溫暖中,幼兒得到了卡片。
四、結束部分:傳遞愛
我們溫暖了,可是還有一些人卻住在透風的房子里,他們沒有足夠的棉衣,棉被過冬,沒有火爐烤……你們愿意和他們一起分享你們的溫暖嗎?老師也愿意,我想把我這份禮物,這份充滿愛和溫暖的卡片寄給災區的小朋友,希望他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愿通過畫畫畫出來,把我們的愛傳遞出去。
教師指導,幼兒操作。送上自己的祝福,郵寄出去……
活動反思
活動以大風車欄目組為小朋友寄來圣誕賀卡為主線,通過欣賞感受散文的語言藝術美,
感受被愛的幸福,以及奉獻愛的快樂,這也正是本活動的目標。
“溫暖"不容易表達,所以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幼兒的生活經驗,多次運用情景表演讓幼兒充分感受溫暖,體現整合理念,努力為孩子們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環境,讓孩子們懂得愛,懂得給與,和幫助,善待每一個人是當今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教師,我們只有不失時機地有目的有意識地渲染和提升幼兒關愛情感的培養,才能使幼兒形成比較穩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