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久久精品_性xxxxx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_免费观看视频www

好多范文網 haoduofanwen.com,好用的范文大全!

大班科學教案

愛庫百科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沉與浮》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大班科學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關于大班科學教案集合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毛巾、海綿、布、餐巾紙、香煙、粉筆、磚頭、馬糞紙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鐵釘、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紅墨水的蘿卜、生菜、花菜、萵筍等蔬菜。

活動過程:

一、設置游戲環境

教師無意中打翻一杯水,

問:

1、“誰能幫老師把水弄干凈?”

(小朋友幫忙拖地、用抹布抹)

2、“說一說剛才的`水都到哪兒去了?”

3、“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能吸水?”

(棉花、紙、植物等。)

二、幼兒探索實驗

1、請你把桌上的東西慢慢地放進水里,你發現了什么?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2、教師提問:“抹布為什么會吸水?”(幼兒討論)

3、蔬菜會吸水嗎?鼓勵幼兒找一找白菜、蘿卜吸水的原因

教師總結:

像抹布之間細小的縫或者是蔬菜中的細小的管子就叫毛細管。

三、遷移經驗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發現什么地方存在著毛細現象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活動結束

附:知識背景: 毛細管:

指很細很細的管子,人們通常還把物體的細微縫隙也認為是毛細管,如棉花、海綿、紗布、毛巾、吸水紙纖維間的縫隙。 毛細現象:酒精燈里的酒精由棉紗燈帶吸上來供點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塊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而植物通過根系吸收水分,再通過許多極細的管道向上輸送水分到葉和花朵中,這也是毛細現象,土壤深處的水分則靠土壤的毛細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濕潤的。 把直徑很細的管子插到液體里,當液體的內聚力大于附著力時,管內液面下降,表面凸起;當液體的內聚力小于附著力時,管內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正確感知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第一至第七的序數詞表示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

2、發展幼兒思維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幼兒操作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老師:森林里的小動物要搬新家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以“小動物住新房”活動,學習7以內的序數。

1、給房子做門牌

a、用第幾座的形式表示不同顏色的房子分別在第幾座

b、做門牌卡:紅房子在第一座,用數字幾表示?(把數字貼在房頂上)

c、用同樣的方法,做好其它房子的門牌卡。

2、進一步鞏固序數詞第一至第七。

請小動物住到新家里了,小豬住什么顏色的房子,為什么?(拿鑰匙“1”的住一號房子)用同樣的方法,請他動物住到新家里。

教師小結:原來數數不但可以從左到右,也可以從右到左。

(三)給小動物送禮物

教師:小動物都搬進了新家,我們給小動物做個窗簾當禮物送給它們吧。

要求: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四組不同的"材料,你們可以自己挑選七種材料來裝飾窗簾,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做好窗簾,并且把它貼到這個大房子上。

1、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2、幼兒窗簾做好后,教師檢驗(注意幼兒數的排序)

教師小結: 原來數數不但可以從上往下數,也可以從下往上數。

(四)學習用第幾層第幾間的形式表述物體的位置。

1、情境引入 激發幼兒對門牌的已有經驗

2、出示森林賓館圖以及門牌,請幼兒根據已有經驗來幫忙找房間。

3、了解門卡號碼的作用:

賓館一共有1、2、3、4、5五層樓;每層樓有1、2、3、4,四個房間。

4、請幼兒找出203,504房間

教師小結:我們把最底下的層叫做第一層,把最左邊的間叫做第一間,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編門牌的方法是:從下往上,從左往右,第一個數字表示層,最后一個數字表示間,中間用0隔開,樓房的門牌號就是101、102、201、202

5、幼兒操作:分組幫忙做門牌

6、教師黑板檢驗、評價

活動反思:

幼兒園活動的最大特色就是教學游戲化,教具形象化、生動化。對于認識7以內的序數,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這次活動我結合幼兒的這種感性認識,整個活動以游戲貫穿始終,設計了動物搬家,按動物的出場順序排隊,按自己的想法給動物找房子等環節。讓幼兒在這些環節,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老師的引導,把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綱要》中要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兒童是教育過程的主體原則,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改變自己的角色和教育方法,和兒童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引導幼兒自主學習。整個活動創設情境以游戲貫穿始終,引導幼兒學習數學,使幼兒在沒有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自然、輕松、愉快地獲得粗淺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我體會到: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一日活動中,一定要轉變觀念,努力貫徹《綱要》精神,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了解燈的種類及燈的發展歷史。

2、嘗試按類擺放、布置等的展覽。

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各種燈或者燈的資料。

2、幼兒用書:《燈》

活動過程:

1、通過討論介紹,了解燈的種類。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收集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

教師:請你們在小組里介紹一下你帶來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看看你們帶來的燈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教師:你看到了哪些種類的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這些燈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歡哪盞燈?為什么?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燈?

2、教師和幼兒共同布置展覽,引導幼兒觀看各種不同的燈。

教師:小朋友帶來了這么多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怎樣讓大家都能觀賞我們帶來的燈呢?(教師引導幼兒提出布置燈的展覽)

教師:怎樣布置展覽才能讓別人看的更清楚呢?(引導幼兒按類擺放,注意不重疊擺放等。)

教師和幼兒共同布置燈的.展覽,引導幼兒進一步認識燈。

教師和幼兒共同觀看燈展,引導幼兒進行評選,選出最受歡

迎的燈、最特別的燈、最可愛的燈等。

3、教師引導幼兒了解燈的發展歷史。

教師: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燈,你知道燈是怎么來的嗎?以前的燈是什么樣的呢?

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燈》,了解燈的發展歷程。

教師:你看到了哪些燈?

教師根據幼兒用書、有關等的資料等介紹燈的發展歷程,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燈的歷史。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積極愉快地進行嗅覺方面的探索活動,了解人類的一些基本嗅覺知識。

2、懂得鼻子的重要性,學會對自己鼻子一般的保護方法。

3、能大膽的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嗅覺上的喜惡。

活動準備:

香水、醋、紅糖、黃酒、蚊香、臭東西、香皂、墨水、沖好的咖啡、等(放在笑得不透明的瓶中,蓋好瓶蓋)。

活動過程:

1、猜謎:

一座小房,兩扇圓窗,進入空氣,能聞花香。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的鼻子,大家說說鼻子它有什么本領?

2、聞一聞游戲。

探索游戲:

(1)請4個小朋友上前在老師的桌子上的四個碗內選一個聞一聞,請他講講是什么味道的(可多請幾人),再猜猜是什么東西。確認后打開蓋子。

小結:我們剛才問出的四種味道:香、臭、糖味、酸味,是我們人類的基本味覺。

探索游戲:

(2)小朋友在自己的桌上拿一個小碗,聞一聞是什么,猜一猜,要求:小碗平放不側倒,防止弄出來,分別請幼兒講講是什么?

剛才小朋友講出了許多種味道,我們人類能聞出大約多少種,大家猜一猜?

小結:人類能聞出大約XX~4000種不同的味道,有的人在正常情況下分辨不清基本的一些味道,這種人屬于嗅盲,就像分辨不清顏色的人就是得了色盲.

3、保護我們的鼻子。

我們的鼻子非常有用,但有時它會失靈,什么時候鼻子聞不清味道甚至聞不到味道呢?有了鼻涕怎么辦?學習正確的擦鼻涕方法。塵土飛舞使或有刺鼻的`味道時怎么辦?打噴嚏時怎么辦?并請幼兒說說易損傷鼻子的幾種行為,即平時如何來保護我們的鼻子。

4、說說我們平時喜歡和討厭的味道:

我們喜歡聞許多味道,也討厭聞許多味道,誰來告訴老師你最喜歡什么味道,最討厭什么味道。

現在老師請你們把喜歡的味道和討厭的味道畫到紙上,然后把它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設計此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的合作活動,萌發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2、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活動準備]

1、選擇安全、合適的觀察場地,提供放大鏡、大紙箱,并把幼兒的觀察情況作成課件。

2、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有關螞蟻的圖片、兒歌、故事等,準備錄音機、磁帶,制作活動內容的.相關課件。

3、用誘餌捕捉螞蟻,放進昆蟲盒。

4、自制海綿豆子(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和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從而引發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驢運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出示幼兒觀察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情況。

教師提問:

(1)你從哪兒找到了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自己單獨出來活動還是一起出來?為什么?

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大膽發言,回憶觀察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使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或圖片)。

給幼兒分組,讓幼兒仔細觀察捕捉到的螞蟻,并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畫下來。

四、出示課件,教師總結,讓幼兒鞏固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五、欣賞并表演歌曲《螞蟻》。

六、教師提問:

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戲:

“螞蟻搬豆”,鞏固認識。 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咱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把幼兒觀察發現后的繪畫作品,用簡單的文字注釋后,張貼在墻飾“有趣的蟲子”中。

2、在日常活動中,讓幼兒繼續學習有關螞蟻的兒歌、故事等,豐富幼兒經驗。

3、師幼共同進行小實驗:把捉到的螞蟻放進一個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過幾天后,把黑布打開,可看到螞蟻筑成的彎彎曲曲的“地道”。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祖國各地風光雪景和家鄉冬天的迷人景色,知道冬天的特征。

2、通過探討冬天“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和“冬日疑案”的告白,指導幼兒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

【活動準備】

冬爺爺頭像一個,關于冬天的圖片,故事視頻,彩筆,青蛙、蛇、烏龜、刺猬動物圖片若干,玻璃杯、玻璃片若干,熱水。

【活動過程】

(一)冬天來了

1、教師問幼兒,現在是什么季節?(冬天)

2、冬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但是冬天到底在哪里呢?前段時間,老師布置大家開展尋找冬天的活動,現在,我們一起來說說冬天,找到了嗎?(貼冬爺爺頭像)

(二)尋找冬爺爺

1、冬爺爺來了,你們看,他從北到難經過了哈爾濱、來到東北、來到黃山、來到玄武湖(展示圖片)冬爺爺帶來了多美的景色呀!

2、冬爺爺也來到了我們家鄉,你們有沒有發現冬爺爺已經來了?

3、介紹我見到的`冬爺爺。

4、教師提出問題。花草樹木有什么變化?天氣和氣溫又有什么變化。出示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的了解周圍 的變化。

(三)、欣賞關于冬天的故事

1、看圖讀故事

黑貓警長是破案專家,這一次他又接到了報案,看看發生了什么事?

2、看故事視頻。

3、我們一起來當黑貓警長的小助手。

討論:(1)《冬日疑案》中有哪些“?”(2)你能回答這些“?”嗎?(3)想想怎樣“破案”?

(四)涂色——尋找“失蹤者”

1、指導幼兒按要求完成涂色,看看發現了什么?

2、討論:(1)冬天里青蛙、蛇、烏龜、刺猬等一些動物為什么要躲藏進洞里?

(2)什么叫“冬眠”?

(3)你知道哪些“動物怎樣過冬”的知識?

(五)巧破“白氣”之迷

1、過渡:看來這次不是“一只耳”干的壞事,那他嘴里的白氣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

2、按組分發玻璃杯、玻璃片,教師分組倒入熱水,學生觀察。

3、考考你:想一想,為什么玻璃片上有水汽?

教師小結:冬爺爺給我們帶來了“十萬個為什么”,只要我們小朋友能帶著“?”去多觀察就能尋找到答案。有些問題,我們還可以采用像剛才小實驗那樣的方法,來驗證和揭示生活中的問題,這些都是探究問題、學習科學的好方法。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應用題來源于生活,它是以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來表達數量關系和闡明要求解答的數量問題,在學習這類問題時應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在開始活動時要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的興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我設計這節活動課時,先在活動室里布置一個“森林”環境,利用了多種小動物圖片等幼兒喜歡的學具,讓幼兒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學習、交流。在活動過程中,注重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活動目標:

1、學習看圖編口頭應用題。

2、初步了解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學習用三句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

3、鼓勵幼兒用簡明的語言表述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

4、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蝴蝶、小鳥、小猴子等許多動物磁性學具。

2、用許多大樹、小草、小花等道具設置的森林背景。

3、寫字板、磁力板等。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天氣晴朗,這么好的天氣,你們愿不愿意出去玩?(愿意)。

(教師帶領幼兒來到用道具設置的.森林里)今天的天氣真不錯,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許多的小動物們看著這么好的天氣,也愿意出來玩了;現在咱們就看看那些小動物出來玩好不好?(好)但是,在這里有一個要求,你們要會用三句話把事情講清楚,然后能說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

2、出示動物磁性學具,在磁力板上演示。

(1)、小朋友,你們看這一棵棵茂密的大樹那么美,你知道它是誰的家嗎?(知道、小鳥的家)你們看樹上有幾只小鳥?(1只),又飛來了幾只?(1只)一共是幾只?(2只)

(1+1=2)

(2)、鼓勵幼兒復述:誰能像教師一樣用三句話把這件事情講清楚?樹上有1只小鳥,又飛來了1只,一共是幾只?(1+1=2)

(3)、猴子是森林里最頑皮的小動物,(教師演示:樹上有3只小猴,又過來1只小猴。)誰能用三句話把這件事情講清楚?(鼓勵幼兒大膽的舉手)樹上有3只小猴子,又來了1只小猴子,一共有幾只小猴子?(3+1=4)

(4)、今天的天氣這么好,陽光照在小花的身上,花兒也競相開放了,你們看一看是誰聞到花的香味飛來了?(蝴蝶)誰能用三句話把這件事情講清楚。(讓幼兒編出三句話的口頭應用題)。花叢里有2只蝴蝶,又飛來了1只蝴蝶,一共有幾只蝴蝶?(2+1=3)

3、老師這里還有很多的動物圖片,它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愿不愿意和小動物們玩?(愿意)請幼兒觀看圖片,并鼓勵幼兒用三句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

4、每組一幅圖片,讓幼兒小聲討論,然后請一名幼兒用三句話把這件事情講清楚。

5、活動小結:

讓幼兒了解了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并學會用三句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還能用簡明的語言表述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

活動延伸:

讓幼兒找一找,身邊那些東西還能用三句話把它講清楚,并能用簡明的語言表述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

如,草地上3只大白鵝,有走來2只大白鵝,一共有幾大白鵝?(3+2=5)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一、活動目的:

1、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制作豆漿,探究了解各種工具的特點和使用方法,解決制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能用語言、圖表表達交流制作的過程。

2、體驗、分享制作豆漿的快樂,感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3、鍛煉幼兒的小肌肉,提高手部動作的靈活性和力量。

二、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石臼、石磨、電動粉碎機;黃豆、花生、杯子、勺子、抹布;幼兒記錄表(可以園內準備也可以與家長共同準備)

2、經驗準備:①在點心環節喝豆漿,了解豆漿與黃豆的關系,并與幼兒一起浸泡黃豆放在觀察角,鼓勵幼兒觀察黃豆的變化情況。②在區域中投入上述工具,認識工具名稱,探究石臼、石磨的使用方法。

三、活動指導:

活動一:認識工具

1、活動形式:①安排參觀食堂叔叔制作豆漿的過程。②討論:用什么工具使豆子變碎、變細?③集中介紹工具名稱及安全要求,之后投放探索區,幼兒自由進區實踐,充分體驗感知每種工具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2、指導要點:①了解工具的名稱及特征。②在操作工具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活動二:制作豆漿1、活動形式:分小組活動形式和區域活動形式投入材料,讓有興趣或體驗不夠的幼兒繼續嘗試、體驗、感知。

3、指導要點:①鼓勵幼兒自選工具制作豆漿,并仔細觀察自己使用的工具做出來的豆漿是什么樣的?②支持、幫助和引導幼兒發現和解決制作豆漿過程的問題。③在嘗嘗自己做的豆漿時,引導幼兒思考有渣的豆漿喝起來感覺怎樣?怎樣才能喝到平時幼兒園里喝到的沒渣的豆漿?

4、觀察與推進:幼兒對操作工具制作豆漿興趣濃厚,三種工具都有若干幼兒選用。幼兒在操作中發現:不管用什么工具做豆漿都要加水才行。同時,他們還不斷交流自己的發現的體驗,①大石臼很快就能舂出豆漿,小石臼的錘子小,豆子一直舂不爛;②用石磨做豆漿時,豆子卡在洞洞里可以用小勺的柄把它們捅下去;③而用電動粉碎機時要把黃豆加到有刀的小罐子里,還得蓋緊蓋子,才能磨出豆漿。他們還發現石臼、石磨做出的豆漿是渣、漿混合的,味道口感粗澀。幼兒想到了一些過濾工具來過濾豆渣,如:水果網、魚網、過濾杯、紗布、各種籃子,撈勺,甚至有幼兒說在紙盒上戳上幾個洞來做過濾器。下一步活動中,可引導幼兒在制作豆漿來驗證自己的方法。

活動三、過濾豆渣

1、活動形式:①收集和制作過濾。②小組活動后在區角中繼續投入材料,讓有興趣或體驗不夠的幼兒繼續嘗試。

2、指導要點:①鼓勵幼兒用收集到的過濾工具嘗試過濾豆漿。探索發現過濾豆漿的好工具。②鼓勵幼兒探究。

3、觀察與推進:經過師生的`討論,幼兒選用了蒜頭網兜、紗布、撈勺、水果網來做過濾工具。經過嘗試操作,幼兒了解到①網兜洞較大的。“豆渣”會從網洞上掉下去②用紗布比較方便,過濾的豆漿更干凈。通過兩次制作豆漿以及區域活動中的探索體驗,幼兒已積累了用不同工具制作豆漿的經驗,甚至有的幼兒已經發現每次都是選用電動粉碎機的小組做的豆漿又多又快,而有的幼兒則認為石磨做的豆漿挺好玩的。由此,我們認為引導幼兒比較工具進而感知工具的演變的時機已成熟了。活動

四:比較工具

1、活動形式:以區域活動的形式開展。

2、指導要點:給幼兒提供記錄四種工具使用情況的比較記錄表,引導幼兒2-3人使用制作豆漿,并對每種工具的使用狀況進行記錄。附表格如下:項目比較 衛生情況 省力情況 快捷情況 渣漿分離情況工具 石臼 石磨 電動粉碎機 全自動豆漿機

3、觀察與推進: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進行制作豆漿并對操作工具的省力情況,快捷情況、渣漿分離情況,衛生情況幾個方面進行的比較,并在圖表上用符號記錄。經過一段時間比較工具的探索,每個幼兒對每種工具都體驗過,并記錄自己的操作情況。有了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再加上圖表的記錄幫助他們進一步意識到不同工具的速度和效率的差異,有的幼兒對老師說:我發現電動粉碎機做豆漿又快又干凈,石磨、石臼做豆漿很麻煩。我們認為幼兒有了這一輪工具比較的經驗,下一步可以呈現“全自動豆漿機”引發幼兒對工具演變的思考和感知科技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的認識上。

活動四:了解工具的演變。

1、活動形式:以集中活動形式進行。

2、指導要點:通過圖表的比較及品嘗教師使用“全自動豆漿機”做豆漿進一步幫助幼兒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工具的演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3、觀察與推進:幼兒在展示板前相互交流各自的記錄表,并在集體談話時描述了自己的記錄和體會。為了進一步讓幼兒感知工具演變的過程,教師結合圖表,幫助幼兒比較梳理有關經驗并簡要小結,同時也為了增強幼兒的認識,教師演示了用“全自動豆漿機”做豆漿的過程并讓幼兒

>品嘗使幼兒切身感到“全自動豆漿機”省力、快速、口感好、又衛生,是現在做豆漿的首選工具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影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小朋友在平常都喜歡互相嬉戲搶著踩著別人的影子,或者高興地帶著自己的影子跑,對影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大家分享了大班科學我的影子朋友的教案,歡迎借鑒!

設計意圖:

幼兒平常的活動中很喜歡玩影子的游戲,通過讓他們玩“找影子”“踩影子”“藏游戲”等游戲增強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能讓幼兒明白陽光對形成影子的作用,物體擋住了陽光就有了影子。

活動目標:

1.能積極探索影子的奧秘,感知太陽光對形成影子的作用,獲取有關影子形成的具體經驗。

2.能與同伴合作玩手影游戲,提高觀察力吉想象力。

3.在影子游戲中,增強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

活動準備:

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樂意觀察自己的身體;在戶外活動中玩過“踩影子”的游戲。

活動過程:

一.游戲“找影子”,激發幼兒對影子的興趣。

1.由謎語導入:有個好朋友,一直跟著你,身體黑又黑,跟你不分手,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這個好朋友是誰呢?

2.幼兒討論并回答,帶領幼兒到戶外有陽光的地方找影子。(你找到它了嗎?在哪里?)

二.游戲“踩影子”,鞏固幼兒對影子的認識。

1.我們來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戲,怎么玩?

引導幼兒回憶游戲的玩法,師幼共同游戲,提醒幼兒在奔跑、躲閃時注意避讓不碰撞,保護好自己。

2.說說游戲后的感受。剛才“踩影子”的時候你發現了影子的.什么秘密呢?

引導幼兒發現影子慧隨著身體的運動而變化,身體動影子也會動,站著影子就長點,蹲下影子就變小了。

三.游戲“藏影子”,了解影子形成的奧秘。

1.你有什么好辦法把你的影子藏起來或者把影子變沒有,去試一試吧。

2.你是怎么把影子藏起來的?

師幼共同總結:在照不到陽光的地方,在大影子(如樹、樓房等)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沒有了。

3.哪些地方有影子?為什么會有影子?

師幼共同總結:因為物體擋住了陽光就有了影子。

四.合作玩手影游戲。

1.教師示范手影,請幼兒猜一猜這是什么。

2.我們小朋友的書上還有很多手影游戲,你可以看一看、玩一玩。

教學反思:

本周由于天氣的原因,沒有太陽,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只能在室內進行。本次活動原本要是感知太陽光對形成影子的作用,主要通過“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戲直接幫助幼兒進行有關影子形成的具體經驗的獲取。因為沒有陽光,教師只能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來展開討論,孩子們對影子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的,對于教師提出的兩個游戲也是躍躍欲試。但對于如何藏影子,因沒有親身的嘗試,顯得有些糾結。之后進行的手影游戲介紹時,許多幼兒都看著圖片跟著一起做,一會小兔子、一會老鷹的,顯然幼兒對于這種自然形成的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沒能玩到“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戲,還是有點遺憾的,爭取在下次有陽光的是時候,帶著他們去操場玩一回,讓他們感受一下影子的奧秘。

156035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