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類教案大班
推薦度:
大班垃圾分類教案
推薦度:
大班垃圾分類教案
推薦度:
垃圾分類大班教案
推薦度:
垃圾分類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大班數學課教案《吸管分類》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數學課教案《吸管分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設計】
(一)活動材料的科學性與層次性
1、操作材料豐富、多功能性
分類材料選用生活中孩子經常使用的、熟悉的吸管,雖是普通的9根吸管,卻涵蓋了按顏色、粗細、長短、能否變形、有條紋與沒條紋、尖頭與平頭等等多種分類概念。用紙板將透明瓶分隔,既物化了抽象的分類概念,又能呈現分類的結果,方便檢驗,從而克服了數學教學活動不易檢驗的難題;
2、操作材料富有層次性
通過逐步遞增吸管數量,增加分類的特征要素,從而加深幼兒操作的難度,幫助幼兒在多次操作的過程中逐步建構了分類的概念。
(二)活動過程的操作性與遞進性
整個活動設計從“幼兒的自主學習”出發,將多種操作方法有機結合,通過四次小步遞進的分類環節,讓幼兒經歷了“觀察分析——初步建立單種方法分類概念——感知多種分類方法并嘗試記錄——鞏固分類經驗”的學習過程,從而在操作層次——形象層次——符號層次的逐步抽象和內化中建構了多種分類的概念。
另外,活動過程中力求把幼兒推在前面,每一個環節都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去建構知識經驗,重視每個環節的"檢驗與評價,根據幼兒的學情來梳理概念和提升經驗。
【活動目標】
1、探索按吸管的不同特征進行多種分類,積累分類的經驗。
2、嘗試運用簡單的標記記錄各種分類的方法。
3、樂意參與吸管分類的探索活動,感受分類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各類吸管若干、分類瓶、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1、觀察吸管,發現不同的特征。
(1)吸管有什么不一樣?
(2)小結
2、第一次分類,初步建立分類概念。
(1)幼兒操作,將5根吸管進行分類。
(2)交流與梳理分類經驗:各種方法的呈現與檢驗。
3、第二次分類,感知多種分類方法并嘗試記錄。
(1)交代新任務:多種方法分類,并用簡單的標記做記錄。
(2)幼兒操作,將9根吸管進行分類。
(2)交流與提升分類經驗:多種分類方法的呈現以及記錄的展示;
4、展示與檢驗,鞏固分類經驗。
(1)小結與梳理各種分類方法。
(2)將末次分類情況展示在相應的區域,集體觀察、檢驗。
(3)小結評價,提出下次分類活動的任務。
大班数学课教案《吸管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