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選5篇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選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二、能力訓練目標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養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一、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學習為契機,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培養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要求學生閱讀這篇新聞報道,弄清其結構特征,以之為范本,進行新聞寫作練習。
三、聯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了飛天夢。(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x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三、分析與探究
1.【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明確】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提問】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有點不像新聞了?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選篇2)
三維目標
1、了解“神舟”五號升天的相關事宜,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2、分析課文標題的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3、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重難點
1、分析課文標題的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2、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遠古時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敦煌有飛天壁畫,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做著飛天夢,也只有到了今天,夢想才變為現實。中國到底如何讓自己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
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導入
誰能讓世界五分之一的心靈隨著他的節奏跳動,誰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
的飛躍,他在蒼穹畫出龍的軌跡,升空日行一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他就是楊利偉——第
一個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夢的人。今天讓我們走進《飛向太空的航程》來了解這段艱辛
而輝煌的歷程。
文本解讀
1、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本文的標題就很有特色,讀完全文,
你能說說標題的含義嗎?
明確:標題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
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以認為是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第二是
指中國的航天夢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這則新聞的導語是什么?導語部分主要講述了什么?8226;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朋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氮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3、這則新聞主體部分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
明確:新聞的主體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較為詳盡地敘述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過程。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星,拉開我國航天事業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臺的"863計劃”,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 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實驗飛船發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發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順利進入大空。
合作探究
1、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上天,擺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難有哪些?他們是怎樣克服的?
明確:困難主要有三點: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術;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
克服方法:第一項和第二項在“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中已有了解決的'基礎,第三項用了七年的時間,通過建立航天培訓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試驗成功解決了。’
2、分析本文結尾的特點和作用。8226;
明確: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寫新聞事件的必然結局,是意盡言止時的自然收筆。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結尾是主題思想的主要顯示,是讀者領悟文章內涵的一把鑰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結尾”,,“一篇全在結局”之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說:“我要等到想出一個跟開頭一樣好的結尾才寫它。”可見人們對結尾的重視。本文的結尾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使文章錦上添花。
3、本文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文中開始寫了“神舟”五號的發射現場,按照新聞的一般寫法,接下來應該報道“神舟”五號航天的有關情況,但文章卻筆鋒一轉,寫了近半個世紀來中國航天人的奮斗歷程,這樣寫,是否符合新聞的要求?
明確:新聞的主體部分,作者并沒有繼續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
地描述火箭發射的過程,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
即使有一些背景資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
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
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
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如果讓我們寫一篇新聞稿,應注意哪些問題?
明確:首先,要抓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準確性的特點。
其次,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選擇好的標題,例如本則新聞的標題。
再次,注重新聞的結構。例如本則新聞為首尾復合型結構,原因為本則新聞首尾兩部分記錄的都是“神舟”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對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自然地銜接在一起。
總結: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
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論述。
2、比較《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飛向太空的航程》表達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確:《別》敘寫有節制,有分寸,考慮受眾,包括內地、香港、英國人的接受心里,很微妙,客觀敘寫,感情內斂。《奧》通過參觀者的表情描寫,間接表現。《飛》是直接議論抒情。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選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以及新聞在結構上的特點。
2、關心國家航天事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把握新聞真實性原則。
2、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點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出示幻燈片一、中中)
一、導入
有一個人能讓世界五分之一的心靈隨著他的節奏跳動,有一個人能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中國實力的飛躍,他就是楊利偉——第一個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飛天夢的人!今天讓我們走進<<飛向太空的航程>>來了解這段艱辛而輝煌的歷程。(出示幻燈片二、標題)
二、向學生展示“飛天”組圖
(出示幻燈片三)飛天夢之一龍在九天我們的飛天夢做了幾千年,那是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產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燈片四)飛天夢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讓飛天夢具有了浪漫色彩,更引發了后人無數的幻想。
(出示幻燈片五)飛天夢之三敦煌飛天甘肅敦煌地區的大量的飛天形象,是飛天夢走向現實的一種體現。
(出示幻燈片六)飛天夢之四萬戶飛天六百多年前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出示幻燈片七)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三、寫作背景
飛天夢終于變為現實,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四、(出示幻燈片八)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電頭:新華社酒泉10月16日電
導語:第1~3段主體:第4~26段結語:第27~30段
五、(出示幻燈片九)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反映最真實最簡明的內容。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思考:
1、本則新聞的標題包含了幾層信息?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
其一、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
其二、喻指中國飛天夢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取得成功這一探索過程。
(出示幻燈片十)
2、本文是按什么順序行文的?
明確:時間順序
3、作者用了這么多精確的表示時間的數字,對這則新聞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了新聞真實性的特點。夢想將變為現實,表現出當時人們緊張、激動、欣喜的心情。
六、(出示幻燈十一)導語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朗讀)
明確:1、點明時間、地點、帶讀者進入激動人心的場面與氛圍中。
2、指明這一事件的意義,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意義:第三自然段。
(出示幻燈十二)主體(4—26段)回顧重大意義的事件
按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第四自然段的作用:過度,承上啟下。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久經考驗。
“神舟”一至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
(出示幻燈片十三)研究探討
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最新發生的事件,本文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中國的航天史?
(出示幻燈片十四)一、可以了解中國航天工程經過的艱辛歷程,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二、可以使飛天夢圓的意義更加突出。
三、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四、讓讀者明白:征天路任重道遠。
(出示幻燈片十五)結語(27—30段)(朗讀)
(回到現實)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七、(出示幻燈片十六)課文結構(板書)
(出示幻燈片十七、十八)請欣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的精彩瞬間。
(出示幻燈片十九)這是楊利偉拍攝的作品,他說這是他看到的地球最美的畫面。
(出示幻燈片二十、二十一)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首次將我國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費俊龍拍攝0作品,照片中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國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出示幻燈片二十二、二十三)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升空,計劃繞月飛行一年。
(出示幻燈片二十四)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許,“神七”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出示幻燈片二十五)神舟七號航天員:劉伯明、翟志剛、景海鵬
(出示幻燈片二十六)翟志剛走出航天艙,五星紅旗太空飄揚,太空從此印下中國人的足跡。
(出示幻燈片二十七)2010年10月1日18時57秒,“嫦娥二號”騰空而起,中國人探月夢想更進一步!
八、(出示幻燈片二十八)研究探討
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的航天事業迅猛發展,中國要在2020年之后登上月球還需要些什么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提及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分析)
(出示幻燈片二十九)明確:
1、厚實的物質基礎——強而有力的物質保障。
2、后繼有人——技術人員、航天員的團結協作。
九、(出示幻燈片三十)
“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是一個神圣的使命。我們無論是誰去執行這次任務,都代表著祖國和人民去實現這一理想。我們現在想得最多的就是飛行程序和操作,以及如何全力以赴地去完成這次任務。”————在誰將擔任首飛航天員的謎底尚未最后揭開時,回答記者“你們現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的提問時表示。
(出示幻燈片三十一)正因如此,楊利偉被評為200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請看頒獎詞(朗讀)
那一刻當我們仰望星空,或許會感覺到他注視地球的眼睛。他承載著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象征著中國走向太空的成功。作為中華飛天第一人,作為中國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歷史銘記。成就這光彩人生的,是他訓練中的堅韌執著,飛天時的從容鎮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這也正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精神,這精神開啟了中國人的太空時代,還將成就我們民族更多更美好的夢想。
(出示幻燈片三十二、朗讀)21世紀的神奇之旅,證明了人類第241次太空飛行屬于中國!“神舟”五號的勝利凱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成績屬于全體航天人,光榮屬于偉大的祖國!飛天夢圓的今日,預示著中國強國夢圓的明天!
十、觀看“神五”發射前后錄像,感受祖國的力量!
(結語)21個小時的征天之旅成就了飛天夢,當浩瀚太空終于迎來了第一位中國訪客,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展望未來,中華民族的問天路永無窮盡,浩瀚深邃的太空必將留下中華兒女更加燦爛輝煌的足跡!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應用新聞結構的類型。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新聞結構圖,快速掌握新聞的主要內容。
選用合適的新聞結構,記錄身邊的新聞事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感受中國航天人在科學探索之路上不畏艱險的崇高之美;激發學生寫作熱情,成為理性讀者。
教學重點
快速掌握新聞信息,通過對結構的分析,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的構思與寫法。
教學難點
快速掌握新聞信息,通過對結構的分析,體會本文與眾不同的構思與寫法。
教學方法
微課教學、任務驅動法、例文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創新亮點 一、例文教學舉一反三
《道德經》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新聞在學生閱讀之前,有如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徑。本課我從新聞結構入手,讓學生讀懂新聞。通過學習這“一文”的閱讀技巧,實現從“一篇文章”到“一類文”的閱讀技巧的提升,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新聞的閱讀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離新聞
突破了實用文教學窠臼。實用文實用的.特征,決定了實用文閱讀的目的是獲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學鑒賞。常規課堂教學信息獲取與分析枯燥無趣,學生始終是一個看客,游離與教學之外。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新聞任務,設置了播音員、編輯、記者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自主代入。學生在新聞中完成新聞知識學習,真正成為課堂主人。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學生觀看 微課視頻
(以上為微課視頻截圖)
2、發放導學案
第一課時:
1、我是播音員——我播新聞
重溫新聞這一刻:
給定新華社新聞報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讀。
2、我是編輯
(1)畫圖解惑
本文刊發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報》上。第二天就收到個別讀者來信,表示本文文不對題,且結構混亂不符合新聞要求。如果你是編輯該如何解答?嘗試用結構圖的方式解決讀者疑問。
(2)填補結構圖
請在已畫出結構圖的基礎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補結構圖。
(3)撰寫結語
為紀念神州五號成功發射,報社想做一個中國載人航天歷史回顧專題展。如果你是編輯,請在該專題片撰寫結語。要求:結合文本,依據作者觀點進行書寫。
(4)提煉情感關鍵詞
為了更好地推廣圖片展,請身為編輯的你為此次專題展設置幾個情感關鍵詞。
第二課時
我是記者——我寫新聞稿
1、組織學生變身現場記者,書寫新聞稿
專題圖片展在杭州市民中心展出。展覽反響熱烈取得了極大地成功。如果你在現場,請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宣傳本次展覽。
(引導學生完成新聞寫作構思流程圖)
課后作業:
以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的形式,展示完成新聞稿。
1、學生課前預習新聞相關知識,利用網絡平臺收集資料。
2、看微課思考問題并完成導學案。以此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1、學生分組。
2、找出本課對應新聞內容。
3、變身播音員朗讀本課對應新聞內容,談談朗讀感受。
1、 小組合作,理解本文標題的含義。
2、 結合微課視頻知識,辨析本文新聞結構類型。
3、 小組合作發揮想象,畫出本文新聞結構圖。
1、快速閱讀全文,摘取航空大事件。
2、將航空事件按時間順序,填補結構圖。
3、最后為圖片展書寫專題結語。
4、 理性分析神州五號升空背后的故事
5、 概括提煉關鍵詞。
1、思考運用什么樣的新聞結構。
2、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作為新聞事件的主體。
3、有什么樣的新聞目的。
1、學生展示以微視頻形式上傳班級QQ群,學生課下觀看打分評價。
2、展示要求:闡述自己構思構成,以及采用的新聞結構類型與寫法。
【本環節設計意圖】:
1、 微課視頻,消解了學生對新聞知識的厭倦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 聲音與圖形營造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對于新聞知識的理解。
【本環節設計意圖】:
1、定位信息,快速融入情境
2、重溫新聞發生這一課,縮小新聞與學生的距離,并引導學生思考:相同題材的新聞為什么不一樣呢?
【本環節設計意圖】:
1、 角色代入,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本文標題一語雙關的含義。
2、 消化微課教學知識,實踐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3、 使學生在合作畫結構圖的過程中,明白新聞結構可以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寫法進行微調。
【本環節設計意圖】:
1、 鍛煉學生摘取搜索新聞信息的能力。這是新聞閱讀的要求,也是新聞教學的要點。
2、 結語撰寫,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引領學生分析新聞背后的事實。明確神州五號升空的背后是幾代航空人不斷努力的結果。
3、 概括關鍵詞,鍛煉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引導學生成為理性的閱讀者。
【本環節設計意圖】:
1、 鞏固學生對于新聞結構與寫法知識的記憶。
2、 從新聞結構輸入,以新聞寫作輸出,實用文的教學目的最終指向生活,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3、 新聞寫作構思流程圖。讓學生不懼怕寫作,讓新聞寫作so easy!
【本環節設計意圖】:
1、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強調:學生用講解方式教別人可以記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
學生展示的過程,也是相互探討,相互學習的過程。在生生互教中,使學生對本課知識點記憶最大化。
教學反思
《飛向太空的航程》語文老師是在教航天史嗎?作為一篇新聞稿,語文老師應該清楚地知道本節課教什么,也應該更清楚地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
從結構走入新聞,學生完成了他們可以完成的事情(讀懂新聞,讀對新聞);從結構走出新聞套路,學生完成了他以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寫新聞,說新聞)。出入之間,學生已然人在新聞中,學在新聞中。
為所可能,為所不能,學習就是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理解到應用的過程,更是學生從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經之路。希望用這樣一堂課,帶領學生飛向新聞閱讀的彼岸!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新聞的基本格式和結構,了解新聞各部分的作用。
2、通過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
3、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本課主要學習從報刊、電視、網絡這些渠道獲取信息)。
【教學重點】
1、掌握新聞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學習航天精神,學習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教學難點】
掌握新聞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學習寫作新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家鄉泉州,有一座讓泉州人民引以為豪的建筑,它佇立在市區的圓盤上,上面有許多的飛天。這就是咱們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飛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飛天,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飛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什么與飛上藍天有關的人和事呢?
討論:時間為5分鐘左右。
總結歸納:最早的當屬嫦娥奔月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女媧補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記》、《封神榜》等文學作品;敦煌有“飛天壁畫”、“唐明皇游月宮”。
二、主體
教師:我國從古至今對飛天的夢總是抱有很深很濃厚的憧憬,這個夢想終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實現。這一天可以說是全國上下萬眾矚目的一天,也是我們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這一天,讓我們用一些定語來給它下定義。
同學們看書,自己找詞語,或者自己形容(時間為3分鐘)。
教師歸納、概括、點評:中國第一位宇航員、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實現了幾百年的夢想……(這些詞語可以由同學們自己找、自己說,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對這一天的意義有所了解)。
教師:在課文的開始,開頭的三段,給我們介紹了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這一部分叫作新聞的導語。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的精辟議論組成。
一篇新聞除了導語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學們,回憶一下,新聞還由什么部分組成?
明確:標題、電頭、導語、主體、結語。
教師: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可以以本文為例來看這些部分的作用。標題,告訴我們新聞的內容;電頭,告訴我們時間和發布新聞的報社等情況;導語,剛才說過了,是介紹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主體,圍繞導語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結語,就是結束。
新聞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開頭,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這種結構叫作倒金字塔結構。
教師:同學們,再從整體上看看課文,課文結構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記述“神五”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對中國航天史的回顧(這個回顧是簡要的),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這是一種首尾四合型結構。
同學們根據我們剛才歸納出來的文章的結構,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關鍵的事件?
(提示:按照時間順序。)
參考答案:
1958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指示。
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發射成功。
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久經考驗。
“神舟”一至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
教師: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將宇航與送入太空,擺在中國航天人面前的困難有哪些?他們怎么克服的?
(提示,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師:困難是巨大的,但是我們總算走過來了,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的國力會更強,未來藍天上將會有很多中國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飛機上都寫著“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識、神六起飛
上一篇:部編三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
下一篇:二年級語文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