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利用好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對比或者類比,充分進行聯想,就可以產生很好的課堂效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數學《小蝌蚪找媽媽》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數學的重要和趣味性”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目標。中班下學期,孩子已形成了初步數概念,但很多孩子還不能正確判斷大小、排列方式等不同,但數量相同的各種物體的數量,面對孩子當前的狀況,結合幼兒認知特點及發展需要,我設計本次活動,教學活動目的就是利用游戲化手段,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探索中,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發展觀察及點數能力,體驗數數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2、發展觀察及點數能力,體驗數數的快樂,并能說出幾種動物的特征。
活動準備
課件、鴨子、烏龜、螃蟹、魚、蝸牛、青蛙等大小圖片若干、音樂、背景圖。
活動過程
一、數一數,引導幼兒準確點數10以內物體的數量
1、出示課件,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境,引導幼兒準確觀察點數10以內物品的數量。
(1)出示7條魚,引導幼兒正確點數。
“小蝌蚪遇到了誰?數數有多少?”
(2)出示9只烏龜,引導幼兒正確點數。
(3)出示10只鴨子,引導幼兒進行封閉式點數。
2、利用小蝌蚪經過4次隊形變化但數量不變的情景,引導幼兒初步理解量的守恒。
“想一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變了幾次隊形?”
“小蝌蚪的數量有變化嗎?”
教師小結:盡管小蝌蚪變了4次隊形,但蝌蚪的數量沒有變,都是6只。
二、猜一猜,說一說,進一步加深對動物特征的認識。
1、利用課件,通過局部猜鴨子、烏龜、螃蟹等幾種動物特征。
2、拓展思維:除了剛才說的動物外,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并說出其特征?
三、做一做,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1、介紹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師幼共同驗證,引導幼兒發現“秘密”。
活動延伸:
和孩子一起隨音樂跳舞!
下一篇:德語語法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