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美篇通用5篇
端午節是一個團聚的節日,許多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共度佳節。端午節同時也是一個愿望實現的節日,人們相信在端午節期間,祈求心愿可以得到實現。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美篇,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美篇(篇1)
活動設計意圖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了解節日的習俗、了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商討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會說“端午節”的名稱,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2、樂于參加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端午節的故事;
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
包粽子的糯米、葦葉;
活動過程
一、主持人出示圖片,講述端午節和來歷的故事,讓學生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關物品。
1、吃粽子。用黍米(黃米)或糯米加棗用葦葉包成三棱角式的粽子,煮熟食用。據說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不讓魚類吃掉其尸體,故向江內投之以粽子。習俗相沿,變成了人吃粽子,后又帶上了時令色彩。
2、做香布袋。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藥鋪索要或買五味中藥藥面,裝在小布袋里縫嚴。戴在小孩或老年婦女身上,驅邪避瘟。
3、給同學戴五絲。“五絲”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線配成,古代沒有棉花而用五色絲,所以叫“五絲”。后有了棉花,就以棉線代絲,而名稱未改。早晨,在未出太陽時,給同學的手脖上、腳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絲”。要一直戴到下大雨。下大雨時,解下來扔在水流里,使其順水漂走。傳說這“五絲”能變成蚯蚓。習俗認為戴“五絲”,能去災、辟邪、保護兒童。
二、包粽子、吃粽子,共同分享端午節的食品
三、親子共制香包
1、學生與家長一起制作香包
2、學生相互贈送香包,大膽向同伴說一句祝福的話。
四、活動結束。
在此,僅代表學校的全體教師祝各位家長及同學們節日快樂,合家幸福!
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美篇(篇2)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內容:
(一)知識分享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
(二)學習端午節的兒歌
①五月五,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兩邊坐著劃船手;中間坐著打鼓郎;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
②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③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④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
⑤雄黃酒,灑庭戶,小孩頭上畫老虎。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
(三)動手操作
各班開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編制五彩線等活動。
(四)區角創設:
1、科學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美工角:擺放制作荷包、五彩線、和制作粽子的材料;張貼賽龍舟的圖片,屈原的圖片等;
3、閱讀角: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學生認讀。
(五)家長工作:
1、和同學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同學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同學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同學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等活動。
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美篇(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活動準備
1、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中國農歷記年的方法。
2、學生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學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么日子?
學生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學生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學生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學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歷的五月五日。
2、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有沒有同學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學生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學生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3、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活動?
學生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學生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學生看學生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了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學生認讀,并完成學生用書上的練習。
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美篇(篇4)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的來歷和習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
2、了解粽子的各種口味。
3、樂于參與端午節的活動。
4、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活動準備:
插艾草、劃龍舟的圖片,各種粽子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1、出示圖片:同學,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讓學生知道是端午節。)
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2、請學生說一說。
3、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端午的由來:端午為什么要劃龍舟呢?老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4、展示艾草圖片,讓學生初步了解插艾草的原因:你們知道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俗習慣嗎?
5、帶領學生學習簡單的端午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三、結束活動。
表揚上課認真的`學生。
教學反思:
活動前幾天,老師們就已經給同學們講解了許多關于端午節習俗。同學們被老師講述的故事感動著,其中最為同學們津津樂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通過老師的講解,同學們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及意義,了解了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及文化。
我們開展這樣的活動,目的是讓同學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同學們都知道了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有吃五黃、掛五端、染紅蛋、佩香包、賽龍舟、品粽子的習俗。
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美篇(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
①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呢?
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
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么做?(教育學生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學生來說,還比較陌生。本活動開始時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話題。接著通過觀看卡通視頻,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節。最后通過觀看賽龍舟視頻,感受賽龍舟時的緊張的氣氛。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學生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學生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學生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學習。
上一篇:小學一年級端午節班會美篇教案
下一篇:2023小學一年級端午班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