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通用8篇)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通用8篇)】,供你選擇借鑒。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1
《京華煙云》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書。它描述了清朝滅亡后,民國時期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由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在這部小說里面有兩個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蘭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姚木蘭。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確實,在我看來姚木蘭一面秉承著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聰明活潑,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漂亮而多才,十歲就識甲骨文,會唱戲,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飪,知人情,體貼,毋庸置疑她就是個是很好的情人、妻子與朋友,而在婦女受教育缺乏的當時,在尚有足夠的蒙昧與保守的世界,姚木蘭又是眾多男士的夢想。木蘭自小被曾家所救,雙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與曾蓀亞青梅竹馬,又和曼娘一齊居住,有曼娘為曾家謀劃,她與曾蓀亞的婚姻,似乎是名門大家的理所當然。而她自我所愛的孔立夫,她雖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變得活潑,有不可言喻的歡樂。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蘭的歡樂也隨之帶走了,她會獨自在學校里傷懷感嘆,卻不愿意與任何說這不可說的秘密,她由衷地羨慕妹妹姚莫愁,卻照舊安然地過自我的日子,在禮教謹嚴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我風雅的愛好,結婚之后,仍與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來煮茶。我覺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蘭最顯著的特征。她的可愛在于她那現實中的不現實,一面順從命運,一面又在這命運固定不變的大格局下來點小花樣,浪漫地過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后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終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夢想女子。她的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這部小說中也占據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對于姐姐木蘭來講,她又有自我的不一樣,能夠說,木蘭猶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溫潤沉靜的美玉。木蘭的情緒變化迅速,遇見感動的事情,就會流淚,放在尋常事物上,令人覺得摔性無偽,而在關鍵時刻,木蘭卻缺乏莫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鎮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蘭暈了過去,妹妹莫愁卻挺著大肚子,沉著地應付警察,其雍容與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肅然起敬,幫她丈夫說好話且來寬慰她。這份堅強與鎮定,也十分可貴。莫愁又十分息事寧人,姐姐為她的丈夫暈倒,她看在眼里,卻并無任何異樣。這種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羨慕。猶如莫愁所說:“身為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可是最精美的玉應當發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溫潤柔和的美玉。她們受的是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完美之處。
除了人物的描述個性鮮明有特色外,此書讓我覺得還有更大的優點是在于其哲學意義。一翻開來,我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終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我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由這本書該編成的電視劇后,讓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構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轉變,卻能在木蘭的愛心之下,逐漸恢復,且找到家人,最終嫁給經亞,暗香的愛甚至使經亞年輕起來;曼娘雖以處女之身守寡,她養育的兒子阿瑄卻極敬愛她,她與媳婦以及孫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參軍,因為母親妻子與孩子的緣故,__越勇,從未受傷;之后,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卻可拋棄奢華的生活,作村婦打扮,親自下廚勞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雖然贊成莊子的自然主義且愛寫批評時世的文字,卻在國力最弱的時候,去做了自然科學家,明白木蘭是愛他的,也僅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云雖然做盡壞事,卻也真心悔改,為國捐軀;林語堂在這部小說里面處處體現了世間的愛與溫暖,更從小群體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與開闊的家國前景。
《京華煙云》寫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時,我們國家正處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林語堂猶能在《京華煙云》里秉承傳統的忠與孝,贊成家庭倫理,而又倡導人生的智慧,極力鼓吹仁愛與慈悲,觀之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就是林語堂與眾不一樣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華煙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種如夢幻般的感覺,沉沁在書中情節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讓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2
林語堂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文學家。一部京華煙云好似民國時期的紅樓夢,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還有好多宏大的場景,細節的描述都給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木蘭和曼妮這兩個女性人物。民國是新舊兩個時代更替的時期,木蘭蛻變和成長成了新時代的女性,而曼妮則是舊時代的犧牲品。
曼妮無疑是很美的,美得如同一個畫像,一個標志。后來我想林語堂先生把曼昵寫的越美,讓讀者心中產生的惋惜就越深。曼妮的出場很有意思,林語堂先生花了好多的文字來解釋什么是婦女的四德,還有在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理解“貞節”。曾家讓曼妮用沖喜的方式跟平亞成婚,之后很快平亞便過世了,她成了處女寡婦。在成婚之前,曼妮曾做過一個離奇的夢,夢中她到一個極美的地方,走過一個停著棺材的長廊,跨過一個棺材板的橋。這個夢無疑預示著她的未來。之后在曾家,她幾乎一直生活在她跟平亞成婚的小院里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他年輕人討論的話題,無法參與。木蘭她們去看電影,曾老先生也不允許她去看。她的生活徹底的變成了干枯的井,美麗的容顏和曼妙的身姿也好像一同陪著丈夫平亞進入了墓地,變成了這段婚姻和世俗的祭品。曼妮和木蘭不一樣,她太柔弱了,柔弱到從未想過跳脫和掙扎,更不要提沖出那個束縛她鮮活生命的牢籠。她靜靜的呆在那里,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所有權利,接受著道德,禮教給她的重重束縛。曼妮的結局是最慘的,我認為甚至比素云還慘。素云雖然過了渾渾噩噩的一生,但是最后是慷慨赴死的。而曼妮,這一生最為珍視的“貞節”最后卻被日本兵隨意的踐踏著。看到這里,我心里很難過,我在想:“如果能夠給曼妮再一次的生命,她會不會勇敢的沖出束縛,去追逐原本就應該屬于她的美麗愛情和人生。”舊的道理倫理用一個道貌岸然的貞節牌坊毀了曼妮的一生。而林語堂先生用曼妮的死撕掉了這種蹂躪女性的教條,規矩的最后一條遮羞布。
與舊向對的是不斷更新的木蘭。我喜歡木蘭。喜歡她的灑脫自然,喜歡她的胸懷大度,喜歡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書中的姚木蘭經歷了很多的坎坷,而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木蘭,讓她從對家人,朋友的小愛升華成對整個民族和人類的愛。剛開始的時候,木蘭還是一個小姑娘,我看到了她對難友暗香的愛,對好友曼妮的愛,對父親的愛,后來西山之游,我們看到了少年木蘭對立夫的愛,那種少女懷春的期待,讓她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在山巒之巔自由的飛翔。后來立夫被囚,木蘭勇闖牢獄把立夫救出來,這是一種多么深情的愛。書中對于木蘭的描述我最喜歡的是對她處理孫亞出軌的那一段。她和父親商量之后,兩次單獨約見曹麗華,后來又將曹麗華帶到家中,讓她成為全家人的朋友。一則避免的一場家庭悲劇,二則結交了一個新的朋友。既保留了孫亞的顏面,又讓這件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真是高明至極。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看到了她對孫亞的愛,也許在她眼里,孫亞就是個偶爾貪玩的孩子。甚至我看到了她對曹麗華的愛,她盡量的保全曹小姐的尊嚴,還給她兩種選擇來處理這個尷尬的局面。以上這些都是小愛,在小說的結尾處,我看到木蘭的愛升華成一種大愛,她在逃難的途中不斷的收留失去父母的兒童,還有棄嬰。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的初期,每天都有很多人因為戰亂而死去,而孩子在民族的希望,木蘭用無條件的大愛,用母性的溫柔挽救著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而中國恰恰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美麗而偉大的母親。木蘭的成長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節點,一個是她愛上立夫,在對立夫的愛中她找到了自我。另一個是送阿通入伍,全家進入逃難大軍中,一路救助孩童們。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放下自我,融入到偉大的群眾中。當然木蘭是不完美的,她的性格特征受到時代的一些約束,但正是這種不完美,才讓我更喜歡,往往過于完美的東西我覺得不夠真實。
上面我說了兩位女性,其實書中還有一位我特別仰慕的男性,他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先生,他是一個極其智慧的長者,臨危不亂,未卜先知,虛懷若谷。與我而言就是神秘的“道”。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3
林語堂先生,是我最鐘愛的作家之一。讀他的散文,清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卻不乏人生哲理。讀他的小說,《紅牡丹》、《京華煙云》,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讀書如見其人。異常是《京華煙云》,更被譽為近代版的《紅樓夢》。讀他的第一本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人的作品——《中國人》,對中國人性格的全面闡釋,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鴻銘先生那樣全盤肯定,也非全盤否定,應當說是站在一個比較中立的立場,頗有見地。
其中,在讀過《京華煙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靜,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離奇之中。林語堂先生本人比較尊崇道教,書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賞的人物是書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蘭。以往說過,養女當如木蘭。林語堂先生有三個女兒,無一人上過學校,可是之后每個人都成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兒,嫁給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后,因性格不合而離婚。她兼具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熏陶,在處理自我個人問題的時候處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徹底放手,又沒辦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語堂先生曾為大女兒寫過悼文,十分的悲痛。
身為一個中國人,從小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骨子里烙的是中國印,即便之后理解了許多的西方文化影響,但在碰到棘手的問題時,仍不免會轉到傳統文化中來尋求答案。因為骨子里烙的是中國印。許多中國人都是外儒內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時候渴望“出仕”,從道家思想中尋找一些“寧靜致遠”的東西。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刺猬效應”,說的是兩只刺猬想要為對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對方身上的刺扎得鮮血淋淋。
通常人們會認為跟一個人吵架必須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會跟好朋友吵架。試想一下,原先常跟我們有爭執的人竟然都是跟我們最親密的人,而能夠跟我們發生爭執的人也對我們有必須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說“吵架”也是一種溝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4
開始認識《京華煙云》是由于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名群眾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贊美保家衛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著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云》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里。
《京華煙云》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容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系。其思想美更體現在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相當于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復復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后他因憂國憂民而病臥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云一面,他說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云的靈魂。
我很喜歡木蘭,富有才情,柔美婉約,給人以靈動之美。她從小便識甲骨文,知書達理,而且女身男命。書中有一段講木蘭在杭州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讓她的家庭充滿世俗的快樂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閑快樂的生活,但是丈夫蓀亞卻放蕩不羈,不甘平淡,喜歡曹麗華那樣的新式女子。面對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憑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讓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維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歡莫愁,莫愁是個沉穩,節檢,教養好的富家小姐,她是個思想成熟,性格穩健,遇事有主見的女子。后來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當立夫出事后,她能沉著應對,把立夫平時的文件都燒掉。她還很孝順,婚后還親自孝順母親。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蘭和立夫之間的這種感情,她能夠理解,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他們三個人之間感到尷尬。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的思想教育,并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于中國是否應該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么中國又怎么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5
《京華煙云》的確是好書,對于我高一的閱讀水平恐怕是個挑戰。讀完了,第一感覺是,書中故事娓娓道來,平淡如水,可是蘊藏著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國打開一面解讀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窗子。
看書前就看過新版的《京華煙云》電視劇,讀過原著,才明白,電視劇改編的實在是太離譜了,簡直把應有的內涵一掃而光,也許作為電視劇,要改編這樣一部缺乏戲劇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來觀眾,恐怕也是很無奈的。對于書中關于中國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細致如怎樣用鳳仙花染指甲,怎樣裹腳,妻妾地位的差別,怎樣抽大煙、抽白面,壯闊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機鉆營。這些知識的介紹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場,更大的成功還在于一個個頗有個性的人物。
《紅樓夢》人物之多煞是壯觀,這部小說被稱為現代版《紅樓夢》,任務數量雖遠遠不及,但每一個都很成功。木蘭崇尚美的事物,喜歡奇思妙想,而又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莫愁溫婉聰慧,身為富家之女卻毫不驕縱刁蠻,相夫教子以為樂。這兩姐妹可說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了,實在讓人喜愛。而立夫正直、爽朗、滿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近代那些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給陳三那一段叫我這個現代人看來都太過“現代”了。
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們生活的變遷,背后的大幕卻帶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講那一階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關的。他們因戰爭而逃離,因政變而恐慌,正是因為發生在那個年代,故事才更具現實意義。書中的木蘭想過平凡的生活,而縱觀整個歷史,若是真有這么一個大家族,在動蕩的歲月里,他們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難者、掛念骨肉的父母、思鄉的游子。正因為是從平民的視角,而非純粹戰爭的描述,才更能體會到那種驚心動魄的可怕,因為讀者和他們一齊成長,那種體會也更加深了一層。其實真正讓讀者覺得描述生動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讓讀者對遭遇恐怖的人“熟識”,仿佛他一向在你身邊。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包含的豐富的知識超越了一般的小說,也許還有些我此刻沒能深刻體會的資料,N年以后,也許我想起某一頁、某一段,又會心生感慨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6
“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題記
這本書我并沒有讀完,但是,在這種沒有讀完的情況下,作者林語堂寫書時的心情卻是在我心中完整的體現了出來,這本書即使是沒有讀完,那種凄涼的感情在全書的開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從讀過了此書,在我的腦海里,“木蘭”也從一個變到了兩個,一個就是“鐵血女漢子”花木蘭,而另一個則是書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蘭。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決定的兩個木蘭結局時的情感的不同,與花木蘭的熱血、姚木蘭的冷靜所對應的,花木蘭的美好的結局,與姚木蘭的凄慘的結局。
雖然姚木蘭的結局不稱人意,但是她在書中所表達出的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則讓更多的讀者喜愛她,對于壓迫,她反抗;對于封建,她反對;對于權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大家庭,結局卻是依舊的慘淡。它的結局好比駱駝祥子,卻比駱駝祥子更加高深莫測;他的故事情節好比水滸傳,但比水滸傳更加凄慘;它的人物設定好比紅樓夢,卻比紅樓夢更加復雜纏亂。
這樣一本書,則是作者林語堂獻給那些在抗日前線戰士,林語堂以這種方式來批判這種封建的社會的腐敗,以及對先進思想的一個贊揚。就如題記所說:“不是英雄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而我則對于這本書的感覺,則更多的感覺到了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孤獨。
“一書一世界”之類的話形容這本書已經不適用了,這本書則是“一書多世界”。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7
讀《京華煙云》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著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夸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可以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于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她象一個有著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
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寬容。
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說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么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并不是說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云》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在翻開書,細細品嘗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京華煙云讀后感500字篇8
《京華煙云》以歷史背景為線索,展現了姚、曾、牛三個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動蕩歲月里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完全再現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實面貌。在書中涉及的歷史事件眾多包括義和團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日本侵華等等。也出現了許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名畫家齊白石、翻譯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學家辜鴻銘等等。真實的歷史事件和真實的歷史人物與小說的情節融合成一體,給人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現實感很強,帶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力。
林語堂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調侃式的描述中,不經意中流露了自己對于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從書中看出林語堂似乎很欽佩辜鴻銘的才華,對他的學識在書中有兩次有生動的展現。林語堂對于新文化運動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但對新文化運動中有些人對中國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優勝論的思想,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北京大學能成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傳的中心,是因為蔡元培實行“自由主義”的原則,各種思想在學生中傳播、交流,最終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正是因為“自由主義”的思想才使許多的中國知識分子拿起筆,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才會產生眾多的文學團體,才會出現許多有自己獨特鮮明風格和藝術表現力的作家。
林語堂的《京華煙云》讓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學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因為這本書我開始喜歡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學問,他不待見儒家思想倫理綱常的那一套,沒有讓木蘭和莫愁裹小腳,讓她們上新式的學堂,既讓她們學習中國的文化,也讓她們學習西方的文化。從這些例子中似乎感覺到姚思安肯定是一個理解過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實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學,個性喜歡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點的關系。但姚思安卻沒有阻止西方先進禮貌的傳播。我想林語堂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想表達并不是中國的所有的傳統和文化對現代禮貌都是起阻礙作用的,不能因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礙作用,便全盤否定了中國其它的傳統思想文化。林語堂還把《紅樓夢》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紅玉讓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華,有個性卻體弱多病的女子,最終為了成全自己心愛的人,選取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寶芬讓我想到了薛寶釵,一位沉穩、冷靜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讓我想到了賈寶玉,一個愛到處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顯然便是一出現代版的《紅樓夢》。
在《京華煙云》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人物便是木蘭了,我覺得她是中國文化和西方禮貌雙重影響下構成的一個近乎于完美女人,在書中多次被木蘭的肚量,才智和灑脫所感染、所折服。木蘭對孔立夫的愛是真誠無暇的,對曾蓀亞的愛是忠貞不渝的。雖然木蘭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走在一齊,但木蘭和曾蓀亞也過得十分的幸福。木蘭和曾蓀亞在婚前沒有感情。卻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產生了感情,雖然這感情不能占領在木蘭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這平凡的感情,也能讓木蘭對曾蓀亞一輩子忠貞不渝的了。當孔立夫陷害入獄,木蘭為營救孔立夫所表現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讓我感嘆這這真是少見的奇女子也!雖然木蘭營救孔立夫的舉動,遭到了曾蓀亞的吃醋和猜忌。但木蘭所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真的不是一般修養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蓀亞在木蘭坦誠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蘭的人格魅力讓人折服。
《京華煙云》的下卷《秋季歌聲》是全書的高潮,也是全書主題的升華,悲慘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的描述,讓人震撼,人們拋棄了“家仇”,團結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們期盼著當抗戰勝利后,能夠迎來新的天地。
上一篇:荊軻刺秦王隨筆500字
下一篇:金鎖記讀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