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優秀范文10篇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有哪些?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優秀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1】
又讀完了一本余華的作品,在讀余華的作品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憋著一口氣,不敢放松。每讀幾頁都要沒有目的地站起來走動一會兒,可能是書里的內容顯得壓抑,需要緩一緩才能繼續。余華的作品體量不大,讀得快一點,一個下午就能讀完一個故事。
讀完了《第七天》,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第二天講了一個愛情。很佩服余華的細膩,將楊飛這樣的人寫得這么真實,文字的力量真是偉大。自卑就像一條看不見的尾巴,明明看不見,卻怎么也擺脫不掉。第三天講了一個親情,楊金彪是個好人,楊飛遇到楊金彪很幸運。我認為這兩天是全書中最精彩的兩天,字字句句都值得反復體味。
書中還提了一些很敏感的話題,“市長蹊蹺的死因”、“強拆事件”、“領導檢查不到的柏油馬路”、“公安的、消防的、衛生的、工商的、稅務的”、“醫療垃圾事件”、“李月珍死亡真相”、“__是國策”等等中國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都很慶幸自己花了幾個小時讀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之前看過一句話,“生活這么累,為什么還要讀書,因為我們還有理想。”越到這個年紀,越覺得理想遙遠。學生時代談過的那些理想,被我們選擇性地遺忘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和現實共同組成了一個沙漏,理想占一頭,現實占一頭,中間的細沙是我們。隨著成長,我們慢慢地向著現實靠攏,一點一點。這么比喻似乎又不太貼切,因為在生活中談理想往往意味著夸夸其談,空談誤國;現實才是實踐,實干才能興邦。
夸夸其談的理想讓理想不是理想了,值錢的現實讓現實成為了現實。人人都開始談錢了,還談什么理想,理想又不值錢。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2】
當我第一次讀到《第七天》這本書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余華的筆下,這故事顯得過于荒誕,但在荒誕的背后,是赤裸裸的、一絲不掛的真實世界。
拿到這本書時,我一口氣就看完了,我總覺得有什么在吸引著我往下看,舍不得停下。等到合上書,卻又發覺自己似乎什么也沒看懂。這本書值得我們慢慢讀,越是讀,我越感到震撼。我為故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震撼,為故事背后的深意震撼,為真實的、虛偽的世界震撼。
《第七天》以一位普通人—楊飛死后七天的經歷,講述了一個一個可笑、荒誕卻又現實的故事。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太多太多了。但最另我感到心酸的情節,還是楊飛與養父楊金彪。楊飛被善良的鐵路工人楊金彪撿回家并撫養長大。這位年輕的工人為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中間他當然動搖過,但終究抵不過孩子可愛的模樣,他為了楊飛終身未娶。令我想不到的是,當他看到楊飛的親生父母尋子的新聞是,毫不猶豫的將楊飛“還”給了他們。后來呢?親生父母家并沒有楊飛的容身之地,楊飛回到了他深愛的養父身邊。當我看到楊金彪在兒子回家后,晚上去他干媽家邊喝酒邊說“我兒子回來了”時,我不禁鼻子一酸。
《第七天》中有很多這樣令人感動的故事,但這些故事中無處不在都是社會的丑惡。楊飛死后來到殯儀館,發現等待火化的座位也分分貴賓席、普通席,當然,死于某些不光彩事情的市長是超級貴賓,有專門的休息室和比旁人高幾十倍的火化時間,沒辦法,流程太多了。這處處表現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楊飛善良的干媽因為舉報醫院往河中扔他們口口聲聲的“醫療垃圾”—嬰兒,慘遭迫害……這也反應了社會的殘酷。
讀完這本書,我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了。忿忿不平?更多的是無可奈何卻又感動震撼吧。我為種種不平等現象,為冤假錯案、暴力拆遷、瞞報災情感到憤懣;卻又為楊金彪死后在殯儀館為人服務時,把階級刻在骨子里的行為而無可奈何……真實的能令讀者感同身受,這大概便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吧。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3】
一個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個曾在生命里出現的人像是設計好一般一個個陸續登場,一個人的社交圈子也不過就是個小社會,不論在哪個社會里,生前或者死后,貧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現實的殘酷都是會存在的,然而結局告訴了我們有一個美好的地方,那兒沒有貧富貴賤,沒有悲傷疼痛,沒有仇與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個地方叫——死無葬身之地。
看到結局反而會輕笑出聲,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諷刺?幽默?反諷?細想起來怎么會覺得無比正確呢?余華的文字很寫實,在我看來有些文字可以說是流水賬也不為過,但就是這些描述一個個故事的流水賬,反而更會有一種:“啊對啊我們身邊就是有這種現象啊”的強烈同感,文中的許多情節是作者虛構的,但銜接的也挺自然,在多個諷刺現實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節更能引人注目,如楊飛的養父為了撫養他終生未娶卻因為有過一次想要拋棄他的念頭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這對情侶一起吃苦打拼好幾年不離不棄,結局卻令人唏噓,鼠妹自殺伍超錯過了見她的機會,而在伍超死了來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兩人一直在生與死的邊界擦肩而過。
書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從小視角去看這個社會能看到更多的黑暗面,故事的主人公們大部分都是本本分分生活的小市民,不論是偶然的正義挺身還是想維護自身的利益都沒落得個好下場。這個故事往小了說有親情、愛情、友情的生活情感,往大了說也有社會現實、生存與死亡的深刻思想,而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沒墓地的得到永生,到底哪個更好呢?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4】
這是一個比《活著》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主人公是一個死去叫楊飛的靈魂在七天里的見聞和回憶。這本書講述一個人死后七天的經歷。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溫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余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著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著》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斗著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業買房結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過著平凡人的生活。
余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有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
用一周的時間讀完《第七天》,沒有欣喜,也沒有失望。余華是我很欣賞的作家,我對《活著》讀了許多遍。在七天里,我看到余華對這個社會的憤怒和無奈,看到文字的張力,看到了余華的荒誕和絕望。一個幽靈告訴你他的的故事。一個幽靈和許多幽靈在游蕩,因為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5】
關于婚姻
楊飛與李青
一起的日子久了,猜透了對方會做什么的時候,有了這一輩子看到頭的悲傷,于是蠢蠢欲動開始了新的尋找。一方能明察秋毫另一方能坦誠相對那么也還算誠不我欺。心中裝著一份愛而離開的有幾分決絕?心中裝著一份愛而放手的有幾分隱忍?無數個深夜里的思念又有幾人能懂?性格不同秉性不同,最初的那一些好感與吸引是真實的愛情模樣嗎?當初選擇了的時候會想到有一天因為同樣的點又選擇拋棄嗎?當一切塵埃落定是后悔最初的選擇還是后悔中途的拋棄,還是都不后悔?如果時光可以重來,會怎么選?
伍超與劉梅
終究是太年輕氣盛了無所畏懼了吧。作為普通百姓或者說底層小人物,哪里有不苦哪里有不累?用來糊口的打工,咋能說不干就不干,賺不來工錢買不來飯啊。一不小心中了你的毒心甘情愿為你死心塌地,吵不散打不散,可是一個欺騙哪怕明知是善意的謊言卻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最后的倔強,多想他來哄一哄,可是他的不出現加上網絡的推動讓她最終失去了所有。他聰慧他勤勞他有著可期的未來,為了爭她的一口氣放棄了前途一次又一次,最終連命都舍去了。以愛情的名義,忘記了生活需要面包。
關于仇恨
活著時我恨你不惜取了你的命,死了卻愿意為你放棄安息之地在這死無葬身之地一直陪著你,等候你的一份希望。
關于貧富
有錢人的生活窮人想象不出來,活著如此,死了亦如此。這等級森嚴的看了太讓人絕望了,不過還好還好,我一直都沒有野心一直隨遇而安無所謂了。
關于黑暗
暴力強拆,暴力逼供,小生意人的舉步維艱,普通百姓的命不值錢……多年過去了,有些再慢慢變好了,有些……我期待能更好。
關于輪回
作為新來的,被先來的帶到死無葬身之地,慢慢地,我成了先來的,帶著后來的來到這死無葬身之地,介紹著這里的故事,生生不息。
有點疑惑
愛情,讓兩個人死了都能在冥冥之中相遇,親情就不行了嗎?口口聲聲在尋找的親情居然弱到相遇了都不認識的地步嗎?
世界是有多小,活著是這些人這些事死了還是這些人這些事,說好的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呢?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6】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第七天》這本書看完,就讓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合上書,才發現那封面上的字“書中描寫的荒誕比起現實的荒誕”……也許世界就是這樣。
放下手中的書,轉身望向窗戶,放松一下緊繃的思維,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將大地照得刺眼,樹在無意中留下晃動的陰影。我面對著太陽,在思索我的世界―對自己靈魂的問詢,不經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墳堆,那里埋葬著我的親人,它的渺小,讓人不會去注意,只有幾塊紅磚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訴我們她在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過,在這片樹林中曾穿行過,我獨自在墳堆前駐足,在這里忘卻了伙伴的約定這是兩個靈魂駐足的地方,但只有一個靈魂永遠在這里停留。
又回頭琢磨,覺得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著喘不出氣。活著的世界里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這里永遠是春天。也許熱和寒只是一線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頭摸索般的打開窗戶,又被外面的烏煙瘴氣,被迫般的
關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書,這才悟得書中的世界―我們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間迷失了自己,我們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墻中,變得干澀、貧乏,內心是繚亂的,濃霧鎖住了這個城市的容貌,這個城市失去了白晝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們永遠向往著幸福,在這里謀生,苦盡甘來。驅逐,去了那片“死無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離那黑暗的時代。
一個人的靈魂孤獨的安息在這兒,它眺望著遠處的美好―那個在冰冷的世界構建的暖巢―死無葬身之地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7】
花了三個多小時一口氣讀完了余華的新作《第七天》,發現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識,比如強拆事件、棄嬰事件、襲警事件等等。作者將這些事件串聯起來,成為一篇小說,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作者對這些事件傾注的情感,作者幾乎就像微博大V一樣將這些事件進行轉播和改編。
《第七天》和《活著》都是描寫死亡的,《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夠買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種慘死:有跳樓死的、有被車撞的、有治不起病死的,還有被強拆死的。這些底層的死者死后因買不起墓地,都是死無葬身之地,不能夠得到安息。《活著》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而《第七天》更多地體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對底層民眾生活的關心,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時表達了對各種政府不作為的不滿。
《第七天》正如書名那樣,講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事,這其中摻雜著回憶與虛妄、愛情與感傷、高貴與渺小、荒誕與真實,接觸到人間的煉獄。主人公的幽靈楊飛,一路行進,從殯儀館出發,一路跌跌撞撞,見到一群和他一樣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魂,這其中有作者的親人,鄰居,也有陌生人。他們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遭遇到各種慘死。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楊飛回顧自己的身世,楊飛的母親在火車快進站時上廁所生下楊飛,楊飛從廁所丟到鐵路上被年僅21歲鐵路工人楊金彪撿到,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父子情深的故事,讀之無不為之動容。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上工他將小楊飛綁在背上,沖好奶粉放在胸前給小楊飛吃。他能夠根據小楊飛的聲音判斷他是否餓了、渴了,還是需要換尿布。因為楊飛的存在,他拒絕了所有的女孩,終身未娶。當楊飛要與親生父母相見時,他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為楊飛置辦行裝。為了楊飛能夠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支持楊飛到北方城市工作;當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時,為了不連累楊飛又離家出走。
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神來之筆就是塑造了楊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勞,為曾經“遺棄”楊飛二十四小時而內疚一生,死于異鄉后,為了能夠與楊飛見一面,他自愿在殯儀館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維護著公平正義。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8】
余華的《活著》寫滿了人間的艱辛和無奈,余華的《第七天》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閱讀《第七天》的時候,有一種很好的閱讀感受:就是里面所有的人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沒有虛偽,沒有做作。這些人已經死了,它們是靈魂,這種沒有做作的對話,讓人閱讀起來不累,不善言辭的我很向往這樣來互相交流。有些話,則給人以想象,更讓人看清虛無和浮夸。
比如李青說的一句話,"我的朋友們在等我,他們給我準備了盛大的葬禮。",看到這句話時,心靈為之一振:都已經死了,盛大的葬禮能用來干什么?對于已經死去的李青的靈魂又有何用?
許多現實的畫面:假意的微笑;須臾的奉承;同一桌酒但關系并不好的各種身軀;火急火燎地趕一個聚會;拿到一張獎狀或一個頭銜時的忘乎所以……
這些都是虛假的,如同李青說的“他們給我準備了盛大的葬禮”一樣,對于一個靈魂來說,毫無意義。
《第七天》寫的是一個人死去之后,所見所聞。是以一個死去的人看人間事物的角度,來描寫現實生活。人間的人常說,生死事大。是的,生死事大,如果都已經死了,也就放下了所有的包袱,說一些真實的話了。
里面一個靈魂說,“他們說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這么簡單的文字,描述了真實的人間事情。及其豐富的語言,卻在活人之間傳遞不了真實情感。說者有所掩蓋地說,聽者有過濾并猜測地聽。豐富的語言又如何?在活人之間也不能完成真正的信息傳遞。如果彼此信任無我無他,幾個字足矣傳遞。
比如,甲:你有騙我嗎?乙:沒有。很明確地傳遞了信息。但在人間,甲會信你個大頭鬼。
里面有一句:“寬廣的沉默里暗暗涌動著千言萬語,那是很多的卑微人生在自我訴說”。很多時候的沉默,并不是我們很智慧。很智慧的沉默才是真正的徹底的沉默,大多數人選擇的沉默,只是人微言輕或是沒機會發聲的沉默。
活著的時候,有太多的束縛,太多的放不下放不開,把人活的像個奴隸似的。“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和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分,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著"越來越近。”
里面的一段:“走過去吧,那里的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問,那是什么地方,我說,死無葬身之地。”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9】
余華作品不是晦澀難懂,而是在現實的敘述中注入適度的現代意識,以簡潔的筆觸和飽滿的情感盡可能地獲得讀者最廣泛的共鳴。與語言優美詞藻華麗的其他作家相比,我更鐘愛的是文字中透露著黑暗的余華。
童話是留給小孩子看的,成熟的人或許更適合風雨后的返璞歸真。于筆者而言,這社會上的荒謬事件數不勝數,每每看到手機上的推送,都不忍打開。這大概是源于內心那顆最純正的心,封存已久。我一直小心翼翼地捧著它。直至如今,這社會的真面目在一個又一個荒謬后被揭露被戳穿,渾渾噩噩過了十六年,如今頂著“中國青年”的稱號,被迫接受現實。
我問她:“這是什么地方?”
她說:“這里叫死無葬身之地。”
在這里,墓地可有可無,自由最重要;在塵世,尊嚴可有可無,利益最重要。活時將自由禁錮,死后盡全力挽回,為何要這樣欺瞞自己?難道你想過這樣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嗎?
余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此書集荒唐、暗黑、腐朽于一體。社會上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呢?大多數讀者都會對此感到質疑。興許是在社會上大肆宣揚正義的大背景下,人們對黑暗的理解已模糊不清,但筆者想表達的是,一個社會是否真正和諧美好,看得不僅僅是治安不僅僅是宣傳工作是否到位,還要看人們的內心。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社會上“在外女學生被奸和殺”“北大學子弒母”等事件層出不窮,面對諸如此類的新聞,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輕輕劃過罷了,可是又有誰真正的關心在乎過呢?想必都是人類的內心在作秀。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的短短幾句詩,訴說出許多人的心聲,我想,我們都是任性的孩子。
我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這世上,沒有人知道死后的世界會是怎樣,也鮮有人為自由而活發聲。都說人生而平等,我們力所能及的便是善良與真心。“有時候,人類的美德可以終結悲劇”在這喧囂的塵世間,若人人都能對其抱以真心,太陽的力量或許會更大些。
董卿說:“其實當我們有一天,在回憶過往遇到的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如果我們能夠想起來的更多的是一份單純、友好和善良,這就是我們的幸運。”黑暗中的曙光,是由千千萬萬個我們,發自內心的善良組成的,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他人不知的戰斗,請心存善意,直至永遠。
《第七天》讀后感600字以上【篇10】
《第七天》講的是一個人死后的事,描述了一個死后世界的世外桃源:死無葬身之地。諷刺的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個現實中用于詛咒人的一個詞,在書中變成了一個人死后的庇佑所。這個地方是死后沒有墓碑、孤苦無依的人的唯一去處。它芳草鮮美,鮮花盛開,樹木茂盛,溪流潺潺,是一塊理想之地。這兒的人相親相愛,不分親疏,哪怕是生前的死對頭,來到這兒也相處地其樂融融。與冷冰冰的現實相比,生前困頓窘迫的人在這兒找到了家人,找到了棲身之所。
雖然書里講的是死后的事,但實際上還是用濃重的筆墨講述了主人公楊飛活著時的事,以及對于他來說最為重要的一些人。這里面有他的前妻,他的養父,以及他的“媽媽”,還有他死前與他有過交集的人。看的時候我感動于書中出現的各種情感。首先是楊飛與自己前妻李青之間的感情。雖然兩個人分開了,卻還愛著彼此。因為兩個人的追求不同,所以在相處了一段短暫的時間后,兩個人還是離婚了。妻子因為遇到了一個有著好的創業想法并很欣賞她的留學歸來的博士,離開了自己愛著的另一半。但是他們死后相遇時,她說,我結了兩次婚,但是我只有一個丈夫(指楊飛)。其次是楊飛與自己的養父楊金彪之間的深厚感情。二十一歲的楊金彪在鐵軌上見到剛出生臍帶還沒掉的楊飛,從此以后把他當成自己的兒子來養,并因此一輩子沒有結婚。楊飛的“媽媽”李月珍(楊金彪的鄰居)對于楊飛的照顧和關愛,也讓人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情感。楊飛生前在出租屋的鄰居,鼠妹李梅和她的男朋友伍超之間的愛情,也令人唏噓不已。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中,如此真摯的感情卻在現實的重壓下而以悲劇結尾。書中有兩對深深相愛著的情侶:楊飛與李青,鼠妹與伍超。在現實的誘惑下,楊飛與李青的感情走向了終結。而另一對,鼠妹與伍超雖然爭吵不斷,卻并沒有分開。然而,無論是選擇分開的,還是堅持在一起的,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悲劇的。楊飛踏實真誠,但在現實中卻缺乏一點上進的勇氣,李青覺得自己和他在一起只會庸庸碌碌過完一生,所以當一個更閃亮的人出現時,她選擇了離開。但是再婚后她發現,那個看起來才華橫溢的留學生,并不像她想的那樣。她最終淪為一個官員的情人,在這名官員東窗事發后選擇了在浴缸自殺。而楊飛為了給養父治病,賣掉了房子,辭掉了工作,最終在飯店吃飯的時候因為飯店起火爆炸而身亡。而鼠妹與伍超,更是因為現實的蠅營狗茍爭吵不斷。在繁華的城市里,他們做著最低賤的工作,雖然想要改變,卻總被現實拖住手腳。最終因為一個買來的山寨手機,鼠妹選擇了自殺。她在意的不是山寨手機,而是伍超騙了她。而伍超,在得知鼠妹的死訊后,悲痛不已,選擇賣掉一個腎來給鼠妹買一塊墓地。這也使得鼠妹成了死無葬身之地唯一的一個選擇安息的人。而伍超,也因為賣身后的感染身亡。這些悲劇的結尾是對現實的沉默控訴,它把這個世界的遮羞面紗一把扯下,把它的殘酷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就像余華說的一樣,“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第七天》揭露了赤裸裸的現實:強拆、物欲、貧富差距、人與人之間的虛偽冷漠、官僚主義等等。同時,它也褒揚了一些東西: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人的善良,人的堅守。當然,揭露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更好地改善。希望書中描述的理想之地,有一天不再只是一個虛構的世界,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