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建引領創新型濱海城區建設——在全省階段工作總結分析會上的交流發言
今年以來,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理念,把抓黨建作為第一政績,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濱海城區。
一、以高質量黨建推動管黨治黨從嚴,夯實執政之基
(一)切實加強思想理論武裝。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綱領、旗幟和靈魂。我們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強法寶、最強武器,常態化開展黨委(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研討,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學習制度,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推進“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充分發揮“關鍵少數”以上率下的示范帶動作用,持之以恒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2022年以來,全區開展“第一議題”學習2500次,實現處科級干部和社區黨委書記學習輪訓全覆蓋,形成87個高質量調研成果,并有效轉化為推動**發展的思路舉措,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二)創新開展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重視支部、大抓支部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寶貴經驗和光榮傳統。2022年以來,我
們全面貫徹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理念,緊緊抓住支部建設這個“線頭”,堅持問題導向、貼近基層實際、注重改革創新,在全區469個黨支部全面推行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圍繞組織建設、工作職責、黨員管理、制度建設、黨群服務、陣地建設等六大方面,聚焦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社區、“兩新”組織等四大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并逐步強化、深化、優化,從推出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1.0版89項標準,到2.0版25條參考指標,到3.0版“新九條”,建立健全了可操作性強的抓支部長效機制,推動黨支部工作真正嚴起來、活起來、強起來。
(三)營造良好黨內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是檢驗我們管黨治黨是否有力的重要標尺。在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中,我們把政治生態的打造作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銳意改革、勇于擔當、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給銳意改革進取、主動擔當作為、不計個人得失的干部壓擔子、交任務、鋪路子,加強正向激勵體系建設,綜合運用政治激勵、用人激勵、精神激勵,深化不擔當不作為專項整治,真正為擔當者擔當、讓有為者敢為,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堅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持續強化“無卡區”建設、“八小時以外”活動監督試點,以監察體制改革推動實現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四個全覆蓋,以《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為重點開展紀律規矩教育,堅持暗訪、曝光、查處、追責“四管齊下”整治隱形變異“四風”問題,綜合運用紀檢監察、巡察、審計等多種方式堅決查處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突出的重點區域、行業和領域腐敗案件,不斷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
二、以高質量黨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激揚發展活力
(一)深度融入和服務***大灣區建設。
推進***大灣區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我們把黨建工作如何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為實現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作為探索研究的重要課題,舉辦全區處科級干部***大灣區建設專題培訓班,充分發揮**與**山水相連、人文相通、經濟相融的區位優勢,深度對接“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所能”謀劃工作,推動以**街為重點的***地區成為深港合作的又一重大戰略平臺——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聚焦規則、標準等政策相互銜接,進一步深化與**在科技創新、文化旅游、教育醫療、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全面合作,著力打造集跨境旅游合作區、國際商貿消費先行地、深港先行先試承載平臺、大灣區深度合作示范區于一體的區域發展范例,為實現***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貢獻**經驗。
(二)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
企業投資更多關注的是營商環境,看有沒有一個好的環境,是不是辦起事來更舒暢、更有利于企業長久發展。我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把為企業做好服務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最重要舉措之一,以“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為導向,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大力實施“精準提質、智能升級”行動,實現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
率100%、246項服務事項全城通辦且辦理時限壓縮到法定時限50%以內,全面推行“主動對接需求、數據精準分析、上門貼心服務”的特色政務服務模式,梳理出54項企業及人才需求最集中、業務量最大的服務和審批事項,讓企業、人才不出門就能享受一流政務服務;建立以企業感受度為導向的政策評估機制,制定實施《**區招商引資促進辦法》及企業成長扶持、園區企業扶持等17個產業扶持政策文件。大力開展“百人服務百企”活動,推動政府與企業間政策信息精準對接、無縫銜接,特別是對重點項目,推行“首席服務官”制度,明確專人跟蹤推進,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提高項目落地效率,努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的澎湃動力。
(三)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
**區擁有首屈一指的生態環境,我們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作用,成立建區以來最高規格的區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好山好水好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經濟”與“建設綠色發展典范”兩手抓,在全國率先探索形成了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范、生態文明碳幣體系、國際生態安全港建設國家標準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成果。以綠色為標尺引領港口物流業、黃金珠寶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條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2022年,轄區空氣優良率97.8%,空氣優良天數353天,PM2.5均值22微克/立方米,連續4年優于歐盟標準;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穩定在99%以上,河流、海域、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全區工業、商業、辦公、居住區直飲自來水通達率100%,居民小區直飲自來水入戶率達97%以上,成為**首個自來水直飲示范區;率先實現公共餐飲垃圾資源化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有害垃圾安全處理率3個100%;轄區先后獲評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首個區級SUC國際可持續發展示范區。
三、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推動產業興*
(一)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
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黨的領導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我們始終堅持全面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切實履行領導經濟工作的政治責任,主動把自身放在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發展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大力實施“產業興*”戰略,適當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引進引領帶動力強的總部型企業和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加強與**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知名高校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合作,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以總部經濟為主體和高端航運服務、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等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聚焦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建設,既突出深港旅游消費合作,打造國際商貿消費先行地,又充分發揮“兩制”之利在深港產業融合上做文章,加強深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和人才培養基地,更聚焦社會民生領域合作,積極探索融匯深港、對接國際的社會治理和
服務模式,全力支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充分發揮**港優勢,加快推動智慧港口建設,大力發展以貨物保險等航運金融為重點的特色金融產業,支持**港加大與灣區各港口的合作交流,促進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提升,使之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級港口群。
(二)加強民營企業黨的建設。
**區民營經濟無論是經濟總量、稅收貢獻,還是投資規模、吸納就業,都處于主導地位,對全區經濟穩定、產業升級、民生保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堅持把民營企業作為“產業興*”的主陣地,以“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戰略思維,創新黨組織設置提升覆蓋效果,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和幫扶作用,選取**國際、華大基因等企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經濟產值高、黨建基礎好的龍頭企業為代表,指導其幫助行業上下游企業開展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等工作,努力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上,使轄區產業生態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推行依托樞紐型組織設置黨組織方式,堅持區域和兜底覆蓋,建立建強大百匯、壹海城、北山工業區等園區、商圈戰斗堡壘,著力提升園區、商圈黨組織的領導力、組織力、引領力,實現“有黨員的地方就有黨的組織,有黨的組織的地方就有黨建陣地,有黨建陣地的地方就有黨的堅強戰斗堡壘”,切實做到抓黨建促發展。
(三)推動人才強區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最核心的因素。我們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黨對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全力打造“梧桐鳳凰”“梧桐工匠”“梧桐青苗”三大人才品牌工程,突出高層次人才引進,并
覆蓋成長型人才、技能人才和青年儲備型人才等各層次人才;創新建立柔性引才新機制,構建人才政策、人才評價、人才服務三大體系,出臺對新引進高層次創新團隊最高達1000萬元資助等七項優惠政策,不斷強化政策比較優勢,激發人才來*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設立規模達20億元人民幣的創業發展基金,為人才創業融資提供企智、資智對接平臺和資金支持,通過創業項目吸引集聚更多人才;推進人才服務載體建設,建立區、社區、園區三級人才服務站和人才服務聯絡員隊伍,特別是建立區領導結對服務專家人才制度,高效服務專家人才干事創業,開通人才訴求“e點通”平臺,為人才子女義務教育、社區居家養老、配偶就業、學術交流、創客大賽、國際競賽等提供優質服務,努力打造最優的人才工作生活環境。目前,全區共認定各類高層次人才1527人,高層次人才引進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品牌效應不斷凸顯。
四、以高質量黨建優化基層治理,提升服務水平
(一)創新社會多元共治機制。
黨建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是鞏固黨的基層執政基礎,促進社區治理現代化、促進社會力量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社會力量指明方向,以改革為社會力量釋放空間,以扶持為社會力量提供保障,全面拓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的深度和廣度,率先成立區級社會組織黨委,將黨旗插到社會工作一線,并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原則組建聯合黨支部,實現社會組織中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深入推進省市共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實驗區建設,在全國率先探索制定和諧勞
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首創勞動爭議移動仲裁庭,設立全國首家和諧勞動關系促進協會和首家勞動關系公共服務中心,率先探索出社會力量與政府管理相銜接的機制,將構建“政社合作伙伴關系”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率先在殘疾人、醫務、學校等10個領域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標準,為全國的社會服務創造了新鮮經驗;率先在居民小區、大型企業等社區組織創建綜治服務室,授權開展治安保衛、人民調解、實有人口和實有房屋信息采集等工作,有效彌補了基層治理的“真空”和“盲點”,切實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目前,轄區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10.8個,每年有超過15萬人次接受過各類社會組織服務;注冊志愿者達到24500名,占轄區常住人口的10.5%;轄區內77個設有“社區組織綜治服務室”的物業小區和企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現“零發案”比例、矛盾糾紛調解率、實有人口和實有房屋信息采集率“三個大幅提升”,分別從60%提高至93%、45%提高至98%、90%提高到99%。
(二)打造“百姓吹哨、部門報到”基層治理新格局。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我們在基層治理中切實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率先建立民意暢達機制,通過在社區建立民意表達工作室、開發民意暢達系統、設立“**民意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實現百姓建議訴求第一時間發現、轉辦、辦結和反饋,打造了“黨建引領、群眾出題、政府答卷、群眾評判”的黨群同心共建基層治理格局。特別是,我們利用民意暢達系統大數據分析,對反復出現、超期未辦的訴求,召開區、街道、社區三級黨
群議事會,邀請“兩代表一委員”、職能部門、黨員群眾代表、訴求人和相關方參加,面對面推動問題解決,并對議定事項通過民意暢達系統跟蹤督辦。目前,已累計召開
200余場黨群議事會,解決了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地鐵施工補償等一大批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效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三)發揮黨群服務中心樞紐平臺作用。
基層黨群服務中心作為直面群眾的橋頭堡,在打基礎、補短板、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服務廣大基層群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成6000平方米區級黨群服務中心和19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總面積達25712平方米;緊緊圍繞黨員群眾生產生活需求開展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建成街道、社區(園區、企業)等黨建書吧31個,建立各級黨群服務中心多方會議系統及監控系統,創新運行管理量化考評機制和錯時、彈性工作機制,系統整合黨建、民生、教育、文化等各類資源為黨員群眾提供綜合性服務,讓黨員群眾愿意來經常來,使之真正聚人氣聚人心,成為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陣地。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將始終牢記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意圖,牢牢把握***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入實施“產業興*”戰略,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加快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濱海城區,努力為“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上一篇: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總結(整理5篇)
下一篇:團總支工作總結[全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