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客觀題說課稿5篇
結合課堂教學和小組合作,讓學生進行互動對話,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歌鑒賞客觀題說課稿,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詩歌鑒賞客觀題說課稿 【篇1】
一、說設計思想
1、通過對十年來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兩個明顯的變化:其一是詩歌鑒賞由客觀選擇改變為主觀表達,題型的轉換利于中學素質教育;其二是作文的體裁要求從“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改為“文體不限”。這兩種變化指向同一個信息,即高考命題者對于詩歌這種文學體裁越來越關注,對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畢業生具備對詩歌的初步鑒賞能力。
2、本專題的設計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實立足課本,緊密聯系高考,倡導合作探究,落實方法技巧,重點品味語言,培養綜合能力。
二、說學生情況
從訓練及考試情況來看,本人所教兩個班的學生對于詩歌鑒賞這一知識點的掌握不夠好,答題失誤頻頻,得分的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問;審題不當任意發揮;尋章摘句任意羅列;生搬硬套術語;先入為主,妄加推斷;就詩論詩,分析不深;不能遷移,弄錯詩意等。
三、說教學目標
1、明確考綱要求,明辨復習重點;
2、構建古典詩歌相關知識網絡,以培養和強化學生的鑒賞基礎;
3、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4、總結高考試題規律,預測20__年古典詩歌鑒賞試題走向,提出有針對性的備考方略。
四、說教學重點:
構建古典詩歌鑒賞以及相關知識網絡和體系,教會學生答題模式和方法。
五、說教學難點:
培養如何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通過教師的示范講授,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消除對詩歌鑒賞的神秘感,增強詩歌鑒賞興趣。
2、討論法。剛開始進行詩歌鑒賞,會有一定難度,組織有效地討論,會激活學生的思維。
3、練習法。通過一些經典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規律。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但精神不能貧窮;我們可以不夠淵博,但思想不能淺薄。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讀詩。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更是文學藝術的瑰寶。經常閱讀古詩不但可以讓我們認識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學們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輕松拿到那本該屬于他的分數。今天我們就教給大家獲取高分的方法。
(二)古代詩歌鑒賞模式舉例
綜觀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詩歌賞析試題,考場上我們的考生一般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是失分嚴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于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就常見的古詩賞析題而言,大體可歸納出四種問答模式:
模式1:詩歌意境的鑒賞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
提問變體: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是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居秋瞑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這種意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步驟一)。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種幽靜深寂的意境(步驟二),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向往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步驟三)。
模式2:表達技巧的鑒賞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隨景遷,景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懷,感物傷懷等。
(2)表現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襯托、反襯,烘云托月,側面烘托,動靜結全,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虛寫實,虛實相生,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寓褒于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畫龍點睛,曲筆逆筆等。
(3)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擬人、對偶、對比、夸張、反問、反詰、排比、引用、回環、互文、婉曲等。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或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試分析這首詩歌的表達技巧。
答: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襯托的手法(步驟一)其中三四兩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寫出了祠堂景色雖美,卻無人欣賞,以樂景寫哀情。“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用劉備三顧茅廬來襯托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驟二),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驟三)。
模式3:分析詩歌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或這句詩的妙處是什么?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或這句詩含有什么深意?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郁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這首詩語言明白曉暢、多用口語(步驟1)。“黃鶯兒”、“莫教”、“驚妾夢”等語言口語化,民歌色彩濃厚(步驟2)。表達了國中少婦對征人的懷念之情(步驟3)。
模式4:詩歌煉字煉句鑒賞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看”字歷來被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詩句中有“回過頭來望”的意思(步驟1),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從這個“看”字,我們仿佛看到離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間的淚花。情景怎能讓人不斷腸呢(步驟2)?“看”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去留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誼。
(三)課堂總結:
高考詩歌鑒賞題采用主觀題形式,答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一定要看清題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內容,還是語言、表達技巧,讓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題角度,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2、恰當運用詩歌鑒賞術語,使表達更準確,更符合鑒賞詩歌的要求,提高答題質量。
3、對詩歌理解、評價、聯想,力求準確、合理、有根據,不能無中生有、任意發揮及隨意拔高;術語表述要正確,不能生搬硬套、張冠李戴。
(四)板書設計
答題模式: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五)課后拓展練習: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塵垢:塵埃。
(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詩歌鑒賞客觀題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考點分析
《考試說明》中對古詩詞鑒賞方面的總體要求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從題型和考察的內容上具體可以做以下闡釋:
1.了解詩詞的體裁、題材,格律等基本常識
2.理解詞句的內涵
3.品味精彩詞語的意蘊(煉字)
4.鑒賞詩詞的思想內容:體味感情,把握主旨,分析領會意境
5.對詩詞的藝術手法和語言風格進行賞析
6.對詩詞進行比較、賞析、評價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為了幫助同學們準確而高效地地完成高考語文試卷中詩歌鑒賞部分的三道題目,提高同學在古詩詞鑒賞方面的學習能力,我認為在高三的復習課上可以針對同學們現在的缺陷,如主旨把握不準,容易斷章取義,瞎猜亂蒙、語句含義弄不清,容易表面化等問題,在教學時抓住他們這些鑒賞的“軟肋”,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總結鑒賞古詩詞的規律和方法,不斷地將同學們引向規范化思考、規范化答題的要求中。基于這些考慮我制定了本次教學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1、明確考綱要求,明辨復習重點
2、學習、掌握詩歌鑒賞中的把握感情、領會主旨的方法與技巧。
教學重點:體驗并總結關于領悟思想感情的具體方法與步驟。
教學難點:1、古詩詞中善于用“表現技巧”委婉地表達“情志”。
2、句子的含義需要用宏觀地眼光整體把握、全面理解。
二、說教法
1、講授法:高中課本的詩詞中表現出的各種情感、從題材上的分類等。
2、討論法、發現法:在課堂上多結合例證加強感悟,發現并歸納準確把握詩詞主旨、感情的方法。
3、探究法、遷移法:通過復習高中課本的詩詞中運用的藝術手法遷移到沒有分析過的詩詞中,總結詩詞中常用的藝術手法,并分析它們對體悟感情、把握主旨的作用。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1、復習高中五冊書中的詩詞,梳理詩、詞、曲的文學常識。了解詩人在作品中常常抒發哪些情感?(懷才不遇、建功報國、離愁別緒、思鄉念遠、向往歸隱等情感) 《詩經》(《蒹葭》)、(《采薇》)“五經”與“六義”
先秦 《楚辭》(屈原《離騷》) “風騷”
古體詩
兩漢 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樂府雙璧”
詩歌
東西晉 (東晉)陶淵明《飲酒》
(西晉)左思《詠史》 “左思風力”
初唐:“初唐四杰”
唐詩 (近體詩) 盛唐 山水派:王維《終南山》、孟浩然
邊塞詩派:高適、岑參、王昌齡《從軍行》
“李杜”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 《登樓》、《月夜》
中唐 白居易、劉禹錫、李賀 “元白”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隱《夜雨寄北》
杜牧《過華清宮》
宋詩 陸游《書憤》
詞 婉約派: 李清照《聲聲慢》
秦觀《踏莎行· 郴州旅舍》
周邦彥《蘇幕遮》
柳永《雨霖鈴》
豪放派: 蘇軾《水調歌頭》
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登快閣》
曲 馬致遠《壽陽曲·遠浦帆歸》 “元曲四大家”
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
2、找典型例子加以分析、歸納鑒賞的要點。課堂上與同學分析黃庭堅的《定風波》、蘇軾的《阮郎歸·初夏》、高適的《塞上聽吹笛》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
定風波(知人論世)
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阮郎歸 ·初夏(整體理解)
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 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 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 小荷翻, 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 瓊珠碎卻圓。
塞上 聽 吹 笛(藝術手法)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3、教師小結詩歌鑒賞中把握主旨、領悟感情的三個要點
第一,了解作家、把握時代,詩人論世。“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大部分詩歌是作家自身遭遇和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對于重要詩人,要了解其經歷和風格,對于一般詩人,應充分重視作品朝代。(留心“序”、“注”)
第二,解讀形象、領悟意境,情景結合。“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于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艾青)解讀形象,從詩歌表現的人、事、景、物等景語之中體味思想感情,是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運用想像)
第三,揣摩詩詞中運用的藝術手法。詩詞中多運用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藝術手法的使用讓詩詞更加含蓄、生動、有內涵。它們也是體現作家創作水準的一個重要因素,更是評價鑒賞詩詞作品、幫助我們理解作品感情、主旨的重要媒介。(常用的手法有“情與景、動與靜、直與曲、虛與實、對比手法、烘托映襯、對面著筆”等)
4.教師提出閱讀古詩詞的兩點建議:
一是建議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常見意象的特殊內涵、典故、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資料等。
二是建議同學們要精讀細品,不要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考場做詩歌鑒賞題時,也應該把詩歌默誦幾遍,不要急于作答。
詩歌鑒賞客觀題說課稿 【篇3】
一、簡析教材
1、說教材內容:詩歌《家》選自南師大出版的“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語言大班上冊。《家》這首小詩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將幼兒所不熟悉的事物引入他們熟悉的經驗內,將大海、云朵、地下、森林想象為珊瑚、大雨、石油、蘑菇的家,讓幼兒產生無限的遐想,又調動起孩子已有的經驗,使幼兒有一種親切感,幫助他們從這樣的視角去看待和想象周圍的世界。在結束句“小朋友到動物園玩,可別忘了回家”將幼兒的想象拉回現實,使他們更貼切地聯想到自己,更真實地感受到家的重要性。這樣的結尾對幼兒很有趣,也有余蘊的感覺。這首詩歌語言簡潔、明了,整首詩歌充滿了歡快流暢的情緒,易于幼兒喜愛和接受。重復性的句式讓幼兒更加便于記憶和創編。符合大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學習理解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其語言美及作品的情感脈絡,依據文學作品提供的想象線索,聯系個人已有經驗擴展想象,并創造性地進行表述。”因此適合大班教學。同時,通過仿編,可以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及想象力,還能提高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能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2、說教學目標:《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確定以下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畫面,把握這首詩內在的溫馨和美的情感脈絡。
(2)引導幼兒以藝術的方式觀察周圍事物,想象事物之間的關系。
(3)教幼兒按照詩歌的重復結構仿編,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說教學重點、難點: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因此,理解詩歌內容,初步學習朗誦是教學活動的重點。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內容,把握詩歌內在的溫馨和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有感情的朗誦。在平時的語言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本班幼兒在進行創編時有一定的困難,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我把學習仿編詩歌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定為教學活動的難點。
二、說教法
1、在活動中,我本著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的原則,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戲法: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發展,在游戲中學習,因此我設計了“找家”的游戲置于學習詩歌之前。為激發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材料。使幼兒理解詩歌中描述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感受家的內涵。在理解學習詩歌過程中采用后半句接龍,輪流等趣味性游戲使幼兒感受到詩歌的內在語言韻律。
(2)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是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點,以及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采用的。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細致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范。講就是指幼兒的講述。包括自由結伴講、分組講,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每個幼兒想說的愿望。視、聽、講結合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配合教師親切自然富有感情的激勵語言,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等,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力、欣賞力及理解力。
2、教學準備:為了使活動寓教育于生活情景及游戲中,特做以下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教師在活動前運用視頻資料、掛圖、圖書,利用散步、談話引導幼兒學習以藝術的方式觀察認識、了解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事物,想象事物之間的關系,以獲得有關于事物歸屬關系的經驗。
(2)物質準備:根據詩歌內容,制作教學視頻畫面,藍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動植物等。
三、說學法
遵循“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為了給幼兒今后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奠定基礎,本次活動運用的學法有:
1、觀察法:教師在活動前利用散步、談話等引導幼兒以藝術的方式觀察周圍事物,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溫馨和美。日常活動中利用掛圖、圖書、觀看視頻資料等引導幼兒觀察,想象事物之間的關系,以獲得有關于事物歸屬關系的經驗。在仿編的過程中調動這些已有的經驗想象,讓孩子在活動中言之有物。
2、傾聽表述法: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激發幼兒“想說”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種教法和游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并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
3、探索仿編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建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設了支持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同時,提供了視頻畫面,藍色的大海及海中生物,黑色的云朵及雨、雪等、深深的地下及地下生物,密密的森林及林中動植物等。以引起幼兒的思考,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的學習,突破活動的難點。
四、說教學思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本活動分為四個環節:
1、觀察感知,積累經驗
這是一個課前準備的環節,需要在日常活動中逐步完成。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根據這一特點,在平時利用視頻資料、圖片、圖書、周圍環境引導幼兒觀察,以獲得有關于事物歸屬關系的經驗,為理解詩歌內容,仿編詩歌做鋪墊。
2、操作探索,具體感知
這一環節為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做準備,在詩歌教學中,應將重點放在幼兒理解方面,不要讓幼兒機械記憶詩歌內容,減輕幼兒在學習時的記憶負擔,以便他們將注意更多地投向學習過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設計了“找家”的游戲置于學習詩歌之前。激發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提供人手一份材料,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材料。幼兒游戲時,全面觀察幼兒操作,了解需要,及時予以幼兒適當的支持和幫助,使幼兒充分感受家的內涵。游戲后,啟發性地提問:你幫誰找到了家,為什么這么找?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彌補感知的不足,為下階段活動奠定基礎。
3、理解學習詩歌
皮亞杰兒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發展是他們自己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而建構起來的,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是通過個體與外界環境中各種語言信息,非語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實現的,因此活動中大量運用觀察、游戲、欣賞等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文學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先朗誦詩歌,使幼兒對詩歌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再提問引導幼兒結合圖片回答,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回憶操作探索時獲得的知識經驗。然后通過整體朗誦,前后半句接龍,輪流等趣味性方式組織幼兒學習朗誦,使幼兒掌握詩歌的重復結構,感受到詩歌的內在語言韻律,。
4、擴展想象,仿編詩歌
在幼兒語言仿編活動中可要求幼兒通過交換詞句,使詩歌畫面出現新的內容。由于在平時的語言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本班幼兒在進行創編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通過對話、示范、討論等方法引導幼兒仿編,突破難點。
(1)擴展想象,回憶經驗。我啟發性的個別依次提問,如藍色的大海還是誰的家?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回憶經驗,表達自己的理解,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作,并根據幼兒的回答依次在畫面上添加。為幼兒的創編留下完整的視覺印象。
(2)學習仿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生動的語言示范仿編:“現在老師要把大家說的這些東西都編進兒歌里……”,讓幼兒更加明確詩歌的句式,知道仿編時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變,只要改動后半部分就可以了,掌握詩歌的重復結構,為幼兒的下一步自由創編奠定基礎。
(3)分組討論,自由創編。引導幼兒分組討論,以強帶弱、大膽創編,在討論過程中,我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指導,針對幼兒提出不同要求,成為他們的合作者。讓幼兒樂于嘗試,樂于合作,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幼兒獨立自由、大膽構思的好習慣。
(4)集體交流。在幼兒個別自由交流后,為幼兒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請他們在集體面前朗誦自己編的詩歌、詩句,并組織其他幼兒學習優秀詩句。這樣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使活動在高潮中結束,讓他們在輕松的氣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五、活動特色
本次活動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科學地設計了直觀、操作、探索、嘗試、討論、趣味性游戲等多種教學形式,創造條件,使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尊重理解幼兒,使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
詩歌鑒賞客觀題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考點分析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是閱讀“古代詩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內容。能力層級為D級。古代詩歌里形象的主體應該是由是個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體內容構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點之一。
2.學習目標
掌握詩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
提高答題的規范性。
要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詩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確定第一個學習目標;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還要明確答題的步驟,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數,必須落實在卷面上,所以規范答題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課時安排:1課時
3.學習重點
掌握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小說作品,對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種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說的相通的,但在具體答題時,學生不知道如何下筆,所以將解答人物形象類題型的答題步驟確定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4.學習難點
提高答題的規范性。許多同學對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題時卻不夠規范,導致失分。學生答題不夠規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題步驟,二是書寫不夠規范。所以提高答題的規范性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學生
高三一班學生普遍熱愛語文,作為理科生,對詩詞的興趣非常濃厚,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然而古代詩歌鑒賞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一些學生在鑒賞古代詩歌時有畏難情緒,因為詩歌的語言凝練,思維又具有跳躍性,所以需要讀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特點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題也不規范,所以應對學生做必要的鑒賞指導。
三、說教法
“講練結合 ”的方法。因為學生缺乏必要的答題技巧,所以在一節課中,講練結合的方法既能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又能起到鞏固的作用。
“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說學法
自主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將總結的規律運用到實踐中。
五、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1.導語:(設計理念:創設情境,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2.人物競猜
(設計理念: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高考面對面
1.考綱詮釋:(設計理念:讓學生明確《考綱》要求,明確學習目標。)
2.方法指導:(設計理念:進行必要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題:(設計理念:精選典型試題,通過講解讓學生有規律可循。)
(四)課堂練習:(設計理念:學以致用,訓練學生規范答題。)
(五)課堂小結:(設計理念:總結方法,讓學生答題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結合詩句簡析形象)
(3)形象的意義——情感
(六)延伸閱讀室:(設計理念:開拓學生視野,進一步明確賞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書設計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義——情感
六、課后反思
通過典型例題中五首詩的分析講解,學生掌握了詩歌中人物鑒賞的分析方法和答題步驟,上課學生反應積極,對詩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時間關系還需多練習方能得心應手。
詩歌鑒賞客觀題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古代詩歌五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具有長于吟誦、激發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五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游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像、培養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熏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課前自學是學生個性化的個人學習階段,必須保證充分的準備、思考時間,為課堂上建構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經驗方面的鋪墊。
1、鋪墊認知的臺階──疏通文意。上網或查書檢索五首詩歌的含義,了解作者的身世、詩歌創作的背景,查字典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激發探究的欲望──標出每首詩歌每行的最后一個字的拼音,探究樂府詩、律詩、詞、曲在表現形式上的規律。
3、關注以往的經驗──回憶、檢索自己以前曾經讀過的有關鄉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詩文,想想是否與本課有什么聯系。
4、形成初步的語感──大聲朗讀詩歌,感覺一下重音和節奏怎樣處理更有表現力,作出標記。
【說教法】
一、說教法
1、方法導學,授人一漁。對五首古詩采用分著教,合著比。通過學習本課的五首詩歌,學會賞析品評古代詩歌的方法。
2、貼近文本,以讀貫串。誦讀是對課文語言以及課文內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在本課要教會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美讀”課文:吟讀,讀出韻味;譯讀,讀出意境;背讀,積累語句;品讀,品評意趣;說讀,拓展詩意。
⑴ 體會詩情──吟讀《觀滄海》,體會詩人豪放的情懷,品味詩情美。
⑵ 想像畫面──譯讀《次北固山下》,對重點語句展開畫面想像,想像畫面美。
⑶ 穿插聯想──說讀《錢塘湖春行》,插頁聯系有關描寫春天的古今詩文進行比較,賞析詩意美。
⑷ 品味意趣──評讀《西江月》,評說詞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詞補白──品讀《天凈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飾詞的作用,補白想像空間,體會作者煉詞美、語言美。
⑹ 積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激活學生多維的思維空間,快速背誦古詩、感悟古代詩歌的音樂美。
二、學習形式
在充分的語文活動中,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個性,體驗、感悟、參與、創造。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上一篇:聲音的傳播的說課稿10篇
下一篇:短歌行說課稿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