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工作敘事5篇
班主任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引導者,通過個別輔導和群體活動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班主任教育工作敘事,供大家參考學習。
班主任教育工作敘事篇1
當班主任半學期了,我感受頗多。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繁重的工作,要當好一個班主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學期,我接手二年級班主任工作,因為對班主任工作的不熟悉,所以這一路上總是磕磕碰碰的。而在面對孩子們時,孩子們天真的看著我,我也好奇地看著他們,傻傻的。不過開學的第一課,我并沒有笑臉迎人,而是很嚴肅地對待他們。我想,“保姆”的工作開始了。
當班主任要做的就是管好一個班級。自從接了這個班后,我覺得自己也盡了很大的心力。
每天我都會親自去指導學生打掃衛生,除非有事的時候。過了一段時間后,學生掃衛生的效率已有所提高了。不過總自己看著,我覺得也是很浪費人力和精力的,因此我打算培養一批督導衛生班長,來替我管理班級的衛生打掃工作,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班主任的第二個工作就是磨合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家長也算是一所學生運行系統中的一份子,因此,如何與家長溝通,解決一些事情,就也成了班主任的能力體現。我在與我們班的一些家長溝通時,都沒有什么大的問題。我們班的家長經常關系學生的在校生活及學習情況。我覺得這種情況非常好,至少家長們都很關系孩子,不會出現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也不關心的情況。我覺得在與家長溝通、磨合的這方面,我還需要加強、鍛煉。
班主任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二年級的學生活潑、調皮,這是常象。當然我們班的學生有活潑的、有內向的,也有非常調皮的,還有不想學習的。我們班有一個同學很愛哭。他只要碰到一點小事就會哭。比如說:有同學弄斷了他的筆,他哭;別人打到他,但不是很嚴重,他也哭。每次看到他哭,我就很頭痛。對待這樣的學生,我每次都會先把事情弄清楚,然后對他們曉以大義,不過有時事情好像也不像他說的那樣,在那時候,我就會不知道該怎么辦。不過我們班活潑可愛的同學很多,他們每天都會給我帶來快樂。當然,有活潑可愛的,也有調皮過頭的。我們班的男同學大部分都有“暴力”傾向,每天下課的時候都喜歡跟其他人扭打,不過都不是大問題。但“打著打著”也會出問題。像有時會不小心打到或提到同學的眼睛、臉、手和腳。那么這時候性質就不一樣了,班主任必須出動了,否則會更嚴重。當然我每次都會去處理,希望他們下一次能改過來,但效果似乎不怎么明顯,也許我該換一個策略。
每天班級里都會出現問題,我們不能逃避,班主任就是在每次的處理與磨合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我會不斷改變策略,提升自己的能力,來應對每一天。
班主任教育工作敘事篇2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我感覺這種愛和其他類型的愛都具有一種共同的特點---無私。只有這種無私的愛,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產生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也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在二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每天面對的,是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我在實踐中獲得了成功。
一、案例背景:
有這樣一個學生,名叫周越珊,這個孩子有倔脾氣,愛和同學打架,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作業經常不做,即使做了,也敷衍了事……每天總有學生向我告狀。于是,我找他談話,和他談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做一個讓人喜歡的好孩子。他口頭上答應了。可時間不長他又一如既往,真是“承認錯誤,堅決不改”。真令人頭疼,真想放棄,但又覺得身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就退縮,必須面對現實!我下定決心:不轉化你,誓不罷休。
二、事情的經過:
一次在課堂上,我看到不愛學習的周越珊高高舉起了小手,我立刻請他回答,當時他可能有些緊張,回答時結結巴巴的,結果班上另一個同學王洋當場笑出聲來。我還沒來得及作出反應,只聽周越珊氣勢洶洶地沖王洋吼道:“笑什么笑!”然后他把手中的課本往地上一摔,甩門而出。見此情景,全班同學都愣住了。當時我想:首先要保證學生們正常上課,其次為了確保他的安全,要立刻把他找回來。于是我立即追出門外,叫住他并講明利害關系,也許是擔心成為全班同學的“公敵”,他默默地跟著我回到了教室。接下來的時間他一會兒踢桌子,一會兒撕練習本。為了保證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我對他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
下課了,我先把王洋找來,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王洋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愿意向他道歉。又過了幾節課,當我發現他已逐漸冷靜下來后,便將他找來談話。他一進辦公室便低著個頭——我知道他已經做好被批評的準備,而且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于是我換一種方式:我拉住他的雙手,和他說老師理解他,也很生氣。聽到我這樣說,他慢慢抬起頭注視我,一臉委屈地說:“王洋太氣人了!”這時我知道已經取得他對我的一份信任。于是,我耐心地聽他說出心里話,并時不時地點頭表示贊同。在談話中鼓勵他要寬容、大度,原諒王洋的錯誤,最后兩人握手言和。在化解了兩人的矛盾后,我在班中進行表揚周越珊的舉手發言、熱愛學習以及寬容大度,也表揚王洋的知錯就改、真誠道歉,同學們響起熱烈的掌聲。
三、個案分析
家庭父母離異、自身的性格特點等原因,使周越珊成為了“后進生”。有鑒于此,我認為可以從對他本人的引導、加強家校聯系等方面著手,對其進行教育,加以幫助。
在本事件中,我采用的方法是:以溫和的口吻、親切的話語的方式換取他對我的信任。同時,給予充分的時間,在談話中讓他明白老師是他的朋友,讓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解正確的做法,并調動他的情緒來原諒王洋、并保證下不為例。之后,我再對全班學生進行教育,一方面讓學生對兩人各自錯誤行為引以為戒,一方面見證兩位同學知錯就改。放學后,我與家長取得聯系,并以朋友的角度博取家長對我工作的支持,爭取家校教育的配合,促使孩子的轉變。
四、案例解析
1、培養信心是基礎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教師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后進生”終究能夠得到轉變。在引導教育“后進生”的過程中,教師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們不能失去信心。事實已經證實:信心是基礎。在教育周越珊過程中我想尋找孩子閃光點做文章,但是這個小家伙每天竟一個閃光點也找不到,沒辦法,我只好說謊。一天早自習,我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說:“老師昨天聽你媽媽說,你吃蘋果時還能想著給媽媽,真是孝順的孩子,老師相信孝順的孩子也是遵守紀律的孩子。”在他臉上我看到一絲笑容,我一看有門,在課上我經常夸他,降低標準地為他發星,孩子漸漸地有所改觀,后來還主動要求讓我輔導,他說他想得個大獎狀回家,我不失時機地向他提出更高要求,讓他幫助別人,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善意的謊言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增強了他的自信心,讓他的學習興趣有了明顯的提高。
2、師生關愛是秘訣
在班級教育中“后進生”出現“問題行為”的時候,教師應該多一份理解、一份同情。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于周越珊這樣的后進生,我放下架子親近他,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動之于情,曉之于理”:用師愛去溫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改正錯誤。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有同學的力量有時勝過老師的力量。同學之間無話不說,同學是學生的益友。因此,我采取“一幫一”結對子方式,讓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快樂!通過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在轉化后進生工作中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與家長溝通是關鍵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轉化后進生,我們要經常與家長聯系,相互交流在家里、學校的表現。我和家長達成共識,齊抓共管。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現在孩子作業慢慢的清楚了,課堂上也主動回答問題了,孩子學習習慣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相信他會有更大進步的!
魯迅先生曾說過:“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愛他們的喜怒哀樂。有時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都能贏得問題學生的愛戴和信賴,會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出來。在這漫長的教育之路上,我們堅信“后進生”的轉化一定不只是夢想!
班主任教育工作敘事篇3
那是20_年的9月,陽光格外燦爛,我的心也充滿了愉悅。因為我將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又是一個全新的班級……可是在愉悅中我又有些不安:剛進校門的孩子,活潑好動的他們能很快適應小學生活嗎? 雖說踏上教師崗位已有十余年,但卻是第一次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我對自己也沒有十足的信心。
果然,幾節課下來,孩子們的松散、調皮就慢慢體現出來了:鈴聲響過,大部分學生能知道趕緊回座位,可是還有少數學生則一路追跑著進入教室。班長在講臺前帶頭說:“鈴聲響……”回應她: “坐端正,靜等老師來上課。”的人寥寥可數。有的學生和同桌還在竊竊私語,有的則用鉛筆敲打課桌,有的站著沖其他同學做鬼臉……一片亂糟糟,雖然每天都有點改觀,可是一節課下來,我還是累得夠嗆。
記得那天早上第二節課是語文課。鈴聲響了,我進入教室。絕大部分學生已端坐好,可就是有那么幾個學生還在交頭接耳,甚至有一名學生正站著,手里拿了語文書沖后面的同學說著什么。我的頭開始發脹,一股怒氣在胸中升騰……我真想大吼一聲:“安靜!”,用最高的聲音徹底征服他們,讓他們為之震動而乖乖地安靜下來。可是忽然我又轉念一想,何不如此呢?
我拍了三下手掌,笑著說:“同學們,現在老師想做個動作請你們猜。猜對的小朋友可以得顆星。”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孩子們一個個坐得筆直。我說:“開始!”隨即把右手食指放在唇邊。頓時一只只小手高高地舉起,尤其是一只小手舉得最高。我一看,正是那名站著說話的學生。我叫他回答。他站了起來,響亮地回答道:“這是噓!叫我們不要吵,不要說話!”我笑瞇瞇地翹了一下大拇指,說:“你真棒!一下子就猜出了老師的動作所表示的意思。”我給他額上貼了一顆紅五星。他的'眼睛頓時發亮了,臉上充滿了笑意,腰桿挺得比誰都直。我說:“現在老師想教小朋友一個生字。這個字你們的爸爸媽媽可能也不認得。但是如果你認得的話,老師就請你回去教爸爸媽媽認這個字,做爸爸媽媽的小老師,好嗎?”我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噓”。可是沒有一個人舉手。他們紛紛搖頭,原來都不認得。我笑著說:“沒關系,現在老師給這個字加上拼音,如果你會拼讀,就可以做爸爸媽媽的老師了。”我用紅色粉筆給“噓”加上拼音。環顧教室,只有一只小手高高舉著,我一看,還是剛才那名學生。他自信而大聲地說道:“我會拼!x--ǖ→xū,這是‘噓’!”我翹起了兩個大拇指。由衷地贊道:“真了不起!老師看你不僅可以當你爸爸媽媽的小老師,還可以做我們班上所有小朋友的小老師呢!領著小朋友讀兩遍,好嗎?”他的臉發紅了,但還是大聲地領著小朋友讀了起來。接下去我的教學非常順利,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教室里的氣氛是那么地活躍。
課后,我回到辦公室,靜下心來一想,有時課堂上出現鬧哄哄、亂的情況時,教師往往是拉開嗓門大吼叫學生安靜下來,其實效果并不常常盡如人意。低年級學生的是非觀念不甚明了,講大道理吧,其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要學生安靜,他們往往認識不到安靜下來的必要,而當有了這個意識他們就會“不令而行”,自覺安靜下來。在這時教師如果用權威或以“高”制“高”——用教鞭猛敲桌子,用高的聲音壓制學生迫使其安靜,那么我想學生雖然因教師的威嚴而被迫靜下來,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對老師的印象是怎樣的呢?是一個手持教鞭敲打桌子的形象?是一個高高在上,讓學生仰視而不敢親近的權威?
所以一個小小的游戲,一句贊美的話語比簡單的批評都有效,都會滋潤著學生的心。讓學生喜歡你,重塑你的形象——“聲”不在高!
班主任教育工作敘事篇4
早讀加上一節空堂,終于改完了全班63本日記。我改得較細致,部分日記還加了簡短的評語,尤其對于后來插、并、轉來的新生。
批改結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我意料之外。多數同學字數明顯增多,語句流暢性大大增強,看起來像有模有樣的小學生日記了,不似一年級時那樣一兩句,很單薄。新來我班的大多數同學寫了三言兩語,標點不打或亂打的現象比比皆是,個別人連日記格式也稀里糊涂,搞不清爽。不過,也有寫得很棒的',如原一(2)班的段良燕、一(1)班的慶子碩,不僅字跡娟秀,而且內容精彩,篇幅較長。
有幾個老生我以為第一炮肯定不會叫我失望,因為他們原來是尖子,可惜實際情形令我大跌眼鏡。如章蒙蒙,暑期還在北京《語言文字報》上發表了一篇日記《游青島》,昨晚的練筆卻僅有75個字,還出現了三個錯別字,內容淡而無味。
傍晚放學前,我就第一篇日記的批改情況向全班作了通報,表揚了高分習作的作者,不點名地批評了類似章蒙蒙一樣能寫好卻因態度不認真糊弄了事的同學。看得出效果產生了,受到表彰的對象小臉放光,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章蒙蒙等幾人卻悄悄低下了頭,不知道是慚愧還是后悔。
班主任教育工作敘事篇5
課堂上,一個問題提出后,舉手的小朋友寥寥無幾,在我目光威逼之下,兩三個小干部猶豫再三終于舉起了手,只是那只手顯得如此沉重;另外幾個要求進步之人,欲舉又罷,反復再三,終于還是把頭埋到手臂中,躲過了我審視的目光。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學生這到底是怎么了?他們是否都習慣了逆來順受?這樣的課堂效果、學生這樣的表現,該怎么辦?強制其舉手?不行!強扭的瓜不甜,況且三年級學生叛逆心強,“利誘”的'作用應該大過“威逼”,于是,我強壓著滿腔大火,跟學生進行了一次談判:
師:你們知道嗎?老師最喜歡能夠大膽發言的小朋友。(此言一出,效果不佳)
師:這樣吧,以后上課的時候請小朋友都舉起手來,愿意跟小朋友探討自己想法的請舉右手,不愿意跟大家探討的或者覺得還沒有頭緒的就舉左手,當然,你隨時可以把左手換成右手。
話音剛落,學生陸陸續續舉起了手,環顧一周后,發現部分學生原先舉左手,看看周圍的小朋友都舉右手,也情不自禁地換成了右手。嘗試著請了幾位意志不堅定的小朋友,竟然也都回答得八、九不離十。這樣反復操練了幾天,學生有一個互動、模仿過程,他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我也無需再扯著嗓子喊“請舉手”了,看著小手如林的課堂(盡管還有部分是舉左手的),我感到非常欣慰。
思考: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天天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對它們進行“說教式的勸慰”,不如換一個角度,順著學生的心理,設計一些能夠吸引學生的活動,改“被動”為“主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參與到其中來,感受學習的快樂,提高教學的效率。
上一篇:6月班主任工作教育敘事
下一篇:班主任教育敘事啟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