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因戰爭開始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該戰爭爆發的標志是豐島海戰,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政府倉皇迎戰,這場戰爭最后以中國戰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八年級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1
教學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左寶貴與平壤戰役;鄧世昌與黃海戰役;旅順陷落;丁汝昌與威海衛戰役;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爭中,以左寶貴、鄧世昌等為代表的廣大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進一步認清政治制度的腐敗是導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學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導入 法
本課可利用計算機顯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作者是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策劃者、日本內閣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當他把這副上聯拿給前去日本談判的李鴻章(出示李鴻章照片),要求李鴻章對出下聯時,這位清政府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終于勉強想出下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當這副對聯在屏幕上顯示后,提出問題:
(1)對聯中哪句話反映了當時清政府的狀況?
(2)“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慘敗,只得“玉帛相將”,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導入 新課。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教學難點 。首先要明確簽訂的歷史背景。不僅要認識到大背景(即19世紀末日本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還要認識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這是解決這個難點的前提。其次,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割占臺灣?為什么要賠償軍費白銀多達2億兩?為什么開放通商口岸直達重慶?為什么新增允許在通商口岸設廠的規定?再次,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馬關條約》與以前條約的規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點,從而理解《馬關條約》所具有的明顯的時代烙印,認識帝國主義瓜分世界、資本輸出的本質。最后,讓學生在逐一進行透徹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地運用歸納法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
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討論結束后,在屏幕上顯示兩條閱讀資料:(l)《馬關條約》簽訂后,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不怕倭寇來,只怕中堂反”的歌謠(反:背叛祖國)。(2)也有人說日本之所以“明目張膽如此之橫者,皆李鴻章與之狼狽為奸也”。可提問學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觀點?如何評價李鴻章?適當地補充史料,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以上觀點不完全正確。李鴻章大辦洋務,開辦軍事工業,也有抵抗外國侵略的一面;《馬關條約》簽訂并非李鴻章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個清王朝腐敗無能,但他對北洋海軍的覆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使學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詩:“臺灣島已割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這樣,將對聯、詩句精心貫穿在教學內容中,利于把教材講深、講透、講活。
講述完戰爭經過后,教師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較全面的結論。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敗績,割地求和”。如此腐敗的清王朝,此戰豈能不失敗?失敗了就要“玉帛相將”。兩副對聯前后呼應,為教學內容增添了色彩。
戰爭的起因
首先教師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國家,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日本開始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起近代化國家,具有極強烈的對外擴張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陸政策”,說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計劃)。接著提問:“大陸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過哪次嘗試?學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的臺灣,雖未得逞,但卻嘗到了甜頭。教師進一步闡述:特別是中法戰爭造成的中國“不敗而敗”的結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于是加緊擴軍備戰,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陸軍,并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把中國的海軍做為它的“假想敵人”,伺機對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
根據以上敘述,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學生自然就能得出結論,即這場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鮮爆發農民起義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戰爭。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戰爭影響
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闊思路,多角度、更深層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在學生踴躍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1)甲午戰爭的慘敗,為中國人民敲響了警鐘,有識之士普遍認識到亡國之禍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災難反而可以促成一個民族的覺醒和奮起,中華民族必然將戰爭失敗帶來的恥辱轉化成奮進的動力,中國人民決不會長期沉默下去!(2)對日本來說戰爭的勝利提高了它的國際地位,日本憑借這筆不義之財瘋狂擴軍備戰。(3)對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來說,中國就像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戰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戰爭
一方面,甲午中日戰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戰爭,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繼續;下啟瓜分狂潮和維新運動興起,直接導致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和維新運動的展開。另一方面,廣大愛國官兵在戰爭中浴血奮戰、誓死抗敵的壯烈事跡,體現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抵抗侵略的堅強決心,這正是培養初中學生以英雄為榜樣,樹立正確人生觀的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實際上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組成部分,是帝國主義在政治上擴大侵略中國的表現。這使中國進一步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國的民族危機也空前嚴重。這正是戊戌變法的重要歷史背景。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教學難點 :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方法:講述法。
教具:視頻、教學課件、掛圖。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中法戰爭的結局如何?
導入 新課: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請同學們回憶:在19世紀70年代,日本侵略我國什么地方?結果怎么樣?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侵臺碰壁后,日本接著把魔爪伸向了與中國唇齒相依的鄰邦朝鮮。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使朝鮮開始淪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為了吞并朝鮮,入侵中國又挑起了大規模的甲午中日戰爭。
講授新課:
一、甲午中日戰爭<演示PPT課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鮮農民起義―進兵朝鮮。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戰役 左寶貴犧牲 葉志超狂逃
3.黃海戰役<詳述戰斗經過>
9月17日 鄧世昌 林永升 劉步蟾
4.旅順陷落 徐邦道 日軍暴行<讓學生看相關資料>
5.威海衛潰敗
1895年初,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丁汝昌自殺殉國
北洋艦隊是洋務運動的一項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國海防的重要力量,由于李鴻?quot;避戰保船的消極戰略而可恥的覆滅了,至此洋務運動也徹底失敗了。
二、中日《馬關條約》
1、條約的簽訂
1895年,李鴻章同伊滕博文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近代的賣國條約多由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所以人們罵李鴻章為大賣國賊,殊不知弱國無外交,李鴻章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也是無可奈何。)
2、內容 影響 (播放馬關條約簽定的視頻資料)
《馬關條約》:中割地、賠款、開埠、設廠
請思考:
①《馬關條約》中賠款數額較前有何變化?
②《馬關條約》開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變化?
③過去的不平等條約有過允許外國開設工廠的規定嗎?這一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
④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是在保護中國的權益嗎?為什么?
3.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三、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1.經濟侵略的加劇。
形式:開設銀行、 政治性貸款、爭奪鐵路權、投資權、投資開礦、投資設廠。(資本輸出)
2.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①同時讓學生看教材中《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簡表》。
②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1)讓學生說出美國為什么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2)分析門戶開放政策的兩層含義。
板書設計
一、日本占朝鮮、侵中國
二、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及結果
1、戰爭的爆發 1894.8
2、四次主要戰役
1)平壤戰役
2)黃海海戰
3)遼東半島之戰(旅順大屠殺)
4)威海衛戰役
3、戰爭結果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及危害
主要內容:割地(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
賠款(2億兩白銀)
開商埠(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開設工廠
三、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
1、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開設銀行
2)強迫貸款
3)投資鐵路
4)設廠開礦
2、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的競爭
3、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八年級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9世紀中后期邊疆危機的原因;俄英對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復新疆;英國對西藏的侵略;日本對臺灣的侵略;法國對越南的侵略;中法戰爭的爆發;馬尾海戰;鎮南關大捷;《中法新約》;臺灣行省的建立;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平壤戰役;黃海戰役;旅順、大連戰役;威海衛戰役;中日《馬關條約》;三國干涉還遼;列強對中國資本的輸出: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筑路權,開礦權和建廠權: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19世紀中后期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及表現”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歷史材料解決歷史問題的教學、培養學生從歷史材料中限度在獲取有效信息,學會分析問題、煉達觀點的能力。
(3)通過中日戰爭過程的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清軍海戰皆敗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進行比較,分析其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綜合問題的能力。
(5)通過學生總結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方式,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響等,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6)通過總結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史實,概括當時中國時局最突出的特點,培養學生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內在聯系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中國邊疆新危機出現原因的教學,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擴張性的認識,培養學生自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獻身精神。
(2)通過左宗棠收復新疆及鎮南關大捷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
(3)通過對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軍隊戰敗原因持分析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的腐敗,軍事技術的落后,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
4.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學會類比聯想思維方法,加深對歷史現象之間內在聯系的認識與理解。
(2)引導學生閱讀分析關于中法戰爭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掌握運用歷史資料的方法。
(3)引導學生辯證、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歷史問題。
(4)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幫助學生掌握比較、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5)通過教材中《列強在中國爭得的鐵路投資權》和《1895~1913年一些國家在中國開辦的企業》表,回答相關問題,訓練學生從表格中總結、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俄英對新疆的侵略與左宗棠收復新疆;鎮南關大捷及《中法新約》的內容及其危害。
(2)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3)19世紀末列強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2.難點
(1)中法戰爭,中國以勝求和的原因;
(2)《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美國“門戶開放”的政策的影響。
課堂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甲午中日戰爭
導入:觀看影片剪輯,說出這是哪場戰爭的場景,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觀看一組圖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師:思考:根據教材,戰爭爆發的背景可從哪幾個方面概括?
生:討論。
師:進行一些提示,把學生引入正確的解題方向。
生:闡述自己的觀點。
師:多媒體演示。主要從日本、中國、歐美和朝鮮四個方面來分析。
師:(辯論)
有人說:沒有朝鮮東學黨起義就不會爆發甲午中日戰爭。你認為這種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
生:分析辯論。
師:總結戰爭的背景。
二、戰爭經過
師:演示戰爭的經過,要求學生完成表格。
生:分析戰爭的經過并完成表格。
師:播放一段影像資料,讓學生談談想法。
生:觀看后,談談感想。
生:(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三、戰爭結果及影響
生:說出戰爭結果及影響。
師: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在西方列強支持下,企圖征服朝鮮、入侵中國而挑起的侵略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師:在這里大家首先來分析一下中國戰敗的原因?
生:討論。
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歸納。證明清政府的腐敗。
師:對比《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分析其影響。
生:結合教材分析討論。
生:闡明自己的觀點。
師:演示表格。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師:從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
生:思考并作答。
師:(探討) 《馬關條約》對日本、 對遠東是否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生:課下探究。
小結:四張圖片一段音樂。
八年級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3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后,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后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八年級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4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 經過 結果 影響 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后,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后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八年級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雄事跡。
在教師幫助下,讓學生講一講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事跡,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日《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的重點是黃海大戰。講述黃海大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沉著應戰直至艦沉與全體將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本的另一個重點是《馬關條約》簽定的情況和內容。通過講述《馬關條約》的簽定的情況和內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貪婪、殘暴和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賣國罪行。
本的難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影響。
二、教法建議
.在導入新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言以渲染氣氛:“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學習第4甲午中日戰爭。”這段導言一開始就制造了濃重的氣氛,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學的發展而發展,兩句設問,既是對前作了小結,也給下文作了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黃海大戰一目是本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名稱為甲午中日戰爭。二是黃海大戰的經過。三是黃海大戰的結果。可以先由老師放映影片《甲午風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讓前準備好故事的學生進行演講特別突出鄧世昌的事跡。老師在學生講完后進行歸納和總結。要求學生注意看有關的地圖和圖片材料。
3.黃海大戰后,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黃海制海權為日本艦隊所控制,此后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擊。由老師簡要講述遼東半島戰役并著重講清旅順的陷落和旅順屠城,指導學生看小字部分內容。老師再講清威海衛潰敗的情況,指出威海衛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馬關條約》一目是本的重點之一,應依次講明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189年)和雙方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要求學生記憶。二是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四點劃在書上,并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關于“三國干涉還遼”,可指導學生閱讀本小字,教師不必講解。三是結合《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第
一、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領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
二、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第
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第
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189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讓學生動腦筋思考: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么“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干什么?這兩事聯系到一起,說明什么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茍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6.指導學生閱讀以徐驤為首的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抨擊當今臺灣“臺獨”分子的言論。
三、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查閱有關歷史資料,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加深對有關內容的理解。
2.通過指導學生對《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89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想一想: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么“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干什么?這兩事聯系到一起,說明什么問題?
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今已歸日本”說明《馬關條約》已經簽定,臺灣已割讓給日本。頤和園又繼續進行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這兩事情聯系在一起,說明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之流的投降派茍且貪安的賣國嘴臉。
練一練
(略)
活動與探究
.比較分析: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指導學生分析、填寫下表:)
2.故事會:搜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故事,在班里交流。(自行安排)
八年級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相關文章: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教案合集
★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范文
★ 關于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爭教案范文總匯
★ 八年級歷史教案上冊人教版
★ 八年級歷史教案上冊2020最新多篇匯總
★ 八年級歷史教案下冊人教版
★ 中華書局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模板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初中歷史教案范文大全
★ 八年級新疆地方歷史篇教案模板
★ 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案優秀范文
上一篇: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下一篇: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