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選5篇】
名氣,是世上所有男人跟女人對我的評價;品格是上帝跟天使對我們的認識與了解。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說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2、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了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
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教法:
以導學式為主
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聽說過老年人把鐵釘、火柴分別叫什么嗎?為什么那時的中國人要在這些日用品前加一個“洋”字?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國的民族工業品牌已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鐵釘為洋釘,叫火柴為洋火。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場的民族工業品牌有海爾、康佳、TCL等。這說明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
師: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板書題目)
體驗新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業”(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又是怎樣起步的呢?(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張謇為什么要舍本逐末創辦實業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狀元實業家張謇”一目,并圈點你所獲得的信息,稍后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生:交流信息:
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
2、《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利用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
3、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并創辦了大生紗廠。
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華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
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后被吞并。
師:張謇創辦了哪些實業呢?(展示課件)
生:講述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事跡。
師: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了什么?請同學們每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稍后由小組中心發言人發表本小組的討論意見。
生:討論。
生:答案1、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對中國人民剝削很嚴重。
答案2、張謇非常愛國,希望通過辦實業抵御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答案3、張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氣。
答案4、張謇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才能。
答案5、張謇非常有遠見。
答案6、張謇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大生紗廠的結局說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答案2、帝國主義國家對中華民族工業的壓迫迫使它無生存空間,勢必倒閉。
答案3、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進行壓制。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注定是悲慘的。那么,民族工業究竟有怎樣曲折的發展過程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生: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末、“一戰”期間、“一戰”后到解放前夕。
師:洋務運動到清末,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業出現了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進了實業集團的紛紛出現。
師:民族工業出現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促進作用。
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展示課件)
(出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面粉出口增長說明什么?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會出現“黃金時代”?“一戰”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生:講述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
師:這一時期為什么民族工業又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呢?
師:以上通過表格,我們了解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學生討論,交流。
師:老師將你們的討論總結如下: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整體落后。
師: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沒能完成救國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觀原因影響外,還有主觀原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舊中華民族工業盡管發展艱難曲折,但對于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哪些影響呢?
明確: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政治變化,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暢談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展示課件)
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2】
一、學習目標
1、識記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
2、掌握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
3、感受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
二、自主預習
1、1906年冬,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發動武裝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1907年,孫中山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襲取鎮南關。
3、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與,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終結。
三、合作探究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
(1)材料單元出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認為材料中“中國革命成功了”的觀點對嗎?請說明理由。
四、隨堂演練
1、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 )
A、萍瀏醴起義B、浙皖起義C、鎮南關起義D、黃花崗起義
2、武昌起義前,同盟會領導的規模最大的`起義是( )
A、萍瀏澧起義B、浙皖起義C、黃花崗起義D、鎮南關起義
3、辛亥革命爆發前,同盟會所領導的一系列武裝起義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B、挫傷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積極性
C、動搖清朝的統治基礎,加速革命發展的進程
D、擴大了革命派的群眾基礎
4、20世紀初,導致同盟會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黨人未發動和依靠群眾B、發動武裝起義的條件不成熟
C、革命黨人未提出明確的綱領D、武裝起義的計劃不周密
5、下列說法符合辛亥革命爆發前武漢的史實有:
①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快的發展;②出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③反帝斗爭不斷高漲;④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進行了較長的起義準備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義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資產階級B、無產階級C、湖北新軍D、農民階級
7、武昌起義的客觀有利時機是( )
A、20世紀初開展的收回利權的斗爭
B、湖北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宣傳、組織工作
C、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反清的武裝起義
D、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8、下列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當局無力頑抗B、革命黨人籌劃周密、完善
C、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D、立憲派改變策略乘機附和
五、課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預習
1、萍鄉、瀏陽、澧陵萍瀏醴起義
2、廣西起義
3、文學社共進會
4、君主專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變化:民主、平等意識增強。原因:辛亥革命。
(2)觀點:不對;理由: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杜會的性質(或: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
四、隨堂演練
1、A2、C3、C4、A5、D6、C7、C8、C
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梁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2)通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本節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21教育網康、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梁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設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
(2)衛星接收的教學資源,中央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出示視頻《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吁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蕩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總結:和同學們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今天我們就學習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掌握火車和輪船、有線電視、照相和電影、新聞報紙和出版事業等在中國的出現及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意識、創新和探究能力。
3、通過“舊聞播報”、學習成果匯報、“設身處地”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聽從溝通的能力。
4、通過近代社會生活同古代現代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古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
5、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是以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的。
6、認識工業文明的傳入改造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促進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
7、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它是歷史的進步。
8、認識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引起精神領域的變化。
9、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新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了解并體會近代西方工業社會文明促使中國社會在各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等。
教學難點
1、分析變化現象背后的原因及影響。
2、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潛移默化中滲透物質決定意識的初步的唯物史觀。
3、理解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進步意義和局限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我的想法
一、導入:“舊聞播報”
出示兩則新聞太空旅游和烹飪機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國社會生活是個什么樣子呢?”引出課題
二、視頻欣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那時的中國社會生活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分組
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強調社會生活是包羅萬象的,除了書本介紹的內容,它還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組。并提出各組學習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a、變化體現在哪里?b、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c、變化帶來的影響是什么?
給每個組發相應的補充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十分鐘)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著眼于三個方面給于指導:
A、調動成員間的交流、合作。
B、指導學生整合信息(書本、老師發下的補充資料、個人的知識經驗),從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結論。
C、指導學生如何采取新穎、生動、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匯報。
3、學習成果匯報
老師給予點評和總結。
四、情景糾錯:
五、設身處地:
六、有話大家說:
“博客留言版”
學生以新聞播音員的身份主動的“說”新聞
學生欣賞描述
歸納:(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會習俗)
學生討論、合作
各組派代表上臺
參與游戲
培養學生的現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自然生成認識;科學技術使社會進步、生活變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認識。為課堂深入做好鋪墊。
提出問題提供資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導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方案策劃能力、合作意識和思維創新能力。
表達和配合
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通過具體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及其局限性。
隨意談體會,提出問題。課堂并不局限于45分鐘,將課堂內容向課堂之外延伸。
岳麓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篇5】
[課標內容]
(1)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實。
(2)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美建交的經過,分析其重大意義,提高學生分析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討論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搜集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另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國合法席位恢復后在聯合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重大意義。
(2)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及閱讀課文有關內容,了解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美關系發展的情況,認識中美建交的重大意義及中美關系發展曲折復雜的原因。
(3)閱讀課文,了解我國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的特點及外交活動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中美建交,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
(2)新時期,中國外交方針的調整適應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認識維護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提高綜合國力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為人類進步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美建交和新時期外交新局面的開創。
難點: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教師講述及問題討論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什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了爭與生產共處的堅實基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政府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取得了許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導入新課
一、另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美國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2、中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其意義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訪華及上海《中美聯合公報》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三、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1、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2、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結]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活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必將對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出更大貢獻。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第25課時]
講評第五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五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岳麓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