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到兩萬五千里長征;從井岡山、延安,到星星之火燃遍全國……正是靠著先進的思想,先進的主張,先進的組織,先進的覺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一片腥風血雨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 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內容(時、地、人、口號等)、結果及其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意義
掌 握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概況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閱讀觀察再造場景從課文和插圖、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現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探索其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所起的作用
討論分析理解概念從五四運動的傳單、口號分析其性質,理解其精神;從中共一大、二大的召開,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
構建宏觀知識結構五四運動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它屬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共的成立是中國近代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情感態度價 值 觀愛國情感五四青年表現出來的斗爭精神是極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應當繼承光榮傳統,奮發學習,矢志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思想意識中國的資產階級天生軟弱妥協,無法完成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中國革命需要建立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教學重點 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教學難點 對于五四精神和中國共產黨誕生意義的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新文化運動有什么歷史意義?(它是我國歷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就在新文化運動發展的過程中,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中國歷史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她同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舊式的民主主義革命相比,在反帝反封建這個目標上是一脈相承的,所以還屬于民主主義革命。但是領導革命的階級從農民、開明地主、資產階級等,變成了無產階級;參加者也從少數“精英分子”擴大為人民大眾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階段從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開始,到1935年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其間還經歷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北伐戰爭、國共對峙等重大歷史事件。今天大家要探究的是第二單元第10課的內容,它可以告訴大家青年節(學生節)的由來、“七一”建黨紀念日的由來等重要歷史知識。(布置學生閱讀45——49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五四愛國運動
1、“導言”和45頁小字部分的內容與五四愛國運動有什么聯系?(它們是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
2、根據46頁“動腦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國家主權為什么仍然遭侵犯?(當時中國綜合國力仍然弱;北洋軍閥政府仍然實行封建統治;帝國主義在中國仍然享有許多特權;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之中。)
3、五四愛國運動中的青年學生提出了哪些主張?(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21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等)[對于“21條”,要指出它是袁世凱復辟帝制過程中,與日本帝國主義簽定的賣國條約]
4、46頁插圖《還我青島》反映學生什么樣的心態和要求?(愿為收回國家領土,不怕犧牲、斗爭到底)
5、46頁插圖《北京高師被捕學生回到學校時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頂端題字中的“中華民國八年”是公元哪一年?(1919年)你從這幅圖片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它證明了北洋軍閥政府曾經鎮壓學生運動;但是,北洋軍閥政府迫于人民的壓力,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被捕學生返校受到熱烈歡迎,說明五四愛國運動得到廣大學生的支持和擁護;被捕學生敢于斗爭的愛國行為值得炎黃子孫為之自豪和驕傲。)
6、46頁資料?‘五四’傳單反映了中國人民的什么精神?(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敢于斗爭——這些又被稱作“五四精神”。)
7、五四愛國運動的性質是什么?有什么意義?(它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中共一大”基本知識
參加者 內容 性質 意義
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通過黨綱,選舉產生領導機構
中國無產階級先鋒隊
中國歷開天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2、根據47頁《共產黨早期組織分布示意圖》說明:中共一大的代表來自哪些地方?(北京、上海、濟南、武昌、長沙、廣州、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等地。)
3、根據48頁三位人物頭像指出他們的姓名。(從左到右依次是毛澤東、董必武、李達)
4、根據插圖《“一大”會址嘉興南湖游船》說明:“一大”原來在什么地方召開?(上海)
5、這三則材料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事實?(“示意圖”反映中共“一大”召開的條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參加者,“南湖游船”是一大召開的地點之一。它們都是中共正式成立的歷史證據。)
6、根據48頁“動腦筋”:陳獨秀沒有參加“一大”,為什么被選為中央局書記?(他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貢獻巨大,聲望很高;他還是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發起人之一。)
7、“活動與探究?議一議”: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什么要建立中國共產黨?(在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舊式的民主主義革命中,領導革命的階級是農民、開明地主、資產階級等,他們都由于自身的弱點,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這使得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認識到,要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必須有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必須建立中國共產黨。)
8、教師指出:由于“一大”是當年7月召開的,以后就把每年的7月1日定為黨的生日。由于五四運動是愛國的青年學生首先發起的,以后就把每年的5月4日定為青年節。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2
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背景;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及經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2. 能力方面:
(1)通過對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背景的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共同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五四愛國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教學,使學生能分階段的,并能完整的認識新文化運動。
(3)引導學生分析五四愛國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仁人志士為救為進行的探索與抗爭的回顧,使學生認識到不屈的探索與抗爭才是中國不致滅亡的根本原因。
(2)通過五四愛國運動的經過的講解,使學生體會到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學生是時代的主人翁,愛國是學生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4. 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閱讀、理解五四愛國運動歷史背景的有關材料,最終得出結論,搭建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條件框架;客觀條件,主觀條件;國際條件,國內條件等,訓練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的思路。
(2)訓練學生自我設計問題,解答問題:如何形成歷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將事件經過結構化,對事件意義的分析可歸納為幾個層次等。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背景是重點。五四運動的爆發是必然的。革命爆發的基礎在于中國內部正式發生的變化。中國人民不屈的探索與抗爭及20世紀初中國經濟、政治、思想結構的大變動,是爆發革命運動的內在因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使更多的中國人清醒,必須尋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恰好為在黑暗中苦半的中國人民指明了一條新的方向。這一歷史背景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革命不可避免。同時自然反駁了一種錯誤的說法:“沒有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就不會有五四運動”,這種說法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忽視了必然因素。
2. 難點分析:
(1)觀克思主義的傳播。講清新文化運動后期的階段特征,通過對各派別思想的了解,及“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分析,表明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知識分子,最終轉向馬克思主義,是根據自身的親身實踐,審慎的思考,才作出的抉擇。
(2)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要與以往的革命相比較,從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革命目標、前途、歷史背景等方面分析、體會,得出結論: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他們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五四運動以后,領導革命的偉大歷史使命就由中國無產階級承擔起來。這樣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課堂教學設計
師:請思考1840~1919年中國人民的探索與抗爭都有哪些?結果如何?教訓有哪些?
生:(結合已學過的知識,思考并回答)
師:(板書:第二節 五四愛國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 五四愛國運動的背景
師: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
1.中國的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材料
1:民國初年新注冊的工廠數(不包括礦山) 單位:家材料2:辛亥革命前工人達50萬~60萬人;1919年產業工人200萬,手工工場工人和店員已增至1200萬;1912~1919的7年間,工人罷工130次,僅1919年的前5個月就達19次。師:分析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及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引起階級結構的哪些變化。生:(分析概括,及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回答問題)師:1918年新文化運動有了哪些新的發展?生:(回憶舊知識)師:為什么十月革命反對帝國主義的號召,啟發了中國人民?十月革命的勝利對中國人民具有哪些特殊的吸引力?生:(對此并回答)師:20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結構、階級結構、中國的思想界正發生著大變動,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否改變?黑暗的現狀是否改變?生:(思考并回答)3. 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材料1軍閥護充軍隊數目:1914年全國陸軍45萬多人;1918年85萬多人。材料2對人民的壓榨:1912~1919年田賦增加了7倍;鹽稅、煙稅、酒稅增加了3倍,印花稅增加了6倍。材料3從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債100多次,債權國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國,以中國的銀行、礦山、交通、稅收、國庫券、期貨為擔保。材料4據統計1913日本在華投資總和4.9億日元;1914年輸華貨值1.6億日元,1919年增至4.47億日元;美國對貨貿易額從1913年0.35億海關兩增至1919年1.08億海關兩。材料5日本首相寺內稱:在他任期內1916~1918年日本對貨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華權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條。
師:結合材料思考: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什么?一戰期間仍加緊對華侵略的是哪兩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段祺瑞政府以圖實現其獨霸中國目的的是哪一國?
生:(通過閱讀材料分析概括)
師: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運動的爆發不可避免。二、 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及經過
1.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師: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派全權代表陸征祥等參加。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如下:材料1(1)取消列強在華特殊性權的七項希望(放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軍警,撤銷外國郵政電報機關,取消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2)取消日本和袁世凱簽訂的二十一條(3)歸還在大戰期間被日本奪取的原德國在山東占有的特權。材料2“和會”議長克里蒙梭以其不在和會權限之內,拒絕討論第一項和第二項內容;山東問題,日本在戰中獲的權益已由英、法、意得以承認,以及中日雙方曾有的換文,故日本拒絕交還在山東的特權。材料3和會規定德國應歸還八國聯軍入京時奪取的中國的天文儀器;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殊性權交給日本。師: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使深受帝國主義欺壓的中國人民的長久積壓的怒火一下子迸發出來,以學生斗爭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如火山爆發般的開始了。
2.經過
師:請大家新聞記者課本第189頁、第190頁、第191頁有關內容及《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松滬滬軍史-盧永祥電》及第195頁《北京市民宣言》等有關內容,回答如下問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時間,地點,口號;運動前期的主導力量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師;然而學生講演者“垂淚而道”,聽眾“掩面而泣”;卻感動不了軍警。6月3日軍警逮捕學生170余人,6月4日逮捕700余人,6月5日2000名學生遭到軍警馬隊的沖擊。回答:這時的學生運動有什么局限性?生:(結合材料回答)師: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喚醒了中國各界民眾,工人首先起來支持學生運動。6月3日一個重要的事件發生了,6月5日開始,上海商人罷市。許多商店門前貼著“國家將亡,無心營業”。那么,從6月起,運動的主導力量有什么變化?運動的中心有什么變化?五四運動波及的范圍?從運動的口號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是什么?從《北京市民宣言》看,陳獨秀、李大釗在五四運動中起著怎樣的作用?五四運動取得了哪些勝利?
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回答問題)
三、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師:一戰的空前殘酷,戰后的極度混亂,使世人為之震驚,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后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吸引力;而巴黎和會列強對中國的態度又給中國人以實際的教訓,使先進的中國人看到了列強聯合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一步傳播的主要原因。“尋求根本的解決”是知識界的呼聲,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進步思想界的主流,是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的突出特點,從此新文化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學生閱讀課本第192頁、第193頁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師:比較全面的、系統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是哪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刊物,有哪些?先后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幾位代表人物是誰?“問題”與“主義”的各自觀點?“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實質是什么?
生:(依據課本有關內容及教師設問的要求回答)
四、 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師:(以提問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課本有關內容深化、理解教材)性質:中國近代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問:五四運動是否徹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為什么說是徹底的?從斗爭的堅決性上思考)社會各主要階層在這場革命中的表現:學生、工人、商界及先進知識分子等,說明這是一場人民大革命。
生:(歸納分析)
師:為什么說“中國工人階級能發展自己階級的獨立力量與獨立斗爭,顯然與此次罷工有很大的影響?”
生:(聯系舊知識。從中國產業工人誕生起就進行的反抗與五四運動中工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師: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怎樣理解五四愛國運動的世界意義?
生:(結合課本回答)
師: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新”表現在哪些方面?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設計如下問題:(1)民主革命的任務是什么?(2)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理解?領導階級、群眾基礎、指導思想、革命目標、革命前途、國際背景)
師:(做小結)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五四運動前),中國人民作出了奮斗和犧牲,但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仍未改變,一場更為巨大的革命風暴正在孕育著。五四愛國運動所表現同的蓬勃的氣勢,特別是其中孕育的無限生機,使這一運動成為中國革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投影片:概括本節內容)背景:國際――[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十月革命的影響國內――[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A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B政治力量的變化――C思想結構的變化經過:爆發 初期階段 發展 結果意義:性質國內意義:范圍 群眾基礎 偉大功績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國際意義: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3
“五四愛國運動”是高一歷史第18課的內容。現就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部分加以說明。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于五四愛國運動的背景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先講解學生熟悉的過程,在通過過程來分析背景和意義。考慮到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課包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所以重點放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將形成本課的一個特色。
二、說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五四運動的爆發;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著 /
二、思想教育目標:
1、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青年學生應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
三、能力教育目標
a) 引導學生對比五四運動前后中國革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b) 通過五四運動和以前革命(特別是辛亥革命)的比較,引導學生分析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為什么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說教學媒體:電腦及教學軟件
第二部分:說教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采用了講述發、提問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4
教學目標
1.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偉大意義;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工人運動的高潮。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根據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關系,黨成立后中國出現的工運高潮,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歷史條件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2)通過對中國共產黨“一大”有關內容和“二大”有關內容的講解,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的黨是在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情況復雜,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誕生的,黨要搞好自身建設,要制定一整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方針政策,必然要經過艱難曲折的歷程。
4.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我黨“一大”,“二大”的有關材料,最終得出結論,體會認識問題的過程。
(2)訓練學生學習自我設計問題,解答問題。如何看待“二七慘案”的教訓,可歸納為幾個層次。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是重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必然的。誕生的基礎在于中國內部正發生的變化。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運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工運的結合,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我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作了干部和組織的準備。加上共產國際的幫助與指導,使條件成熟。
(2)中國共產黨的“一大”,“二大”有關內容是重點,通過分析這一知識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任務,提高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
2.難點分析:“二七慘案”的經驗教訓是難點。要從敵我力量的對比后的狀況引出思考,得出結論:必須聯合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幾千萬人口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
課堂教學設計師:中國人民是帶著八國聯軍侵占首都的民族恥辱進入20世紀的;正是在20世紀中國人民正規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心革命開始了。請思考辛亥革命有哪些功績?生:(思考并回答)
師:從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國人民戰勝賣國的封建政府,打亂了帝國主義在中國原有的反動統治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取得的勝利是巨大的。但辛亥革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是失敗的。討論并思考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這場革命有哪些明顯的弱點?(學生可分組討論,最后由教師引導總結)
生:(討論)
師:從辛亥革命的爆發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間隔只有十年。“必須依靠下層人民,必須走俄國人的道路”,建立“一個革命的黨,一個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及其走狗”的政黨,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板書:第六章第三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師:(投影材料)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基本規律。無產階級政黨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兩者缺一不可。
(1)無產階級是伴隨著大工業作為資產階級的掘墓人而出現的,它是當前與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真正的革命階級。
(2)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由有產階級中學識豐富的人,即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歷史和經濟的理論中成長起來的,在艱巨的階級斗爭的實踐中和科學研究中創造出來的。
(3)馬克思主義必須到工人運動中尋找自己的物質武器,才能使自己有所依托并形成強大的物質力量,否則會在書齋中枯萎下去;工人運動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才能形成自覺的共產主義運動。
師:(回答問題:結合對上述材料的理解,請思考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是否具備了建黨的條件?)
生:(思考,教師引出下文)
師: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客觀形勢發展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1. 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階級基礎師:在“五四愛國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工人運動有了怎樣的發展?生:(回憶舊知識)師:“五四運動”后,工人隊伍進一步壯大,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1921年工人的罷工斗爭49次,參加人數10.8萬人。他們迫切地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組織領導。
2.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思想基礎
師:“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狀況?“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是什么?
生:(回憶舊知識并分析思考)
師: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突破少數知識分子范圍,并與中國工人運動進一步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后所進行的主要工作。
3. 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干部和組織條件
師:(指導學生看第196頁<共產主義小組分布示意圖>指出圖上標有黨徽的八個地名。及黨成立前夕國內6個共產主義小組和國外2個小組的所在地=
生:(讀圖分析)
師:介紹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情況及其活動。使學生體會“有計劃,有組織的宣傳馬克思主義”(讓學生閱讀教材第197頁有關內容)。體會“進一步促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生:(分析體會)
師:在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中,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1920年8月,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領導下,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各地團組織的建立,為黨造就了一批后備力量;成立共產主義小組的地方,多是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較深,業工人較集中,已經出現了一批想念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的中心城市;先進的知識分子,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橋梁,通過這一橋梁,馬克思主義被灌輸到無產階級的斗爭中去,通過這一橋梁,無產階級才明確自己的使命,看到斗爭的前途,由自在階級上升為自為階級。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國共產黨的雛形,它表明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了。
4. 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生:(閱讀第196頁有關內容)師:到20世紀20年代建黨的條件成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決不是偶然的。
二、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師:(通過對課本有關“一大”內容的介紹,使學生掌握“一大”的時間,地點,代表,及主要內容)(主要內容包括:黨的名稱,黨的綱領,奮斗目標,中心任務,中央領導結構)(投影材料)我們黨的綱領如下:1.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_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2.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3.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英文譯本)
師:“一大”確立的奮斗目標是什么?斗爭予頭是什么?革命的動力是什么?
生:(學生閱讀材料,結合課本內容回答)
師:中共“一大”的意義是什么?“新型”政黨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分層次理解:指導思想與以往的不同;奮斗目標與以往的不同;階級基礎與以往的不同;中國共產黨誕考后中國革命的面貌與以往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殘暴統治下的中國,“新型”的政黨誕生了。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投入到直接的革命斗爭中,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富有革命的首創精神和堅強的戰斗力。盡管人數很少,僅有50余人,卻使舊社會一切腐朽勢力深感恐慌,北洋政府驚呼“其禍甚于洪水猛獸”,應“嚴加防范,以遏亂萌”。她在誕生給災難學生蝗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自雅片戰爭以來,歷史就給中國人民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兩大任務。中國人民已經進行了80年的抗爭,雖然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但一次次失敗表明,這兩大任務既不是單純的農民戰爭可能完成的,也不是資產階級所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能完成的。她帶領著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著堅決、徹底而有效的斗爭,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有了先進的政黨,就要解決兩個根本的問題:第一認清革命的對象;第二廣泛地發動群眾。必須把“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實際情況 ,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當做“第一任務”。
三、 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1.中國的現狀
生:(回憶華盛頓會議有關內容;及軍閥混戰局面)
師:1922年1月,在列寧的直接領導下,共產國際于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每欠代表大舍國共產黨派代表參加,大會號召遠東被壓迫民族,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爭取民族的自由、平等、獨立。這次大會對中國共產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起了直接幫助作用。
2.中共“二大”的召開時間 地點 中心任務(革命的敵人、革命的性質、革命的動力)革命綱領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_軍閥”、“反帝”、“統一、真正、民主共和國”(投影材料)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國目前政治狀況又另開了一個新局面。這個新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帝國主義列強實行華盛頓會議所決定的共同侵略政策,一方面延長中國的糾紛情勢”。為了實現革命目標,必須組成“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中國的廣大農民有極大的革命性,是“革命運動中的要素”;“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目前利益計……奮斗目標是(一)消除內亂,_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_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99頁,第200頁有關內容,結合本專業回答以下問題)師: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革命動力有什么變化?與“一大”比較有何變化?根據課本及本專業歸納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源。
生:(學生通過閱讀,分析,理解得出結論)
3.意義
(1) 第一次提出明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憶: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從太平天國到義和團到辛亥革命的綱領口號,都沒有正面的明確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張,都沒有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當然也不會為這個目標而采取徹底的革命步驟)
師:中國共產黨雖然是初生的黨,就已破天荒的明確提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她成為動員、組織、鼓舞人民朝著解放的道路前進的一面旗幟。
(2)中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至此,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過程完成了。
四、 工人運動的高潮師:“一大”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什么?
生:(及時反饋課堂知識)
師:“一大”后中國共產成立了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自此黨在工人中和整個社會上的政治影響日益擴大。以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為終點,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在持續13個月的時間里,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余次,參加人數在30萬以上。在斗爭中工人們都組織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工會。
1. 概況
生:(閱讀課本第200~201頁)師:這場氣壯山灑的工人的斗爭,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信。
2 .“二七慘案”的教訓
師:請思考:(1)革命的敵人是誰?力量如何?(2)工人階級僅僅依靠罷工,進行合法斗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在工人毫無民主權利的條件下有無成功的可能性?(3)工人階級“單槍匹馬”能否完成民主革命?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還有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地全和作用如何?(投影材料: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農民狀況)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給中國農村帶來新的災難。1.1920年消費資料占中國進口貨物的71.5%。大量的日用品傾入農村市場,進一步排斥了家庭手工業,農民不得不用農產品換日用品,成為帝國主義直接剝削對象。2.帝國主義傾銷商品的同時,迫使農民放棄原有的生產,為帝國主義種植和出售他們所需的原料,造成糧食縮減。1914~1919年對15省的調查,水稻種植占全部耕地面積的41%;1924~1929年降為37%。1922年糧食入超300萬零碎2擔。3.20世紀20年代,地租占收獲量的50%以上,湖南湘鄉達90%;農村借債戶占全體農民的50%~70%,利息20%~80%,有的地方為100%;附加稅的增加超出了正稅數倍,許多地方原來的軍閥征過稅,新來的軍閥再征;預征賦稅在四川梓潼1926年已預征到1957年的田賦。除橫征暴斂外,廣大農民還要受軍閥的兵差,兵餉的痛苦,農民畏兵如虎,逃亡他鄉。中共二大宣言:“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中的要素”,“如果貧苦農民要除去窮困和痛苦的環境,就非起來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農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時就可以保證革命的成功。”師:看材料1、2、3、談一談感受;并結合“中共二大宣言”分析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閱讀材料,分析,思考)師:中國共產黨的下一步工作是什么?生:(學生歸納分析)師: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正是帶著這些經驗教訓,投入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人民大革命的洪流。(投影片:概括本節內容)歷史條件:國際――[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十月革命的影響――共產國際的幫助國內――[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運的發展――初步結合――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干部、組織基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一大 時間 地點會議 代表內容:黨的名稱 綱領 奮斗目標 斗爭方式 中心任務 中央領導結構 意義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 時間 地點中心任務:社會性質,革命的對象,革命的性質,革命的動力綱領 最低綱領(意義)工人運動的高潮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5
一、說教材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中國近代史第三單元第二課時。本單元是抗爭和探索的繼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開始。而本課中共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的里程碑,在全冊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在整個中國歷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二、說學情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開天辟地的大事。學生們從小從報紙、新聞等多種渠道對中國共產黨有一定的了解,也產生一些共產主義方面的信仰,對本課的學習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首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初步感知中國共產黨成立,然后再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來深刻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從而堅定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
四、說重難點
1、重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中共一大的召開。
2、難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偉大歷史意義。
五、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為了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因此本課采取創設情景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圖表資料研習法等體現學生的合作、討論、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因此本課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七、說教學過程
1、導入
以中國共產黨召開黨會為背景圖片,以革命金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背景音樂,來創設情景,迅速將學生帶入到本課的學習氛圍中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新課教學
(1)十分鐘自學,探究三個問題。
探究一、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探究二、中共一大召開的內容及其歷史意義是什么?
探究三、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
學生在自主學習之后,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探究,以形成了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步認識。
為了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進行查漏補缺,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對所存在的問題實行幫扶,最后形成統一的認識。接下來,我安排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合作一: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有哪些?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學習,使學生在相互啟發中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也從中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通過教師多媒體課件的引導,以及小組合作交流對文本知識的歸納總結,得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三個:思想條件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當時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主要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評論》《湘江評論》等。通過對《中國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地點》的地圖觀察與分析,可得出中共誕生的組織條件是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培養學生識讀和分析歷史地圖的能力。并通過對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兩個時期,無產階級隊伍發展數據的對比表格,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中共誕生的階級條件是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培養學生把圖表信息轉化成文字信息的能力。 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最后我安排兩組展示他們對于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的歸納和總結。
(2)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合作二:中共一大召開的內容及其歷史意義是什么?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于中共“一大”召開的具體學習:召開的時間、地點、代表、內容、意義。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的交流討論,可以迅速地完成。這塊內容的學習我安排另外兩個小組進行展示。學習中,強調學生注意中共“一大”召開地點的變化。由于秘密會議暴露的緣故,從上海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內容及意義是本課的重點。這里我指導學生將會議內容從通過第一個黨綱、黨的奮斗目標、黨的組織原則等方面進行分解,來幫助學生加以理解和記憶。特別熟記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鞏固提高
為了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的知識層次,增強學生的理解水平,這里我設置了本課第一個小組合作探究和全班大展示的題目:動腦筋思考陳獨秀為什么被選為中央局書記。由于此探究題目難度比較大,拓展性比較強。因而各小組的合作探究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答案。
最后我安排小組間進行交流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相關文章:
★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范文
★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優秀范文大
★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合集
★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模板
★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案模板
★ 初中生五四運動教案模板
★ 2020五四主題班會教案內容
★ 7月1日建黨教育主題班會課教案范文2020
★ 五四青年節主題班會教案三篇
★ 918事變教育主題班會教案內容2021
上一篇: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教案
下一篇: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