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住:是你主動地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適應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社會。一起看看語文高中學生教案!歡迎查閱!
語文高中學生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作品的有關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強烈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的線索,了解本文敘述、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揣摩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體會文章樸實、深沉、含蓄的語言風格。
2、學會采用勾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領會寫作意圖,準確理解意義深刻的語句、片斷的含義,進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內容,學習劉和珍等愛國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爭、對祖國有高度責任感等優秀品質。
2、引導學生接受魯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魯迅剛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義感和嫉惡如仇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課文是以作者的悲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動政府)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重點理解一些關鍵文句的含義。
2、了解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3、理解關鍵詞句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理清文章思路,從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分析法
3、討論交流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文學,閃爍著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著我們回過《故鄉》,見了《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了《社戲》,結識了《藤野先生》。今天,我們再隨著他重溫“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教師板書課題)。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板書作者)。
二、閱讀課文注釋①,并篩選文中提及的有關“三一八”慘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作戰期間,日本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進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守軍死傷十余名。國民軍堅決還擊,將日艦驅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聯合英美等八國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發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的無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余人,由李大釗主持,在-集會-,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余人,這次事件被稱“三.一八”慘案。
三、復習回顧初中學過的有關魯迅的作品,并了解魯迅
1、走近作家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為豫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2、了解劉和珍。
(讀印發的文章《劉和珍生平》《無花的薔薇(之二)》)
劉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劉和珍從江西來到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預科,后升人女師大英語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顧病痛,帶隊出發開始--。在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衛隊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臥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群急撲過去救助,她說:“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樣溫和地關切著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群倒在她的身邊。兇殘的士兵沖過來,復用木棒猛擊劉和珍……
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四、檢查預習
1、注音:
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漬(zì)菲薄(fěi)???
2、釋詞:
⑴寥落:稀少。
⑵深味:深深地體會。
⑶廣有羽翼:到處有幫兇。
⑷長歌當哭:用文章來代替哭泣。
⑸微薄:依稀、淡薄。
⑹桀驁:形容性情倔強。
五、速讀課文,把握線索,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1、整體感知,把握線索:
⑴給課文每一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①寫作緣起,記念死者。
②喚醒庸人,牢記血債。
③劉和珍概況。
④劉和珍遇害。
⑤劉和珍遇害經過。
⑥“三一八慘案”教訓。
⑦慘案的意義。
⑵合并歸納:表明寫作緣由的是第一、二部分;追憶烈士和慘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總結教訓和意義的是第六、七部分。
⑶默讀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筆觸涉及哪幾類人?作者對每一類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一類是愛國青年,突出了劉和珍;還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擴大一點是數百死傷者;再擴大一點是請愿的群眾。作者對他們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獻尊敬。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惡意的閑人)。作者控訴其暴行,痛斥其無恥流言。第三類是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無惡意的閑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喚他們“爆發”。
⑷教師設疑:貫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線索可以概括為什么?
提示:悲痛──憤怒──理智的思考。
2、速讀課文,理清思路:
師指導:文章的思路,顯示的是對布局謀篇的安排。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抓住作者悲憤感情線索的基礎上,理清全文思路。
師:從標題開始,結合紀念類文章的特點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從追悼會寫起而不是以時間為序從慘案寫起?
提示:從追悼會寫起,自然地交代寫作用意:一是“將此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即為死者;二是提醒人們不要忘卻烈士,即為生者。這便是文章的一、二節。
紀念類文章少不了對紀念對象往事的回憶。這即文章的三、四、五節。內容有二:女師大風潮中的劉和珍;“三一八”慘案中的劉和珍。紀念類文章的敘事是為抒情與議論奠定基礎。就本文而言,作者著重從歷史的高度總結劉和珍等烈士死難的意義:一是人們不會忘記烈士;二是顯示中國女子勇毅精神不死。這便是文章的六、七節。
上述三部分都緊扣“記念劉和珍”這一中心,將記敘、議論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六、合作探究
1、學生再默讀課文一、二部分:
課文一、二部分兩次寫“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么一再強調?
提示:第一,“必要”說的是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奉獻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必要”在于喚醒“庸人”,使人們牢記這筆血債。兩次強調“必要”,突出了寫作動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這部分是按照由愛到憎的邏輯順序來安排思路的。
2、第2節寫了什么?思路是怎樣的?局部思路不僅包括各個層次間的思路,也包括各個層次段落中句與句之間的思路。
提示:第1段共5個句子,第1句說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緊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評價和認識;第3、4句是寫庸人的態度,將其與“真的猛士”比照,這樣“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嘆。第2段是寫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所以本節思路流程應該定位為:面對慘案“真的猛士”的態度-庸人的態度──我們的態度。
七、課堂小結--現代文閱讀方法指導:
⒈整體把握文意(重點是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和局部思路)。
⑴理清脈絡。
⑵把握主旨。
⒉回答問題時盡量在文中找到關鍵語句。
八、布置作業
⒈背誦第2節。
⒉找出文中有關劉和珍的事跡,分析總結劉和珍的品質
九、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聽寫詞語(學生上黑板)。
2、檢查背誦第2節(指名提問)。
二、導入新課
路,還沒有開始便已經走到了盡頭;夢,還來不及做便永遠不再醒來。
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女學生就這樣倒在了-的槍彈之下!魯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毅然寫了這篇悼念文章,以此來警醒中國人民牢記血債!
三、速讀課文第二大部分,探討分析
1、這一部分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布局的?
明確:先回憶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細述其遇難的經過。敘述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思路的。
2、速讀課文,找出劉和珍的事跡,并分析總結劉和珍的品質。
學生讀課文明確:
⑴生前愛看魯迅文章;
⑵生活雖艱難,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為學生自-會成員;
⑷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⑸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勢力,反抗反動校長;
⑺“欣然前往”參加請愿運動;
⑻中彈犧牲。
總之,劉和珍是一個進步青年學生。文章對劉和珍的描寫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進步;她有組織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為人祥和;她有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她嫉惡如仇,勇于反抗;她熱心政-運動,勇赴國難,不懼犧牲。
四、合作討論
1、本文是一篇回憶性的寫人的文章。魯迅先生沒有詳寫劉和珍的生平,也沒有詳寫慘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卻可親、可敬,關鍵是作者寫出了人物的個性。如何寫出人物的個性,請討論作者運用的手法。
⑴選取有意義的小事來表現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細節來抒發感慨。如反復強調劉和珍“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⑶運用人物的肖像描寫。
⑷運用反襯手法。如用劉和珍的善良可愛反襯-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下劣。
⑸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思想深刻,感情強烈。
2、以第二部分為例,說明文中記敘、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如何綜合運用?
這部分包括三個段落,記敘、抒情、議論,交錯融貫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蕩、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劉和珍與我的師生關系的議論為發端,轉入記敘。先生的感情也從第一大部分的憤激,轉為舒緩。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記敘進入議論、抒情,在記敘中連用“然而”、“但”等轉折語,層層遞進,感情再次迸發。在第五段開頭用“但是”一轉,由上段議論轉到記敘劉和珍等遇難經過,結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劊子手們的猙獰面目。對中外殺人者的義憤已經到了無法遏制的地步。
五、寫作素材積累
1、積累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2、課內經典:
⑴警示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對偶句: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⑵創新句:
我已經出離憤怒了。
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
3、相關經典:
⑴魯迅的經典散文──《戰士和蒼蠅》:
叔本華說過這樣的話:要估定人的偉大,則精神上的大和體格上的大,那法則完全相反。后者距離愈遠即愈小,前者卻見得愈大。正因為近則愈小,而且愈看見缺點和創傷,所以他就和我們一樣,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異獸。他仍然是人,不過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偉大的人。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去罷,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們!
⑵魯迅詩一首: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六、布置作業
⒈片斷練習:選用下面一個題目,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個性:
⑴某老師走上講臺;⑵父親嚴厲的目光看著我。
⒉背誦第4節。
七、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第4節
二、導入新課
許廣平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同聲一哭。”下面我們就用心去解讀語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憤之情吧!
三、跳讀課文,理解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品味語言
所謂關鍵語句,主要是指抒發作者悲憤情感和表達作者對死難意義理智思考的詞語,在文中起著“點睛”的作用。──應聯系上下文,聯系主題解讀關鍵語句。
1、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確:哀痛者,“以……為哀痛”的人,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慘命運而哀痛。“幸福者”,“以……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奮斗、獻身為的幸福。這是對烈士熱情謳歌。這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崇高!
2、“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分析:抓關鍵詞“尤”“出離”“濃黑的悲涼”“快意”“奉獻”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體會這“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來記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血債是一定要用血償還的。
3、“慘象,……就在沉默中滅亡。”
分析:抓關鍵詞“已”“尤”,足見-的兇殘;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無恥。“不在……就在……”這一選擇關系的復句,既對-發出警告,更有對“后死者”的呼喚和激勵。
4、“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這個并列復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他們也將從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地去斗爭、前進!
四、小結全文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內容是較深的,要通過反復誦讀來加深領會。劉和珍等烈士犧牲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戰前行、前仆后繼,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他們的精神應該擴大到我們這一代,這也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五、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點:結尾“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此”的內容包括:
⑴對愛國者的崇敬;
⑵對執政府的憤怒;
⑶對反動文人的憎恨;
⑷對麻木民眾的失望;
⑸對社會現狀的憂憤;
⑹作者奮然前行的決心和歉疚之情;
⑺對社會未來寄予希望……
六、課外拓展
⒈試分析劉和珍形象在今天的意義。
⒉請愿能增加政府的壓力,擴大影響,魯迅為什么要否定學生的請愿,談談你的看法。
⒊楊蔭榆女士是一位愛國者,后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而本文中她的形象很不光彩,網上有人據此要為女士平反,否定這篇文章,甚至否定魯迅先生,你怎樣看這件事。
七、結束語
今天我們和魯迅先生一起記念劉和珍君,同時也是記念偉大的魯迅先生,讓我們把最誠摯的敬意奉獻在逝者的靈前:長歌當哭,控訴卑劣行徑;熱血為證,鼓舞奮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
八、布置作業
⒈繼續誦讀全文。
⒉完成課后練習。?
語文高中學生教案2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味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學習反復、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法學習主題,圈點批注法品味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學習綠色所象征的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綠,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瀕臨絕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讓人向往!中國現代散文家陸蠡,他對“綠”情有獨鐘,癡心的想把“綠”囚禁起來,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他的優美散文《囚綠記》,感受作者的囚綠情結。
二、作者介紹:學習新課內容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下作者情況
陸蠡(1908~1942),浙江天臺人,他1933年開始散文創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綠記》。1942年4月被捕。在監獄里,面對刑審,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不久即慘遭殺害,年僅34歲。陸蠡的人生和創作生涯均極短暫,作品也不豐盛,但他卓異的人格和獨特的文格都將魅力長存。
三、檢查預習情況: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給《囚綠記》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見(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轍(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長(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讀課文
從字詞的掌握情況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
當老師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腦海里馬上產生一個疑問。我們在第一模塊學過“優美的漢字”,知道“囚”是會意字,本意是把一人關起來,它使用的對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這卻給文章起名為《囚綠記》是不是有些欠妥,動賓搭配不當?還有疑問就是:他為什么囚綠?當同學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時有什么想法?(找同學們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用反復誦讀法來學習這篇文章,解答同學們心中的各種疑惑。
一讀:快速瀏覽課文,通過解決大屏幕上的三個問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調
1、文章題目是“囚綠”,那文章哪幾自然段是寫囚綠呢?
2、作者在囚綠之前、之后又各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請用類似“囚綠”這樣動賓結構的二字詞語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內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過瀏覽課文,同學們體會到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綠懷有怎樣的情感?(感情基調)
(1——4段):“遇綠”;
(5——7段):“賞綠”;
(8——12段):“囚綠”;對綠的喜愛之情。
(13自然段):“放綠”;
(14自然段):“念綠”。
二讀,找出“綠”的特點,體味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回答下面問題體味文章感情變化。
1、綠有什么特點使作者對它如此喜歡?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綠色、愛、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強固執、堅貞不屈
永不屈服
2、這種喜愛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靜還是有層次的變化?有什么樣的變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體現這種情感變化的?喜愛之情逐層加深,不斷變化的。
第一部分,因綠而毫無猶豫地選擇了一個矮小潮濕的房間。
第二部分,從作者“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著窗口常綠藤的生長……·(細節描寫)作者像對自己孩子一樣時刻關注常春藤每一個細微變化看出作者對綠的喜愛。
第三部分,作者對綠已經愛的著魔,于是產生自私的念頭,想把它獨自占有,于是因愛而囚綠。
第四部分,放綠并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體現喜愛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對其念念不忘體現喜愛之情。
教師小結:同學們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們把同學們的發言梳理下做個小結:
文章表現的對常綠藤的喜愛之情,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遇綠、賞綠、囚綠、放綠、念綠,作者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對綠的愛。文章最后,一年后還在懷念并“期盼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我與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經歷。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愛綠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進。
還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那就是作者對這綠常春藤的稱呼的變化:綠影——綠色——綠友。這稱呼的變化也充分體現出作者對綠的感情在不斷加深。到“綠友”,作者已經把這常春藤枝條賦予靈性,把它人格化,當做自己的摯友,可見作者對它的愛之深。這也回答了我們剛上課時的疑問——為什么題目叫《囚綠記》。看來課文題目不但沒有問題,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別致,吸引讀者閱讀下文。這種寫法值得大家寫作文時借鑒。
主題探究一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綠”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嗎?你對愛有什么新認識?請同學們用小練習“愛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愛不是……不是……;而是……而是……”來挖掘文章主題,表達自己對愛的理解。
如:愛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傷害,而是疼愛。
我們用當代詩人汪國真的一句話做總結“愛,不要成為囚”(大屏幕內容)
主題探究二
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僅為了表達對綠的喜愛,有沒有更深層的涵義?文章還有哪部分值得我們品讀、挖掘,我們卻沒注意呢?請找到這些地方,深層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們再結合綠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創作背景來挖掘文章主旨。)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點明寫作的特殊背景,表現了作者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從歷史課上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更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日的開始。寫于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后。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陸蠡作者看到祖國命運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綠藤,不免感慨萬千,寫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結:文章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悅安寧。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通過寫綠枝條抒發愛綠的情感,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們從中也窺見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三讀,品味語言
本篇文章語言純樸、清新,并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非常優美。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圈劃出自己喜歡的或能打動你的詞、句,細細咀嚼、體會。具體語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這句通過排比修辭,使句子生動富有氣勢,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綠的贊美,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鋪墊。
2、比喻:“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
運用比喻,抒發了作者對綠的渴望和喜愛。
3、反復:“我開始了解……我開始了解……”“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我要借綠色來比喻……”
4、擬人如:“有一天……會和我面生嗎?”“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等等
這句話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后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這句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也表達了作者對勝利地無限期望。運用問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5、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辭方法,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珍重”一詞,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向往。
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優美生動。優美生動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達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
作業: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是我們同學在作文時都比較欠缺的,我們要加以借鑒。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習。(看大屏幕: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仿寫“我要借……來比喻……,我要借……來比喻……”或“我開始了解……,我開始了解……”
剩下時間請同學們大聲朗讀你認為寫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歡一段。讀時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重音,細細品味語言,體味作者表達的感情。
語文高中學生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2、《離騷》的歷史地位、影響、體裁。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共2課時。
一、對聯導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之說。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佳聯妙對,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愛國詩人充滿了緬懷之情。
武昌東湖有座“行吟閣”,其名取《史記》中“屈原至于江濱,披發行吟澤畔”之意。閣中有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題聯:
旨遠辭高,同風雅并舉;
行廉志潔,與日月爭光。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這樣評價屈原的詩品人品:《離騷》和《國風》、《小雅》一樣,同為國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董老將司馬之言信手拈來,巧撰成聯,上聯歌頌屈原不凡的才華,其作品可與風雅頌齊名;下聯贊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潔不染塵。全聯用語簡約,含義深刻。
戰國時代,楚秦爭霸,屈原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一幫奸臣卻百般詆毀、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愛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聯:
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
上聯強烈抨擊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聯頌揚太史公司馬遷是屈原的知音,對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論。
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但他的愛國之心忠貞不貳。西漢杰出政-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離騷》和《-安策》,分別是他們的代表作。在長沙的“屈賈祠”,有一副楹聯頌揚他倆的愛國之心,蓋世之才:
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
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天緯地大文章。
“親不負楚”指屈原與楚王同姓,故曰“親”;“疏不負梁”指賈誼與梁懷王異姓,故曰“疏”。
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破后,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刀絞,他寫下絕筆《懷沙》后,仰天長嘆,抱石投入滾滾汨羅江。在汨羅江屈原祠懸掛的哀挽聯,述說著這段歷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
懷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灘聲似舊時。
屈原投江自盡后,宋玉哀痛不已。他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呼喚:“魂歸來兮!”為屈原招魂。李元度以此為題,撰成一聯: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
湖南草綠,三迭重招宋玉魂。
在長沙岳麓山的三閭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聯,情感更濃烈,意境更深刻,在紀念屈原的對聯中堪稱上品: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聯中引用了許多典故:《楚辭》中把“香草”喻作賢臣。“三戶地”指楚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懣。”“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充滿思念與哀傷之情,是屈原逐放后憂憤心境與愛國思想的寄托。
屈原以身許國,雖死猶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汨羅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對聯,把奔騰不息的汨羅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
萬頃重湖悲去國;
一江千古屬斯人。
屈原逝去已兩千多年,他所魂牽夢繞的三楚大地,如今舊貌換新顏。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荊楚兒女,怎么也忘不了這位歷史偉人。湖南長沙的“屈賈祠”中,有這樣一副楹聯:
千古名勝又重新,是誰潤色江山?應追思屈子文章,賈生才調;
四面烽煙都掃盡,到此安排樽酒,好攜來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二、屈原和《離騷》簡介
1、屈原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詩人,政-家。戰國時期楚國人,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要求。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毀。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聯齊抗秦:在秦國兼并六國的目的越來越明顯時,主張聯齊抗秦。時縱橫家張儀自秦赴楚,勸楚懷王親秦絕齊,以割地六百里的空言為餌。懷王貪圖土地,輕信張儀之言,斷絕齊、楚聯盟。后懷王發現上當,遂發兵攻打秦國,結果損兵折將,且破壞了齊、楚關系。懷王又聽信張儀之言,人秦討商于之地,最后客死他鄉。楚懷王死后,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這時他“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秭歸樂平里。(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后演變為現在的“秭歸”。)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后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于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并延至今日。
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家,是中國文學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聲貫古今,名揚中外。
聽配樂誦讀,理解全詩內容。
2、楚辭和《離騷》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特征:形式上兩兩成句,多在6至8個字之間;上分句末尾常用虛詞“兮”或“思”;節奏明顯,音調舒緩,富于音樂美;涉及許多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所使用的藝術手段很多,抒情風格濃郁,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西漢前期始稱之為“楚辭”。因其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故后人也用“騷”來指楚辭,也叫騷體詩。漢代以后,“楚辭”又成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總集名。文學向來“風騷”并稱,“風”即是指我們剛剛學過的《詩經》中的《國風》,“騷”就是指我們本周要學習的《離騷》。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余而風騷不足,“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體格風騷”“賣弄風騷”“各領風騷數百年”.
《離騷》,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血淚所凝成的生命挽歌,作品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正反映了作者豐富而復雜的斗爭生活,堅貞而熾烈的愛國心情。有372句,分93節,共2464字,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說:“離騷者,猶離猶也。”班固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王逸說:“離,別也;騷,愁也。”綜合各家解說,屈原是因被讒見疏,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離騷》這里節選的是《離騷》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習慣,《離騷》以節論,每四句一韻節,課文前44句為前11節,最后兩句“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歷來被認為后人添加的。
聽配樂誦讀,理解全詩內容。
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學會朗讀
(1)四句一韻,
(2)多用“兮”字,
(3)每節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三、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并摘抄。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除了直抒胸臆外,屈原還用了另外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品格--香草美人喻
畫菊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托物言志)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朝廷遺臣。南宋滅亡后他隱居在蘇州一個寺廟里,終身不仕。平時左臥方向總是朝著南方,所以號“所南”。他畫的蘭花根不著土,稱作“無土蘭”。有人問這個緣故,他說:“現在連立足之地也沒有了,你讓我的蘭花到哪里生根呢?”可見,這是一位很有氣節的畫家。他的題畫詩《畫菊》,正是這種情懷的表露。詩里,菊花已經被賦予了一種高貴的人格,將菊花凋不落瓣的自然屬性升華為社會的、民族的意義,何為菊花,何為畫家、詩人,我們已無從分辨了。前兩句寫菊花遠離百花叢,獨自開放,表示自己不與元朝合作。后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
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屈原首創了香草美人喻。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理想的。
詩人用采摘江離、白芷那些香草為佩,而且是終年累月寒暑無間地朝搴木蘭,夕攬宿莽,來隱喻自己勤奮學習,收集別人的長處,培育自己的德才,提高自身的修養。用時光易逝,春秋更替,草木零落,美人遲暮,隱喻人生亦由美好盛壯之年,漸趨衰老,楚國也由盛而衰,有如花草代謝。“恐美人之遲暮”一句中“美人”喻楚懷王,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理想,“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蕙茝”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對后世作品影響之深遠。
雜詩七首(其四)曹植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曹植在建安文人中年齡較小,成就最為突出,與曹魏后期的大詩人阮籍,交相輝映。曹植才華橫溢,有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可惜很不得志。特別是曹操死后,他備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防范、迫害,不但政-上的雄心無法實現,而且屢徙封地,還經常擔心遭殺身之禍,陷入苦悶與惶恐之中,連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談不上實現其政-抱負。因此,他的詩除表現了建功立業的慷慨情懷外,更多地表現他后期那種苦悶矛盾的心情。
這首詩便是曹植后期所作,在構思和寫法上,明顯地學習屈原辭賦中以香草美人作喻的手法,采用比喻手法,以佳人自比,表現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詩的前四句側重敘述描寫,用語簡練爽朗。寫出南國佳人的容貌艷若桃李之花,她的足跡遍及“江北”、“瀟湘”,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日夜奔波勞頓,她那甜美的歌聲響徹大江南北。詩的后四句轉而議論抒懷。“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二句,文采斐然,簡練峭直,語短情長,含蓄豐富,意境深邃,頗具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吟詠咀嚼。這兩句表面寫佳人盡管有超群的美貌和悅耳的歌唱才能卻不為人賞識,字里行間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結尾二句,感嘆時光流駛,歲月無情,佳人的容華再美卻難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時雖有蓋世才華、遠大抱負卻無法施展的深沉慨嘆。
閨意獻張水部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表面上是寫一個要去見公婆的新娘子輕聲地詢問丈夫:自己打扮得是否時尚?但仔細想想,若如此,題目為什么叫《近試張水部》呢?原來作者以閨房之事隱喻考試,自比新娘,把張水部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入時無”是在問張水部:自己的文章能符合主考官的心意嗎?
“花濺淚”“鳥驚心”也是移情的寫法。我們說“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等也是移情的寫法。
四、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五、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風、騷”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中浪漫主義有兩方面表現:一是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一是奇異的比興和象征。聯想和想象幾乎貫穿全文,作者借助自然和社會中的一系列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如扈江離與辟芷、紉秩蘭為佩表明自己的志行高潔;以朝搴欄,夕攬宿莽比喻勤勤懇懇地培養才德。比興和象征的運用也是俯拾即是。文章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②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煉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后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③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語文高中學生教案相關文章:
★ 高中語文經典教案范文大全總匯
★ 高中精選語文氓教案優秀范文
★ 高中主題班會教案五篇范文
★ 高中語文《竇娥冤》優秀備課教案
★ 高中語文《說木葉》教學設計
★ 中學語文《最苦與最樂》優秀教案
★ 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案模板
★ 怎么寫高中語文教案模板
★ 語文教案范文
★ 高中生荷塘月色教案模板
上一篇:小學六年級安全教育教案優秀范文
下一篇:高中語文教案最新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