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家優秀說課稿(精選5篇)
說課稿的編寫需要注重跨學科和綜合性教學的融合,通過不同學科的相關聯系和知識交叉,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鄉下人家優秀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學習。
鄉下人家優秀說課稿(精選篇1)
一、說教材。
《鄉下人家》是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了鄉村生活,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知識目標)
2.自讀課文想象畫面,了解課文大意;在感悟、品味、運用語言的實踐中,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能力目標)
3.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地熱愛之情。(情感目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能隨文章的敘述順序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了解課文在空間、時間上交叉敘述的順序。
說教法學法。
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重視朗讀,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1.在教法上運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法、以讀代講法和情景教學法。“三分文章七分讀”,在學生自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感悟體會;朗讀貫穿全課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采用圖文結合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并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鄉下人家的美景中。
2.在學法上,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和讀寫結合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
五、說教學。
(一)創設情景,感受鄉村的聲音。
1.多媒體播放蟲鳴的聲音,讓學生欣賞富有鄉村特色的“交響樂”。讓學生猜一猜,聲音中有誰在歌唱?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紡織娘也是大自然中善于歌唱的高手,用多媒體出示“月明人靜的夜里,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呀!織,織,織,織呀!’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2.提問:像如此美妙的大自然的聲音,知道在哪兒經常能欣賞到嗎?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鄉村、農村、鄉下等。引出本課課題:鄉下人家
(二)初讀課文,梳理字詞。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中帶拼音的字讀正確;
2.讀認字詞,識認準確。檢查學生自認字詞的情況,學生易認寫錯的字用多媒體出示:飾、冠、覓、瞧、聳、巢,教師相機指導滲透識字的方法;
3.猜詞游戲,鞏固字詞。做猜詞游戲,提高學生掌握詞語的能力。
(三)再讀課文,欣賞鄉村美景。
1.觀察插圖,感受美景。觀察分割好的美圖插圖,說說圖上展現的是鄉下哪些美景。
2.讀文思考,理清層次。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片段,其他學生根據所讀內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再把描寫這些場景的內容融入自己的情感讀一讀,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個場景。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出以下幾幅圖畫:瓜藤攀檐圖、鮮花輪綻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
3.讀寫結合,感受鄉村景象。
“從房前走到屋后,從春季看到秋季,從白天到夜晚,鄉下人家總有著其獨特的、迷人的美。”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引導學生伴著音樂帶著感情再次讀課文。接著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簡單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四)整體回顧,激發熱愛家鄉之情。
1.多媒體課件出示:鄉下人家, 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引導學生用板書內容說話)接著老師說:做為身在異國他鄉的杰出書法家陳醉云先生,看到家鄉如此的美景怎么能不留戀,怎能發出這樣的感嘆。多媒體課件出示: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2.布置作業,鞏固所學。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
鄉下人家優秀說課稿(精選篇2)
一、說教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起到初步實現并輻射這一主題的作用、文章語言質樸,采用白描和勾畫的寫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組美畫,讀之,正如作者所言“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二、說設計理念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指名讀,自讀品味,精讀感悟,配樂朗誦,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本文的特點及本組的編排目的,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知識目標:認識5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好句,培養語感。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相關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3、情感目標:在讀文中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獲得美的享受。
教學重點:引導生隨文章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四、說過程
(一)音畫同步,創設情境感知文章結構,明確學習任務
上課伊始,教師先出示鄉下風光的多媒體課件,配樂旁白:這是順著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綠藤蔓;這是依著時令次第開放的鮮花;這是茂密竹林中破土而出的春筍;這是覓食的雞群戲水的小鴨。這里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鄉下人家。在作者的眼里鄉下人家的畫面是怎樣的?學生借助第一課時感知的框架,加上畫面的重現,在文字的引領下,下鄉來了解這是什么樣的“家”,是怎樣的“人”。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引發閱讀期待,走進鄉下人家。為深入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描寫上獨特的表達方式奠定了基礎。
(二)整合內容,教師導學細化理解方法,夯實學習實效
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后直奔中心:“獨特、迷人”來統領全文教學,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明確用“抓重點句、關鍵詞”的方法品味風景“獨特”在哪里,“迷人”在何處?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用文字生動形象地描述一幅幅畫面的欲望。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對比的描寫方法并不難,抓住動詞體會也很容易,但是透過文字提取情感,再聯系落實到朗讀感受就是需要教師具體操作,學生體驗實踐的最具實效的學習歷程。
用“方法”實踐自主閱讀,進一步感悟“獨特迷人”的風景,我設計了下列教學板塊:
(1)動靜結合品植物“獨特中的迷人”
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寫了瓜架、花草、翠竹這些景物,表現出樸實的自然之美。教學這一部分,我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讓學生反復讀文,展開想象的翅膀,從文字中建構畫面中捕捉色彩、體驗動靜。重點品味風趣裝飾的獨特農家風光。
“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這里花開不斷,樸素是因為自然生長的勃勃生機,華麗是天然、茂盛的生長態勢,反復品讀獨特之處,學生品出生命之美。
鄉下人家的竹讓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機,“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教學中重點抓住一個“探”字,學生體會出“探”字所蘊含的“奇妙和生機”后出示繁花修竹圖片,把花與竹迷人的景色連起來品讀,學生盡情感受到了動靜之美和生命自然向上的勃勃生機。
在這一環節中,電教媒體豐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樂感染著學生,更加重要的是“方法”的導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田園詩情,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身心愉悅地享受著學習。
(2)水陸相間悟“迷人中的獨特”
課文中對雞和鴨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江南鄉村畫面,教師抓住他們最感興趣的小動物在交流閱讀體會和評讀的過程中,巧妙地指導:“聯系‘家’的概念你發現什么?作者在描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么?”隨著雞閑庭信步、鴨戲水面場景的出現,學生明確了正是擬人寫法的恰當運用,這里的雞和鴨像人一樣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家里。賞讀課文,也就自然而然地讀出了悠閑,讀出聲色,讀出快樂,讀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景中鄉村獨有的意境。
(3)重組文章內容,感受“自然和諧”
課文第5自然段,我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以媒體音樂渲染情境,以情感語言描給情境,力求把孩子們帶入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中。在舒緩的音樂伴奏下,教師深情地范讀課文,孩子進入意境后再重組課文內容,把語文的積累訓練和個性化讀文結合起來:“讀著課文,你們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在方法導行的實踐中,能扣住“辛苦”“甜甜蜜蜜”二詞,品味出鄉下人家正是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麗的家園,和動植物一起幸福生活,進一步感悟到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幫助我們理解了“自然和諧”的真正內涵。
(三)整體回歸,拓展遷移升華美
在學生感知、理解、品悟了文本后,學生反復品讀課文的中心段,以加深學生對“獨特、迷人”關鍵詞的理解和感悟,回扣作者之所以身在美國卻久久不能忘懷“鄉下人家”,他憶的是一幅幅畫面,心中思的是“自然和諧”,提升了感受。還能總結出:文字帶領我們認識了形象描寫,發現了“具體的美”“平凡中的美”。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我把背誦和默寫引進課堂,真正把“感悟擬人描寫的生動形象”,“積累優美語言”落實心頭,準確到筆頭。
五、說板書設計
鄉下人家
獨特迷人
綠藤紅瓜 鮮花春筍
雞群覓食 群鴨戲水
庭院晚餐 月下蟲鳴
我將整篇課文濃縮成了14個詞語,它們是文章的精華所在,而這14個詞語,又形成了一首詩,一幅畫。學生朗朗地誦讀著,感受到的是詞語美,韻律美,意境美。在詩的熏陶中,學生積淀了語言,受到了美的熏陶。
語文,語文,就是要讓語文課“文”起來,讓語文課堂的“文化氣息”更弄一些。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啟迪著學生。漸漸地,詩意的語言,詩意的情懷,就會流進學生的心靈,注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內化到學生的生命中。
鄉下人家優秀說課稿(精選篇3)
一、縱橫聯系,說教材
【教材分析】《鄉下人家》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教學目標: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課標精神,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
2、過程與方法:采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方式展開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能隨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教學難點是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二、突顯主體,說學情
學情分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與過程,但此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身邊的景物不太關注。課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場面,他們司空見慣,覺得平凡無奇,不能深入體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進發展,說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學法、目標導學法、以讀代講法;學法為自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讀寫結合法。
四、發散思維,說過程
(一)誦讀經典,導入課文(5分鐘)
學生背誦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導入課文,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將經典誦讀中的田園風光古詩詞與《鄉下人家》這篇課文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后面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初讀課文,感知畫面(10分鐘)
新課標提出學生在閱讀時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學習提示: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想一想,鄉下人家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找出的中心句并寫出你的感受。你從文字中發現了幾幅畫面?用筆在書中作批注。
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匯報交流
1、中心句、感受(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2、交流從文中看到的畫面(瓜藤攀檐圖、鮮花輪綻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的中心句,疏理課文描寫了哪些生活場景,意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景(17分鐘)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又出示了如下學習提示:
學習提示: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找出自己認為描寫得最美的一處風景美美地讀一讀,并說說你們喜歡的理由。
學生合作交流,品讀感悟,教師隨機點撥或評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四)聯系實際,拓展畫面(8分鐘)
欣賞鄉村風光圖片,讓學生在“誦”“寫”“畫”“唱”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我們的鄉村生活。
(設計意圖)將學生閱讀的視角引向課外,投注進自己生活的世界。既鞏固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又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鳴。
五、突出重點,說板書
瓜藤攀檐圖
鮮花輪綻圖
21、鄉下人家雨后春筍圖
(獨特 迷人) 雞鴨覓食圖
院落晚餐圖
月夜睡夢圖
整個板書簡潔明了,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課文的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回顧課堂,說反思
1、以讀為本,在“讀”中感知、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時重點引導他們以讀為本,在讀中思、讀中品,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2、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環境
在這節課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學習;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現鄉村生活,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3、沒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
于永正老師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教師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評價,沒能很好的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我想如果能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評價相結合,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
鄉下人家優秀說課稿(精選篇4)
一、說教材。
本文是新課標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里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二、說設計理念。
《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面對這樣一篇詩情畫意的文章,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抓住一條主線,讓學生充分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
三、我結合《語文課標》提出的要求和本課的內容,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鄉下人家最密切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3、運用多種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摘錄好詞佳句,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能隨文章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在空間、時間上交叉敘述的順序。并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四、說學法
圍繞“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面對這樣一篇詩情畫意的文章,讓學生充分地讀,無疑是理解、體驗的好方法。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讀中感知
上課伊始,教師配樂情境導入,把學生帶進恬靜迷人的鄉村。然后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2、讀中感悟
《課程標準》中倡導學生主體參與,合作交流,探索發現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把“讀”“議”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先讀后議,邊讀邊議,議后再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喜歡的方法來學習。在學生交流時,教師走進小組中,成為一個傾聽者。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轉變成引導者。學生匯報時無論怎樣說都是自己通過讀課文所獲得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教師不必過多講解,只適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即可。
3、讀中積累
教師在學生匯報時適時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并能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語感。然后回顧課文揭示寫作方法。最后,進行閱讀拓展以此培養學生善于積累的好習慣。總之,在教學中我力圖做到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并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合作學習的群體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的簡單認識,但課堂是多變的,對于出現的不同情況我將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
五、總結全文,領會作者表達方法
1、體會中心句的作用,有感情朗讀。
2、引導學生討論課文的敘述順序,通過交流體會并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六、說特色
(一)抓住一條主線,使教學結構清晰。
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段,有感情地讀一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后交流品味。這樣整個教學結構清晰、合理,教學過程流暢。
(二)在“讀”中感知、感悟。
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鄉下人家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總之對于這節課的設計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同仁提出寶貴意見,我將以誠懇的態度接受大家的見解,爭取上一堂更完美的課。謝謝!
鄉下人家優秀說課稿(精選篇5)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第21課《鄉下人家》。本次的說課我設計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各方面。
一、說教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起到初步實現并輻射這一主題的作用。文章語言質樸,采用白描和勾畫的寫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組美畫,讀之,正如作者所言“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認知目標:學習作者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情感,發揮想象,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隨文想象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體會鄉村生活的美。
二、說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因此我選擇了導讀法、圖示法、情景教學法等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體會鄉下人家自然、質樸的美,從而激發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
三、說學法:
終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學習者更多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真正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學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讀說結合法、讀寫結合法。
四、教學過程:
語文教育界前輩劉國正老師提出語文訓練要講求“實”與“活”。所謂“實”
指教學體現務實態度,扎實教風,學生在不同階段學有所得,從而使課程目標落到實處。所為“活”,指教學要目中有“人”,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而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創設情境,順勢導學。
學習寫景的文章,直觀的視覺感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感受。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鄉下游的情境,用多媒體展示鄉村生活畫面,使學生再次感受到鄉下美景,為后面想象畫面做好了鋪墊。
(二)默讀課文,整體把握。
本課分為兩課時,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本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圍繞“課文向我們描繪了哪些鄉村美景?”這一問題提出閱讀期待,引導學生潛入文本,默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景。
1、讀文想像畫面
“讀一讀,說一說”,感受文中的畫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讀,如學生自由讀、教師示范讀、個別展示讀、小組比賽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讀中品味,從讀中感悟。
(2)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做到讀說結合。
2、凝練概括畫面
(1)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示范為畫面取名。
(2)生生互動,合作取畫名。
3、動情欣賞畫面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欣賞畫面
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讀一讀,體會句中哪個字用的好,為什么?學生通過讀,可以體會到“探”字用的好,因為“探”字讓人感到嫩筍的長勢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機。
■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體會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
引導學生將鄉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與高樓門前的石獅子作對比,通過具體事物的想象,一動一靜,鄉下人家瓜藤的可愛與獨特便留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情境體驗法”進行體會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他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通過“讀文想象畫面——凝練概括畫面——動情欣賞畫面”,充分感受到鄉下風景的獨特、迷人。
(四)再讀課文,升華情感:
(五)布置作業,學法遷移:
為了進一步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
(CAI:請試著運用本文中學到的寫景方法,課后寫一段話,介紹鄒城的一處美景,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師備課中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知識結構,正確把握知識內部的各種聯系,我設計的板書簡潔明了,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課文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上一篇:小學課文鄉下人家說課稿
下一篇:語文鄉下人家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