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推的這張平車,見證了太多手術前的神色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退休職工邵建設訪談
“你知道大部分病人和家屬是從什么時候對做手術真正感到緊張了嗎?是看見我推著平車到病房來接他去手術室的時候。”
“做手術要禁食禁水6小時,往往家屬和病人在等待手術的時候還能在病房里說說笑笑,但當看見我推著平車去接他時,大家的神色和語氣就都變了。作為一個‘推床人’,這一點我絕對有發言權。”邵建設講道。
邵建設,人稱邵師傅,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原職工。在醫院工作了整整40個年頭,邵師傅于今年4月份步入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花甲之年。
生于上世紀60年代,邵師傅可謂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成長的見證者和發展的親歷者。邵師傅在院工作的40年里,見證了一個個病人在腫瘤醫院接受治療,見證了一批批醫學生在腫瘤醫院學習成長,也見證了腫瘤醫院一年年的建設和壯大。
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成立于1958年,2018年迎來其60周年院慶。
一張平車,聯動起病房和手術室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始,邵師傅就進入腫瘤醫院工作了,當時是負責收發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勤懇、話不多的小邵吸引了后來時任科主任xxx的注意。兩人在碰面時三言兩語的攀談,竟改變了邵師傅后來的命運……
主任在聊天中透露了一個小小的苦惱:科室的手術工作急需一位靠得住的“得力助手”,來作為連接手術室和病房的“紐帶”——在醫生連軸為患者做手術時,需要有專人能夠迅速開啟患者去往手術室的通道。當時主任還親自利用場景便利向邵師傅做了示范,并向他伸出橄欖枝,“要不要試一下這個工作呢?”
主任的青睞讓淳樸實在的邵師傅隨即就答應了這個提議。剛開始只是想著嘗試一下,3個月體驗期后,邵師傅便徹底接受了這個工作。恐怕就連邵師傅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干便是近30年,這一聲答應便讓邵師傅見證了科室和醫院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你我同為建設者,患者受益是初心
“醫學生們一批批學成畢業后走向各地治病救人,護士姑娘也換了一批又一批,我這樣的院工反而在科里工作了一輩子,也看了一輩子。”邵師傅平淡地講道。
邵師傅提到,科室成立最初時的條件還遠不及現在,病房里共46張床位,卻對應著僅僅13名護士,而且男性患者占比又相對多一些。每每醫生手術量一大,再加上有時還會有加床的情況,科室人手緊缺程度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醫院所有崗位的設立,都是為了患者能夠得到醫療所必須的護理和照料,通過護理、手術等一系列治療過程,能夠緩和病情、減輕痛苦甚至于痊愈出院。
主治醫師技術和專業要求相對較高,護士配合醫生做一些日常料理、查房、監測等工作,而邵師傅這個接送病房和手術室的“中間人”可能顯得最為平凡。但事實上,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崗位,其實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
試想,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救助更多的病人,醫生的手術往往排得一臺接一臺,當時醫療條件有限、人手也有限,醫護人員一定是首先保證醫療效果,所以其他方面的照料、心理的疏導等難免欠缺一些。有些病人家屬也往往會誤會醫護人員“傲慢”、“不理人”、“問什么都不說”。
邵師傅的這個崗位就是將患者、護士和醫生的需求集于一體,平時負責病床患者的病房、手術室推送工作,在不時之需時則會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流水線”工作下,保障了醫生整個手術安排的順利進行,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科室運作的效率。
工作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分工不同
“從來沒有人會因為我僅僅是個院工而低看我,相應的,當我幫助了患者,家屬對我表示感謝時,我的成就感和醫生是一樣的。”邵師傅說。
邵師傅每天上午7點準時來到醫院,這是因為醫生一般會在8點正式開始手術。每位醫生會根據自己的分組進行患者床位的區分,比如A組是周醫生,他會負責哪幾個床位患者的手術。有時候醫生做手術會到第二天凌晨,大家也都會相互支持到手術結束才休息,而第二天醒來后,又會重新開啟這樣忙碌且平凡的一天……
邵師傅講到,醫護人員真的是很辛苦的,以介入治療科為例,正常情況下像備皮工作一天會達到20多例,而同時,醫生的手術量會達到15例左右。如果一臺手術的時間大概為40分鐘,再除去一些例行公事占用的時間,大家的休息時長可想而知。有時看到一些病人和家屬不理解、不理智的舉動,也會替醫護人員覺得委屈。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投入,腫瘤醫院的整體建設也越來越好。邵師傅說,在我們的這樣的普通人看來,能減輕一些醫生護士的工作疲勞,能造福奔著腫瘤醫院品牌來做手術的患者,就是最好的。
自2015年李肖主任成為學科帶頭人以來,介入治療科進行了一系列項目的順利開展以及團隊力量的逐漸擴大。直到現在,5年來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邵師傅不禁感慨“自己跟不上變化的腳步了”。
無論是周翔主任,還是楊正強主任,都是讓邵師傅贊不絕口的“大忙人”、“有大本事的人”,他們的能力足夠可以讓人不由得豎起大拇指。邵師傅說到,正是他們的專業水平成就了科室的光輝發展,自己在這里工作才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不可取代的成就感。
每個平凡的工作者,造就了時代的先鋒
如今,醫院成立已有60多個春秋,自從20歲就來到醫院參加工作的邵師傅,可以說將自己的青春和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與自己緣分淵遠的醫院。
由最初700多人的隊伍到如今的龐大力量,從當初的日壇醫院到現在的腫瘤醫院,影像診斷科的技術不斷提升,先進設備日益增多(B超、CT、核磁、PET、射頻),治療項目變多,通訊設備使得溝通交流更加便捷,對增進醫師手術和患者治療的雙重效率大有好處,患者的康復更快了,相應的存活率也大為改善。邵師傅對這些年來科室的變化可謂感觸頗多。
回憶特殊時期的成長,科室在抗擊非典時更是沖鋒上陣,毫不退縮,體現了當時團隊的使命和擔當。經過歷屆主任的辛苦耕耘,強大科室的建設得益于每一位醫務人員的精湛技術和專業水準,更離不開無私奉獻、盡職盡責、不求回報的普通職工的建設。科室做出的成績讓來到這里醫治的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來到這里就等于“有救了”。
邵師傅說相比醫生護士這樣的專業人才,自己只不過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罷了,他還打趣道,即便自己已經退休了,但是只要科室有需要,還會回來幫忙,延續自己對醫院工作的熱情。
下一篇:如何當好宣傳部長專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