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歷史教案怎么寫5篇
作為一位杰出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高中歷史教案怎么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高中歷史教案怎么寫篇1
教學目標
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掌握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及重要發明及;法國、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的情況;工業革命的影響。
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科學技術、社會關系方面的重大變革,使學生認識到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通過對工業革命后果和影響的了解,使學生明白工業革命中產生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是與大生產相聯系的先進階級,從而理解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過學習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事實,進一步理解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同時了解由于工業革命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產階級血腥掠奪的基礎上,給被掠奪地區和人民帶來了災難;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過程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刻苦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里程碑,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它是以人類長期積累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作為基礎而爆發的,使新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其影響遠遠超過一般的政治事件。
在工業革命中壯大了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進一步要求擴大權利,他們不斷推行革命或改革,鞏固資產階級在本國的統治。
同時,資產階級加強了對外殖民擴張,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因此本節內容是這一章的重點,是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必要前提。
重點分析
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要說明它的必然性必須講清其背景和條件。
工業革命的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業革命后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類世界從使用第一架機器發展到原子能、信息時代,這種巨變充分說明了它的巨大影響。
工業革命不僅使人類的物質生活發生巨變,而且導致社會關系的重大變化,它使資產階級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它使人類歷史上最先進階級——工業無產階級誕生。
重點突破方案
分析英國工業革命前提和條件時,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基本條件入手,注意歸納前面講過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內容。
分析工業革命所需客觀條件的同時,注意分析工業技術本身的規律。
讓學生思考“比英國更早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為何沒有首先開始工業革命?”“較早的殖民大帝國——西班牙、葡萄牙為什么沒有首先開始工業革命?”比較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明確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難點分析
自由資本主義的概念 ;“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
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自由主義”的概念,過去學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類的“自由平等”等意義上的“自由主義”。
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對學生來說是新概念。
工業革命給資產階級積累和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封建生產關系優越得多,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資產階級統治得到了鞏固。
學生容易只看到工業革命物質方面的后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沒有政治影響,因此,對工業革命“鞏固了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的結論難以理解。
難點突破方案
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既是一場生產技術的革命,又是一場社會關系的革命。
講述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再次比較工業革命后的三百年與在此之前的上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
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最后集中起來解決“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物質基礎”,“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兩個難點。
為解決這一點,讓學生回憶“重商主義”的產生條件、資產階級為什么曾需要它?工業革命后的“自由主義”與以往的“重商主義”有何不同?兩者在歷史上的關系如何?讓學生經過思維活動自己得到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節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重點: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
難點:自由資本主義的概念;“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英國工業革命
1、前提和條件
學生閱讀66—67頁第一自然段回答: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需要哪些條件?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什么,還有什么其他條件?如何解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前提”?“豐厚的資本”是怎樣積累的?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尼德蘭,最早開始殖民掠奪的西班牙、葡萄牙沒能成為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獨立后的尼德蘭商業資本發達,大資產階級和貴族聯合執政制約了改革的發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奪的財富沒有轉化成資本,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具有條件非常全面,同時,工場手工業時期,國內工業技術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但仍然無法滿足擴大了的市場需求,必須進行生產技術的革新。
英國的圈地運動有其特殊性,資產階級頒布法令、動用政權工具來積極推動經濟基礎的改造,圈地運動促成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為大工業的興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之處。
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是合力的作用。
2、進程和重大發明
學生閱讀67—68頁有關自然段歸納概括。
教師強調工業革命的概念,并比較與手工工場時期生產方式的不同。
教師幫助學生明確:第一,工業革命最早出現于英國的棉紡織業;第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第三,工業革命的各個環節互相促進。
主要發明由學生列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圖片增加學生感性認識,提高興趣。
3、結果
學生歸納總結,教師強調: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面貌,成為最早的工業國家 ,并逐漸演變成“世界工廠”。
二、工業革命的擴展
學生閱讀第68頁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 為什么是法國成為當時僅次于英國的工業國家?法國工業革命與英國比較,有那些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
學生閱讀第69頁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發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學生討論總結工業革命的共性。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69—70頁,歸納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并討論比較:工業革命后的三百年與在此之前的上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物質基礎”?
教師補充強調: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物質基礎是工場手工業,它所創造的資本主義生產力,還不足以摧毀整個世界的舊的、封建的生產關系,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不穩固的。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主張。
正是在工業革命影響下,19世紀中期,歐美、日本爆發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改革運動,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鞏固確立下來。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既是一種理論學說,也是一種社會運動,包括社會和經濟兩個方面。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家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同時轉變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統治思想。
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從此自由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機器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資本家開始需要“自由”活動,開始不滿國王的干預,開始批判“重商主義”,確立“自由主義”的地位,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引導學生思考:工業革命后的“自由主義”與以往的“重商主義”有何不同?資產階級為什么曾需要它?兩者在歷史上的關系如何?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經濟思想,由君主發動,政府控制工商業的發展。
時由于資產階級的弱小,需要尋求封建政府的保護和扶植, 因此 ,重商主義經濟思想盛行。
重商主義使資本家積聚了財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工業革命后,重商主義經濟思想讓位與自由放任政策,這是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政府的決策和經濟發展與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得出結論。
對工業革命的原因及影響進行分析;較深入的理解關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概念;初步領悟工業革命的現實意義。
有關高中歷史教案怎么寫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四、板書設計
有關高中歷史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辬】
一、知識目辬: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耕作方式的三個時期、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經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發展、特點、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會時期的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車、筒車的發明;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對社會的影響、精耕細作技術的表現。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農業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運用歷史理論分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和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歸納總結、設問探究、演示農業發展過程;明確中國古代農業長期處于世界前列,是中華文明的經濟保障;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是歷史的創造者竊誚準渡緇?,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好撔M齲罾Э啵渙私饃Φ姆⒄故峭貧緇岱⒄溝母駒潁欠裼欣諫Φ姆⒄故搶菲蘭鄣母巨n準,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國古代農業是怎樣完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演變的?
②推動整個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中國原始農業
(1)起源: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耕作方式: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一種非常落后而久遠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錛除草
火種:焚燒雜草,形成木灰肥,再進行播種
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勢好,于是砍去樹木,鏟除雜草,曬干后放火焚燒,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種
(3)人們生活: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耕種一兩年后,隨著肥料耗盡,地力明顯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尋新的耕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生活十分艱苦;這種方式也嚴重破壞環境
2、商周時期的農業
(1)農業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那時候的農具,都比較粗笨簡單。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農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發展為雙尖的木叉。
耜:形狀像現在的鏟和鍬。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術提高: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這樣,土地可以連續耕種,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農作物種類: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五谷豐登)
(4)人們生活: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施肥、灌溉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辬準。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工具的進步: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并逐漸推廣
西漢時:耦犁(西漢趙過)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代田法
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塊上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稻麥輪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試從農具進步的角度來說明生產力的進步。
1、從材質方面看,從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來的青銅、鐵等金屬農具;
2、從制造工藝方面看,從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看,從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牽引。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設問:我國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1、耕作方式的發展進步
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少有交換,具有封閉性
③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具有落后性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4、發展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5、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蕩。歷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小農經濟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農經濟脆弱,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生產規模很難擴大。
②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教學探究】
A、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2、主要組織方式——男耕女織(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
3、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時代——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C、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1)積極性:
①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的主要動力;
②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②農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有關高中歷史教案怎么寫篇4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了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20__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知識點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知識點三亞歷山大帝國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死锾匚拿骱瓦~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么?這主要與什么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于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于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于特殊的階級,而是由于他們個人才能?!?/p>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么?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占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睂Υ?,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于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有關高中歷史教案怎么寫篇5
基礎知識目標: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措施。理解其內容、作用、影響。
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初步掌握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通過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教學,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
尊儒術興太學、開發邊疆。
教學難點:
“大一統”的含義、“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大漢天子》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于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于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于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么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么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于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后,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后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范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復習本課線索、內容。
上一篇:古代歷史教案范文
下一篇:初一歷史最新教案(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