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于教師弄通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課《我愛這土地》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我愛這土地》課文原文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這土地》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新詩的特點。
2.通過朗讀、背誦和比較閱讀,激發學生閱讀新詩的興趣。
3.引導學生體驗新詩的意境及思想內容。
4.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本詩的思想內涵。
教學方法:朗誦、討論、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前先做個調查:喜歡讀小說的同學請舉手,喜歡讀詩歌的請舉手。(調查后繼續導入新課),其實,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種文學形式,她是文學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美學家朱光潛說過:“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它種類的文學。”英國思想家培根也說過:“讀詩使人聰慧。”從今天起,我們就要一起經歷一次神奇而激動人心的詩歌之旅。這一節課,就讓我們通過艾青的一首詩《我愛這土地》先來感受一下現代詩歌的魅力。
二、布置、檢查預習作業。
1.布置預習作業(此項內容為上課前布置,或課下通過課代表布置給同學)。
(1)通過查閱資料(網絡、圖書等)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查字典掃清文字障礙。
2.檢查預習作業。
老師在學生回答、相互補充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1)作者生平簡介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2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
抗日戰爭爆發后,艾青在漢口、重慶等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任《文藝陣地》編委、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等職。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時代的精神,汲取了詩情,抗戰期間成為他創作的高 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陽》《曠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鉆》等9部詩集。詩作傾訴著民族的苦難,歌頌了祖國的戰斗,滲透著時代氣氛,筆觸雄渾,氣勢壯闊,情調奮發昂揚,這是到了延安以后,創作風格所起的明顯變化。抗戰勝利后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副院長,負責行政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全國文聯委員等職。著有詩集《寶石的紅星》《黑鰻》《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執筆,出現了創作的另一個高 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出訪了歐、美和亞洲的不少國家。創作有詩集《彩色的詩》《域外集》,出版了《艾青敘事詩選》《艾青抒情詩選》,以及多種版本的《艾青詩選》和《艾青全集》。詩集《歸來的歌》和《雪蓮》曾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新詩獎。從1936年起,艾青出版詩集達2O部以上,還著有論文集《詩論》《新文藝論集》《艾青談詩》,以及散文集和譯詩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譯成1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在中國新詩發展,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勛章。
(2)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研習詩歌。
1.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1)學生齊讀詩歌。
明確:詩歌是講究節奏的,節奏是詩人根據內容的需要對語言所作的精心組合,也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變化在詩中的體現。要體味詩歌的節奏,首先須對詩歌進行準確的斷句,如“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該如何斷句呢?應該斷為:“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2)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悲愴而深沉的,同學們在誦讀時應把握住這種基調。
(3)放錄音或教師配樂范讀全詩,要求學生感受詩歌的內在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明確:借助較為標準的誦讀或配音誦讀能調動學生誦讀本詩的興趣,從而初步地感知全詩及把握感情基調,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
(4)學生自由誦讀,感知全詩。
2.具體研習,欣賞品味。
(解說:在具體操作中可有選擇地進行,教師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順序,沒有必要照搬。)
(1)詩中“土地”一詞是否具有深刻的含義?
明確:“土地”一詞在艾青詩中經常出現,可以說是他的又一生命。《復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曠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匯集著他的土地之愛。他為貧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在詩的結尾他寫道:“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在《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中,作者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里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的暗示
(3)詩人對土地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明確:由“愛”一字可知,詩人對土地是一種熱愛和眷戀之情。
(3)詩歌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明確:詩歌的第一節以一只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的心:“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學生齊讀全詩,注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情感。
(5)第一節詩歌當中,鳥兒除了歌唱土地,還歌唱了那些事物?
明確:還歌唱了“河流”、“風”、“黎明”。
(6)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征。我們已經知道,詩中的“土地”象征——祖國,那這里的“河流”、“風”、“黎明”又分別象征了什么呢?請簡述理由。
明確: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深入到作品之中,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要放開手讓學生說,他們可能說得不好,教師可聯系時代背景,適當點撥,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嘗到鑒賞的甜頭。分析時要緊緊咬住“悲憤”、“激怒”、“溫柔”等詞語加以分析。“河流”“風”可以理解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
(7)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沒有嚴格的限制,聲音的強弱主要表現在重讀的安排上。鳥兒歌唱的這四句詩中,你認為哪些該重讀呢?為什么?
明確: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講,能鮮明地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就應該重讀;但對詩句的處理又可以不乏個性色彩。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對話,并要及時追問“為什么”,從而進一步加強對詩意的理解。這四句中,“暴風雨”、“土地”、“永遠”、“悲憤”、“河流”、“無止息”、“激怒”、“無比溫柔”等詞語應該重讀。
四、賞析詩歌內涵。
(1)詩歌一、二兩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明確:分析兩者的內在聯系,實質上就是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內涵。學生討論后,老師歸納:一二兩節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積蓄感情,把涓涓細流匯聚到感情的水庫里,而最后兩句詩便是感情閘門轟然打開,洪流沖激而下。詩意層層遞進。
(2)在充分理解感情的基礎上,學生自由地誦讀詩歌,注意把握詩歌的節奏。
(3)請學生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明確:這個環節可以讓其他同學也參與其中,對背誦進行適當的點評,尤其要注意對詩歌韻律節奏的評析。
(4)師生共同歸納藝術特色。
明確:
①寫實和象征交。
詩人用寫實和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形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②強烈的抒情 色彩。
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筆書寫抗戰現實,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詩人更像那只癡情的鳥兒,聲嘶力竭之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鳥兒對土地的癡情,就是詩人愿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我愛這土地》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中國現代詩人。主要詩集有《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土地”和“太陽”是其詩作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兩個意象。
二、故事背景
《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者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問題解疑
1.簡要分析“嘶啞”的表達效果。
“嘶啞”修飾喉嚨,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這只鳥所經受的苦難及不屈的精神,說明它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的。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執著的愛。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分別有怎樣深刻的含義?意象前面的“暴風雨所打擊著的”“悲憤的”“激怒的”等修飾語有怎樣的作用?
“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象征著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國,“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象征著郁積在中華兒女心中的悲憤。“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著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這些修飾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正在日寇的鐵蹄下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在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3.如何理解鳥死后將身體投入土地的懷抱?
鳥死后將自己的身體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依然不改對土地執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眷戀,寄寓了詩人決心為祖國獻身的強烈愿望。
4.第2節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與第1節有著怎樣的聯系?
第2節通過設問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襯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眷戀,揭示了詩歌的主旨。如果說第1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鋪陳,第2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是對主題高度凝練的概括。
5.閱讀《我愛這土地》,分析本詩的內涵。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開頭,“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表現了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詩人將鳥死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種本屬于自然被動的結局,寫成了主動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現了詩人的獻身精神,使詩的境界更為深邃博大。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
四、課文主題
詩人假設自己是一只鳥,通過鳥對土地的歌唱,表達了詩人對苦難之中的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和決心為祖國獻出生命的強烈愿望。
五、寫作特點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恰當。
詩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有豐富的內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詩人)。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被詩人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如“土地”象征著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國。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
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處;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詩人還不斷地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叫聲,這是第二層強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2課《我愛這土地》教案相關文章:
★ 春分主題班會教案內容
★ 大班語言春天來了教案模板
★ 大班春天科學領域教案模板
★ 春節主題教育活動策劃方案五篇
★ 幼兒中班教學活動設計方案五篇
★ 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教學設計5篇
★ 幼兒園中班教學活動設計方案
★ 《燕子》教學設計和意圖5篇
★ 《濟南的冬天》一等獎教學設計5篇
★ 小學語文朗誦教學設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