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后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濟南的冬天》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歡迎閱讀,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去年,中國一位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讓所有華人為之自豪。其實,有能力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作家不止莫言一個——
讓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展示課件)
1969年,一位瑞典大使走到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面前說:“你知道嗎,這次得獎的本不應該是你,是一位中國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這個獎項只頒給健在的作家?!边@位作家就是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他稱為“第二故鄉”。課文是作者1931年在濟南齊魯大學教書時寫的。
今天我們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不僅會讓我們感受到別樣的濟南,更會讓我們領略語言大師的風采。
(反思:本想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但這個導入語時間過長,而且一直是教師的講述,有點遏制住了學生表達的愿望。)
師:請大家把課下注釋一朗讀一遍,把重點內容畫下來。
生讀注釋,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師:讀完了吧?好,我們來看?!耙恍┯∠蟆?,把這個內容圈住。還有同學沒有動手,快一點?!兑恍┯∠蟆肥抢仙嵯壬囊黄L篇散文,其中有好幾個章節,如《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大蔥》等,那么《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個章節。
好,關于作者老舍,課下已經有了詳細的注釋,咱們邊讀邊把它畫下來。老舍,現代作家——一二。
生:齊讀注釋。
師:早讀大家都預習了課文,字詞查了沒有?
生:沒有。
師:自己先讀一讀,自己讀,不齊讀。
生自由讀字詞。
師:有沒有哪個詞語不會讀?
生:有。“髻”不會讀。
其余學生:讀jì。
師:對,課下注釋有的。還有不會讀的碼?
生:沒有了。
師:好,我們找個同學來讀一讀。
生1:讀第一行的詞語,沒有問題。
師:嗯,好。來,同桌讀一下第二行和第三行。
生2:讀第二、三行的詞語。
錯誤了兩個拼音:寬敞——chǎng讀成了chàng,水藻——zǎo讀成了cáo。隨時糾正。“貯蓄”不會讀。
師:讀什么?
生:齊讀:讀zhù xù。
師:讀zhù xù,請大家把拼音加上。不讀“chúxù”。我們去銀行,原來叫“……蓄所”。
生:……(反應比較遲鈍)
(反思:學生對“儲蓄所”沒有什么生活經驗,所以答不上來。)
師板書“儲蓄”和“貯蓄”兩個詞語及拼音,然后又更正“儲”的拼音,把三聲改為二聲。
師:到底讀幾聲?
生:三聲。(比較遲疑)
師:有沒有字典,查一下。
指一生查字典,請剛才這位女同學繼續讀完字詞。
師:請跟同學們預習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一定要查字典。這位同學,查到了沒有?
生3:讀chǔ xù,是三聲。
師:好的,把這個詞語批到課下。(師糾正板書上的錯誤拼音)
師:把這些詞語齊讀一下,每個詞語讀兩遍。
生齊讀。
師:來看屏幕。本來我準備了一個字詞檢測,自己先試著讀一讀。
生齊讀。
師:讀錯了一個音。(課件展示拼音)第三行的這個詞語——著落,讀zhuó luò, 不讀 zháo luò。請大家把這個拼音加到課本上,在68頁第三段第五行。
批上了吧?暖和的活字讀輕聲,注意到了吧?
師:現在我再來檢測一下,還是剛才的詞語,不看書,看你的準確度。有兩個生字寫錯了,有一個拼音加錯了。誰現在找到了請舉手。
學生議論了近一分鐘。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第一個錯誤是——
生:響晴的響寫錯了,應該是“口”字旁。
師:“日”字旁的讀什么?
生:晌午的晌。
師板書“晌午”一詞,提醒學生把這個詞語補充到課下。
師:第二個錯誤是——
生:倫敦的敦字寫錯了。
師:該怎么寫?
生4:右邊應該是反文。
師:(指一名男生)你來說第三個錯誤。
生5:貯蓄的貯字拼音錯了。應該讀zhù。
師:對這個詞語很重要,同學們再來讀一下。
(反思:到這時已經上課了11分鐘。本來對字詞的處理應該五分鐘就結束,卻花費了近11分鐘時間??凑n堂實錄,真為課堂的慢節奏感到著急。中間停頓的時間太長,造成了時間的浪費。課下沒有預先了解情況,學生只是讀了兩遍,沒有查字詞,沒有充分的預習,所以出現讀錯字的情況。原本設想進行糾錯訓練,學生預習不充分,根據實際情況,就可以取消這個訓練。自己又舍不得取消這個設計。所以耽誤了很長時間,不如讓學生再讀一讀字詞,把課文再讀一遍。)
師:好,這篇課文我們進行兩個環節的學習,一是概寫美景,二是探尋美點。我們先來第一步:加入你要給一個從來沒有到過濟南的人講述一下濟南的冬天,你準備怎么樣來講呢?我們來進行三次概寫的訓練。
第一次概寫:一詞概寫。我們來看一下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家把段落序號標上了嗎?
生:標上了。
師:從第一段中咱們找出一個詞語,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然后你要結合全文內容說出你的理由。來,把第一段齊讀一下。
生齊讀第一段。有同學讀錯了最后一句,師糾正:讀課文一定要細心。
師:從上課到現在,大家一致比較活潑、很積極,下邊看咱們能不能靜下來,給兩三分鐘思考時間,一定要結合全文內容來分析濟南的特點是什么,把這個詞找出來,然后結合文章內容看一看。
(反思:自己語言的不簡練在這個環節體現的最明顯,耽誤的都是教學時間。)
師巡視,發現有學生參看資料,教師提示:要自己思考,不要參看資料。
師:來,坐起來。找到這個詞語了沒有?
生:找到了。
師:那就結合文章內容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好吧?咱們舉手說吧?剛才同學們那么積極,現在正好在班上展示一下。來,這位男同學,你來說吧。
生6:我找到的這個詞語是“溫情”。因為濟南的冬天時溫情的,冬天不刮風,冬天還能看得見日光,
師:他結合第一段內容進行了分析,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不刮風。他提到一個詞語,說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這個沒有“風聲”是不是就是沒有“風”呢?
生:不是。
師:這兩個詞語有什么區別?
生7:沒有風聲意思就是刮得風不大,風很小。
師:刮得很大的話,我們的耳邊會有呼呼的——
生:風聲。
師:剛才這位同學結合第一段內容進行了分析,認為濟南冬天的特點是“溫情”,誰還能繼續結合全文的內容進行分析?不光看第一段,還應該找一找其余的段落。
學生沒人舉手。
師:我們可以考慮課文中寫了什么內容?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
學生還是不舉手。
師:我先問他說的“溫情”這個詞大家贊同不贊同?
生:贊同。
有一生說不贊同。
師:好,不贊同說說你的理由。
生8:我找的這個詞是“響晴”,因為在倫敦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可在濟南卻能看得見響晴的天空。
師:我們看課下注釋,響晴是什么意思?
生讀注釋:天空晴朗無云。
師:我們把兩個詞語比較一下,有什么區別?
生8:溫晴是溫暖的,響晴是晴朗無云的。
師:“溫晴”的“晴”有沒有晴朗的意思?
生8:沒有。
師問大家:有沒有?
學生不語。
師:溫晴是溫暖晴朗的意思,而響晴只是晴朗的意思。明白了嗎?我們結合文章內容來看一看,哪一個詞語更好一點?
還有學生答“響晴”,有多數學生答“溫晴”。
教師又結合內容分析。明確是“溫晴”一詞。
師:誰能夠結合內容分析一下?
學生依然沒有人舉手。
師:那咱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第一段寫冬天不刮風,寫的是“暖陽”,第二段是全景寫城,第三段是寫小山,小山把濟南整個圍了個圈兒,所以濟南的人們冬天是——
生:面上含笑的。
師:第四段、第五段是寫雪中的山色,,這些雪是小雪,不是厚厚的大雪。第六段寫溫暖的水,水有什么特點呢?
生: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
師:對。我們總結全文,寫得是暖陽、暖城、暖山、不結冰的水,它們都是在溫晴的基調上來展開畫面,顯出和諧一致的美感。即使是寫雪景,也在表現著溫晴。因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因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一詞概括,“溫晴”像主線一樣貫穿全文。
師板書“溫晴”一詞。(很慚愧,現在發現當時板書中的“晴”字寫錯了。)
(反思:看這個環節進行得很艱難,原因分析: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課堂上沒有整體朗讀課文;二是學生沒有預習,詞語意思不理解??偢杏X學生沒有認真思考是,所以只好教師引導著學生進行分析了。初一學生可能沒有這個習慣,最關鍵還是因為對課文內容不熟悉。自己在上課之前沒有與上課班級聯系好,做好預習。)
師:第二次概寫——一段概寫。
作者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五段寫冬天的水色。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F在,請大家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根據一段,也可以組合全文內容,用“ ,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的段落形式來說話。大家懂這個意思了嗎?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例子:古老濟南的城內那樣狹窄,城外又是那樣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就像一張小小的水墨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師:這個例子把第五段的內容加以組合,最后加了一句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就成了自己的概括。好的,在練習本上寫下來。
(反思:教師把要求又復述了一遍,既耽誤時間,也是對學生的不相信。因為我總感覺學生沒有聽懂老師的要求,所以不放心。我的擔心希望是多余的。)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概括的片段,教師巡回檢查。發現有不少學生不動筆,或者動筆很遲。時間共延續6分鐘。
(反思:用時較長,因為感覺學生沒寫出來,所以就等了等。)
師:好,坐起來,拿起你的練習本,把你剛才所寫的這個片段深情地朗誦一遍。
學生朗誦自己的概寫片段約1分鐘。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這位男同學,你來。
生9:濟南的水非常獨特,不但不結冰,翻到冒著點熱氣。如果你趴在水面上,就能看見自己的倒影。濟南的水就像一塊藍水晶,倒映著紅屋頂、黃草山,整個是一個藍汪汪的天空。
師:很好,他結第六段內容,又加進了自己的理解。下一個誰來?
生10:濟南的冬天甚至有點暖和,古老的濟南城內是那樣狹窄,但城外卻又截然不同。在城外又那樣寬敞,古老的濟南本來就美,然而小雪也不甘寂寞???,矮松在雪花的點綴下更可愛了,山尖白了,像給濟南的天空鑲了一道銀邊,那是濟南城內最美的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寫得多好呀!這位女同學從開始的總體概括到城內城外的景致,到美麗的雪花,矮松的點綴、山尖的銀邊等全部進行了概括,給讀者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非常棒。來,下一個。
(反思:看畫面,我又發現了自己講課時的一個問題:總是比較匆忙,只顧著自己的講述和評價,沒有和學生進行很好的交流?;蛘哒f我的體態沒有表現出對學生發言的重視,語言上很肯定,但身體語言卻給人一種忽略了學生的感覺。表揚學生一定要專注的應對。)
生11: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小山的身上披著一件薄薄的雪衣,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師:好,請坐,兩段內容進行了組合。來,這位女同學,你來讀一讀吧?
生12:濟南的水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冬天貯蓄的綠色全部拿了出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面上找自己的影呢。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師:應該是“ 枝的垂柳”,讀什么?對,cháng枝的垂柳。是個多音字,要注意一下。下一個誰來?
生13:濟南的水,既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就像終年貯蓄的綠色全部拿了出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就能夠表明水很溫暖。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師:好,他寫的是“水之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屏幕,一起來讀一讀,感受一下濟南的美。
學生齊讀:
城之美——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山之美——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p>
雪之美——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水之美——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反思:相對來說,這個環節是課堂里進行比較好的一個環節,在講課中我發現學生不太熟悉課文,所以特意提示了方法:一段概括或多段概括、組合文句,難度降低了,學生展示得還可以。語言上的不簡潔或不準確應適時點撥。)
師:剛才我們進行的是第二次概寫,我們感受到了城之美、山之美、水之美、雪之美,現在我們來進行第三次概寫:詩意命名。給課文的三至六段各進行一次圖畫命名,可以從文中挑選出關鍵詞語進行組合,也可以來一點詩意的命名,例如第四段就可以概括為“雪后斜陽圖”。在練習本上寫下自己的思考。
師板書“雪后斜陽圖”。學生思考、概括,時間約為3分鐘。
師:來,第三自然段,誰想了,來說一下。那兩個女同學,你們討論的是什么呀?
生14:溫晴濟南圖。
師:好,請坐。她抓住了一個“溫晴”。誰還有?剛才還看到一個同學寫了一個“小山 ”,誰寫的?
生無人舉手。教師遲疑了一二十秒,終于說出是“小山搖籃圖”,一生舉手。師笑著肯定,問:“為什么不舉手呢?”
(反思:很懷疑自己的記憶力,常常在課堂上過目就忘,實在不是好老師的表現。)
師:我們來比較比較,都可以吧?我們結合內容來看一下,“小山搖籃圖”是從所寫的內容上來說,整個小山把濟南圍成了各圈,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而“溫晴濟南圖”抓住了濟南“溫晴”的特點。我們來看第五段怎樣概括?看第五段理哪個詞用得特別好?
生:水墨畫。
師:把濟南比作一張小水墨畫,還有呢?
生15:城鄉水墨圖。
師:也可以。古老的濟南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是一幅“古城——”
生16:古城臥雪圖。
師:好,思維很快。(教師語言表述不準確。)我們把寫下來:第五段是古城臥雪圖,第三段剛才那位女同學提到是小山搖籃圖,我們把寫下來。
第六段有沒有分析好的,給大家概括一下?
生無人舉手。
師:第六段是寫什么的?
生:水。
師:我們來看一下第四行: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涼,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他把水和整個天空比作一塊空靈的藍水晶。我們組合一下,什么圖?
生17:空靈水晶圖。
師:這位同學很聰明,一下子就想到了。咱么可以把它批到書上。
(反思:整個環節進行約八分鐘,效果卻不理想。學生自己思考一兩分鐘即可,可以讓同桌或小組討論一下,既可相互激發一下靈感,也可以活躍一下氣氛。自己擔心小組合作用得太濫,但該用時還是要用。)
師:寫完了吧?三次概寫,讓我們熟悉了課文內容,現在我們來看第二個環節,只能留到下一個課時來進行了。第二個環節交“探尋美點”。什么叫“探尋美點”呢?就是賞析這篇課文在寫作手法上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給大家提示了一些方面,咱們來讀一讀。
生齊讀:
美在情景交融
美在色彩搭配
美在用詞貼切
美在妙用修辭(比喻、擬人)
美在動靜結合
美在虛實相生
美在布局謀篇
美在觀察角度的選擇與變化
師:例如第一方面,“美在情景交融”,自己把分析讀一遍。
生自由讀。
美在情景交融——作者將對濟南的熱愛、贊美之情包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在作者筆下,濟南的天氣是溫晴的,小山是可愛的,雪景是秀美的,碧水是多情的。沒有心中激蕩著的熱情,寫不出濟南冬天如此令人喜愛的特點。作者寓情于景,十分注重表達方式的選用:一是運用了大量的富有感情的詞語。如“越發”“微微露出”“真的”“特別”“可愛”“最妙”,這些詞語飽含著作者的贊美之情;二是口語化的句式,親切生動,自然貼切,透出真切的喜愛之情;三是抒情的句子(直接抒情,創設情境、流露感情)等。
師:好的,咱們就按照這個方法,自選一個角度,賞析這篇美文。下課!
(反思:此時缺少對一節課的總結。可以把這個例子取掉,總結一下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收獲。)
教后反思:
先談教學設計上的問題。兩個教學環節,我立足于“寫了什么”和“怎么寫的”進行教學設計。因為初一的學生,畢竟還需要在課文寫了什么上花費一點時間,另外,多種方式的概括訓練也是學生應該培養的語文能力之一。所以,第一課時就把進行多次概寫作為教學的重點;第二課時把立足點放在賞析課文的寫作手法上,我原想給出多個寫作美點,讓學生自由選擇賞析。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及學生的語文水平,應該做調整:選擇修辭、用詞、布局謀篇三個角度(或者干脆只考慮修辭和用詞兩個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即可,因為一節課時間有限,不可能解決很多問題,而且其余方面的寫作特點在這一課不是非常典型,可以不考慮。后來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按照改進的方案用自己的學生上課一遍,感覺還是有收獲的。
另外,這次整理實錄讓我看到自己在教學上的諸多問題,都是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的。
第一是教學語言。如有口頭禪:“好、來”等;語言不簡練;教學語言不準確;還有講課時唯恐初一學生聽不懂,說完要求又重復了一遍,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
第二是教態??赡苁且驗椴粔蚍潘?,沒有和學生很好地進行交流,身體語言和目光沒有表現出對發言學生的專注地傾聽,沒有熱好場,因而師生互動的氛圍不好。
第三是教學節奏有點太慢。原來總是因為自己的急性子受到批評,所以這次特意放滿了節奏,但同時也減少了教學容量,應該注意。
第四是教學設計的問題。這樣的設計需要學生比較熟悉課文內容,最起碼掃清字詞障礙,讀上幾遍課文。上課之前沒有和講課班級聯系,是自己的疏忽。而當到了現場發現學生沒有預習時,沒有盡快的調整方案,因而出現教師和學生都很吃力的現象。
一次實錄整理,一次反思調整改進的機會。課堂是師生交流的舞臺,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導致時間的浪費。再次提醒自己。
關于2020《濟南的冬天》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優秀篇相關文章:
★ 《觸摸春天》教學課堂實錄與反思
★ 《燈光》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 《沁園春雪》課堂教學反思
上一篇:抓住事物特征寫說明文教學實錄
下一篇:兩小兒辯日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