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成績變化曲線圖。可以避免用一時一次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片面、不合理評價,利于對學生相當長一段時間學習情況的整體評價,從而形成更有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如何建立學習成績曲線圖,希望大家喜歡!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理念提出: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直提倡老師要研究班隋、生情、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尤其是要幫助學生弄清自己知識上的弱點、缺點,從而對癥下藥,因人而宜制定培尖補差計劃。因此,每次考試后,班主任都會根據成績開出一串目標生、臨界生、補差生名單,任課教師則一陣忙乎:談話、面批、督查、開小灶。老師忙個不停,學生疲于應付,效果卻不明顯。究其原因,我們以為老師對學生學情并未真正全面的了解。因為每次考試學生的名次會上下浮動,學科成績也有波動,到底該生在班級處于什么位置,其學科成績薄弱如何,薄弱學科又到底薄弱在哪一知識點上,對此,老師難以把握到準確可信的數據材料。開考試分析會,一次考試,若干數據,讓任課教師難以直觀而簡潔地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也難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定位,給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不了正確的導向。培尖補差工作自然也易走走過場,流于形式,效益不高。于是我們想通過繪制學生學習成績曲線圖,讓教師根據學生較長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變化形成對該生的科學評價。從而避免了一次、兩次考試的偶然性,對學情把握的片面性,補差措施的盲目性。進而達到讓教師探索出一條適合生情、學情,提高教學針對性,促進教學效益最優化途徑的目的。
二、曲線圖建立
以首次考試為起點,計算出某生的總分、單科分與同學科組合學生總分的均分、單科均分的差并除以同學科組合學生總分的均分、單均分得該生的總分、單科分的分差率。以后每次考試都計算出學生的總分及單科分與同學科組合學生總分的均分、單科均分的分差率,并標示到圖上。分差率可以避免因考試難易系數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學生成績的波動,影響對學生在同學科組合中的準確位置的評價。這樣可以回避單以名次來評價學生成績的不準確性,而從分差率的正負看學生的變化,正便是進步,負便是退步;可以回避考試總分及名次的升降與該生實際分值在同學科組合中位置并不相符的現象。即名次雖有上升,但分值與同學科組合均分值的差距卻拉大了,這樣的不合拍就不能算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正確評價,曲線圖是以分差率為縱軸,考試次序為橫軸構成的,如下圖:
曲線圖可分兩種繪制,一種是班主任計算學生個人每次考試總分與同學科組合均分的分差率,然后繪出該生幾次考試成績變化曲線圖。由此變化軌跡,則一目了然地看出學生的變化動態,為班主任的工作提供直觀可信的材料。另一種是任課老師計算學生個人每次考試單科分與同學科組合單科均分的分差率,繪制出學生幾次考試學科成績變化曲線圖。由此變化軌跡,則清晰地顯示該生學科的學習情況,從而為任課老師的培尖補差提供可靠而有效的信息。以上有關數據檔案構成的曲線圖,旨在讓班主任、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演變過程有全方位的了解。讓每個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有數有底;心中想學生,想方設法,做到工作有的放矢,措施得力有效。
三、曲線圖延伸
1.學習成績變化曲線與知識點掌握曲線相結合
高考試卷幾年來已基本定型,試卷結構、題量、題型、分值及各知識點的分布等都相對比較固定。一個學生某一學科弱,不可能所有知識點都差,識記、理解、運用不可能都弱。什么地方癢,什么地方最疼,學生最希望我們抓什么部位,抓到什么力度,這倒是我們要細化研究的。正確把握補差生、補差科目、補差點,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因人而宜,提高補差針對性、實效性。因此,我們還可以讓任課教師將補差對象每次考試的某一知識點的得分情況繪成曲線圖,從而縱向了解該生某一薄弱知識點的演變情況,科學評價該生這一知識點的實際掌握運用的層次并適時調整補差策略。
2.老師繪制曲線與學生自我繪制曲線相結合
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準確定位,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自我繪制曲線圖。比較點可以是總分,可以是某一學科分,可以是某一知識點得分。從圖示變化,讓學生自我去剖析成績的演變,尋找變化的原因,思考解決的突破口。畢竟什么地方疼,什么地方癢,有多疼,有多癢,學生自己再清楚不過了。老師幫學生把脈找癥狀,有高度,有指導意義;學生自己把脈找問題,更實在,易操作。尤其是學生從曲線圖的變化可以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科學評價。同時自我反思過去的一段學習過程,總結過去學習方法的得失,尋求完善改進提高的方法。如此,可激發學生占據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好主觀能動性,從老師要我補到我要老師補,我要老師補什么,我要老師什么時候補,怎么樣去補等。我們希望通過此舉更好地改進我們的補差工作,激發師生雙方補差熱情,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補差效果。
四、曲線圖類型
一般說來,學生歷次成績變化軌跡可以描述為四種類型:
1.穩定型
一般可以把單科成績上下浮動不超過5分,各科成績趨于平衡,總分成績上下浮動15分以內的類型描述為穩定型。
2.波動型
可以把單科成績上下超過10分,總分成績上下浮動超過20分的類型描述為波動型。求這種波動型的各科均分值時,最好是去掉一個最低分,去掉一個最高分,以增加均分值的可信度,總分均分值也可根據這個辦法求得。
3.上升型
可以把單科成績、總分逐漸呈遞升趨勢的類型描述為上升型。這種上升型往往表現出某些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具有在考試中發揮穩定,甚至超常發揮的心理優勢。
4.下降型
可以把單科成績、總分逐漸呈下降態勢的類型描述為下降型。這種類型往往反映出某些學生綜合理解和應用能力差,考試時容易失常。因此,在求出總分均分值以后可考慮再減去15分左右作為該生升學考試的假想分。
五、曲線圖功能
1.指導分析學情。調優教育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成績曲線圖,可以把我們教師的視線引向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的全過程;引向科學分析學情,發掘學生潛力;引向優化師生關系,讓教師心中真正想著學生,讓教師時刻關注學生;引向讓曲線牽動師生雙方形成合力,共同探求教學新思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2.把握發展動態。提高培尖補差效率
學生學習成績變化曲線圖,涵蓋了每個學生每次考試每門學科的演變情況,再加上班級管理檔案中各項指標的評價,應該說學生學習成長的動態,老師可以一目了然。培尖補差對象、科目、知識點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數,復習的補償工作也就有的放矢,從而能提高培尖補差的針對性、實效性。
3.發揮激勵功能。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學生學習成績變化曲線圖,是學生學習成長的軌跡,其動態性,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起落;其連續性,又讓學生看到過去的成績和發展趨勢。個中成功讓學生信心百倍,偶有波折讓學生迎頭趕上。區區曲線牽動著學校家庭共同關注,激發著老師學生齊心協力。讓曲線攀升上揚永遠是學生心中所求,老師心中所想,家長心中所盼,三方合力,共同謀劃,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六、曲線圖認識
學生學習成績變化曲線圖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學習管理、學業評價的改革。
1.靜態與動態的結合
以往學生成績報告單只反映學生期中、期末文化考試的成績,而學習成績變化曲線圖則著眼于學生平時的動態發展狀況,通過描述學生學業發展起落軌跡展示學生學習的概貌。
2.片面與全面的結合
過去只反映學生某一兩次考試成績,其間偶然因素難以避免,而學習成績變化曲線圖則較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使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家長更全面、深入、多側面地了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改進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3.單向與多向的結合
過去只由教師對學生評定后向家長報告,現在的學習成績變化曲線圖則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我反思,學生互相啟發,教師評析,家長反饋參評等方法進行信息的多向而充分的交流。
4.過程與結果的結合
過去只注重期末的考試成績,老師給出對學生結論性意見。現在則注重平時學習過程,每次考后師生互動認真剖析,不斷調整教與學的行為,并且通過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隨時對學生進步予以鼓勵,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予以補救,使學生保持健康發展的良好成長狀態。
5.定量與定性的結合
定量是著眼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數量因素,通過量化考查測試,獲得學生學業的量化結果,并對其進行整理、分類、統計、分析、解釋和利用,對那些影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宜量化的內容則納入定性評析的范圍。
6.縱比與橫比的結合
縱比即把學生當前的成績與歷次考查檢測的成績比較,利于發現學生發展的路徑,預測學生學業成績變化的趨勢;橫比則將學生之間、班級之間的成績平行比較,利于發現彼此間的差距及各自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使學生個體、集體學有目標,進有標準,以激勵學生、班級不斷攀登。
當然,對學生學習的科學評價可以從學生成績變化曲線圖的角度去進行科學綜合評價,還可以切合每一個階段學生的思想表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科平衡、心理狀態、身體狀況等方面去定性評價。總之,學生成績變化曲線圖,可以避免用一時一次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片面、不合理評價,利于對學生相當長一段時間學習情況的整體評價,從而形成更有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如何建立學習成績曲線圖相關文章:
1.excel做曲線圖的方法步驟詳解
2.在excel中制作曲線圖的方法步驟詳解
3.excel制作曲線圖的方法步驟
4.excel如何制作曲線圖
5.excel做曲線圖的教程
6.excel數據如何生成曲線圖
7.Word制作曲線圖的兩種方法
8.excel怎么制作曲線圖
9.excel制作曲線圖的方法
10.如何利用excel制作折線圖的方法
如何建立学习成绩曲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