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練習是鞏固新知識,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但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興趣往往被呆板的練習形式和乏味的練習內容而淹沒、抑制。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怎樣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用題,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怎樣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用題
從經驗入手,豐富生活體驗
現在教材中的一些應用題,越來越與實際生活相符,大部分都能在生活當中找到原型。如,蘇教的三年級教材的上冊,就經常會考察購物問題,若學生沒有單獨購物過,就對“總價=單價×數量”的關系式很難理解。在學習“千克和克”這一章時,若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就不能夠準確理解“凈含量”的含義。在解答一些關于乘坐出租車的應用題中,若學生沒有乘坐過出租車,就對這種問題比較難以下手。
如,蘇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實驗教科書補充習題的第33頁第三題:“根據表格,求得甲乙兩隊下半場各得了多少分?”有很多三年級的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很難理解,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籃球的計分規則不夠了解。為有效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題意的理解能力,應當且必要引導學生們多觀察周邊世界,發現身邊的數學,讓他們了解應用題實際上并不難。我們應當讓學生發現身邊的數學,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以提高學生們的數學素質。
從情境入手,增強解題興趣
(1)情境應當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例如一道應用題本來是這樣問“36元可以買多少塊標價為3元的蛋糕?”若教師能夠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今天老師過生日,帶你們到蛋糕店買蛋糕,我一共有36元,能給你們買多少塊3塊錢的蛋糕啊?”這就能夠緊緊抓住學生愛吃的心理,使得學生們解答應用題的積極性更高。
(2)可以適當借助先進的教學設備描述那些難以通過語言描述的應用題。例如,根據蘇版教材的第35頁的第四題:“稱一杯水,算算里面的有多少克水?!苯處熌軌蛲ㄟ^多媒體的演示教學,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空杯在加水后,重量慢慢增加的過程。學生也就更易接受“杯子里水的重量=水和杯子的總重量-空杯重量”,這種教學模式就更加直觀生動,學生也更容易理解。
2數學教學方法
設置疑問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稍加思考,又問:"如果是長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我緊接著追問:"為什么圓的就行呢?"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隨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因此,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興趣。
充分利用游戲
游戲能在數學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和諧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極大地價值。如:一年級的《分類》這一課知識,對于剛入學的兒童來說,"分類"這一概念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書上的插圖,設置"給小動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車開進停車場、水果放進果盤中"等游戲,引導啟發學生把同一類物品歸在一起,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和情調,讓學生始終被愉悅的氣氛所陶冶、感染,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初步理解分類的含義,學會分類的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勝、好強。注意力不穩定,單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而游戲正可以順應兒童的這一特點,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游戲中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新的知識。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新教材的情景圖盡管幅幅都色彩明麗,充滿童趣,但畢竟都是靜態的平面圖形,而動畫的表現形式對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所以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當普遍的今天,把情景圖制作成動畫課件,充分利用它的形、聲、色、動、靜等功能,使靜態的畫面動作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通過電腦演示了解兩個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向""背向""同向",探究兩個物體在相向運動中出發的地點、時間和運動結果,運用軟件直觀演示輔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較深刻地理解題目中數量間的關系。應用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高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起著重要作用!
3數學課堂興趣
注重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文章有一個好的開頭,才能吸引學生往下讀。同樣,一堂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才能吸引學生往下聽,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把一些教學內容轉化為有趣的問題,吸引住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入新課時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營造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聯系生活實際,培植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課,教師都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從實際生活和生產中引入新的課題。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著形態各異的圖形,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運村模型圖中找熟悉的圖形從而引出直線、射線、線段、角等有關知識。這樣設計引入,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即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并提高了“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既要認識到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教學資源,又在使用形式上通過教師的創意使教材更好地為課堂服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精心設計練習,保持興趣
課堂練習是鞏固新知識,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但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興趣往往被呆板的練習形式和乏味的練習內容而淹沒、抑制。因此,練習形式的靈活性、多樣性是加深鞏固、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如基礎題是為鞏固新知而設計的,要求全體學生完成,智力題和綜合題是為強化新知而設計的,要鼓勵尖子生積極完成。這樣有針對性地練習,給所有的學生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強了練習的積極性,使接受能力有差異的學生能各有所獲。
在練習中要倡導學生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在探索中激發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在分析問題時,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意志,保持興趣
數學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問題。如知識間的干擾、題目類型多變等。有的學生意志堅強,在征服困難時獲得了樂趣,有的學生碰到困難顯得缺乏毅力,往往知難而退,或半途而廢。所以教師除了精心設計最佳教法,還要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克服困難,對他們進行適時的指導和幫助,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持學習興趣。
4培養數學發散思維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訓練思維的積極性
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如,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義的依托,小學生能較順暢地完成了這樣的練習。而后,教師又出示5+5+5+5+4,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
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及時予以點撥,學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在數學教學中還要經常利用"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在學生不斷地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過程中,善于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轉換角度思考,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勢,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就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并加以引伸和推進,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如333可以連續減多少個9?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系去考慮。這道題可以看作333里包含幾個9,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其發散思維必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怎樣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用題相關文章:
★ 怎樣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用題
★ 三年級怎樣提高數學應用題
★ 怎樣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
★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應用題練習題及答案
★ 小學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 三年級數學應用題怎么學?
★ 怎樣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成績
★ 三年級數學應用題及答案45題
★ 做三年級數學應用題200題
★ 做三年級數學應用題100題
上一篇:怎樣可以提高數學成績
下一篇:小孩怎樣提高數學邏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