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7篇
案例也是教師整理和記錄自己教學生涯的好方法。在學校和教室里,有許多值得思考、學習或回味的人和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歡迎大家來閱讀。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篇1
——“語文主題學習”模式下的自主學習
源匯區實驗小學張景
初接觸“語文主題學習”,許多教師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叫“主題學習”,而不是“主題教學”呢?當代教育名師,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給出了答案:“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彼龑Ы處焸儾灰痰锰?,“主要是讓學生自我去學習,期望學生經過欣賞、分享、誦讀、比較和模仿來打下閱讀的基礎,并進一步提升本事的素養?!?/p>
細讀深思,李校長的觀點是真正基于學生閱讀需要及語文素養的構成為出發點提出的,我也深有同感。尤其是看了濰坊市李虹霞教師《動物那些事兒》的課堂實錄,這種感覺便越發強烈了。
以下是《動物那些事兒》的兩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
師:同學們,在過去兩周的時間里,我們分別通讀了人教版和蘇教版所有的小學教材課本,大家對自我感興趣的專題進行了各組的統合,其中有兩個小組對動物專題異常感興趣,“學彬組”和“王晶組”將人教版、蘇教版中描述動物的12篇課文全部排版打印,他們還搜集了部分片段、詞語、謎語、古詩,最終統合為我們班的“學習課本”,取名為《動物那些事兒》。之前各小組都進行了自主學習和研究,此刻請展示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好嗎?
生:好!
(“凱若組”匯報展示。)
生1主持:我們小組研究的是《松鼠》與《鯨》的比較閱讀,瞧!我們還有自我的幻燈片呢!(學生操作出示“凱若組”幻燈片)
生2:我們發現,《松鼠》與《鯨》不一樣的地方是:《鯨》的知識性比較強,而《松鼠》的趣味性性比較強。它們的說明方法也不一樣,《鯨》是用了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方法。而《松鼠》是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的描述了事物。
師:你們只說了它們的不一樣點,卻沒有說它們的相同點。
生3:《松鼠》和《鯨》的相同點是他們都是說明文。
生4補充:《鯨》和《松鼠》是說明文,而其他課文是記敘文。
師:對啊,繼續講。
生2:我們模仿說明文,寫了一篇作文《貓》,給大家讀其中一個段落(投影儀出示)——小貓黑白相間的皮毛上,白顯得格外白,黑顯得格外黑??墒?,仔細一看,白色比較多,大約有六七塊。它那張清秀的面容上鑲嵌著一雙透明發亮的大眼睛,白天是圓圓的,中午是細細的,晚上就像兩顆小燈泡一樣一閃一閃的。在這雙敏銳的鼻子下頭有一張“人”字形的小嘴巴,里面有一些干凈利落的小牙齒,旁邊有幾根頭發一樣細的胡須。
師:不錯,還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呢!
生1:我們還有自我的練字呢,看?。ㄍ队皟x出示字跡工整的練字紙)
生2:這是我們組默寫的課文片段——
生1:我們還標注了課文呢,你看?。ㄍ队皟x出示標注的所有課文)
生2:我們小組用紅色標注出來的圓圈時表示動物顏色的,用紅色曲線標注出來的是表示動物外形的,三角號加上兩條橫線是表示好詞的。
師:同學們,讀書必須要做記號,讓你思考的痕跡留在書上,大家要向他們學習。
小組成員齊:我們小組的匯報完畢,多謝大家。(學生鼓掌)
片段二:
(“學彬組”匯報展示。)
生:我們小組通讀完了課文,發現課文用了很多擬人句,把小動物當做人來寫格外可愛,我們它們全部做到了幻燈片上,請看。
幻燈片出示擬人句,生讀。
生:我們還發現作者在寫看的時候,用了不一樣的詞語,我們就整理了課文中所有表示看的詞語,把它所在是句子做成了幻燈片,請看紅色標注的詞語。
幻燈片出示: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狗就躲在籬邊窺伺。我的目光順著樹干上下搜索著?!劬珪竦囟⒅@只蟬蟲,等待著金蟬脫殼這一時刻的到來?!?/p>
生:在白鵝中的“窺伺、左顧右盼”作者用得形象生動。
師:并且用得和別人不一樣!剛才有個小組說必須要好好觀察,同樣是觀察,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就往往都用一個字“看”,讀一讀這些詞語,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詞,都是看,可是它卻不是“看”這么一個簡單的詞,來,讀一讀。
生讀——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
師:瞅瞅我。
(學生紛紛轉頭看教師)
師:你們很細心,了不起,關注到了“看”的詞語,李教師都沒有關注這一點,你們超過李教師了!我們祖國的語言就是這么豐富,誰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如果大家這么細致地去讀課文,你們就變得更棒!
生:我們還寫了一篇作文《我家的保安——狗》。
高學彬讀:《我家的保安-——狗(節選)》
投影儀出示:
大家應當很奇怪,狗就是狗,是一種牲畜,你給點吃的它就像簽了終身契一樣,賣身為奴,給你看家護院。沒錯,狗在你們看來只是一種牲畜,一種給你看家護院的動物,可是在我看來,狗是一種盡職盡責的好“保安”。
……
它對什么人都懷有戒心,只要不是我帶來的人它便厲聲叫囂。不分晝夜,就是爸爸這么貪睡的人也要起來看看是不是有小偷。
……
師:真精彩!如果不是高學彬對小動物這么喜愛,喜愛到把它當人一樣來看待,是不會寫得這樣栩栩如生滿懷深情的,當然,這與他很多讀書更是分不開的。
案例評析:
與傳統的語文課相比,李虹霞教師這節課的容量很大,一節課居然交流、學習了12篇描述動物的課文,并引領學生欣賞了《蜻蜓》《蜂》《雞》等四篇古文,古今對照進行了拓展閱讀。沒有接觸過主題學習的教師,可能很難相信一節課竟然能夠完成這么多的資料,而每個學生又都學得那么充實而歡樂。其實,走進“語文主題學習”,會發現它沒有了對課文支離破碎的分析,把讀書、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經過很多的閱讀去充實學生的頭腦,運用各種手段巧妙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讓學生自我去享受課堂,自主、歡樂地學習。
普通的語文課,流程大致是這樣的: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再讀課文,加深理解——細讀課文,學習表達——拓展延伸,深化主題,不管什么樣的課文都要“掘地三尺”,一字一句不放過,滿堂講,滿堂問,一篇文章基本需要兩三個課時才能講完,篇篇如此。這樣的課堂,教師累得夠嗆,學生僅有被動地理解,原本對事物的喜歡和好奇,被沒玩沒了的分析消磨殆盡??上攵?,這種味如嚼蠟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學習效率會怎樣!
而案例中的李教師則大膽放手,給學生很多的時間通讀兩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把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統合,將描述動物的12篇課文加上學生搜集的詞語、謎語等編為一個專題——《動物那些事兒》,再分小組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使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則是欣賞者、組織者、引領者。案例中的“凱若組”匯報交流時,運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分別從文章體裁、說明方法的運用方面,說出了《鯨》和《松鼠》這兩篇說明文之間的異同,并能現學現用進行仿寫,考查對說明方法的掌握情景。不僅僅如此,他們還注重書寫的練習,注重語言的積累,會讀書,善思考,隨時留下讀書的痕跡,綜合學習本事之強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都明白,語文學習離不開觀察,有觀察才會有發現。“學彬組”的匯報展示中,就格外留意本專題中表示“看”的不一樣詞語,他們把諸如“左顧右盼”、“窺伺”“瞅”等的詞語整理出來供全班同學學習。在小組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還發現,寫動物的文章中,經過很多的擬人句寫出了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這不是教師強灌給學生的知識,而是小組學習自主探究的結果,是小組成員智慧的結晶。應當說,僅有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才更深刻,才能在自我的創作中學以致用,寫出像《我家的保安——狗》這樣真實、趣味的文章。
看了這個案例,我不禁在想:李教師的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超強的學習本事是怎樣得來的?想來自然是與李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言傳身教有莫大的關系。換句話說,是“語文主題學習”的模式營造了大容量、快節奏的高效課堂,孩子們才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海量閱讀、自主學習。如果我們仍像以往那樣每一天埋頭苦教,費時費力在一篇課文中“挖地三尺”、“精雕細刻”,期望教學生學會一篇文章,就想要他們明白很多文章,那便是失敗的教育。僅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師自身整合教材、提煉教材的本事,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語文主題學習”的探索中越走越遠!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篇2
教學《金色的魚鉤》,教師讓學生用必須的速度讀課文,完成一道填空題:這是一個__的班長。小組合作討論之后,學生代表發言。
生:這是一個舍己為人的班長。
生:這是一個誠實守信的班長。
生:教師,我反對。老班長沒有做到誠實守信。
生:教師,這篇課文講的是老班長犧牲自我,成全三個小戰士的事情,與“誠實守信”沒有什么關系。
……
師:我提議同學們先別急躁,你們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理由,好嗎?
生:老班長答應過指導員,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三個小戰士帶出草地。而在還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死了。所以我說他沒有實現自我的諾言。并且在老班長奄奄一息的時候,他自我也親口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
師:教師很喜歡聽到你這樣的觀點,說明你認真看書,認真思考,這個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學學習。生命誠可貴,難道老班長就不愿意讓自我好好活下去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老班長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魚湯?(學生讀書思考。)
生:我從“奄奄一息”這個詞看出來老班長快要死了,他明白自我就算喝了魚湯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說別浪費東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來讓給三個小戰士喝。
生:文章前面說,老班長四十歲還不到,就“背有點馱,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我覺得老班長常時間營養不良,到這時,生命已走到盡頭。
生:老班長之所以會變成此刻這樣貌,是因為他總把吃的東西讓給了三個小戰士。書上說得很清楚,“我從來沒見他吃過一點兒魚”“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
生:老班長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自我也解釋得很清楚,他說:“眼看你們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東西,說不定就會起不來。真有個三長兩短,我怎樣去向黨報告呢?難道我能說,‘指導員,我把同志們留在草地上,我自我克服了困難出來啦。’”
生:這讓我想到了《馬背上的小紅軍》這篇課文,小紅軍和老班長都是那種為別人想得多,為自我想得少的人。
師:此刻我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話題,老班長是個講誠信的人嗎?
生:我覺得是,他答應指導員要把三個小戰士送出草地,事實上三個小戰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長說到做到了。
生:老班長如果自私一點,每一次做好魚湯先自我喝的話,死的人就不會是他了。他為了實現自我對指導員的承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老班長和《軍神》中的劉伯承一樣,讓人肅然起敬。
……
【分析】把握課堂內與眾不一樣的聲音,教師就能讓自我的課堂煥發出不能預設的精彩,在這時候,教師的即時評價成了畫龍點睛之筆,課堂的亮點在教師即時評價過后出現。當學生有爭論的時候,教師不必過早地證明自我的觀點,畢竟教師的“權威”在某種程度上始終存在。
學生認真研讀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間所蘊涵的前因后果,難能可貴的是,這是學生自發自覺地主動參與,因而生成的教育意義與教師的生硬解釋有著天壤之別。在那里,既要求教師對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師敏銳地發覺問題的價值,并且一旦問題鋪展開來,教師對它的動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處理得恰到好處。否則,隨意把握生發點,目標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當,都有可能導致喪失語文教學的特點,造成無效的生成。在即時評價用得好,生成狀況來得妙的課堂里,學生才能“敢于直言”“暢所欲言”,經過這樣的鍛煉,學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繪”“聞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辯”“聞者善斷”。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篇3
一、一次妙趣橫生的作文教學
師:同學們,端午節快到了,我十分想到你們各家去過端午節,不知哪位同學愿意請我?
生:(面露喜色,大聲喊)教師到我家!我愿意請您!
師:大家都愿意請我,我很高興。但這樣爭也不是辦法。我看這樣吧,誰會做菜,并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誰家去做客。
生:(面露難色,不知如何回答)
師:這個條件可能讓大家為難了??墒?,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呢,如果同學們肯學,必須能學好,能請到我的。
學生:(興高采烈)好,一言為定!
〔兩天后的作文課上〕
師:同學們學會做菜了嗎?
生:(大聲齊)學會了!
師:呀,這么快?跟誰學的?
學生1:我跟爸爸學的。
……
師:感激你們的一片誠心。那你們都學會做什么菜了呢?必須很好吧?
生:(不等教師叫,就紛紛起立,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起來。教師請了幾位上講臺說給大家聽。)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都講得不錯。聽他們一講,我就明白菜必須做得不錯,教師連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但全班這么多同學,不可能每個人都上來說,有什么辦法能讓教師明白每個同學學會了做什么菜,做菜的過程怎樣呢?
生:教師,讓我們把做菜的過程和做的什么菜寫出來,您不就明白了嗎?
師:這個主意真好。這樣,教師不但要明白你們做的什么菜,并且還能比較一下,看誰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誰家去做客,好嗎?
生:好!
師:好就快寫吧.
這則作文教學與傳統的作文教學有什么不一樣?它對你有什么啟示?
二、評析
傳統的作文教學,大多是命題或是半命題的作文,其資料老化、枯燥、脫離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課本,從句式到文章結構,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傳統課堂上,寫作被限制在課堂里,100%屬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寫作過程大體上能夠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思維階段,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二是書面表達階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學中,又由于一些教師思維定勢,致使學生作文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可言。長時間的傳統教學中,學生一向處于被動理解的狀態,以致“談寫色變”。
案例講述的作文教學體現了課改后的新作文教學觀。從寫作教學的資料和方法看,新課標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倡導學生“自主寫作”,“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從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教學不在局限與課堂,而是為學生“供給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在寫作前體驗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案例中的教師抓住了寫作教學的規律,選用了“學燒菜”為寫作資料,素材直接來自生活。教學時,教師先以“教師要到菜燒得最好的同學家過端午節”為由,不覺中給學生布置了學燒菜的任務。這是引導在寫作前先對生活實踐進行體驗,在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本事。到了寫作課上,教師先經過充滿智慧的談話引導學生說說做菜的過程,然后借口方便教師比較讓學生書面寫作。因為每個學生都想請教師做客,所以整堂課上,雖然教師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學生們卻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了寫作。從教學片段中,我們能夠看到,學生一向處于主動學習狀態,個個都充滿了表達的欲望。能夠說這則作文教學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易于表達,樂于表達”,“說真話、實話、心里話”。
這個案例,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明白了:寫作來源于生活;寫作描述生活;學生僅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礎上才能表現生活,僅有在像生活一樣的環境中才“易于表達,樂于表達”。一句話:文無定法。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篇4
教室的中間,學生每6人圍坐成一個小組,教室的四周擺著許多新鮮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紅色的蘿卜,紅色、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淺黃、深黃的南瓜,有穿著綠衣裳的黃瓜,還有細長的豆角。如果你要認為這是在上自然課或是美術課,那你就猜錯了。這是王俊教師正在上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菜園里》。
上課了,教師親切的話語響起:“大家看,我們來到‘菜園里,我們四周有這么多蔬菜,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學生興奮地齊聲說:“想!”
乘著學生的興趣,王教師繼續往下說:“那好,待會兒同學們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這些蔬菜,再讀一讀旁邊的小卡片,試著記住它們的名字,可不要把它們名字叫錯了讀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認完了,就回座位。”
王教師的話剛說完,學生們便像一只只歡樂的小鳥飛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著看看這種蔬菜,摸摸那種蔬菜,有的還湊上小鼻子聞一聞,然后再饒有興致地拿起旁邊的小卡片讀一讀,看看這可愛的東西叫什么名字。
王教師在教室里輕輕地走著,觀察每一位學生,分享著學生的收獲和歡樂,當看到學生們因收獲而激發出學習的興趣時,她親切的話語又在同學們耳邊響起:“下面,王教師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記住了這些蔬菜的名稱我拿出一種蔬菜,你們趕快把它的小卡片舉起來,大聲讀。比一比,看誰找得快,讀得準,聲音響亮?!?/p>
王教師首先舉起一個大南瓜。學生們迅速地在許多張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并搶著大聲地讀出來:“南瓜”、“南瓜”……
“你們找得很快,很準,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請大家再讀一遍!”
學生們準確地齊讀:“南瓜”。
王教師又舉起了“黃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終又拿出了紫顏色的“茄子”,學生們紛紛找出卡片舉著讀“qiézi”、“qiézí”、“quézi”,王教師在眾多的讀音中分辨出有一個學生把“qiézi”讀成“quézi”。王教師親切地說:“好像有人把它讀成‘quézi,我們再讀一遍,讀準它的名字——‘qiézi。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篇5
《幾何原本》(TheElements)由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所著,是用公理方法建立演繹數學體系的最早典范。是至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世界數學名著。
《幾何原本》全書共13卷。第1卷,給出了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基本概念、定義、公理、公設等;第2卷,面積和變換;第3卷,圓及其有關圖形;第4卷,多邊形及圓與正多邊形的作圖;第5、6卷,比例與相似形;第7卷,數論;第8卷,連比例;第9卷,數論;第10卷,不可通約量的理論;第11卷,立體幾何;第12卷,利用“窮竭法”證明圓面積的比等于半徑平方的比;球體積的比等于半徑立方的比,等等;第13卷,正多面體?!稁缀卧尽芬粫鴱暮苌俚膸讉€定義、公設、公理出發,推導出大量結果,最重要的是它給出的公理體系標志著演繹數學的成熟,主導了其后數學發展的主要方向,使公理化成為現代數學的根本特征之一?!稁缀卧尽肥菙祵W史上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問世以來,受到廣泛的重視與傳播。除《圣經》之外,沒有任何一本著作,其使用、研究與印行之廣泛能與《幾何原本》相比。2000多年來,它一直支配著幾何的教學。因此,有人稱《幾何原本》為數學的《圣經》。戰爭使大量人類文化和珍貴書籍化為灰燼。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手稿至今也蕩然無存?,F存《幾何原本》的一種版本是公元4世紀末泰恩(Theon)的《幾何原本》修訂本。還有一個版本是18世紀在梵蒂岡圖書館發現的一個10世紀的《幾何原本》希臘手抄本,其內容早于泰恩的修訂本。
《幾何原本》傳人中國,首先應歸功于明末科學家徐光啟。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吳淞人。他在加強國防、發展農業、興修水利、修改歷法等方面都有相當的貢獻,對引進西方數學和歷法更是不遺余力。他認識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之后,決定一起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利瑪竇主張先譯天文歷法書籍,以求得天子的賞識。但徐光啟堅持按邏輯順序,先譯《幾何原本》。他們于1606年完成前6卷的翻譯,1607年在北京印刷發行。
徐光啟和利瑪竇《幾何原本》中譯本的一個偉大貢獻在于確定了研究圖形的這一學科中文名稱為“幾何”,并確定了幾何學中一些基本術語的譯名?!皫缀巍钡脑氖恰癵eometria”,徐光啟和利瑪竇在翻譯時,取“geo”的音為“幾何”,而“幾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用“幾何”譯“geometria”,音義兼顧,確是神來之筆。幾何學中最基本的一些術語,如點、線、直線、平行線、角、三角形和四邊形等中文譯名,都是這個譯本定下來的。這些譯名一直流傳到今天,且東渡日本等國,影響深遠。
徐光啟要求全部譯完《幾何原本》,但利瑪竇卻認為應當適可而止。由于利瑪竇的堅持,《幾何原本》的后9卷的翻譯推遲了200多年,才由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和英國人偉烈亞力合作完成。李善蘭(1811~1882),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自幼喜歡數學。1852年到上海后,李善蘭與偉烈亞力相約,繼續完成徐光啟、利瑪竇未完成的事業,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后9卷,并與1856年完成此項工作。至此,歐幾里得的這一偉大著作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中國,對中國近代數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徐光啟在評論《幾何原本》時還說過:“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逼浯笠馐牵鹤x《幾何原本》的好處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氣,練就精思的習慣,會按一定的法則,培養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學習幾何。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篇6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本事的發展??墒呛献鲗W習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經常會流于形式。所以,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決。在這一背景下,我校語文教研組開展了《合作學習對小學生語文學習本事提高的影響研究》這一課題,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我校得以推廣。
二、案例的觀察描述
本節課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課時教學。課前把學生按4人一小組,分成12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心、同伴關系等產生進取影響。
【合作一】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為了編寫這部明史,談遷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并用筆圈劃出相關的語句,并在旁邊寫體會,然后組內交流,最終全班以小組匯報。組內成員都找出來關鍵詞語,小組匯報后,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數字背后的艱辛,都凝聚著談遷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第二自然段,《國榷》原稿被盜,對于這對于年近六旬、體弱多病的談遷來說,簡直就是飛來橫禍、一場厄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樣的信念讓他重新站立起來”“假如你是談遷,你會對自我說些什么”小組交流探究中,學生們想到了許多的名言警句以及應對困難決不退縮的歷史人物。如,“使人站起來的不是雙腳,而是夢想、智慧和創造力”等名言和對談遷說“只要厄運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等話語以及學生合作表演。
【合作三】學生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組交流學習文中插圖為什么要把這松樹畫在談遷的背后談遷有著什么樣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堅定信念、自強不息的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各抒己見,有的朗誦、有的表演、有的畫圖,用不一樣方式體會談遷生活的艱辛,體會他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和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才取得驚人的成就。
案例分析研究:
1.在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能夠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充滿互助與競賽。但教師應加強學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導,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等。
2.合作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僅有愿意學習,才能學得好。所以在活動中,學生相互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但教師應加強學習任務從不一樣角度切分,讓學生因人而異,采用適合自我的表達方式,如,朗誦、表演、畫圖等等方式表達自我的觀點,才能讓每位學生都會主動投入。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裕谛〗M合作學習中需要教師多探索、多實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案例分析篇7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征。
2.仔細觀察課文,體驗語言正確的特征。
3.產生觀察興趣,學習觀察方法。
教育要點::
有情感朗讀課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點。
教育難點::
產生觀察興趣,學習觀察的方法。教育準備:課件教育過程:
一、談話導入師:上課時,我們已經學了18課的生字,現在老師來考你們了。
(課件顯示本課生的字。指名閱讀、開火車閱讀、一起閱讀)本課程繼續學習18課雷雨(板書課題)師:雷雨是自然現象,在我們北方的夏天很常見。你不想知道雷雨前后有什么變化嗎?請看大屏幕,聽你看到的話。(教材展示雷雨天的動畫)師:你想知道作者寫的雷雨是什么樣的嗎?請打開書籍,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大畫面顯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按什么順序寫?指名讀問題師巡視,指導回答板書
雷雨之前。
在雷雨中。
雷雨過后。
二、研究雷雨前部分,讓學生們快速朗讀雷雨前的部分,尋找雷雨前的天氣變化。
(和學生一起回答板書雷雨前烏云大風雷電雷電)小組討論這些變化有什么特點?你認為哪些詞用得好?為什么?用你喜歡的符號畫出來。重點說明黑沉寫了什么?壓給你的感覺怎么樣?亂擺說明了什么?比較一下大風前后有什么區別?垂字又說明了什么?用越這句話怎么能用你的聲音來表現雷雨前的天氣特征呢?(師范讀)學生試讀、單獨讀、模仿讀、集體讀??偨Y:作者不僅仔細觀察,而且語言準確、生動、形象??偨Y學習方法,尋找特點-勾詞-朗讀體驗。
老師:你能用這種學習方法自己學以下部分嗎?
三、自學雷雨中組討論這部分作者看到、聽到、感受到了什么?它們的特點是什么?
(板書:雷雨中雷雨樹家)在桌子上交流,畫出喜歡的話嗎?你為什么用得很好?如何用朗讀的方式來表達?嘩看不見說明雨很大,雨很多很著急。讀重音。漸漸地表明雨從大到小的過程,雨停止,語速慢。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好?為什么?團隊評價最好的東西。播放課件,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雷雨變化的全過程。
四、學習雷雨后看大畫面,讀課文,找出事物的特征(板書:雷雨后的太陽虹池青蛙等)能畫出來嗎?
(小組討論,展示)在大畫面上展示雨后的照片,讓學生想象。你是圖中的孩子,你有什么感覺?怎樣才能讀出雨后的清新、清潔、充滿活力?(同桌相互閱讀,評價后,單獨閱讀,一起閱讀)5、總結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2、你觀察過其他天氣現象嗎?把你的觀察寫在日記里吧!
上一篇:小學語文優秀教學案例完整版
下一篇:小學語文經典教學案例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