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將相和教學設計(5篇)
教學設計需要結合教育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提供適應性強、有效的教學過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五年級將相和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學習。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理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將相和》這篇課文,大家還記得嗎?(生齊聲回答)課題中的“將”和“相”分別指的誰?“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將”指藺相如,“相”指廉頗,“和”是和好的意思)板書:藺相如廉頗
誰還記得課文寫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哪幾個?
(生作答:三個,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很好!那在完璧歸趙中藺相如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是怎樣的呢? (生作答)當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收拾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我們就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學習“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1、全班齊讀第二、三部分
讀了課文,誰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內的脈絡;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們就按照學習“完璧歸趙”的方法來學習這兩個小故事。
2、合作討論
針對課文中的“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來學習,在文中畫出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言行句子,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抓住相關語句來體會。
(學生針對有效問題的提出,從文章中找到相關語句細細體會。目的就是通過重點語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感悟人物的品質。)
匯報交流情況
1、同學們一定已經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又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他的職位比廉頗還高。
2、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
3、指導朗讀:
數一數,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你現在就是廉頗,來說說這句話,(抽生讀書)說這話的廉將軍有什么樣的自我感覺?(預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齊讀
再來看第二句:“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先自己試讀。(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么態度了嗎?(預設:看不起,不屑一顧,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齊讀
所以他的決定就是:“我碰見他,非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一起讀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通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幾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著什么樣性格脾氣的廉將軍站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書:率性爽直
4、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哪個角度?引導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
小結: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
誰能用剛才學習到的本領,來說說將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不是)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藺相如為什么要這么說?(維護國家尊嚴)該怎么讀好這句話?個別讀、齊讀
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這話其實是在告訴秦王什么?(同歸于盡、舍身救主、不畏權勢)
綜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較量中,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張嘴,他靠的是什么?(預設交流:面對強敵,藺相如靠的是拳拳愛國之心,過人的謀略和勇氣,靠的是聰明才智、他用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真是個(板書:智勇雙全)的人呀!
2、可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那些不全面評價時卻做了怎樣的事,說出了怎樣的話?預設交流:藺相如回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從藺相如對待廉頗的一言一行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他是個怎樣的人?
(對敵寸步不讓,對友寬宏大量,顧全大局,愛國)板書:顧全大局
3、課文學到這里,你認為廉頗除了是個率性直爽的人外,還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板書:勇于改過。那么誰能來說說將相之間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什么?(廉頗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質是什么?)
小結: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板書:愛國情懷
好了,同學們,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這段故事,能夠流傳千古,除了因為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還因為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意義,我讀完以后最大的感觸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
附:板書設計:
35將相和
和好
廉頗
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雙全
勇于改過
顧全大局
愛國情懷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敢于斗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難點。
教學用具:
鵬博士課件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并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布置作業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么說的?并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復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么侮辱趙王?藺相如怎么對付?用的是什么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斗爭趙國占了上風,功勞應屬于誰?為什么?(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6、復述故事。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
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么要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說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么不和又為什么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
四、課堂練習。
復述三個故事。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設計【篇3】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撞"、"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復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并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解題
2、板書課題:11 將相和
二、檢查預習
(一)交流本課的資料,并相機評價。
預設:
1.和氏璧的資料。引出無價之寶一詞。
2.春秋戰國時期的資料,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3.課文的出處。
4.藺相如的資料。提醒大家注意藺的寫法等。
(二)、文章主要講了那幾個小故事,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概括出來的。
三、學習完璧歸趙
1、指導璧的寫法
2、探究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1)自由讀文思考
(2)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組代表發言
(4)自由發言
(5)學習重點句子"他理直氣壯的說……"
(6)指導朗讀
(7)總結人物個性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設計【篇4】
本課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經過,寫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也贊揚了廉頗的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課文人文思想豐富,作者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學習寫法的好范例。
關于教學目標
本課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本著簡簡單單教學的原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于如下考慮:
1、理解詞語:理屈詞窮、絕口不提、理直氣壯、允諾、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的意思。在學習中積累詞語是語文學習的必須,為了有效地達成積累的目標,這節課選擇這些詞語來作為重點理解的對象是由于它們是常用詞,也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第一、二個故事。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的內容體會主人公機智勇敢和愛國思想。
3、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最有較手段和途徑。對于本文的人物表現,也只有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才能真正體會其機智勇敢、愛國思想。
4、課文由三個故事組成,這樣課文就顯得長,要在一個課內完成對三個故事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也由于這三個故事中,前兩個是第三個故事的因,這兩個故事有一定的統一性,所以這節課安排學習《完璧歸趙》《澠池會》。
5、學習抓住人物動作、語言表現人物的方法。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中學習中學讀學寫。本文是寫人文章,展現人物的品質突出,是學生學習寫人的好例子,所以學習目標中設置了學習抓住人物動作、語言表現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閱讀教學的使命。
關于教學重難點
1、重點:閱讀教學從讀入手,以讀解文,學習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內容,所以本課設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的內容,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思想為教學重點。
2、難點:秦王叫趙王鼓瑟并記錄下來,這是對趙王本人的也是對整個趙國的侮辱,關于這一點,表面看起來沒有什么,學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關于教學策略
1、本課文長容量大,為避免繁瑣教學,面面具到,這節課圍繞主人公的活動為中心,通過對主人公的動作、語言的描寫內容進行讀、思,去理解內容,體會人物思想。
2、讀在語文教學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徑。本節課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體會。在這里有學生的默讀、個人朗讀、集體齊讀;有理解性的悟讀,有表達性的展讀。
3、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問可以幫學生更好讀書,學會提問也是學習課文的方法之一。在這節課里,分別在兩個故事的學習中讓學生提問,再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理解課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學習寫法。語文教學的最終目地是讓學生會讀會寫,從文中學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節課的寫法學習是潛化在從動作、語言這兩方面體會人物思想的過程中的。
關于板書設計
1、為體現簡約,本課的板書設計以詞語面貌出現,內容包括課題、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寫法及相關的符號。
2、板書的內容展示了本課的學習內容,要領悟的人物思想,要學習的寫作方法,這些都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3、板書中的符號提示了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直觀明了。
總之,板面設計簡潔、直觀、內容豐富。
五年級將相和教學設計【篇5】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生字:
璧、允、廉、頗、侮辱、拒。
⑵新詞:
理屈、示弱、抵御、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力、負荊請罪。
⑶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2、能力訓練點:
⑴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⑵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⑷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德育滲透點:
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暴力、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2、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3、本文的疑點是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決這個疑點的辦法是先解決本文的重、難點,再達到水到渠成解決疑點的目的。
【課時安排】
三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根據課后思考題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分組討論、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復述課文。
4、課堂口頭、筆頭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二、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上一篇:重點課文爬天都峰教學設計
下一篇:課文將相和教學設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