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5篇)
教學設計是教育實踐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為中心,以達成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導向,通過科學的規(guī)劃和策劃,指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將相和公開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學習。
將相和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篇1)
《將相和》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語文第十冊,它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它以秦趙兩國矛盾為背景,具體地敘述了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實,歌頌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顧全大局的思想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
教學目標:
1、正確認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能簡要復述本文的三個小故事。
3、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復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三個小故事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人們都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長久發(fā)展需文臣武將齊心協(xié)力,但在戰(zhàn)國時,曾發(fā)生一件將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提出自讀要求:
1、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詞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小組輪流朗讀課文,相互糾正生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小組內探討。
三、反饋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
2、把握詞語的詞義。
(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直氣壯:理由正確、充分,說話氣勢壯盛。
完璧歸趙: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負荊請罪:光著上身,背負荊條,向人請罪。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齊心協(xié)力,共保趙國。)
2、 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小故事?請簡要復述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想占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換,藺相如與秦王巧妙周旋,最終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要趙王鼓瑟,并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沒占到半點便宜。
負荊請罪:藺相如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藺相如一針見血的話語傳到廉頗耳中,廉頗深知自己大錯,背負荊條,上門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fā)展,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的起因,三個小故事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業(yè)
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將相和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學習本課生字。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定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3.讀通課文,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教學準備:
《將相和》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引導學生讀課題,對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
1.帶著剛才的問題初讀課文,并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運用已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及意思。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回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每戰(zhàn)必勝。形容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xié)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讀課文的收獲,以及存在的疑問。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1.默讀課文,思考: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找出相應的自然段。
(2)給文章列小標題。
2.交流,完成板書。
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
四、找準矛盾點,抓住探究主題
1.看課題,既然是“和好”,那說明將相以前有過“不和”,他們?yōu)槭裁础安缓汀保空页鑫闹心蔷潢P鍵的話來。
2.找到文章倒數第四自然段,指導學生朗讀。
“我是趙國大將,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倒爬到我頭上去了。哼,碰見他,我要給他點兒顏色看看!”
3.那么藺相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他的職位該不該比廉頗高?這就是咱們下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
五、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思考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
將相和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fā)興趣
1、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導入設問:
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學生初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fā)現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zhàn)無不勝──容強大無比,每戰(zhàn)必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師生共同介紹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權,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zhàn)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zhàn)時,堅壁固守三年。后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zhàn)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后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于秦,歸國后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三、再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四、統(tǒng)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⑴ 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fā)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⑵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聯(lián)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⑶ 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fā)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 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⑷ 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 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 “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 “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 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② 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 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⑸ 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⑹ 教師小結:
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⑴ 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了他的勇敢精神。
⑵ 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⑶ 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⑷ 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⑸ 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 “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⑴ 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⑵ 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⑶ 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通過反復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⑷ “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⑸ 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xié)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⑹ 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復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yè)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將相和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篇4)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歷史故事嗎?為什么喜歡?你知道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板書:將相和
2.請同學們讀課題。看到課題時,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3.(檢查預習〕通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學生板書文中出現的三個小故事)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
1.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故事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
2.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你喜歡誰?為什么?(學生板書自己喜歡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備的品質)
4.他們兩個人使我們喜歡的相同之處是什么呢?(愛國之心)
三、作業(yè)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由結合,練習表演故事。
第二課時
一、回憶
1.說自己弄明白的問題。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三個故事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繼續(xù)讀書,討論這些問題。繼續(xù)討論。
2.交流。
三、表演
小組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大家認真看,看后做評論: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為什么?
四、總結
1.通過學習,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么收獲?獲得了什么啟發(fā)?
2.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還有哪些問題?我們課下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好嗎?
五、作業(yè)
小組合作,編寫課本劇。
將相和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篇5)
[課時目標]
1、在前兩課時教學基礎上,進一步繼續(xù)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藺相如委曲求全、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頗居功自傲、公忠為國的性格特征。并有感情的朗讀人物語言描寫。
3、通過朗讀感悟,寫寫廉頗的心理活動,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4、通過資料鏈接、課外延伸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文史、文化的興趣,引導課外閱讀。
[教學活動預設]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1、將相因何不和?——整體把握廉頗的語言。
2、將相和好的原因?——整體把握藺相如的言行和廉頗的行為。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板塊一:人物相互之間態(tài)度的研讀。
1、讀兩個人物的語言,小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異?
2、抓住兩個人的態(tài)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間的態(tài)度,指導朗讀。
3、感受廉頗的不服氣,藺相如的避讓,師生對讀。
板塊二:人物之間關注點的研讀。
1、著眼語言文字,研究廉頗和藺相如的不同著眼點,關心個人和關心國家的不同區(qū)別。
2、抓住“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輻射文章,感受廉頗的居功自傲。
3、抓住藺相如的話,輻射文章,深入感受藺相如的顧全大局。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為平臺,拓展寫話,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
2、感悟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指導朗讀。
3、豐滿廉頗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為國的特點。
附《將相和》課堂實錄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師:同學們,你們課文讀到哪里,唉,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生:我讀到這里: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師:(大屏幕出示這段話)廉頗一句話,破壞了趙國的和。再往下讀,讀到哪兒又讓你覺得他們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里感覺到他們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師:為什么讀這番話?
生:因為藺相如這番話有和好之意。
師:藺相如的話,始終保持這趙國的和。是嗎?注意一個詞,讀“chéng乘機”。跟我讀一遍。
生:讀詞。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師:(大屏幕出示藺相如這番話)兩個人的語言,很不——
生:一樣。
師:那我們就來細細研究。請同學們細細讀讀這一將一相的話,發(fā)現有哪些具體的不同?作上記號,四人小組討論。聽清楚沒有?開始討論。四人小組。
生:(小組討論2分鐘)
師:誰先來?
生1:廉頗處處為難藺相如,而藺相如卻處處體諒廉頗。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
生2:廉頗對藺相如直呼其名,而藺相如稱廉頗為廉將軍。
師:這是第一個重大的發(fā)現。(點擊課件,“我廉頗、他藺相如”與“廉將軍”幾字變紅)在名字前面還加上“他”,“他藺相如”讀起來什么感覺?
生:感覺就是很不尊敬藺相如,很看不起藺相如。
師:他藺相如,這樣說合適嗎?
生:(齊)不合適——
師:這時候的藺相如已封為上卿,應該怎么稱呼?
生:(齊)藺上卿。
師:注意到了這個稱呼,能把人物對話讀好嗎?同桌相互試一試。
生:同桌對話。
師:(半分鐘后)哪一桌愿意表現一下?
生1:指名一桌讀。(有點結巴,其中讀廉頗的孩子語氣急,加了兩個字)
師:不錯。特別是廉將軍。但是不服氣也不能亂加字。
(全場笑)
生2:同桌讀。(還是不夠流利)
師:不服氣也不能著急。(生笑)除了發(fā)現人稱上大不相同,還發(fā)現什么?
生:廉頗總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藺相如的話中都是把廉頗放在自己前面。說明藺相如是想和廉頗和好的。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師:(高興地)讀書就是這樣,不能放過一字一句。(點擊課件,“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字體變紅)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1:朗讀廉頗所說的句子。
生2:讀得較有感情。
師:她還突出了一個詞: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為什么?
生2:他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換來的!
師:你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哎,他廉頗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澠池之會上,廉頗帶著軍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才只好放趙王回去的。
師:老師還為大家?guī)磉@么一段資料(課件出示)師有感情范讀。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以勇氣聞于諸侯。
看來廉頗能夠名揚四海,確實是因為他百戰(zhàn)百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再讀句子。
生:齊讀廉頗說的話。(此時學生讀得已較有感情)
師:看樣子,廉頗的話倒是實話。雖說是實話,可哪個地方總讓我們感覺說得不太入耳,讓我們聽不下去?
生:我覺得是這里: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師:為什么?
生:因為廉頗就是個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為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
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記錄不下)
師:心不平則氣不和。就是因為廉頗覺得自己能耐比藺相如大而官位卻比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懷。藺相如真的沒有什么能耐嗎?
生:不是的。
師: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歸趙中藺相如以身護玉,機智而且勇敢。
師:終于發(fā)現了廉頗的話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為趙王掙回了面子。
師:為趙王爭回了面子就是為趙國——
生:(齊)掙回了面子。
師:廉頗重要,這藺相如也重要。對趙國而言,兩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話差矣。現在藺相如說: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9個字你讀懂了嗎?
生:正是因為廉頗在前線作戰(zhàn),藺相如在后面出謀劃策,趙國才不會受欺負。
師:……
生:我覺得廉頗和藺相如就好像趙王的兩只手。(聽課老師熱烈鼓掌)
師:你體會得真深刻,他們倆就好像趙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對付秦國這樣的大國,將相就必須要和。所以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和,國力就強,不和就弱。請男同學讀廉頗說的話,女同學讀藺相如說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挺動情)
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有什么發(fā)現?
生:廉頗說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而藺相如說自己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師:廉頗是口口聲聲我我我,而藺相如說的是我們趙國。藺相如以身護玉,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澠池會上藺相如逼著秦王為趙王擊缶,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藺相如如今避著廉將軍,還是為了——
生:(大聲)我們趙國!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師:不知道廉頗聽了藺相如的這番肺腑之言,會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寫下來。
(課件出示:)
藺相如的話傳倒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請寫一寫。
生:在音樂聲中寫話。(約3分鐘)
師: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生:(此處有4個學生進行了交流。孩子們寫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顧著發(fā)愣而忘了記錄。唯一的印象是樓老師反復提醒學生廉頗會稱呼藺相如為藺上卿。)
師:同學們寫的,京劇中就有這么一段差不多。請欣賞。(播放京劇片斷,內容為廉頗坦然認錯幡然改悔。細心的樓老師還配上了歌詞,但偶只顧欣賞忘了記錄。)
師:看了這段京劇同學們有什么感受?
生:紛紛舉手。
師:都有感受那就不說了。一起來讀這兩個句子。
生:齊讀廉頗、藺相如所說的句子。(學生的齊讀很有感情)
師:沒有廉頗的負荊請罪,就不會有將相和。這一將一相,如果說藺相如幾次三番地讓著廉頗,為的是——我們趙國,廉頗的負荊請罪也是為了——我們趙國。為了我們趙國,有了——將相和。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仍舊沒有反應。
師:同學們,下課。
生:(恍然大悟)老師再見。
師:老師課前答應送給同學們的禮物,是這盤《將相和》的京劇光盤,請你們的語文老師再帶領著同學們一起欣賞。
下一篇:語文司馬遷將相和教學設計